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幼兒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 靳 潔
親社會行為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關鍵的技能,只有培育和啟發(fā)幼兒對社會活動的親近性,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才能促使幼兒有效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在當下,因為信息技術、家庭原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家庭向外的社交圈正在縮小,幼兒能獲得的社交機會不多,社交范圍狹窄,這種情況下,幼兒難以生成親社會行為,甚至會出現疏社會行為,在和同齡伙伴相處中爭強好勝、不愿謙讓,在交往交際中缺乏分享與合作精神,鮮有互助、互娛等正面舉動,甚至在和家庭成員的相處中也缺乏對父母長輩的尊敬。種種問題說明,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是啟蒙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只有引導幼兒形成親社會行為,才能助力幼兒孕育良好的社交傾向,獲得健全的社交技能,并建立屬于自己的社交圈,在未來的成長中充分融入社會環(huán)境中,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為了達成良好的培育效果,本文將節(jié)日活動作為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工作的實施載體,通過探究啟蒙教育中親社會行為的培育意義以及通過節(jié)日活動實施行為培養(yǎng)的策略,助力幼兒的交際性提升,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社交習慣和待人理念,讓幼兒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和父母、同伴、教師等社會成員相處,滿足幼兒身心和諧發(fā)育、三觀健康成長的教育需求。
兒童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能刺激幼兒自身的社交屬性,讓幼兒懂得和他人分享、合作,使其借助與外人的交流認清自身在團隊、班級乃至社會中的定位,促進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的產生及交際能力的鍛煉與發(fā)展,且在發(fā)展幼兒思維方面也體現出一定的作用。具體而言,在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中,幼兒是經歷一個擬真化的社會實踐過程,通過對各類生活小常識的觀察、學習和應用,不僅可以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還能對成人社會的艱辛和不易有充分認知,對父母為自己投入的精力和心血能認識得更充分。借助這種共情引導,幼兒也能明白社會性構建對自己身心成長的益處,以及學習生活常識形成親社會行為的必要性。
幼兒理解能力較弱,特別是對于抽象化的知識和事情更是無法理解,對于社會教育來說,如果采取對話或講座形式的教學,幼兒是無法吸收的。幼兒以玩樂為主,游戲即學習,學習即游戲,這說明了游戲對幼兒的重要性。因此,如果能將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培育與娛樂活動相結合,不僅能夠建立一個新型的教育方式,還能通過娛樂活動發(fā)散幼兒的思維,使其真正地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在各類活動類型中,節(jié)日活動無疑是和親社會行為培育最貼合的一種活動類型。
節(jié)日是廣大人民群眾為了適應各類生產活動和生活日常而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活動行為。從活動性質上看,節(jié)日活動本身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之一,參與節(jié)日活動就是感受社會生活,因此適合在這類活動中加入各種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內容。從活動方式上看,節(jié)日活動是基于民俗文化和生產慶祝而展開的活動,屬于娛樂禮儀型活動,活動中的勞作性、生產性不強,更多是關于風俗、享樂的展現,這符合幼兒愛玩的天性。相比一日生活或者種植活動等園區(qū)活動,節(jié)日活動的娛樂性更強,幼兒的適應度更高,因此適合作為啟蒙教育中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育媒介和載體。
為了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需要讓幼兒對自身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定位有清晰認知,知曉自身在社會這一共同生活集合中的影響和作用,進而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并孕育親社會行為。
例如,針對建軍節(jié)活動的設計,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班級特征,開展針對性、可操作、趣味性活動,組織幼兒初步感受、學唱愛國主義歌曲,激發(fā)幼兒的愛國情感,并組織幼兒一邊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一邊喊著響亮的口號,展現小小士兵的風采和良好精神面貌,增強自豪感。通過模仿軍人的軍姿、站姿、正步、訓練動作等增強幼兒對解放軍的崇敬之情,培養(yǎng)幼兒的愛國主義精神,讓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強軍夢扎根于幼兒的心靈。
