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劉永吉,白吉敏,鹿保鑫
(1.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食品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319;2.黑龍江省雜糧加工及質量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龍江大慶 163319;3.黑龍江省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與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黑龍江大慶 163319)
雜糧通常是指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大作物以外的糧豆作物。但多數(shù)雜糧由于種植面積少、種植地區(qū)特殊、產(chǎn)量較低,質地粗糙,適口性差,因此其主食化加工受到較大限制。鑒于此,尋找一種加工技術,改善其適口性、沖調性等成為研究的重點[1]。
擠壓膨化技術是目前雜糧預加工的新型加工技術[2-4],其特點是工藝簡單、能耗低、成本低、無“三廢”、產(chǎn)量高、質量好,在改善雜糧風味、抑制不良因素和提高蛋白質消化率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范寬秀等[5]研究得出擠壓膨化處理能夠提高淮山全粉的速溶性。謝仲寅等[6]研究證明,擠壓膨化處理可改善小米風味、口感,提高產(chǎn)品質量。方浩標等[7]研究表明,紫糙米經(jīng)過最優(yōu)擠壓膨化處理后,營養(yǎng)雖有一定的損失,但溶解度與熟化度得到極大地提升。目前,有關擠壓膨化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單一雜糧和擠壓工藝優(yōu)化上,有關對復合雜糧粉擠壓前后基本營養(yǎng)成分、揮發(fā)性風味物質、結晶特性、糊化特性、水合特性、粉體特性等全面評價的研究甚少。
本實驗系統(tǒng)研究了擠壓膨化對復合雜糧粉基本營養(yǎng)成分、揮發(fā)性風味物質、理化性質以及雜糧粉粉體特性的影響。旨在為擠壓膨化技術在雜糧食品加工中的應用及雜糧產(chǎn)品的進一步開發(fā)提供理論依據(jù)。
青稞 藏青311,市售;綠豆 鸚哥綠,市售;黑豆 龍黑大豆1 號,市售;苦蕎 九江苦蕎,市售;葡萄糖酸鈣(AR)鄭州瑞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甲醇色譜級,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DSE32 型雙螺桿擠壓實驗機 濟南鼎潤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高速多功能粉碎機 皇代電器旗艦店;75 μm CAR/PDMS 萃取纖維頭、手動SPME 進樣器 美國Sigma 公司;差示掃描量熱儀 德國耐馳;RVA-4500 型快速粘度分析儀 波通瑞華科學儀器有限公司;CS-580A 型分光測色儀 深圳市君達時代儀器有限公司。
1.2.1 雜糧代餐粉的工藝流程 多種雜糧進行粉碎(過80 目篩)→雜糧粉按配比混合均勻→調節(jié)水分(擠壓處理前樣品)→擠壓膨化機加工(螺桿轉速162 r/min,擠壓溫度160 ℃,物料水分含量18%)→粉碎(過80 目篩)→成品。[1]
1.2.2 基本營養(yǎng)成分的測定 將原料粉、雜糧代餐粉進行主要產(chǎn)品組分的變化,測定方法按下列方法進行。蛋白質含量的測定,采用GB 5009.5-2016 中的凱氏定氮法;粗脂肪含量的測定,采用GB 5009.5-2016 中的索式抽提法;灰分的測定,采用GB 5009.4-2016 中的第一法(灼燒法);總膳食纖維的測定,采用GB 5009.88-2014 中的酶重量法;淀粉含量的測定,采用GB/T 5009.9-2016《食品中淀粉的測定》(酶水解法)測定。
