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古海波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匯學校 王思懿
很多研究表明教師能從教學研究中獲益良多,如提升反思、分析和批判教學實踐的意識(Atay,2006),減輕沮喪感與孤獨感(Roberts,1993),發(fā)展自主決策能力(Lankshear & Knobel,2004)等。一線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離不開教學研究。教學研究能使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一個理性的、會思考的教師,成為幸福、快樂的研究者(葛文山,2010)。因此,成為研究型教師是當今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趨勢,也是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目標之一(Borg,2013)。研究型教師是指從學前到高校各個層次的學校中,具有良好科研心態(tài)和專業(yè)科研知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個人或合作探究,有研究者身份認同的一線教師。研究型英語教師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已發(fā)表一定數量的教學研究類論文,這在一系列考察研究型英語教師成長經歷的研究中得以證實(劉林峰等,2019)。
但在現實中,并非每一位中小學英語教師都能成功撰寫與發(fā)表教研論文。以往的研究發(fā)現,導致中小學英語教師寫不出教研論文的原因有很多,如缺少學術寫作指導與訓練、工作生活壓力大、缺乏學科發(fā)展意識、缺乏研究與寫作動力(徐峰,2015)等。此外,女性教師占中小學英語教師群體的多數,她們既要承擔教書育人的任務,又承擔了多種家庭責任,在兼顧教學工作與其他社會角色時,時間與精力往往難以平衡,用于自我發(fā)展和學習進修的時間相對受限(張欣,2015)。部分中小學女教師自身發(fā)展教研能力的意識不強,她們認為老師的主要任務是上好課,教研能力提高與否無關緊要,開展教研工作只是為了應付學校檢查、教學評比以及評定職稱等工作(譚建平、劉安,2012)。因此,相比于男性英語教師,女性英語教師在撰寫與發(fā)表教研論文上面臨更多困難與挑戰(zhàn)。
但已有研究發(fā)現仍有部分女性英語教師能夠克服上述困難與挑戰(zhàn),積極投身教學研究,成功發(fā)表教研論文,成為研究型教師典型代表(熊亦波,2022)。因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和總結這些女性研究型教師的教研論文寫作與發(fā)表經驗。這對豐富研究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和改善中小學英語教師論文寫作與發(fā)表現狀有如下兩點積極啟示:一是呼吁更多研究關注女性研究型英語教師的成長,盡管基礎英語教育領域涌現出許多優(yōu)秀的女性教師,中小學英語教師群體也以女性為主,但在當下聚焦于研究型英語教師的研究中,關注男性教師占比更多(潘正凱,2016)。女性研究型英語教師成功的專業(yè)發(fā)展經驗值得分享與借鑒;二是從“全人”視角,聚焦個人和環(huán)境影響因素,更為深層和全面地分析中小學英語教師教研論文撰寫與發(fā)表經驗,打破了以往研究只聚焦于教研論文寫作的理論指導、忽視教師作為“全人”的局限,更凸顯實踐指導價值。
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女性研究型英語教師的教研論文寫作與發(fā)表實踐經驗,探討個性特征和外界環(huán)境對她們論文寫作與發(fā)表的影響,期望為指導中小學英語教師寫出高質量學術論文、培養(yǎng)更多研究型英語教師帶來積極啟示。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對三位女性研究型英語教師教研論文寫作與發(fā)表的經驗進行多維度分析。具體研究問題如下:(1)三位女性研究型英語教師的教研論文寫作與發(fā)表實踐是怎樣的?(2)三位女性英語研究型教師在論文寫作和發(fā)表過程中表現出哪些個性特征?(3)她們獲得了哪些外界環(huán)境支持?
