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近3年的時間里,鐵道戰(zhàn)線指戰(zhàn)員和援朝鐵路職工前仆后繼,浴血奮戰(zhàn),保障了鐵路運輸的暢通,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鐵道博物館收藏的《抗美援朝照片集》,見證了他們在朝鮮戰(zhàn)場上建立的豐功偉績,是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人的這條備戰(zhàn)經驗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代戰(zhàn)爭。為確保志愿軍部隊的機動和作戰(zhàn)物資的運輸,1950年10月中旬,首批入朝部隊過江后,鐵路援朝機車即正式入朝,參加前方搶運。緊接著,志愿軍鐵道兵團于1950年11月陸續(xù)入朝,由鐵路職工組成的志愿援朝大隊和志愿軍鐵路工程總隊則于1個月后陸續(xù)入朝。1950年12月,以劉居英為司令員、余光生為政委、葉林為副司令員的東北軍區(qū)鐵道運輸司令部(后改為東北軍區(qū)軍事運輸司令部)成立,負責組織支前運輸,并指揮搶修鐵路。同時,以鐵路員工志愿援朝大隊為基礎的志愿軍朝鮮鐵道軍事管理局成立,參與朝方管理朝鮮鐵路的軍事運輸。
鐵路運輸是志愿軍的部隊機動、后勤供應、交通運輸的主要力量,自然成為美國空軍集中打擊的重點目標。1951年8月,美軍為配合停戰(zhàn)談判,對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施加壓力,在地面部隊發(fā)動夏季攻勢的同時,計劃以90天左右的時間摧毀朝鮮北方鐵路系統(tǒng),炸斷鐵路橋梁、摧毀鐵路車輛,破壞鐵軌和路基,盡可能做到使其鐵路運輸陷于完全停頓的地步。為了阻止中朝軍民運送重型鐵路設備來修理鐵軌被炸斷處,美國遠東空軍還制定了炸毀朝鮮北部幾座重要鐵路橋梁的計劃,并將空中封鎖交通線的戰(zhàn)役稱作“絞殺戰(zhàn)”。美軍當時共有飛機1580架(含海軍艦載飛機),除每日對前線保持96架次支援外,其余兵力都用于對志愿軍交通線的轟炸破壞。時任鐵道部副部長、軍委軍事運輸司令部司令員呂正操曾回憶道:“車站被炸成一片瓦礫,鋼軌橫飛,到處是彈坑和土丘。面對敵機日夜狂轟濫炸,朝鮮軍民和我軍戰(zhàn)士英勇頑強,冒險搶修,但由于缺乏經驗,還是經常出現(xiàn)搶修和運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有時剛剛修通鐵路,火車開上去,就脫軌了,只好又拉回來,影響了前方的物資供應……”[1]
1951年8月,朝鮮又發(fā)生了40年來罕見的洪水,特大洪水和美軍的“絞殺戰(zhàn)”給志愿軍物資運輸造成嚴重威脅。本來志愿軍必須每月向清川江以南運送2500車廂的物資,才能維持志愿軍作戰(zhàn)最低限度的需要。然而在8月份,志愿軍即使采取以工兵部隊在江河橋梁被毀壞地區(qū)組織漕渡、以汽車在鐵路被破壞地區(qū)組織倒運、以火車充分利用未被破壞的鐵路搶運物資的緊急措施,才搶運過清川江以南物資1134車廂,這遠不能滿足作戰(zhàn)需要。很快,志愿軍前方出現(xiàn)糧荒。
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鐵道戰(zhàn)線廣大指戰(zhàn)員和援朝鐵路職工想盡一切辦法進行搶修。當時擔任朝鮮北方鐵路搶修任務的部隊,主要是由副司令員李壽軒和副政治委員崔田民率領的志愿軍鐵道兵團。志愿軍鐵道兵團下轄4個師和1個直屬橋梁團,另配屬鐵路公安裝甲團、鐵路援朝工程總隊、鐵路援朝工務大隊、測量隊等。此外,還有朝鮮人民軍的1個鐵道工程旅。全部搶修力量共約70000余人。管區(qū)鐵路為1200公里,平均每6個人負責1公里的搶修。在鐵路搶修方面,志愿軍搶修部隊采取“以集中對集中,以機動對機動”的方針。為重點保證平壤以北三角鐵路的搶修,鐵道兵團把一半的兵力投入這一地區(qū)。1951年11至12月,在美機轟炸最嚴重的三角鐵路地區(qū),最多時平均每公里集中244人搶修。[2]