1.2.3 總酚含量測定 總酚含量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測定[8]。在10 mL 容量瓶中,加入0.5 mL 酚類提取物,用蒸餾水定容至5 mL,然后加入0.5 mL 福林酚試劑,搖勻,加入1 mL 0.5 mol/L 碳酸鈉溶液,搖勻,避光放置1 h,在765 nm 處測量吸光度,平行測量三次。使用沒食子酸標準品制作標準曲線。
1.2.4 黃酮含量測定 總黃酮含量根據(jù)Liu 等[9]的方法進行測定,并稍作修改。吸取0.5 mL 酚類提取物到10 mL 容量瓶中,用70%乙醇溶液將其體積增加到5 mL,加入0.3 mL 5%的NaNO2,混合均勻后靜置6 min,加入0.3 mL10%的AI(NO3)3,混合均勻后靜置6 min,最后加入4 mL 4%的NaOH 溶液,用70%乙醇溶液將其體積增加到10 mL,混合均勻后靜置15 min。在510 nm 處測量吸光度,平行測量三次。使用蘆丁標準品制作標準曲線。
1.2.5 固相微萃取結合氣-質聯(lián)用測定其可揮發(fā)性風味物質
1.2.5.1 揮發(fā)性風味物質的采集 準確稱取樣品5.0 g,放入20 mL 的固相萃取管中,插入帶有75 μm CAR/PDMS 纖維頭的手持注射器中,在60 ℃頂空萃取1 h,立即取出萃取頭并放入GC 中,在250 ℃下對樣品進行熱解析5 min。
1.2.5.2 氣相色譜條件 色譜柱為HP-5MS 石英毛細管柱(30 m×0.25 mm,0.25 μm);初始柱溫為45 ℃,保持5 min,然后以3 ℃/min 升至170 ℃,保持1 min,然后以7 ℃/min 升至250 ℃,保持3 min;柱室溫度為45 ℃;入口溫度為250 ℃。汽化室的溫度為250 ℃。使用純度為99.999%氦氣為載氣,載氣流量為1 mL/min,分流比10:1。質譜條件:EI 源,離子源溫度200 ℃,電子能量70 eV,接口溫度270 ℃,單四極桿質量分析器,質量掃描范圍35~350 amu,檢測電壓1.00 kV。
定性:GC-MS 分析得到的質譜圖與計算機中NIST17 標準譜庫進行比對,提供匹配度大于等于80%的物質作為參考風味物質成分(若無>80%的物質,選擇提供相似的最高的物質)。定量:用峰面積歸一化法計算出樣品中各成分的相對含量。
1.2.6 理化性質的檢測
1.2.6.1 X-衍射分析 參考唐君鈺[10]的方法,稍作修改。測試條件的參數(shù)如下:銅靶板;管壓電流:40 kV/35 mA;步長:0.02°;掃描速度:8 °/min;衍射角:2θ;掃描范圍:4°~60°。
1.2.6.2 熱特性檢測 利用差示量熱掃描儀(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對代餐粉的熱特性進行分析。參考程雯[11]的方法,稍作修改。將樣品準確稱量到3.0 mg 的鋁制坩堝中,加入9 μL去離子水,蓋上蓋子,讓坩堝在4 ℃下平衡24 h。使用一個空的坩堝作為參考樣品,以10 mL/min 的氮氣作為載氣,將樣品從20 ℃加熱到150 ℃,加熱速率為5 ℃/min。
1.2.6.3 糊化特性檢測 參考李兆釗[12]的方法,稍作修改。將儀器預熱20 min,稱取3 g 含水量為14%的樣品和25 mL 蒸餾水,放入RVA 儀器的鋁制容器中,沿同一方向混合,不要形成結塊。將試驗條件設定在50 ℃,持續(xù)1 min,然后升至95 ℃,以12 ℃/min 的速度持續(xù)2.5 min,然后冷卻至50 ℃,以12 ℃/min 的速度持續(xù)2 min。攪拌器在前10 s以960 r/min 的速度運行,然后以160 r/min 的速度運行,共14 min。使用RVA 的TCW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1.2.6.4 凝膠質構特性的測定 參考廖盧艷等[13]的方法,稍作修改。利用RVA 使擠壓前后雜糧粉充分糊化后,置于4 ℃冰箱內(nèi)保存24 h,TPA 模式下進行測量:探針:TA/0.5;形變量:50%;觸發(fā)力:10 g;測試速度:1.0 mm/s;樣品高度:75 mm。
1.2.7 代餐粉品質特性
1.2.7.1 可溶性固形物測定 參照王大為等[14]的方法,略有改動。將待測的粉末樣品在70 ℃的烘箱中干燥6~8 h,準確稱取干燥后樣品0.3 g 并加入0.7 mL蒸餾水,將其配制成7%的溶液,在100 ℃的水浴中保持30 min,然后以4000 r/min 的速度旋轉30 min。取出上清液,用手持糖量折光儀測定可溶性固體含量。
