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月27日,曠伏兆出生于江西省永新縣文雅鄉(xiāng)(今埠前鎮(zhèn))一個貧農家庭。父親曠回生和母親曾氏生有九個子女,曠伏兆排第六。曠伏兆7歲時,兄弟姐妹中,三個因貧困和疾病夭折,兩個姐姐已草草嫁人,家里的孩子只剩下他與大哥曠陽兆、弟弟曠甫兆、曠藩兆。
曠回生忠厚老實,精于各種農活,農忙時種田,農閑時給人縫衣賺點兒工錢,以補貼家用。后被軍閥吳佩孚部抓去當挑夫,飽受欺凌,被打傷后棄于他鄉(xiāng),靠沿途乞討返回故里。家里的活計全靠曠伏兆的大哥一人承擔。
曠伏兆從小勤勞懂事,不到7歲就開始想辦法補貼家中生計。收獲季節(jié),他提著竹籃到田野揀禾穗、花生、豆子、紅薯;過了收獲季節(jié),則去挖野菜,以彌補一家人口糧的不足。
曠伏兆8歲時,看到一些同齡伙伴挎著書包上學,心里十分羨慕。由于家境極端貧困,他無法上學。
有一年春節(jié),曠伏兆家里缺糧,父母讓他到財主家借米。財主放狗咬得他鮮血淋漓。苦難的童年使曠伏兆懂得了“恨”——他痛恨地主老財的貪婪狠毒。
曠伏兆10歲當裁縫學徒。13歲時,他跟師傅到井岡山,聽遠處有人喊“隊伍來了”,人們紛紛躲避。曠伏兆卻留心打量起這支隊伍,他發(fā)現(xiàn)這支隊伍著裝雖不整齊,可每個人頭上都戴一頂瓦灰色八角帽,帽子正前方綴著一枚紅五角星,分不出誰是官、誰是兵。曠伏兆打聽到,這支隊伍是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后改稱紅軍)。這是曠伏兆第一次看見革命隊伍。他們紀律嚴明,不欺壓窮苦百姓,打土豪、斗劣紳,還有一些共產黨人英勇斗爭、寧死不屈的傳奇故事,都在曠伏兆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8年11月9日,在毛澤東“大力經營永新”的思想指導下,紅軍主力第三次打下永新縣城,文雅鄉(xiāng)的大地主望風而逃。不久,曠伏兆回到家鄉(xiāng)。文雅鄉(xiāng)農民居多,也有一些泥瓦匠、木匠、篾匠、裁縫等半工半農者,他們在共產黨組織領導下,相繼成立了鄉(xiāng)農會、工會、赤衛(wèi)隊、少先隊等革命群眾組織。1929年10月,曠伏兆加入文雅鄉(xiāng)工會。由于他積極性高,又能團結幫助人,先后被選為鄉(xiāng)工會委員、工會副主任。
1930年8月,曠伏兆參加赤色少年先鋒隊,先后任大隊長、縣支隊長。10月4日,他率赤色少年先鋒隊參加了進攻吉安縣城的戰(zhàn)斗。1931年1月任永新縣模范團大隊長,并參加“反帝擁蘇大同盟”。其間,曠伏兆先后隨永新縣模范團參加了5月16日的富田反擊戰(zhàn)、9月29日的永陽鎮(zhèn)進攻戰(zhàn)和12月初的澧田伏擊戰(zhàn)等七八次戰(zhàn)斗,表現(xiàn)十分英勇。
1932年3月,曠伏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鄉(xiāng)農會在埠前召開團員大會,動員“擴紅”,曠伏兆第一個報名,并帶領8名團員參加紅軍,離開了家鄉(xiāng)。
在曠伏兆的感染下,他的弟弟曠甫兆也參加了革命,不久犧牲。
曠伏兆參加紅軍后,到紅8軍70團3連任班長,其間參加了湘贛蘇區(qū)第四次反“圍剿”。由于思想進步、作戰(zhàn)勇敢,1933年3月由政治指導員朱理全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責編/陳小婷 責校/張超 來源/《松柏長青:開國將軍曠伏兆圖傳》,曠平淀、曠雄偉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曠伏兆征程集》,曠伏兆等著,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