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源
(昆山市婁江實驗中學 江蘇蘇州 215300)
2022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聚焦“核心素養(yǎng)”課程目標,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新課程標準以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圍繞歷史課堂教學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強化歷史課程的思想性和基礎性作用,體現歷史課程基本理念,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落實“核心素養(yǎng)”課程目標,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因此,初中歷史教學在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同時,要以培育歷史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主軸。然而,在設計和實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時,如何滲透核心素養(yǎng)基本內涵和價值觀念,不斷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對于教師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
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三維教學目標引導教師轉變了以往只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傾向,開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終身發(fā)展,是新課程改革初步發(fā)展階段的產物,指引著前期新課程改革的進行。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初中歷史課程目標中明確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對初中歷史課程目標的凝練,它是新課程改革進一步發(fā)展的產物,指導著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三維目標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均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蘊含了相似的教育理念,都反映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兩者都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目標,更加關注能力與優(yōu)良品格的培養(yǎng),它們同屬于初中歷史課程目標,具有許多的共同性與相通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三維目標有所繼承,但更多的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發(fā)展,對其進一步提煉整合,把知識、方法等目標提煉為關鍵能力,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提煉為必備品格與正確價值觀。同時,歷史學科完善了三維目標的不足之處,對人的發(fā)展的內涵和素質要求做出明確的界定,并進行了水平劃分。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更加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強調目標的內化,更能凸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課堂教學目標以課時為單位,由教師自行擬定,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教育目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
在三維課程目標階段,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設計通常采用三維的模式,主要涉及知識、技能、情感等領域,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價值與態(tài)度觀”三個維度。
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引領下,制訂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則應是依據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內容和具體學情,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目標進行科學、具體、恰當的轉化的過程。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應著力構建符合學生學情和適合初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是否合理、適當,直接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中,也影響了課程目標的落實。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部分教師在撰寫課堂教學目標時,機械教條地采用五大核心素養(yǎng)分類的書寫方式,如“原始農耕生活”一課的教學目標:
(1)時空觀念:通過識讀地圖,使學生認識早期農耕遺址分布的地域,分析氣候地形等環(huán)境因素,培育學生時空觀。
(2)唯物史觀: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文化遺存是至關重要的史料,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從而培育學生唯物主義史觀。
(3)歷史解釋:引導學生研讀本課“相關史事”“知識拓展”等欄目中的史料及歷史圖片所包含的信息,提高解讀史料的能力。
(4)史料實證:通過解讀課件中文獻資料,教材中“相關史事”“知識拓展”等欄目中的史料及歷史圖片所包含的信息,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做到論從史出。
(5)家國情懷: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我國先民的勤勞智慧及其對人類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增強學生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激發(fā)學生報效國家的熱情。
事實上,五大核心素養(yǎng)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一些重疊交叉的部分,如果刻意從五個方面表述,則會造成內容上的重復,如本案例中的“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部分,均涉及“相關史事”“知識拓展”等欄目中的史料及歷史圖片所包含的信息,顯得重復煩瑣,應進行整合。
一些歷史教師不重視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只是簡單地將其作為教學設計的一部分去完成,照搬教學參考書或者他人教學設計上的教學目標,有的則直接將核心素養(yǎng)目標與課堂教學目標相混淆,如“原始農耕生活”一課的教學目標為:通過梳理原始農耕文明的發(fā)展,認識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起源和發(fā)展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引導學生樹立唯物史觀。目標中有“引導學生樹立唯物史觀”等對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表述,但卻沒有說明教師應如何具體“培養(yǎng)”“引導”“培育”,教學目標流于形式。