式中:A 為樣品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A0為溶液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2.7.2 水合特性測定 持水性的測定參照Mari等[15]的方法,略有改動。將樣品配制成5%的溶液后,在室溫下放置4 h,然后以4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5 min,倒出上清液,算持水力公式如下:
式中:m1為樣品濕重,g;m 為樣品干重,g。
持油性的測定參照湯小明等[16]的方法,略有改動。樣品與食用油質量比為1:8 混合均勻,在室溫下靜置4 h 后,經(jīng)4000 r/min 離心15 min,計算持油性公式如下:
式中:m1為樣品濕重,g;m 為樣品干重,g。
1.2.7.3 粉體特性測定 a.休止角及滑角的測定:休止角(θ):將漏斗固定在鐵架臺上,使漏斗底端高于桌面上方格紙(H)3 cm,然后把樣品均勻地倒進漏斗中,直到成型后錐體的頂部與漏斗底部相接觸,被測錐體的直徑記為2R[17]。按公式計算:
滑角(α):將5.0 g 樣品放置在玻璃板上(L:130 mm),把平板的一頭慢慢地提起,測量頂面到水平面的垂直距離(H)。按公式計算:
b.松密度(ρB)、輕敲密度(ρT)、卡氏指數(shù)(Carr)、霍斯納比值(Hausner)的測定[18]:ρB:取一個100 mL量筒,精密稱取10 g 樣品,將樣品用漏斗倒入量筒中,并準確記錄粉體體積,進行三次平行實驗。按公式計算:
式中:m1為量筒的質量,g;m2為樣品與量筒的總質量,g;VB為注入樣品的體積,mL。
ρT:將上述量筒從距桌面高度3 cm 處自由下落,重復300 次,記錄振實后粉末體積,進行三次平行實驗。按公式計算:
式中:VT為振實后樣品的體積,mL。
Carr 指數(shù)、Hausner 比值按公式計算:
c.川北方程:將樣品小心倒入量筒100 mL 標記處,再使量筒在垂直桌面1 cm 的高度上自由下落,直到體積恒定,記錄該時刻樣品的體積及落下次數(shù)。川北方程變形為:
式中:n 為輕敲次數(shù)(即落下次數(shù));a 為輕敲次數(shù)無窮大時體積減少數(shù);b 為充填速度常數(shù);c 為樣品相對體積減小數(shù)。
輕敲次數(shù)無窮大時,a、b 按公式計算:
式中:V0為初始體積;Vn為輕敲 n 次后樣品體積;V∞為輕敲無窮次后樣品體積。
1.2.7.4 色澤測定 使用CS-580A 型分光測色儀,每個樣品測3 次,求其平均值。根據(jù)所得數(shù)據(jù),計算色度(C*),色相角(H*),總顏色(E*)、明亮值(L*)、紅綠值(a*)、黃藍值(b*)和白度(W)。按公式計算:
采用 Microsoft Ofice Excel 2019 軟件計算實驗數(shù)據(jù)均值和標準偏差;采用SPSS 26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采用Origin 2021 軟件作圖。
由表1 可知,雜糧粉經(jīng)擠壓膨化以后,蛋白質、脂肪、水分、淀粉、總酚、總黃酮含量顯著降低(P<0.05),膳食纖維和灰分變化不顯著(P>0.05)。這可能是由于物料在擠壓機機械能與熱能的共同作用下,蛋白質部分變性降解產(chǎn)生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分解為生單甘油和游離脂肪酸;淀粉不僅會發(fā)生糊化,同時也伴隨著降解反應,生成小分子的還原糖與糊精。酚類物質對熱較敏感,在熱效應與剪切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可能發(fā)生熱降解或與淀粉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質發(fā)生結合,從而使酚類物質含量下降[19]。
表1 擠壓前后營養(yǎng)成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before and after extrusion