本研究遵從目的性抽樣原則,選擇可以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參與者。本研究選擇的三位女性教師來自我國浙江省與江蘇省的N市、S市和J市。浙江省與江蘇省均是我國教育大省,經濟發(fā)達,教育資源豐富,教研氛圍濃厚。有學者統(tǒng)計了2016至2020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英語教與學》《中學外語教與學》所轉載的中小學英語教育教學論文,經過分析發(fā)現,來自江蘇省的被轉載論文數量高居榜首,有482篇,占總數的約29.98%;浙江省緊隨其后,論文數量有279篇,占總數約17.35%(沈琰琰、洪曉翠,2021)。由此可見,兩省良好的教研氛圍為研究型教師的成長提供了重要環(huán)境基礎。
參與本研究的三位女性英語研究型教師(T1、T2、T3)基本信息如下(見表1)。
表1 研究參與者的基本信息
三位教師均在教學和研究兩方面表現優(yōu)異。其中,T1是中學高級教師,先后在《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11篇,多次參與N市初中英語公開課比賽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T2為英語骨干教師,曾獲得S市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先后在《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fā)表文章共10篇。T3為學校重點培養(yǎng)的青年英語教師,曾在J市初中英語優(yōu)質課評比中獲得優(yōu)異成績,參加工作僅6年已在《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上發(fā)表了3篇論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學外語教與學》轉載1篇。
本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包括半結構化訪談和案例素材。研究者分別對T1、T2、T3進行了深度訪談,訪談時長均為60分鐘左右,邀請三位教師講述自己教研論文寫作與發(fā)表的實踐經歷。研究者將三次訪談錄音轉錄為文字,經過三位教師核查訪談內容準確性后成為研究素材之一。案例素材包括T1、T2、T3在公開期刊上發(fā)表的教研論文、與她們相關的網絡新聞報道以及她們分享科研經歷的講座課件。這些案例素材既可以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也可以作為其他信息源支持訪談數據。
數據分析按兩個步驟進行。首先,基于訪談文字稿,研究者將三位女性研究型英語教師的教研論文寫作與發(fā)表經歷整理成若干個完整的故事,交給她們本人以核查故事中信息的準確性,并邀請她們對故事中的細節(jié)進行調整與補充。接著,研究者反復閱讀這些故事以及三位教師的相關案例素材,歸納并概括出三位女性研究型英語教師的論文發(fā)表經歷中的共同點,明晰她們表現出的個性特征及其獲得的外界環(huán)境支持。
1. 論文發(fā)表初嘗試:課例催生,激發(fā)自我效能感
研究發(fā)現,三位女性研究型教師有著相似的教研論文發(fā)表經歷,她們都是在積累了一定教學經驗之后,在學校領導或指導教師啟發(fā)下,萌生發(fā)表論文意識。
T1剛開始工作時完全沒有“教學研究”這一概念,是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之下才正式走上教學研究這條道路。工作的前三年,T1一直在與指導教師的交流過程中思考與改進自己的教學,她將自己與指導教師的交流過程比作“迷你的行動研究”(T1-I-21在T1-I-2 中,T1 表示參與教師編號,I 表示引語來自訪談,2 表示訪談材料第2 頁,下同。)。工作第三年,T1把平時上課的課例整合起來,撰寫了人生中的第一篇論文:“當時我投了N市的論文比賽,得了三等獎”(T1-I-2)。這次獲獎經歷讓T1受到了激勵,于是她又將這篇文章投給了《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最終也被成功刊用,這使她感到非常自豪。她說:“我的人生第一篇論文就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當時我就想原來我也能投核心,原來我也能寫論文”(T1-I-2)。
