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青,唐剛健,柴晟
(廣西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骨一科,廣西桂林 541002)
肩袖損傷多由外傷或反復運動造成,患者患病后常表現為肩部疼痛、肩關節(jié)無力、活動困難等,不及時治療者,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加重會導致患者出現繼發(fā)性關節(jié)攣縮癥,出現關節(jié)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1-2]。 目前,臨床治療肩袖損傷患者的方法多樣,通常針對患者肩袖損傷嚴重程度實施針對性治療, 輕度或無癥狀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得以改善,而癥狀較重者則需要行手術治療。傳統(tǒng)的切開修復手術創(chuàng)傷性較大,且患者術中出血較多、術后疼痛程度較重,不利于術后恢復[3]。 近年來,全肩關節(jié)鏡與關節(jié)鏡輔助下切開術在該病治療中效果較佳, 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利于恢復等特點,但何種方式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尚存有爭議。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2022 年1月—2022 年10 月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60 例肩袖損傷患者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分析全肩關節(jié)鏡與關節(jié)鏡輔助下切開治療的具體效果。 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取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60 例肩袖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經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2019 年美國骨科醫(yī)師學會(AAOS)肩袖損傷臨床實踐指南解讀》[4]中肩袖損傷的診斷標準;均伴有肩關節(jié)疼痛、腫脹等癥狀;經保守治療療效欠佳;均為單側損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異常;伴有認知功能障礙; 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合并肩部其他關節(jié)疾病者;合并嚴重的基礎代謝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 例。 對照組男55例,女25 例;年齡24~68 歲,平均年齡(46.55±3.51)歲;病程3~22 個月,平均病程(16.11±1.47)個月;肩袖損傷程度:小撕裂28 例,中度撕裂44 例,重度撕裂8 例。 觀察組男60 例,女20 例;年齡25~69 歲,平均年齡(46.59±3.55) 歲; 病程3~23 個月, 平均病程(16.14±1.50)個月;肩袖損傷程度:小撕裂25 例,中度撕裂45 例,重度撕裂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關節(jié)鏡下小切口手術治療,取沙灘椅位,全麻,首先對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度進行檢查,明確肩關節(jié)功能情況。 取肩關節(jié)外側開放縱向手術入路,沿肩峰水平向下約4 cm 切開皮膚與淺筋膜, 劈開肩峰滑囊至三角肌,將肩峰下滑囊骨膜組織清除后,充分暴露出肩袖附著點,探查并明確肩袖損傷情況,清理變性組織。 選用刨削系統(tǒng)打磨肩袖附著點處骨質,保證肩袖足印區(qū)骨床新鮮。 視固定需要,使用非金屬或金屬鉚釘植入肱骨內, 小撕裂用單排釘進行修復,中大撕裂者采用雙排縫合進行修復,于足印區(qū)牢固縫合肩袖組織。肩關節(jié)活動(屈伸旋轉)后評估肩袖組織的固定情況,如有肩峰撞擊,則采用刨削系統(tǒng)消除撞擊;如存在肩胛下肌損傷, 則肱骨外旋暴露肱骨小結節(jié),或適當延長肩峰前外側切口。 最后生理鹽水沖洗術區(qū),確定無活動性出血后關閉切口,包扎術區(qū)。
觀察組患者實施全肩關節(jié)鏡手術, 患者麻醉體位、方式、術前準備同對照組。 于患者肩峰滑囊部位,注射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廣州白云山明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234,規(guī)格:0.5 mL∶0.5 mg),擴張肩峰與肱骨頭之間的距離;行外側入路,關節(jié)鏡置入關節(jié)腔內,根據肩袖損傷患者具體情況,如有無肌腱鈣化、滑膜增生等,實施相關操作,如處理肩袖損傷、肩峰成形術等,處理肩袖斷裂端及損傷處變性組織,恢復正常的肩袖肌腱組織之后,于關節(jié)鏡下,操作骨新鮮化,處理肩袖止點骨面,并以射頻止血,據撕裂直徑選擇帶線錨釘;破損肩袖可選擇單排或雙排縫合橋固定法,穩(wěn)定肩袖后,移除關節(jié)鏡,切口關閉。
兩組均于術后隨訪6 個月。
(1)肩關節(jié)功能:治療前后,采用肩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UCLA)與美國肩肘外科協(xié)會(ASES)進行評定,UCLA 量表共包含5 個方面,評分范圍0~35 分,評分高,則肩關節(jié)功能好[5]。 ASES 共包含兩個方面,疼痛評分50 分與生活功能評分50 分,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則肩關節(jié)功能越好。 (2)VAS 評分: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計分范圍0~10 分,評分越低,則疼痛越輕[6]。(3)肩關節(jié)活動度:治療前后,采用量角器測定肩關節(jié)前屈、內旋、外旋、后伸活動角度,共測量3 次,取平均值。(4)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選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評定,共4 個維度,74 個條目,各維度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7]。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UCLA、ASE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肩袖損傷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肩袖損傷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比較[(±s),分]