如表2 所示通過頂空固相微萃取和氣相色譜-質譜(GC-MS)聯(lián)用對擠壓前后復合雜糧粉進行檢測;鑒定出大量揮發(fā)性風味成分:碳氫類、醛類、酮類、酯類、醇類、雜環(huán)類化合物。其中未加工雜糧粉檢出24 種風味物質:碳氫類14 種(57.45%);醛類3 種(19.54%)、酮類1 種(2.13%)、酯類3 種(11.3%)、醇類3 種(9.57%)。擠壓后代餐粉檢出21 種風味物質:碳氫類10 種(35.05%);醛類4 種(35.59%)、酮類1 種(4.14%)、酯類2 種(6.02%)、醇類3 種(14.18%)、雜環(huán)類1 種(5.03%)。經(jīng)過擠壓處理后揮發(fā)性風味物質中碳氫類和酯類物質含量減少,而醛、酮和醇的含量增加,并產(chǎn)生雜環(huán)化合物。雖然擠壓后碳氫類物質含量仍然較高,但是其風味閾值較高,不具備明顯的風味特征[20];擠壓后產(chǎn)生新的酯類物質賦予了雜糧代餐粉特殊香氣,對雜糧代餐粉的風味具有一定輔助作用;擠壓后醛類物質含量高達35.59%,是雜糧代餐粉主要香氣成分;酮類物質閾值較高[21],且含量較少,對整體風味貢獻較小;醇類物質具有令人愉悅的蘑菇、甘草香氣[22],賦予了雜糧代餐粉特殊風味;雜環(huán)類中吡嗪類物質提供烤香、堅果香氣[23],對雜糧代餐粉的香氣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偟膩碚f擠壓膨化后雜糧粉主要揮發(fā)性成分醛類、醇類、雜環(huán)類物質有所增加,大大改善其產(chǎn)品風味,賦予雜糧代餐粉更加清香,令人愉悅的氣味。
表2 擠壓前后雜糧粉的揮發(fā)性風味物質的變化Table 2 Changes in volatile flavor compounds of coarse grain flour before and after extrusion
2.3.1 擠壓處理對結晶特性的影響 如圖1 所示,未加工雜糧粉在衍射角度2θ為17°、18°、20°、23°附近表現(xiàn)出A 型淀粉晶型,結晶度為46.80%。加工后代餐粉在7.4°、12.5°、20.5°處出現(xiàn)了強衍射峰,屬于V 型結構,結晶度為21.83%。以上現(xiàn)象歸因于擠壓時高溫、高壓及高剪切力等綜合因素對淀粉分子鍵造成損傷。氫鍵被破壞,導致淀粉原有的結晶結構喪失,形成新的結晶區(qū),并降低了淀粉的結晶度。這與徐曉茹等[24]在研究大米擠壓前后結晶特性時所得出的,擠壓破壞了淀粉原有的晶體結構,形成新的結晶區(qū)結論相一致。
圖1 擠壓前后雜糧粉的XRD 測定結果Fig.1 XRD measurements of coarse grain powder before and after extrusion
2.3.2 擠壓膨化對雜糧粉熱特性的影響 由表3 可知,經(jīng)擠壓處理后起始糊化溫度和峰值溫度有所升高,終止糊化溫度和糊化焓變值顯著降低(P<0.05),表明擠壓處理后雜糧粉發(fā)生糊化??赡苁且驗榈矸鄣念w粒、晶型結構遭到破壞,氫鍵斷裂,雙螺旋連解聚,導致糊化焓變值降低,這與上述X-射線衍射分析的結果一致。
表3 擠壓前后雜糧粉的DSC 測定結果Table 3 DSC measurements of coarse grain flour before and after extrusion
2.3.3 擠壓膨化對雜糧粉糊化特性的影響 由表4可知,經(jīng)擠壓處理后雜糧粉的各項指標均顯著降低(P<0.05)。這是由于雜糧粉在擠壓機筒體中受到高溫、高壓和高剪切力作用,使淀粉結構遭破壞,部分降解為小分子物質,蛋白質發(fā)生變性、重組及組織化,脂肪與淀粉、蛋白質形成脂肪復合體等物化變化,使得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終黏度顯著降低(P<0.05)。崩解值為峰值黏度和最低黏度的差值反映其熱穩(wěn)定性,崩解值由120 cP 顯著降低為10 cP,較低的崩解值表明擠壓處理后雜糧粉更加穩(wěn)定;回生值表示淀粉老化程度,回生值越低淀粉越不易老化[25-27]。綜上所述,擠壓膨化能使雜糧粉較充分糊化并且使得口感更好,更易于消化吸收。