例如,針對國慶節(jié)的活動設計,教師可以開展“我的名字叫中國”等主題活動,構建公共環(huán)境主題墻,粘貼中國地圖,引導幼兒細致觀察,了解祖國版圖、家鄉(xiāng)地理位置等知識。隨著活動的推進,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本地的名勝風景,讓幼兒對家鄉(xiāng)山川河流、物產、文化及名勝古跡進行深入了解,進而不斷提高幼兒愛園、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教師還可根據節(jié)日主題,在區(qū)角活動中設置帶有中國元素的作品圖案,鼓勵幼兒根據圖案創(chuàng)作帶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手工作品,讓幼兒在手工藝品制作中實現對創(chuàng)造意識的激發(fā)和對愛國之情的調動,提高幼兒的愛國情懷。
節(jié)日活動是對民俗文化的展現和傳承,要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性,就要把節(jié)日活動中關于社會文化的部分展示在幼兒面前,讓幼兒生成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以此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以端午節(jié)為例,教師可以合理設計并開展豐富有趣的探究活動,讓幼兒可以基本了解認識民俗文化以及文化反映出的社會生活,有意識地在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養(yǎng),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方面促進幼兒認知水平的發(fā)展。
在活動準備階段,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活動所需的PPT 課件和各種材料,提前邀請幼兒的父母在端午節(jié)當天入園積極參與親子活動,告知幼兒端午節(jié)活動安排,讓其能夠通過其他渠道再了解一些關于端午節(jié)相關的風俗文化。
活動開始后,教師講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采用問題導入法,設計“各位小朋友大家好,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節(jié)日嗎?”“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看龍舟比賽,大家看過龍舟比賽嗎?”等問題,將端午節(jié)涉及的民俗文化導入進活動中,條件支持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龍舟比賽的視頻,同時在閱讀區(qū)放了一些圖片和資料,給幼兒5~10分鐘時間讓其自行觀看。隨后組織兒童進行手工活動“七彩龍舟”,在手工區(qū)提前放置了小船模型,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為龍舟涂上顏色,制作完成后寫下自己的名字放到展示區(qū)。這一活動有助于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力和動手能力的提升。
手工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將幼兒聚集在一起,再次播放歷年龍舟賽的視頻,引導幼兒和同伴相互交流自己對端午節(jié)的印象,讓幼兒感受人劃龍舟的氣勢與凝聚力。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思考龍舟上的人都在做什么、是如何進行分工的、劃龍舟時手上的動作等。隨后,組織開展體育游戲“劃龍舟”,教師作為鼓手進行指揮,讓幼兒以5人為一組,后面的幼兒依次拉住前面幼兒的衣角,跟著教師的鼓點節(jié)奏前進,蹲著慢慢向前走。在活動過程中,各組幼兒的步調需保持一致,能夠有節(jié)奏地逐漸前進。這一游戲既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也有助于增強其身體協(xié)調能力。
在龍舟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再帶領幼兒返回手工區(qū),和幼兒一起嘗試制作端午節(jié)香袋。在制作之前和幼兒講解香袋的作用是為了表達祝福,讓幼兒了解這一習俗。在開始動手實踐之前向幼兒展示不同香袋的圖片,指導幼兒折疊不同形狀的香袋,再將其制作的香袋用于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之后再引入親子活動,組織幼兒父母和孩子一起包粽子。此時教師可以再次使用問題導入法,設計“小朋友們知道喜歡吃粽子嗎?”“大家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呢?”等問題,讓幼兒對包粽子產生足夠的興趣,與父母一起學習包粽子的方法,了解本地的粽子有哪些口味,和北方的粽子再進行對比,感受粽子的特色。