T2把自己的教學生涯分為兩個階段:前三年是沒有時間寫論文的階段,第四年開始是有時間寫論文的階段。前一階段是生存期,她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提高學生成績上,“我當時也不知道什么是教研論文,第一年的時候就投了一個課例,因為周圍的人也在投(教學論文比賽),所以我也去試一下。我覺得我寫的挺好的,但連三等獎都沒有給我”(T2-I-1)。但T2并沒有因此失去論文寫作的自信。2017年暑期,T2把這篇課例文章修改之后投稿給《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出人意料的是這成為T2在核心期刊上發(fā)的第一篇教學研究論文。第一篇教研論文的成功發(fā)表極大地激發(fā)了她的寫作熱情,T2的職業(yè)生涯也進入了上升期:“班級帶順了之后,我就開始寫文章了”(T2-I-1)。
T3的經歷與T2略有相似,但不同在于她工作前三年對教學研究和撰寫教研論文有所耳聞,只是從未嘗試。工作第三年,她成功開設了一堂校級公開課。結合指導教師的建議和自己的教學反思,T3嘗試將這堂公開課記錄下來,隨后撰寫成了一篇教學案例型的論文,獲得了J市教研論文評選一等獎。這極大地鼓勵了T3的寫作熱情,使她萌生了將這篇論文公開發(fā)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想法。最終經過反復修改,T3職業(yè)生涯中的第一篇論文發(fā)表在某核心期刊上,“看到自己寫出來的文章被發(fā)表非常有成就感,所以會繼續(xù)記錄(教學),堅持寫”(T3-I-5)。
可見,以上三位女性研究型教師的第一篇論文都源于平時上課的課例總結,而第一篇論文的成功發(fā)表,也極大地增強了她們自信心,激發(fā)了自我效能感,成為她們堅持教學研究的重要動力。
2. 論文選題與投稿:教學反思與主題式閱讀結合,沖擊核心期刊
研究發(fā)現,三位教師在確定論文選題時,會將教學反思和主題式閱讀相結合。如T1常常翻閱《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等英語教育核心期刊目錄,了解當前研究方向與熱點,并將閱讀與自己論文寫作經驗相結合,她總結了中小學英語教師論文選題的三個方向:課堂記錄類、教材分析類、課例整合類。在進行選題時,T2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總結出了四個步驟:一是查找文獻,確定角度;二是磨課上課,反思得失;三是整理課例,準備素材;四是提煉策略,落筆成文(T2-C-132在T2-C-13 中,T2 表示參與教師編號,C 表示引語來自案例素材,13 表示案例素材第13 頁,下同。)。T3則是會從自己的每節(jié)課后寫下的教學反思中尋找疑惑點,將“當時的疑惑點作為閱讀資料的一個起點,只讀這個方向相關的文章”(T3-I-13)。
除了論文選題外,論文能否發(fā)表也與選擇投稿期刊有關。研究數據表明,三位女性研究型教師均會優(yōu)先選擇將稿件投至基礎英語教育類核心期刊。T2、T3都是在機緣巧合之下選擇了《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作為了目標期刊,“看到兄弟學校的老師在這本期刊上發(fā)論文。我想說,我應該也可以。我就投了一下,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T2-I-1)。如果稿件沒有被錄用,三位教師也會選擇再投給普通期刊。比如,T1首先將論文投給核心期刊,“然后等一到三個月,如果被拒絕了,再投別的期刊,就是按照逐漸遞減的順序來”(T1-I-3)。
由上可知,三位教師在積累了一定的論文發(fā)表經驗后,都對論文選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懂得了應從教學反思找中挖掘研究問題,再結合主題式閱讀,在實踐與理論之間架起橋梁。實際上,只要選好理論角度,學生、課堂、教材甚至是教師自己,都可以成為有價值的研究內容(葛文山,2009)。中小學英語教師要立足于對課堂教學實踐的反思,從反思中找到教學問題,確定大致的研究方向或主題,再通過閱讀相關的學術專著和期刊論文,進一步明確自己論文選題。對于投稿期刊選擇,三位教師都勇于嘗試向國內基礎英語教育領域核心期刊投稿,但也會關注普通教育類期刊。
3. 論文寫作與修改:學習使用學術性語言,反復修改
規(guī)范學術用語的缺失是當前中小學教師科研論文寫作的困境(魏登尖、劉秀峰,2014)。研究發(fā)現,為了學習規(guī)范的學術語言,三位教師會大量地閱讀學術專著和期刊論文。從訪談得知,三位教師的中文寫作基礎較好,但在剛開始接觸學術論文寫作時都被期刊編輯指出文章語言表達不規(guī)范的問題。比如,T1剛開始寫論文時,語言表達口語化,與學術規(guī)范語言差距較大?;谕陡搴笃诳庉嫷男薷慕ㄗh,她便開始閱讀更多的學術專著與期刊論文,學習別人怎么把相似問題表述清楚。除了學術語言表達之外,這些教師在閱讀論文時還會特別注意作者呈現觀點的邏輯結構,比如T2在閱讀文獻時會著重閱讀文章的論證結構,理清教學案例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邏輯關系。