表4 擠壓前后雜糧粉的糊化參數(shù)值Table 4 Gelatinization parameter values of coarse grain flour before and after extrusion
2.3.4 擠壓膨化對雜糧粉凝膠質構的影響 由表5所示,硬度是最直接反映口感的一項指標,直接影響咀嚼性和內(nèi)聚性。硬度太大,不僅口感不好,而且其消化吸收性和嗜好性也不好。經(jīng)過擠壓膨化處理后硬度由97.96 g 降到了62.24 g,彈性增加,賦予其良好的品質特性[28-29]。粘附力有所提高使產(chǎn)品具有黏性口感,以滿足消費者要求。膠粘性降低,咀嚼性增加,良好的咀嚼性可以提供食品良好的口感。
表5 擠壓前后雜糧粉的凝膠特性Table 5 Gel characteristics of coarse grain flour before and after extrusion
2.4.1 可溶性固形物、水合特性、粉體特性的變化如表6 所示,經(jīng)擠壓膨化后雜糧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了12.57%,可能是由于淀粉、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降解為糊精、麥芽糖、游離氨基酸和多肽等小分子物質導致[30]。代餐粉持水力較未加工顯著提高(P<0.05),持油力下降。可能是擠壓膨化處理導致雜糧代餐粉的內(nèi)部結構發(fā)生部分降解而變得疏松,其顆粒表面羧基和羥基等親水基團暴露[31],導致持水力增大;而油脂與之接觸的區(qū)域減少,致使持油力降低。休止角和滑動角可以反映粉末流動性的變化,角度越小,流動性越好;松密度和輕敲密度與填充性有關,密度越大,填充性越好;川北方程中a 值越小,粉體的流動性越好;1/b 值越小,粉體的填充速度越大,填充更易于進行。擠壓后休止角、滑動角、a、1/b 分別從53.33°、42.48°、0.34、10.67 降到38.99°、35.64°、0.27、8.00,松密度和輕敲密度分別從0.27、0.35 g/mL升為0.33 和0.39 g/mL。
表6 擠壓前后雜糧粉的可溶性固形物、水合特性、粉體特性的測定結果Table 6 Soluble solids,hydr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powder characteristics of coarse grain flour before and after extrusion
如表7 所示,經(jīng)擠壓處理后各項指標均有變化,其中L*、a*、H*、E*變化顯著(P<0.05),存在肉眼可辨的色差。這可能與物料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發(fā)生美拉德反應與淀粉糊化等有關。這與肖香等[32]在研究擠壓膨化對大麥全粉色度的影響時所得出的L值下降,a值、b值增加,擠出物顏色為黃褐色,顏色變深,結論相一致。
表7 擠壓對雜糧粉色度的影響Table 7 Effect of extrusion on the pindness of coarse grains
本實驗以復合雜糧粉為原料,研究了擠壓處理對復合雜糧粉營養(yǎng)品質和理化性質的影響。復合雜糧粉經(jīng)擠壓處理后蛋白質、脂肪、水分、淀粉、總酚、總黃酮含量降為19.23 g/100 g、6.52 g/100 g、8.02%、49.97 g/100 g、169.25 mg/100 g、125.39 mg/100 g,膳食纖維和灰分變化不明顯;雜糧代餐粉主要香氣成分:醛類物質含量高達35.59%,風味明顯優(yōu)于未處理雜糧復合粉;結晶度下降,糊化更加充分;硬度由97.96 g 降到了62.24 g,彈性增加,賦予其良好的口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持水力增強,持油力減弱,粉體流動性、填充性、色澤均得到改善。綜上所述,復合雜糧粉經(jīng)擠壓膨化后,營養(yǎng)成分雖有一定的損失,但風味、溶解度、糊化度均得到極大地提升,證明擠壓膨化技術是提高復合雜糧粉品質的一種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