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坤
(貴州省檢測技術研究應用中心,貴州 貴陽 550014)
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民生關注重點。有效的監(jiān)督抽檢,是食品監(jiān)管部門把控食品安全風險問題、評判食品安全形勢、引導監(jiān)督工作的重點和推動食品產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的重要方式[1-2]。其抽檢結果也是整體評價食品安全的重要項目[3]。因此,本研究通過對2021年貴州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的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檢數據進行歸納匯總,分析本省食品不合格率、食品類別和不合格食品的不合格項目等監(jiān)督抽檢情況,以期為貴州省食品安全風險控制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原始數據來自貴州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官方網站公布的食品抽檢通告,范圍為2021年第1期至2021年第59期食品通告。
通過建立Excel數據表,對2021年貴州省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檢的各類食品的不合格率、食品類別和不合格項目等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并統(tǒng)計分析。
由表1可知,2021年貴州省全年共完成各類食品抽檢62897批次,其中合格樣品為61826批次,合格率為98.30%;不合格樣品為1071批次,不合格率為1.70%。抽檢批次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這與貴州省歷年抽檢任務一致[4]。
圖1 2021年貴州省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檢總數/批次
表1 2021年貴州省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檢結果
由表2可知,2021年貴州省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樣涉及33個食品類別。抽檢的食品批次最多的是食用農產品(16514)、糧食加工品(7348)和調味品(5799)。這表明政府對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消費量大的食品質量安全愈發(fā)重視,強化了食品安全基礎防線。抽檢食品不合格率前三的依次是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飲料和餐飲食品。其中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是所有抽檢產品大類中不合格率最高的,抽檢總數為499批次,不合格樣品共有27批次,不合格率達5.41%。研究顯示,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生產企業(yè)對原料把關不嚴,使用劣質原料進行生產;或生產工藝不達標,使得終產品油脂氧化;也可能是產品儲運條件不當[5]。飲料抽檢總數為4524批次,不合格樣品共有240批次,不合格率為5.31%。餐飲食品抽檢總數為4505批次,不合格樣品共有184批次,不合格率為4.08%。可可及焙烤咖啡產品、罐頭、食鹽、速凍食品、乳制品、特殊膳食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和嬰兒配方食品這9個類別食品的抽檢合格率為100%,這提示政府對這些食品的監(jiān)督管理已起到成效,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食品質量安全。
表2 不同類別食品抽檢不合格率分析
由表3和表4可知,監(jiān)督抽檢不合格食品的不合格項目主要有微生物污染、農獸藥殘留、超范圍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重金屬污染、質量指標、餐飲具洗消劑超標和生物毒素等問題。上述不合格率最高的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其主要不合格項目為過氧化值(以脂肪計)、酸價(以脂肪計)和霉菌。將不合格項目數據進行匯總后發(fā)現,微生物污染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共有406批次,占檢出不合格食品總批次的37.91%;其次是農獸藥殘留,不合格批次為198,占檢出不合格食品總批次的18.49%;再者是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合格批次為134,占檢出不合格食品總批次的12.51%。
表3 抽檢不合格食品的不合格項目分析
表4 抽檢不合格項目類型情況
涉及微生物污染的不合格食品類別主要有糕點、飲料、餐飲食品、肉制品、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等,涉及的不合格項目主要為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霉菌、銅綠假單胞菌等超標。造成菌落總數超標的原因,可能與生產原料含有較高初始菌落數;可能與企業(yè)生產加工過程中較差的衛(wèi)生條件;還可能與產品的包裝運輸條件控制不當等有關[6]。大腸菌群在餐飲食品中被檢出的原因,可能與餐飲具滅菌操作不徹底;也可能與儲存環(huán)境受到污染等有關[7]。造成霉菌超標的原因也可能與原料、包裝材料、生產加工過程和儲運條件有關[8]。銅綠假單胞菌在包裝飲用水中超標的原因,可能與水源污染、操作污染、包裝材料污染等有關[9]。
涉及農獸藥殘留的不合格食品類別主要有食用農產品和茶葉及相關制品。農藥超標的不合格項目主要為克百威、毒死蜱、三唑磷、丙溴磷等項目。農藥含量超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農藥使用標準相關知識,或是為減少蟲媒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而超范圍、超限量濫用農藥,導致食用農產品等食品中農藥含量超標[10]。獸藥超標的不合格項目主要有磺胺類、氧氟沙星、恩諾沙星、氟苯尼考等項目。獸藥含量超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養(yǎng)殖技術人員缺乏專業(yè)的動物養(yǎng)殖知識,降低動物疾病風險追求經濟效益,從而導致獸藥含量超標[11]。
涉及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不合格食品類別主要有糕點、餐飲食品、蔬菜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肉制品、豆制品等。涉及不合格項目主要為防腐劑(山梨酸、苯甲酸、脫氫乙酸)、甜味劑(糖精鈉、甜蜜素)、著色劑(亞硝酸鹽、胭脂紅)、漂白劑(二氧化硫)、膨松劑(鋁的殘留量)等,出現問題的原因除了少數將食品添加劑當做正常食物誤用外,大多數可能與食品制造商為改善食品原料質量、口感或品質等而超范圍、超限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劑有關[12]。
這些不合格食品的不合格項目情況說明影響食品安全的風險問題貫穿于生產環(huán)節(jié)、流通環(huán)節(jié)和餐飲環(huán)節(jié)。
由以上數據可知,2020年貴州省食品監(jiān)督抽檢總不合格率為1.70%,與2021年貴州省抽檢結果基本保持齊平(1.71%)[13],而高于同期上海市(0.55%)[14]、低于同期福建省(2.30%)[15]的抽檢結果。監(jiān)督抽檢結果發(fā)現,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飲料和餐飲食品是本年度本省風險較高的食品類別。檢出的不合格項目類型問題主要是微生物污染、農獸藥殘留和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與2020年的抽檢結果相比,2021年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餐飲食品仍位于抽檢不合格率前列,違規(guī)使用食品添加劑、超限量使用農獸藥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加強對本年度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檢中出現的風險食品的監(jiān)管,解決高風險食品出現的衛(wèi)生污染問題,及時發(fā)布食品安全通告,從而有力地保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權益和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2021年貴州省食品安全狀況整體趨于良好,但也存在微生物污染、農獸藥殘留和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食品安全風險,應加強對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飲料和餐飲食品等的監(jiān)督管理。此可以作為下一年貴州省食品安全風險控制的基礎,為制定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策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