組別UCLA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ASE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80)觀察組(n=80)t 值P 值14.02±2.57 14.11±2.62 0.218 0.828 25.13±3.84 30.52±4.02 8.672 0.000 42.23±3.26 42.28±3.29 0.097 0.923 82.58±4.78 89.84±5.61 8.811 0.000
治療前,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肩袖損傷患者VAS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肩袖損傷患者VAS 評分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 值 P 值對照組(n=80)觀察組(n=80)t 值P 值8.12±0.41 7.89±0.51 3.144 0.002 4.15±1.02 2.21±0.63 14.474 0.000 32.301 62.677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外旋、內旋、前屈、后伸角度均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肩袖損傷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
表3 兩組肩袖損傷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
組別外旋治療前 治療后內旋治療前 治療后前屈治療前 治療后后伸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80)觀察組(n=80)t 值P 值64.11±6.12 64.19±6.21 0.082 0.935 110.54±13.49 133.82±15.44 10.156 0.000 40.24±3.31 40.33±2.98 0.181 0.857 46.87±5.15 56.39±6.37 10.395 0.000 43.84±5.54 43.89±5.66 0.058 0.954 112.58±18.48 132.72±19.21 6.758 0.000 14.57±2.19 14.68±2.25 0.313 0.754 31.82±2.83 40.14±3.16 17.543 0.000
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肩袖損傷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肩袖損傷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 值 P 值對照組(n=80)觀察組(n=80)t 值P 值56.35±5.57 56.41±5.62 0.068 0.946 74.57±4.13 86.85±4.31 18.400 0.000 23.502 38.442 0.000 0.000
兩組均未見并發(fā)癥發(fā)生。
肩袖損傷多為慢性勞損性疾病, 以肩部疼痛、腫脹、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為臨床主要特征。 若肩袖損傷患者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可能遺留各類后遺癥,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影響。臨床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療,如按摩、理療、熱敷等,但對于肩關節(jié)功能的轉歸并無明顯作用的患者或癥狀嚴重的患者,則需采取手術治療。
傳統(tǒng)的開放性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疼痛較重,患者術后康復進程緩慢,且目前此種手術較少使用,臨床多采用微創(chuàng)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UCLA、ASES、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外旋、內旋、前屈、后伸角度均大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全關節(jié)鏡與關節(jié)鏡輔助下切開治療能夠有效擴大肩袖損傷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減輕疼痛,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為:關節(jié)鏡下小切口手術治療是利用關節(jié)鏡能夠準確觀察到患者的組織病理情況,且鏡下操作對于正常肌腱組織損傷微小,能夠有效保證正常肌腱功能,但該術受切口大小的限制, 在觀察損傷范圍時易有遺漏,最終的手術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而全關節(jié)鏡手術視野更佳,具有操作空間大、組織創(chuàng)傷小等特點[8]。 全關節(jié)鏡手術可減少侵入性操作,對患者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損傷較小,術后疼痛感較輕,更利于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促進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9]。術中通過實施肩峰形成肩袖修補術保留三角肌支點,并充分松解軟組織,可促進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0]。同時該術術式可有效預防術后粘連,利于預后。從安全性角度來看,兩組均未見并發(fā)癥,說明兩組手術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但需注意的是,全肩關節(jié)鏡對于手術操作者的技術要求較高,因此臨床需由經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相關手術操作。而小切口術式更適合在基層醫(yī)院展開,可以更好地控制醫(yī)療成本。 本研究尚存有一定不足,例如觀察時間尚短、樣本較少,后續(xù)研究還應增加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加可靠數據。
綜上所述,相較于關節(jié)鏡下小切口手術,全肩關節(jié)鏡治療肩袖損傷患者能夠更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擴大肩關節(jié)活動度,修復肩關節(jié)功能,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