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娟 河南教育報刊社
寫作是教師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教師不論是為了促進自我專業(yè)成長、為了交流與分享,還是出于評職稱的需要,寫作都是一項需要認真對待并且可以學習的技能。筆者從事教育刊物編輯工作近二十年,接觸過各種類型的中小學一線教師,幾乎每天都會收到教師發(fā)來稿件的郵件和詢問文章發(fā)表的電話。寫作是個功夫活兒,本無捷徑可言,但筆者從接觸到的大量文章中總結出了教師寫作三步驟,可助教師在寫作中少走些彎路,提高文章發(fā)表的概率。
一線教師,肩負著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時間、有必要寫論文嗎?是不是只需要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其實,寫作是每個知識人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寫作是成功的基石。教師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實踐工作,對教學全過程的參與和理解是教師寫作的重要基礎和重要材料,也是提升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寫作可以把教師的教學思考和教育理解記錄下來,使思考由凌亂、模糊、零散變得條理、清楚、完整,反過來作用于教師以后的教學行為,從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
筆者在參加全國教學觀摩活動時發(fā)現(xiàn),有一些教師的課上得非常精彩,課后交流知道,這些課是教師在賽前經過多輪研磨、試教、調整后呈現(xiàn)出來的,其實在整個磨課的過程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認真反思、總結,如果能整理出來寫成文章,不僅對自己以后的教學大有益處,也會成為同行有益的借鑒。但這些教師,不論是在磨課過程中,還是在賽后,就是懶于動筆,而自己的成長之路也往往止于此。還有一些教師,非常善于寫作,不管是在課前解讀文本時,還是在研課中突破瓶頸時,甚至是在賽課后,都將點點滴滴的收獲寫下來。通過理解、反思慢慢沉淀,在寫作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從而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地超越自己,成為名師。
很多人一想到寫文章,就會聯(lián)想到大量的數(shù)據(jù)、材料,就會想到長篇大論。其實,這是一種誤區(qū),教師寫作并沒有那么復雜。教師進行教學,涉及的問題有很多個方面,有很多角度。我們可以在進行大量的實踐研究之后寫成專題論文,這種情況一般耗時比較長,研究的專題要有深度。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選擇某一方面進行寫作,在一定的情景下選擇某一特定的問題進行思考,也就是說,可以選一個小的切入點來進行寫作,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實,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在尋求解決途徑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寫作的點。這樣的寫作,就是有價值的寫作,就是實的寫作,也是很多教育期刊需要的寫作。例如,我們有一節(jié)課上得非常精彩,課后反思一下:這節(jié)課為什么會這么精彩?哪些地方處理得特別好?為什么能處理好這個地方?是因為在課前收集了詳細的資料,還是因為對學生的實際水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從而根據(jù)學生情況適當調整了教學環(huán)節(jié)?這節(jié)課的啟示有哪些?……再如,我們有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沒有處理好,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課上失敗了,課后就可以這樣反思:這個環(huán)節(jié)為什么會收到這樣的結果?是備課不充分,還是學生實際能力不能接受?是不是缺乏應有的教學智慧?學生沒有按照預設的教學步驟走,是不是可以大膽地相信學生,也許學生能給我們以精彩呢?……成功的經驗寫下來推廣開來,有困惑、困難的地方寫下來尋找答案,這些都是文章。寫作的角度有很多,寫作類型也有很多,可以寫研究報告、論文、教學案例、教學敘事、教育隨筆、文本解讀、教學實錄及反思、教學設計、教材研究等。
一個教育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他必定會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也必定會在工作中有各種困惑,這些都需要他表達出來,寫下來就是文章。這樣看來,寫作并不難,教師是可以寫好文章的。