此外,部分教師將課堂教學目標與初中學段目標相混淆,造成了教學目標過于空泛的弊端,如“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課的教學目標為:感受孫中山勇立潮頭、百折不撓,為了國家命運追尋救國之路的偉大精神,樹立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志向。這一課堂教學目標體現了家國情懷的培育,但僅通過本課對孫中山事跡及相關思想的學習,就樹立起“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志向”,顯然難以實現。事實上“樹立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志向”屬于學段目標,需通過整個初中階段的學習才能較好地實現,作為一節(jié)歷史課的教學目標則顯得大而空泛。
“模棱兩可”是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沒有體現“全面、具體、可檢(觀)測”的要求,致使課堂教學目標殘缺不齊、抽象模糊,難以指導課堂教學。例如一位教師在設計“鴉片戰(zhàn)爭”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時,將認知類目標擬定為“了解鴉片戰(zhàn)爭的主要過程;知道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知道《南京條約》”,而在實際教學中,依據這項教學目標時難以檢測學生是否達標,是否真正了解了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和《南京條約》。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對目標中的行為動詞(如了解、知道等)重視不夠、認識不深、理解不透,對是否達成教學目標的判斷依據或者標準不夠清晰。
在進行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時,首先應遵循堅持整體性與全面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課堂教學目標是一個有機整體,包含不同維度和不同類型。教師應使課堂教學目標的各維度、各層次相互關聯,堅持課堂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全面性并不等同于均衡性,全面發(fā)展也不是平均發(fā)展,而是全面中有重點的發(fā)展。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應將五大核心素養(yǎng)視為一個整體,引導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構建起時空框架,通過研讀與分析史料得出歷史結論,培養(yǎng)史料實證的意識與方法,形成一定的歷史解釋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實現情感升華,形成家國情懷。但堅持整體性與全面性并不是說要面面俱到,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對課堂教學目標進行整合,聚焦于某個或某幾個核心素養(yǎng)。例如,筆者嘗試將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中“原始農耕文明”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識讀原始農耕時代遺址分布圖,能夠指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位置,說出其時間。(時空觀念)
(2)閱讀教材及相關文字、圖片資料,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主要生活生產情況;結合相關史料,分析與概括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的特點,感悟我國先民的智慧,增強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考慮學生的具體學情,指向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因此課堂教學目標的結果應當是可檢測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要求目標的行為動詞應當是具體的而非抽象模糊的,如盡量避免使用“認識”“理解”等較為抽象的動詞,而使用“說出”“指出”“概括”等較為具體且明確的行為動詞。在歷史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中,關于可操作性與可檢測性的統(tǒng)一,通常對認知類目標要求較為嚴格,而情感類目標與價值觀目標難以做到直接觀測,因此需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制訂課堂教學目標時,應先對課標進行詳細研讀,新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與基本要求等,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應對本課教學的方向與總體要求有一定的認知。在制訂課堂教學目標時,應對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內容”部分進行詳細研讀。研讀時注意體會行為動詞,明確具體要求。例如,對于兩次鴉片戰(zhàn)爭,課標要求是“通過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北方大片領土等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初步認識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其中“了解”一詞體現出課標對于相關史事的要求是在識記層次,“認識”一詞定位于理解層次。明確層次要求后,可拓展相關范圍,確定教學內容。例如,在識記層次,學生應當掌握虎門銷煙、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侵占北方大片領土等事件的相關時間、地點、簡單過程等。
歷史課堂教學目標的撰寫,涉及書寫格式的選擇。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筆者認為可以采用直接分條陳述教學目標的格式,在每條后點明所涉及的具體核心素養(yǎng)。例如,對“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進行以下教學目標設計:
(1)通過識讀地圖,能列舉出戰(zhàn)國七雄,列舉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并了解其特點,對比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zhàn)國形勢圖認識到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時空觀念)
(2)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史料研讀,分析概括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及意義,認識到改革推動社會發(fā)展,順應歷史的潮流是商鞅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3)觀看視頻,簡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情況,體會我國古代人民“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氣與智慧。(家國情懷)
采用核心素養(yǎng)的形式書寫課堂教學目標,并不是將教學目標機械地分割為五點,嚴格地按照五大核心素養(yǎng)逐點列出。對于一些交叉重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的多個核心素養(yǎng),可以對其進行適當整合。
當前強調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并不是意味著不注重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等目標,它們是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與過程,是核心素養(yǎng)的載體。因此,在撰寫課堂教學目標時,應根據課程內容與學情,將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等領域的目標與五大核心素養(yǎng)相融合,有效整合教學目標,制訂精簡的課堂教學目標。在書寫時也應注意精確目標的描述,在明確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后用精準的語言對其進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