鐵道戰(zhàn)線廣大指戰(zhàn)員和援朝鐵路職工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盡全力搶修線路,涌現(xiàn)出許多功臣和英雄,“登高英雄”楊連第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鐵道兵第1師第1橋梁團1連副連長,曾因解放戰(zhàn)爭期間修復隴海路八號高橋時表現(xiàn)突出獲得“登高英雄”這一稱號。入朝后,他創(chuàng)造了“鋼軌架設浮橋”法,在搶修鐵路橋梁中屢建功勛。1952年5月15日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不幸被美機投擲的定時炸彈彈片擊中頭部,英勇犧牲。楊連第犧牲后,志愿軍總部追授其為“一級英雄”,命名他生前所在連為“楊連第連”。[3]
在志愿軍空軍和高射炮兵的掩護下,鐵路搶修成果斐然,從1951年12月初起,即保證了三角鐵路的連續(xù)通車。美國空軍對志愿軍搶修鐵路的能力無可奈何地表示佩服:“共軍的修路部隊填補彈坑之快可以和F—80飛行員轟炸的速度相匹敵。共軍從‘絞殺戰(zhàn)一開始就已能迅速地修復炸斷的鐵路。”他們哀嘆,“共軍的修路人員和修橋人員,已經粉碎了我們對平壤鐵路的封鎖……并贏得了使用所有鐵路主要干線的權力?!盵4]
抗美援朝期間,鐵道運輸工作從“保證軍運,照顧民運”逐步達到了“滿足軍運,保證民運”,共運送部隊和物資385234輛(重800余萬噸),完成鐵路搶修、新修和戰(zhàn)后復舊工程,共計橋梁2294座次,線路14691處次,車站3684處次,隧道122座次,鐵路通車里程由志愿軍入朝初期的107公里延長到1391公里。鐵道戰(zhàn)線參戰(zhàn)人數最多達15萬余人,其中3231人光榮負傷,1705人壯烈犧牲,他們用鮮血和智慧創(chuàng)造、鞏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英名永垂不朽。[5]
中國鐵道博物館收藏的這本《抗美援朝照片集》(圖1),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后,由志愿軍朝鮮鐵道軍事管理局政治部精心制作的。影集的封面為緞面,內里扉頁印有“贈給同志存念”六字,可見其是作為紀念物贈送給鐵道兵指戰(zhàn)員和援朝鐵路職工的。影集內共收錄139張黑白照片,每張照片長14.2厘米,寬11厘米,照片周圍都貼有一張粉色的紙條,上面印有簡短的文字說明。根據照片的內容及對應的文字描述,大體可以將其歸為三大類。
第一大類照片的主角是鐵道戰(zhàn)線的指戰(zhàn)員,其中又可以細分為前方戰(zhàn)場的戰(zhàn)斗和后方日常生活。前方戰(zhàn)場的照片主要記錄了鐵道部隊搶修被敵機轟炸的建筑及運輸設施,戰(zhàn)勝敵人封鎖的情景。朝鮮境內山多河多,鐵路穿山越水,形成橋梁多山洞也多的特點,平均每1.08公里就有一座橋梁,每7.5公里就有一座山洞,而且橋梁大部分是高橋、大橋,山洞也多是長洞。這樣高、大的橋梁目標明顯,極易遭到美機轟炸,而且一旦被毀壞后,很難修復,對鐵路運輸影響極大。美軍的轟炸目標主要是鐵路橋梁和車站編組站,與之相應的,上述地點也成為鐵道兵團、工程總隊和軍管局搶修和搶運的重點。影集用多張照片來表現(xiàn)鐵道部隊爭分奪秒搶修被敵機轟炸的迂回便橋、路基(圖2),以及高炮射手嚴陣以待、用密集的炮火來打擊敵機的場景(圖3)。后方的日常生活照片展現(xiàn)的內容顯得更加豐富,有鐵道兵指戰(zhàn)員用自己的勞動建造地點隱蔽、陽光充足而又暖和的宿舍的場景,也有部隊戰(zhàn)士在空隙時間練奏樂器,與作家楊朔一起舉行座談會,座談《三千里江山》的創(chuàng)作的場景。此外,部分照片還記錄了祖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的各種文藝演出,以及中國人民志愿軍鐵路軍事管理總局首屆工程模范代表大會的全景。