本研究發(fā)現,女性研究型教師在論文通過初審后,會仔細閱讀期刊編輯給出的修改建議,認真完成修改,有時候來回進行多次修改。論文修改過程也是對教師韌性的一種考驗。比如,T3第一篇論文在發(fā)表之前修改了不下十次,其中包括投稿前基于指導教師建議的修改、稿件通過初審后基于編輯部建議的修改,“編輯會在修改建議里告訴我應該讀哪方面的書,把書買來之后,我就待在家里就天天看書,天天看,天天改,不停地看,不停地改”(T3-I-3)。她表示,雖然修改的過程很痛苦,但自己也獲得了成長。
由以上案例可知,對于三位英語教師來說,多篇教研論文能成功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并非偶然,而是她們大量實踐和反復修改的結果。
4. 論文寫作與家庭:努力平衡,投資自己
鑒于大多數女性教師都承擔著照顧家庭的角色,本研究著重考察三位女性研究型教師進行論文寫作與處理家庭事務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發(fā)現,三位教師都能很好地平衡教學工作、論文寫作和照顧家庭。首先,她們對自己有著清晰角色定位,把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位。例如T1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照顧家庭上,“在我心中排位,永遠都是family first。家庭、教學、科研,我一直是這樣排位的”(T1-I-4)。正是因為T1清楚地知道自身定位,所以她數次拒絕擔任學校里的行政職務,專心教學與研究,這為她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T2與T1不同,在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下,她把更多的時間投入了工作上。她認為,“家庭和工作是取舍問題,我需要陪孩子的,但是我陪他的時間是都是有限的。小的時候奶奶陪陪他,大一點他跟著我了,我再多陪陪他”(T2-I-7)。其次,她們都能高效地利用零碎時間和休息日時間。比如,教學工作占據了T2大部分的工作日時間,能分給寫作的時間較少,所以她常利用假期寫文章、修改文章,“元旦期間我和同事一起說好爭取寫個初稿,結果就我寫了別人都沒寫”(T2-I-3)。最后,她們愿意花時間“投資自己”(T3-I-14)。所謂投資自己,是指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上,包括教學能力與研究能力。比如,T3加入了某名師工作室,常常有機會與有經驗的教師一起交流溝通;她也積極參加各種校本培訓,如青年教師沙龍和名師講座等。說起未來的規(guī)劃,她也表示,“即使結婚成家之后,1/3的時間用來投資自己,其實讀書也好,看論文也好,就是在投資自己”(T3-I-14)。
由此可見,三位女性研究型教師的時間管理意識較強,都善于分配時間,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對自己來說更重要的事情,她們能平衡好教學、研究與家庭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發(fā)現三位女性研究型教師在論文寫作與發(fā)表過程中還表現出共同的個性特征,即目標感與上進心、主動反思精神、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高效時間管理能力。
1. 目標感與上進心
研究發(fā)現,三位教師都不甘平庸、努力上進,會主動定下若干個長期或短期的職業(yè)發(fā)展目標,并且不斷朝著目標努力。即便遇到了困難,她們仍然能夠堅持下去。比如,T1在骨干教師評比落選之后,給自己定下三年之內評上骨干教師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她“開始猛寫論文,兩年間就寫了十多篇論文”(T“-I-3)。每次寫文章之前,T2都會給自己制定計劃,明確初稿、改稿和投稿的時間。同時,她也很注重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她認為“制定明確的目標可以減小放棄寫作的概率,加強寫作能力增加投稿成功的概率。這些都是成功的條件,要為自己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T2-I-11)。T3一直愿意挑戰(zhàn)自己,“我對自己是有要求的”(T3-I-3)。所以她會根據實際情況“每學期更新自己的計劃和目標,涉及到今年上半年有哪些比賽,有哪些活動需要去參加的,論文發(fā)表也屬于其中一個”(T3-I-2)。可知,這種目標感與上進心是她們克服論文寫作與發(fā)表困難的根本動力。
2. 主動反思精神