從上述的活動案例分析得知,在培養(yǎng)幼兒的親社會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完整展現活動背后的文化特點和社會性,讓幼兒明白節(jié)日活動反映了現實中的哪些社會風俗和生活習性,這樣才能讓幼兒準確了解活動的社會內涵。例子中提及的端午節(jié)活動準備了視頻、圖片、手工制作材料等,這些材料的設置是為了引導幼兒了解、討論、感受當地龍舟文化,認識端午節(jié)各種習俗,在這一前提下和幼兒家長一起畫龍舟、進行創(chuàng)意龍舟比賽、包粽子親子活動,培養(yǎng)幼兒各方面能力。借助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龍舟文化、手工飾品和食品四個不同主題的活動,循序漸進地讓幼兒了解民俗文化,提升兒童對龍舟文化的親切感,培養(yǎng)兒童的文化自信,促成親社會行為的育成。
兒童參與節(jié)日活動不僅是感受社會氛圍、認識社會文化,更要從中建立對生活、對成長的正確認知。幼兒參與節(jié)日活動時表現出情緒化特征、邏輯思維、記憶力和想象力的隨機性較大。某件事吸引了幼兒,其會有異常活躍的邏輯思維表現,腦海中也會產生諸多疑問,相繼迸發(fā)語言表達能力,此時開展啟蒙教育能夠取得可觀的效果。
在活動設計時,教師要注意活動內容是否具備生活化、綜合性與實踐性等特點,要以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為前提,落實生活化教育理念,切實發(fā)揮節(jié)日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社會觀念的培養(yǎng)作用和培養(yǎng)價值。所以,在節(jié)日活動中開展啟蒙教育時,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幼兒生活觀的樹立,明確親社會行為滲透至啟蒙教育中的理念及契機,在自身教育行為的引導下指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從活動中感受個人生活乃至社會群體的運作方式及關聯因素。
以五一勞動節(jié)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設計“小朋友們,你們的床鋪是誰在收拾?”“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大人的勞動會變成什么樣子呢?”一類生活化勞動問題,在語言引導、問題導向的過程中助力幼兒實現尊重與感恩他人勞動意識的樹立,并對生活中勞動的重要性形成深刻認識。
其次,在認識到勞動重要性后,教師可以從指導教材要求出發(fā),以勞動內涵、意義為依據,聯合快樂勞動的態(tài)度,引入主題為勞動且內容簡單、曲調歡快的兒歌,循環(huán)播放曲目內容,幫助幼兒深刻記憶、理解歌詞內容。同時,引入多媒體視頻軟件呈現有關歌曲內容的兒童勞動畫面,營造濃郁的勞動氛圍,調動幼兒參與勞動的興趣和熱情。在此期間,教師可以以音樂為活動載體,用教學《勞動歌》的方式組織幼兒不斷歌唱、深刻認識“勞動是一種美德”。在視頻播放結束后,引入“小朋友們回家后有沒有做過家務呢?”問題,在有序引導的過程中,促進幼兒產生“勞動使人快樂”“要主動參與勞動”的理念,從而將勞動節(jié)的真諦展現出來。
最后,教師可以從幼兒發(fā)展實際需求出發(fā)開展勞動活動,以幼兒勞動成效為根據進行勞動新星評比,并從精神鼓勵與物質實質方面予以對應獎賞。應用多元化方式不僅能促使幼兒產生更強烈的勞動激情,且能在耳濡目染中幫助幼兒掌握相關生活技能,促進勞動效率的提升。例如,在班級內落實勞動區(qū)角的設立,放置有關勞動的毛巾、掃帚等工具,指導幼兒參與主體性主題活動;組織開展扣扣子、疊被子等游戲活動,指導幼兒參與小玩具的整理,開展“送玩具寶寶回家”游戲,評比最快歸還玩具至原點的小朋友;以“給小凳子洗澡”的游戲組織幼兒擦桌椅,促進幼兒勞動技能的持續(xù)提升。
節(jié)日活動作為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媒介,其活動內容需要和生活掛鉤,在案例所舉的五一勞動節(jié)中,教師設計活動時需要明確啟蒙教育的宗旨是幫助幼兒掌握基礎勞動技能而非僅是熱愛勞動,且要指導幼兒將其嫻熟應用在生活中。在節(jié)日活動中進行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育時,教師需要關注幼兒自立自強生活習慣的持續(xù)培養(yǎng),確保幼兒在各類勞動主題活動參與中能夠獨立開展,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今后的生活與學習中能夠勇于直面困難,從而實現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
總而言之,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啟蒙教育強調幼兒社會意識及習慣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立足于教學實踐,從節(jié)日活動入手做好親社會行為培育觀念的滲透,引領幼兒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親社會行為能激發(fā)幼兒自身潛能,助力幼兒樹立合作解決問題的觀念,指導幼兒認清自身在社會中的定位,促進人與人間信任感的產生及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且在發(fā)展思維方面也體現出一定的作用,可見親社會行為在啟蒙教育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幼兒園應認識到節(jié)日活動中開展親社會行為培育的必要性。在開展節(jié)日活動時,教師要以節(jié)日活動為媒介,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意識和觀察社會風俗、學習生活常識的能力,讓幼兒在未來成長中順利成為社會的一份子,為社會發(fā)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