第二大類照片的主角是普通鐵路職工。這類照片重點表現(xiàn)鐵路職工在敵軍的炮火下想方設法搶運物資的情景,其中有煤臺人員和車站人員緊張地搶建被敵機轟炸的煤臺,以及車站工作人員緊張地搶救被炸的物資和車輛的場面。朝鮮山洞多的特點對于鐵路運輸是個有利條件,便于機車、車輛及重要物資的待避。車站工作人員為減少目標,避免損失,把滿載作戰(zhàn)物資的列車開進洞里待避,在機車出洞前,為縮短列車甩掛及停留時間,他們又不辭辛苦進行手推作業(yè)(圖4)。此外,為表達對英烈人員的緬懷,影集還收錄了部分犧牲者的遺像,如新成川站沸流江橋的保衛(wèi)者王景洲。王景洲是新成川車站司號員,1951年2月因率先排除定時炸彈,榮立特等功。1951年3月2日黎明,為了彈藥車免遭敵機轟炸,王景洲和戰(zhàn)友們冒著生命危險,將彈藥車推進山洞隱蔽。當推到第8輛車時,敵機出現(xiàn)了。面對敵機的轟炸、掃射,王景洲讓戰(zhàn)友們進待避所隱蔽,危急時刻他用撬棍和身體擋住下滑的車輛,避免了事故的發(fā)生,當場壯烈犧牲,時年僅22歲。
第三大類照片主要表現(xiàn)中朝軍民的往來。例如,衛(wèi)生工作人員給朝鮮人民進行疾病治療和防疫注射的特寫,鐵道部隊指戰(zhàn)員幫助朝鮮軍烈屬及人民農業(yè)生產的場景。其中一張照片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圖5),兩個戰(zhàn)士把一袋糧食遞給一位朝鮮族婦女,一旁的標注文字這樣寫道:“把節(jié)約下來的糧食救濟朝鮮貧困的軍烈屬和人民?!币?,當時的物資極為匱乏,特別是糧食,志愿軍戰(zhàn)士也經常忍饑挨餓,甚至彭德懷司令員都曾給呂正操發(fā)電告急說:“饑無食,寒無衣”[6]。但即便在這樣極端缺衣少糧的情況下,志愿軍戰(zhàn)士仍然節(jié)約口糧,盡最大的努力把糧食留給普通的朝鮮民眾,正如影集中的注釋所述,“中朝兩國人民牢不可破的永恒友誼”,讓每一個目睹照片的人都為之動容。
作為19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攝影術準確地再現(xiàn)了客觀事物的形象,實現(xiàn)了光與影的徹底留存,這種精確的復現(xiàn)性使其他藝術或工藝難以企及。其中的戰(zhàn)地攝影這一分支,把鏡頭對準殘酷無情的戰(zhàn)爭現(xiàn)場,通過客觀地記錄炮火連天的戰(zhàn)爭場面及戰(zhàn)爭間隙的日常生活人文影像,提煉、挖掘具有新聞價值、文學價值的視覺效果,從而進行客觀記錄、儲存和傳播。[7]
志愿軍朝鮮鐵道軍事管理局政治部制作的《抗美援朝照片集》,無疑是抗美援朝戰(zhàn)地攝影中的精品之作。它不僅翔實、豐富地記錄了英雄的鐵道戰(zhàn)線指戰(zhàn)員和援朝鐵路職工在朝鮮戰(zhàn)場上戰(zhàn)勝敵人的轟炸破壞,保證前線運輸暢通的全過程,還通過日常生活的寫實特寫反映出他們積極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以及與朝鮮人民的寶貴友誼。它比文字資料更加生動地向人們昭示了鋼鐵運輸線是怎樣建成的,抗美援朝勝利的奇跡是怎樣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讓后人明白,為了今天的繁榮幸福,前人流了多少血汗,付出了多么大的犧牲。這類記錄歷史的老照片無疑是讀圖時代宣傳抗美援朝愛國精神的最佳載體。對這些照片的深入研究與展示,也是對那些參加過抗美援朝鐵路搶修搶運的烈士們、鐵道戰(zhàn)線指戰(zhàn)員及援朝鐵路職工最好的紀念和安慰。
注釋及參考文獻:
[1][5][6]鐵道部檔案史志中心.抗美援朝戰(zhàn)爭鐵路搶修搶運史[M].北京:鐵道出版社,1999:36,5,36.
[2][4]郭志剛,齊德學.抗美援朝記[M].北京:華夏出版社,2021:187,188.
[3]蔣國棟、李雨西、郭曜輝.信仰的偉力[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21:100.
[7]唐輝吉.槍炮下的影像跨界——黃谷柳朝鮮戰(zhàn)地紀實攝影賞析及其他[J].南方文壇,2022(6):168.
作者單位:中國鐵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