研究型英語教師的主動反思精神,指的是英語教師主動地以專業(yè)知識和教學經驗為基礎,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問題,通過思考、計劃、實踐和評價等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改進教學實踐并實現自我發(fā)展(古海波,2017)。本研究發(fā)現,三位教師都在課后及時、主動地進行反思,一般都會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比如,T1在與指導教師的交流過程中進行教學反思與改進。曾是新手教師的她幾乎每天都會向指導教師請教自己的教學疑惑,“我感覺跟她的交流過程其實是一個‘迷你的行動研究’,我在不斷的在改進、思考”(T1-I-2)。T2會反思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并將問題分類歸檔,為改進教學打下基礎。T3則是將自己每堂課的教學反思寫在便利貼上,每次寫50字左右,寫完之后貼在教案上作為課后反思,“等我后面有時間,靜下來再去寫這個論文的時候,我當時(寫下的)即時感受會有很大的幫助”(T3-I-13)。這種基于課例的主動反思為她們論文寫作和發(fā)表提供了有力支持。
3. 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研究型英語教師的邏輯思維能力指的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的能力,以及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且有條理地表達與論證自己觀點的能力。仔細閱讀三位教師已發(fā)表的論文后不難發(fā)現,她們都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訪談中也能看出她們時常會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邏輯性思維能力。比如,T1會提取課例的共同點,整合成論文發(fā)表,她也將教學與研究上的成功歸功于自己的歸納總結能力。雖然T3已經發(fā)表了幾篇論文,但她認為自己的邏輯性思維能力仍有待提升,“買了一些邏輯方面的書來看,去看看別人是怎么做,正在學習中”(T3-I-16)??梢?,良好的邏輯性思維能力是她們可以發(fā)表教研論文的重要前提。
4. 高效時間管理能力
研究型英語教師的時間管理能力指的是教師通過事先規(guī)劃,運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實現對時間的靈活以及有效運用,從而平衡教學、研究和家庭的能力。本研究發(fā)現,雖然教學任務繁重,三位教師懂得利用時間管理策略來高效利用時間,成功地做到教學、研究和家庭三者兼顧。比如,T1會在照顧孩子之余閱讀學術專著或期刊論文。不僅如此,她經常會很早去學校,利用上課之前的時間在辦公室里寫論文;課間時間她也不會加入同事們的閑聊,而是在一旁閱讀期刊、構思論文。T2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時間來寫論文。即便她在工作日很難空出完整的寫作時間,她也會將課后的零碎時間利用起來,或修改論文,或查閱資料。正是因為女性研究型教師能高效管理時間,才能成功完成論文寫作與發(fā)表任務。
除了以上分析出的個性特征之外,本研究還發(fā)現,來自單位、師長和家人的支持也是三位女性研究型教師堅持研究、發(fā)表論文的重要推動力。
1. 單位支持
單位支持指的是來自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教師教研發(fā)展的支持,主要形式包括出臺相關支持政策、組織校本教研培訓等。本研究中,三位教師所在的地區(qū)教育氛圍良好,極其注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教育管理部門會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在職教師繼續(xù)深造攻讀研究生學位,比如,N市教育局為申請攻讀在職碩士與博士的教師提供學費補貼。T1在了解這一政策之后,便申請了在職碩士研究生,之后又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也正是在讀碩士研究生期間,T1才真正地接觸到學術論文寫作。同時,學校也會定期組織教師研習、專家講座等活動來促進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提升。比如,T3每學期都要參加青年教師課題學習分享會、教學案例交流會、大學專家專題講座等校本科研培訓活動??梢姡瑔挝恢С譃檠芯啃徒處煹慕萄姓撐膶懽髋c發(fā)表創(chuàng)造了良好環(huán)境。
2. 師長支持