筆者從大量來稿中發(fā)現(xiàn),教師寫作不能發(fā)表的一般原因有這些:(1)題目大而空(如一般的論文);(2)觀點或其中一個觀點不正確;(3)觀點正確但無新意(正確的廢話);(4)論據(jù)中出現(xiàn)錯誤;(5)不太好的長文章;(6)不合時宜的文章(如單、雙冊不符);(7)與別人雷同,特別是已發(fā)表過的文章;(8)與報刊風格不符的文章。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教師要想寫好文章,可以記好三字訣:“新”“實”“深”。
“新”的文章,會讓人眼前一亮,文章中有新觀點、新例子、新策略、新做法……教師寫作宜從眾多問題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觀點,運用新論據(jù),給人新啟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都體現(xiàn)了“新”。要想寫出新的內容來,可以從當下的熱點、難點問題著手。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正式頒布以來,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課標修訂組的專家、名師作了很多專題講座來解讀新課標,很多教研部分也對新課標學習進行了專題培訓和教學研討與實踐,廣大一線教師在接受多次學習后,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寫一寫新課標學習的體會,在新課標背景下如何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等。再如,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每年都會進行一些微調,對于調整的內容可以作一些對比研究,加入自己的思考寫成教材研究的文章。據(jù)說,明年的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可能會進行較大的調整,我們可以多多關注,等教材調整信息出來后,可以寫寫新課標背景下的教材調整帶來的思考以及對當下教學的影響。再如,近幾年一直提及的“雙減”政策和新課標中的評價問題,也是大家很關注并在不斷地探索的問題,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實踐(如作業(yè)設計、非紙筆測試),則可以寫成文章。另外,新教材的新板塊“閱讀鏈接”“資料袋”“日積月累”“詞句段運用”等,新舊教材變化研究、課文變化研究等,這些都是當下的熱點問題,最受廣大教師關注,也是各教育期刊非??粗氐膬热?,寫這些內容的文章相對來說是容易發(fā)表的。
這里的“實”指充實、扎實、實效,可信、可學、可操作。文章最忌空泛不實用。筆者在審稿中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寫來的文章,觀點有些陳舊,沒有做到“新”,但內容很充實,很多教育細節(jié)寫得豐富,找到問題背后的原因,并積極探索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這樣的文章也是容易發(fā)表的。不管是怎樣的新理念、新觀點,都要落在教學實踐上來檢驗。所以,教師寫作應該講究實效,文章的內容需要有可操作性,可供讀者研究、借鑒,如此,文章發(fā)表出來才有價值。
這里的“深”指的是深刻,有思想,能啟發(fā)人深思。筆者看到,有很多教師的文章單從題目上看就顯得大而空,再從文章內容上看,各個方面平均用力,如蜻蜓點水一般浮于表面,這樣的文章顯然不易發(fā)表。教師寫作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泛泛而談。在寫作時,不妨以小見大,深度挖掘:可以寫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小發(fā)現(xiàn),可以寫讀書、聽課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可以寫課堂教學中的小插曲,也可以寫教學策略或者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閃光點,然后抓住這個獨特的點寫深寫透。例如,一位教師對一道題的分析《讓筆順教學更有理趣和情趣》,從一道選擇題展開,講到筆順教學,體現(xiàn)了以小見大有深度。再如,一位教師關注到《十六年的回憶》一課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變化,通過多個版本教材的對比分析,認為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課文刪減后“別讓他自殺”一句容易讓人誤解為“他”是指“閻振三”,于是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觀點較新,引用了多版本教材的課文作對比分析,論述細節(jié)豐富、充實,又對文章的背景和人物形象作了分析,因而顯得有深度,能啟發(fā)人思考。這樣的文章就比較容易刊發(fā)。
教師在投稿之前要先研究所投報刊的風格、定位以及用稿要求(文章形式、字數(shù)等),關注報刊的“征稿啟事”等。如研究某刊后發(fā)現(xiàn),該刊刊發(fā)的比較多的文章類型是:(1)課例與反思(需求量大);(2)名師課例賞析;(3)教育隨筆、課程故事。該刊的文章多是3 000 字左右。了解了該刊的用稿風格,即可有針對性地投稿。另外,如果是配合教學進度的稿件,則要考慮期刊的周期性,寫作需要提前教學進度至少三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