李 默
(天津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天津 300120)
腦出血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已經被認為是影響國內外群眾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腦出血具有病情兇險、死亡率高等特點,且臨床上還缺少經循證醫(yī)學證實的、有效的內科藥物治療手段。手術是治療腦出血的一線方案,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但外科手術具有風險系數高、預見性差等特點,為此對于術后護理的要求比較高?,F(xiàn)代研究表明護理干預可加速腦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發(fā)揮腦的可塑性,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的重組或代償[3]。并且護理干預有利于誘發(fā)來自淺感受器、皮膚的大量信息的傳入性活動,促進大腦皮層功能的重組,最終促進患者的恢復[4]。循證護理是護理學科順應現(xiàn)代科技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產物,是一種高效、科學的護理模式,其以科學證據為基礎,將患者的意愿與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能、臨床經驗進行結合,制定出符合患者實際情況的護理方案,能夠提高護理質量,也能促進護理實踐的專業(yè)化、科學化、標準化[5-6]。特別是基于CiteSpace循證護理干預具有信息可視化與文獻計量法等特點,能夠把握相關護理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及熱點,從而為臨床護理的實際應用提供參考[7]。本文主要探討與分析基于CiteSpace循證的護理干預緩解腦出血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8月~2021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醫(yī)院完成手術治療的腦出血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順利完成手術,患者處于病情穩(wěn)定期,生命體征正常;患者年齡20~80歲;均為右利手,意識清楚,無明顯語言障礙,自愿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要求;患者文化水平為小學及以上。排除標準:合并心、肺、肝、脾等有重大病理疾病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嚴重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檢查者;具有其他神經系統(tǒng)或其他精神疾病者;妊娠與哺乳期婦女。所有患者隨機分為CiteSpace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腦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評分、受教育水平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積極向患者講解日常服藥、日常飲食、行為鍛煉等注意事項,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幫助和解答。
1.2.2CiteSpace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基于CiteSpace循證護理干預,具體措施:①成立CiteSpace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科室主任與責任護理人員共同組成,由護士長、科室主任定期對責任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與考核,確保CiteSpace循證護理小組所有成員充分掌握CiteSpace循證護理的相關理論知識。②進入中國知網數據庫與萬方醫(yī)學數據庫高級檢索界面,進行期刊檢索,限定條件為主題=“循證護理、腦出血”,時間 = “2015~2021”。將檢索的數據導入信息可視化軟件 CiteSpace。得到 5個突現(xiàn)關鍵詞,分別為焦慮、抑郁、預后、影響等,可反映循證護理研究的前沿領域。③以腦出血患者的病情與具體需求為基礎,輸入上述 CiteSpace關鍵詞獲得相關文獻資料,充分利用循證醫(yī)學與流行病學中的評價文獻質量,制定針對性的循證護理計劃。④積極安撫患者緊張、焦慮的心理情緒,與患者建立積極、有效的溝通,告知患者具體的手術流程與注意事項。以成功案例樹立患者治療信心,同時明確康復鍛煉項目的側重性,制定康復鍛煉計劃。CiteSpace循證護理小組明確合理的康復目標,引導患者積極參加康復鍛煉。兩組觀察時間為1個月。
1.3觀察指標:①所有患者在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分數越高,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②在護理前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定患者的神經功能,NIHSS評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③在護理前后采用肢體運動功能Fugel-Meyer(FMA)評定量表與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評定患者的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FMA分數越高,運動功能越好。ADL評分0~20分為生活完全依賴,100分為生活完全自理。④觀察與記錄所有患者在護理期間出現(xiàn)的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顱內感染、尿潴留等并發(fā)癥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護理前后焦慮與抑郁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CiteSpace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FMA評分與ADL評分比較分,n=40)
2.2兩組護理前后NIHSS評分變化比較:CiteSpace組與對照組護理后的NIHSS評分[(9.03±1.00)分,(13.43±2.25)分]低于護理前[(31.25±1.41)分,(30.48±2.39)分,t=94.125,P=0.000;t=29.881,P=0.000)],且CiteSpace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295,P=0.000)。
2.3兩組護理前后FMA評分與ADL評分變化比較:兩組護理后的FMA評分與ADL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且CiteSpace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兩組護理期間并發(fā)癥情況比較:CiteSpace組護理期間的肺部感染(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顱內感染(0例)、尿潴留(1例)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0%)低于對照組[30.0%(12/40),肺部感染2例,下肢深靜脈血檢4例,顱內感染3例,尿潴留3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658,P=0.003)。
腦出血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盡管腦出血手術條件和技術不斷更新提高,腦出血的死亡率也明顯下降,但腦出血導致的高致殘率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但腦出血發(fā)生后,損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結構和功能上存在著可塑性,從而為腦出血患者的術后護理干預提供了理論基礎[8]。不過常規(guī)護理存在一定的不足,已成為制約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部分護理人員可能會發(fā)生慌亂等情況,從而使護理工作很難得到安全與更有效的保障[9]。本研究表明基于CiteSpace循證護理干預能有效緩解腦出血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機制上分析,基于CiteSpace循證護理干預通過循證搜集到權威的最佳護理證據并進行CiteSpace直觀展現(xiàn),將并發(fā)癥防治貫穿于全程路徑,能夠為患者提供安全、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10]。特別是CiteSpace循證護理可針對腦出血患者的術后診療及護理內容制作日程計劃表,護理人員可有計劃地、有預見性地完成護理工作,有利于提高護理護理質量[11]。
大約3/4的腦出血后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面臨生存質量下降的嚴峻威脅,常規(guī)住院健康教育的護理方案基本不能滿足患者對健康服務的復雜需求[12]。并且腦出血患者的術后護理過程是個長期過程,有研究顯示積極的護理干預可促進大腦皮層環(huán)路的重新形成,增加大腦內適應性改變和自身恢復的敏感性,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的重組或代償作用,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11]。同時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護理觀念也得到了醫(yī)護人員與患者的廣泛關注。本研究表明基于CiteSpace循證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腦出血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從機制上分析,CiteSpace循證護理通過建立“病情判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將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相結合,可將最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予以患者,能夠防止患者肌肉萎縮,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同時有研究顯示很多患者對CiteSpace循證護理的護理滿意度比較高,能夠使患者充分發(fā)揮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可塑性的潛能,從而改善護患關系[13]。
腦出血具有進展快、發(fā)病急等特點,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腦出血基本都存在異常運動狀況,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其中異常運動模式主要表現(xiàn)為上肢的肩胛骨下沉后縮、腕關節(jié)掌屈、手指屈曲、肘關節(jié)屈曲,可直接影響腦出血患者肢體的主動運動和功能性活動[14]。從機制上分析,基于CiteSpace循證的護理干預可協(xié)調主動肌群和拮抗肌群,刺激增強肌肉的收縮能力,有利于恢復肢體的隨意運動,能夠對患者早日回歸社會和家庭提供幫助[15]。不過由于經費限制,本次調查人數比較少,未把循證的所有文獻資料進行可視化展現(xiàn)與歸納分析,將在后續(xù)研究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