研究發(fā)現,來自專家學者、前輩名師和指導教師的建議和鼓勵,能幫助三位女性研究型英語教師寫出高質量學術論文。比如,T1的指導教師在她初入教壇時給予了很多幫助,“我?guī)缀趺刻於紩ヂ犓恼n,會去問一些在教學生上我有疑惑的地方;然后我也會邀請她來聽我的課,她會給我的教學提出建議或者改進方案”(T1-I-2)。也正是在與指導教師交流教學的過程中,T1養(yǎng)成了課后反思教學案例的習慣,為她之后的課例論文寫作打下基礎。T2是學校教研組的重要成員,教研組組長M老師成為了她教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之一,“M老師真的是我的關鍵人物,他是很有領導力的一個人。他經常會(在教學和論文寫作上)給我提建議的,他提出的建議真的是不一樣,不愧是名師”(T2-I-6)。除了指導教師、前輩名師之外,作為專家學者,期刊編輯給出的論文修改意見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比如T3“發(fā)現《中小學外語教學》的編輯部的老師們、教授們都非常好,給出的建議非常詳細,就是讓我這種(新手)也知道閱讀哪方面的書籍”(T3-I-4)。這些師長們的支持為女性研究型教師 的論文修改與發(fā)表提供直接幫助。
3. 家人支持
家人的安慰、鼓勵和支持能為教師提供情感支持,緩解生活壓力,幫助她們兼顧教學工作、論文發(fā)表和家庭生活。比如,T1的丈夫非常支持她的工作,“(丈夫)主動支持我,讓我去讀的(在職博士)。如果我在工作上有哪些事情,他也會積極的支持我”(T1-I-4)。T2婆婆的幫助為她解決了很多來自家庭的后顧之憂,“我婆婆還是挺給力的,她幫我?guī)Ш⒆?,幫我分擔了家務,所以我有空改改論文”(T2-I-4)。論文寫作遇到瓶頸時,父母的鼓勵和安慰成為了T3堅持的動力,“我的父母給我的支持很重要,尤其是我媽。她說期刊給你機會修改,說明這還是一篇好文章。而且在整個修改的過程中,讀了這么多書,也有用”(T3-I-14)。可見,女性研究型教師能發(fā)表論文不僅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也受益于家人的支持。
成為研究型教師是當前教師發(fā)展趨勢,發(fā)表論文則是成為研究型教師的重要步驟。通過對三位女性研究型教師教研論文寫作與發(fā)表經驗進行分析,本研究發(fā)現,她們論文寫作與發(fā)表經驗包括論文由課例催生,結合教學反思與主題式閱讀,學習使用學術性語言并反復修改,努力平衡家庭和論文寫作之間關系。她們論文成功發(fā)表主要得益于自身的目標感與上進心、主動反思精神、良好邏輯思維能力和高效時間管理能力;也受益于環(huán)境中單位、師長和家人的支持。本研究也證實了教師撰寫與發(fā)表論文等專業(yè)發(fā)展活動是個人與環(huán)境積極互動的結果(顧佩婭等,2016)。論文發(fā)表作為社會實踐,產生于教師教研經歷中個人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要從個人與環(huán)境兩方面理解和指導教師的論文寫作與發(fā)表。
此外,本研究進一步證明了中小學英語教師發(fā)表的教研論文大多來自于教學實踐與反思。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凸顯了教師個人的目標感與上進心、主動反思精神等個性特征在教研論文寫作與發(fā)表過程中的重要性。目標感與上進心是教師愿意進行論文寫作的重要前提,而主動反思則有利于教師的自我激勵與提高,是促使教師盡快成為研究型教師的一種有效途徑(溫勇、宋廣文,2006)。
本研究通過探究三位女性研究型英語教師教研論文寫作與發(fā)表經歷,揭示了女性研究型英語教師共有的個性特征與外界環(huán)境支持。三位教師能多次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并非僅由單一因素影響決定,而受其目標感、上進心、自我反思等個人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工作環(huán)境與家庭環(huán)境)的互動所決定。
本研究對培養(yǎng)中小學研究型英語教師有積極啟示。首先,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認真打磨課例,主動進行教學反思;設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主動參加教學競賽,勇于嘗試論文寫作與投稿;合理利用時間,閱讀大量學術專著、期刊論文等,認真學習學術表達并提升邏輯思維水平。其次,學校應鼓勵教師申請教學研究課題,邀請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營造良好的教學研究氛圍,為教師提供學術寫作培訓機會。最后,教育管理部門則應重視在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努力為在職教師提供讀研、出國深造等進修和培訓機會。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是研究參與者數量較少,二是數據來源還較為單一。希望未來有更多研究關注女性研究型教師成長,助力培養(yǎng)出更多高質量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