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環(huán)
今年暑假,一部名為《長安三萬里》的國漫脫穎而出,影片講述了李白、高適二人數(shù)十載的深厚情誼,并帶領觀眾掠覽了大唐的盛衰變遷,領略了唐詩的絕美風采,也感受了詩人人生際遇的跌宕與遺憾。在電影構建出的“詩歌宇宙”中,書頁上遙遠的詩人走上了熒幕,隨著朗朗上口的詩句響起,驚動了影院中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唐詩DNA”。
《長安三萬里》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不只在于其中精美的人物畫面,還在于一首首扣人心弦的優(yōu)美詩篇。在書中,唐朝波瀾壯闊的歷史是客觀的總結(jié)陳述,而詩詞則給歷史著了色,使其有了聲音,也有了畫面。粗略估計,片中一共出現(xiàn)了40首詩詞,當影片中的人物念出上半句時,臺下便會有人輕輕呢喃出下半句,那一句一字記錄了千年的歷史、文化與情感,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那一刻我終于頓悟,在今天古詩文學習依然很重要。
學詩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讀詩,觸碰歷史的溫度。在“大語文”時代,無論是社會層面還是學校教育,所重視的不再是學生的語文應試能力,而是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題海戰(zhàn)術”和“填鴨式”學習已無法滿足當今的考核,更無法讓孩子在語文學習中脫穎而出。如今,語文學習講究的是沉淀與積累,比起應試知識,更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考查。
讀詩,讀的是詩詞歌賦,卻也是學習歷史,讓詩詞中的事件、情感、思想能夠流傳千年。從“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中,孩子看到了晚唐統(tǒng)治者醉生夢死的生活,品到了作者的亡國之恨;從“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中,孩子能夠透過文字窺探到盛唐的恢弘繁榮;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孩子能夠感受到詩人的民族氣節(jié)以及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朝代的興衰榮辱、個人的情懷精神都在文人墨客的詩詞里,讓孩子立足于當下仍能夠清晰地回望過去,歷史不再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更不是書頁上的簡單文字,孩子能夠真正對數(shù)千年的歷史產(chǎn)生情感共鳴,詩詞中的文字不僅能陶冶情操,而且能穿越歲月,讓孩子觸碰歷史的溫度。
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喜歡讀詩的學生思想內(nèi)涵豐富,每一句朗朗上口、牢記于心的詩句,都能夠成為知識積淀。
學詩,用文化滋養(yǎng)靈魂?!案褂性姇鴼庾匀A”從來不是一句空話,一個喜歡學詩、樂于背詩的孩子所呈現(xiàn)的氣質(zhì)是與眾不同的。語文學習注重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當同學們觀看同一場落日時,學詩的孩子能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痹谧魑闹忻鑼懷┚皶r,學詩的學生會寫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就是學習詩詞給人帶來的積淀,詩詞不僅升華了學生的思想,而且熏染了他們的情操,用文化滋養(yǎng)靈魂。當一個孩子會吟誦“一蓑煙雨任平生”時,他也能夠在人生的風雨中“我心從容”。
班里有個叫曉明的學生,從小酷愛古詩文,不僅語文成績遙遙領先,而且各門功課都很優(yōu)秀。在學完《短歌行》這首詩后,曹操的思想抱負和求賢若渴的愿景,讓他印象深刻。有一次,曉明約了幾位同學去彩虹橋上散步,月明星稀的夜晚,橋下流水潺潺,橋上燈光輝煌。看著遠處的夜景,他們的心情非常舒暢,幾個人突發(fā)奇想,迎著吹拂的河風高聲吟誦《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還未盡興,他們學著古人作七步詩,有人作了首打油詩,引得大家笑彎了腰。
誦詩,用語言打開天地。我們很難給幼小的孩子真正自由自在的天地,教室限制了他們,書桌桎梏了他們。我們常說,一個有積淀的人不僅要讀萬卷書,而且要行萬里路,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在他們無法行萬里路的時候,詩歌就可以成為夢中的“遠方”。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碑斶@些朗朗上口的詩句在孩子口中輕輕吟誦時,即使是一張再小的書桌,也能裝得下燦爛的銀河。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在寫作文時無話可說,那是因為孩子的精神世界不夠遼闊,或許誦詩能夠幫他們用語言打開寫作的天地。
如何成為愛詩懂詩的人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在“大語文時代”,詩歌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逐步凸顯,在教學與選拔性考核中都有所側(cè)重,這一變化被不少家長捕捉到,于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加入到“卷背詩”的行列中,要求孩子大量背誦古詩文。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孩子在此過程中甚至對詩詞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
詩歌不是饅頭,不能果腹充饑;詩歌更不是手藝,不足以讓人安身立命。詩歌是純粹的精神盛宴,家長在引導過程中應摒棄功利思想,不要讓孩子“為了記憶而背誦”,要讓孩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白的《靜夜思》幾乎每個孩子都會背,但很少有孩子能夠品味到其中的精神內(nèi)涵。所以,關于體會詩詞的意境需要從小培養(yǎng),如在小學階段,家長可以選擇一個有月亮的晚上,讓孩子一邊看著圓圓的月亮,一邊學習詩歌。在學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解釋:古代交通不方便,沒有高鐵、飛機,不能隨時“回家看看”,更沒有視頻通話,不能隨時隨地見到自己的親人。但是每一個人在這樣的晚上都能抬頭看見月亮,于是看到月亮的詩人就想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這樣孩子便能夠在會背的基礎上理解透徹。而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不要停留在對古詩大意的理解上,要提高對古詩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能力。
讓詩詞融入現(xiàn)實生活。對于學生而言,詩歌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些詩篇雖然寫于跨越千年的古人筆下,但是與我們當前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家長不要將詩詞“束之高閣”,而要讓詩詞融入到生活中,給學生“詩化”的生活。比如,當春天來臨,我們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春天的景物,學習關于春天的詩詞;夏天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有更多描寫夏天的詩詞名篇;秋天果實累累,描寫秋天的詩詞層出不窮;很多描寫冬季的詩詞則讓人身臨其境。
當詩詞與眼前景、心中情呼應時,很多學生便不會覺得詩在遠方,遙不可及,而是覺得親切自然,處處都融合了無限的自然之美。
讓學詩成為一種樂趣。學詩苦,背詩更苦,理解一首詩并能夠靈活應用可謂是“苦上加苦”,但如果換一種形式,詩歌學習也能很“甜”。在“學詩熱”流行的今天,幫助孩子學習古詩詞的影視作品、書籍資料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資源都可以成為教育契機,讓學詩成為一種快樂?!堕L安三萬里》的成功,向我們證明——詩詞可以打開學生的心靈,讓孩子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我國的古詩文燦若繁星,是文學事業(yè)發(fā)展的根脈,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在進入“大語文時代”的今天,讓我們家校攜手,讓詩歌溫潤心靈,給廣大學子帶來一場真正的教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