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銀龍花園學?!ね跎屏?/p>
五千年的發(fā)展長河中,古典詩詞文化燦若繁星。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高峰,其發(fā)展水平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超越。在新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快速發(fā)展,精神世界卻變得空虛。因此,古詩詞中的優(yōu)秀文化對浸潤人們的心靈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詞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古人的良好品行,還能有效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2018年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選篇的數(shù)量大幅提升,本文以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為例,闡述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一、豐富導入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一)知人論世
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往往與作者的經歷有關。在小學開展古詩詞教學時,教師如果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與當時的社會背景,那么學生是難以深入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的。因此,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要帶領學生知人論世,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及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如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例如六年級下冊的《馬詩》教學中,要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古詩詞,就要先讓其了解作者李賀的人生經歷的坎坷——他年少成名,后來因為父親的名字不能參加科舉,無法為國做貢獻,但是李賀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建功立業(yè)。在此背景下,李賀創(chuàng)作了《馬詩》,表面上是寫馬,實際則是表達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無法施展的憤慨。這樣,作者在學生腦海中的形象頓時鮮活起來,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馬詩》時所抒發(fā)的情感。
(二)以聲入境
在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古人習慣通過寓情于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古代詩詞往往和樂而歌,所以古詩詞也有很強的韻律性。教師在古詩詞閱讀課堂導入的時候,可以播放相關樂曲。
例如《西江月》的導入中,教師先為學生播放蟬鳴、蛙叫的音頻,建議學生閉眼傾聽,讓自己被帶入鄉(xiāng)村夜晚寧靜的情境中,體會作者辛棄疾的愉悅心情。再如在講解《涼州詞二首·其一》中“黃河遠上白云間”時,教師可以播放楊培安演唱的《黃河長江》,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令其體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欣賞鏗鏘有力歌曲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母親河的熱愛之情。
二、課中以生為本,側重實施閱讀
(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誦讀要保證字字響亮、準確有力。經過“百遍”誦讀之后,學生便能獲得自己的感悟。當然,這種說法比較夸張。學生要根據(jù)自己的閱讀能力進行精致閱讀。誦讀不在多而在于精,只有精讀才能讓學生通過閱讀形成感悟,領悟古詩詞的中心思想。對于誦讀方法的選擇,學生們也要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斟酌。詩詞的誦讀十分講究韻律,詩詞中字詞的巧妙運用為學生誦讀提供一定的提示。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誦讀,鼓勵學生舉一反三,更好地運用語言。例如在《浪淘沙》教學中,教師先請學生自由朗讀《浪淘沙》,至少三遍,鼓勵學生嘗試著帶入正確的感情,然后讓學生展示誦讀,一名學生讀完之后,師生一起從誦讀是否有起伏感、節(jié)奏是否正確、是否讀出黃河洶涌的感覺等角度進行分析。最后再進行齊讀與個讀,讓學生通過一遍遍的閱讀走入詩詞的意境中。此案例中的閱讀方法多樣,在學生的自讀、齊讀與教師的指讀后,教師還要進行評價,不但要提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如此,學生們便會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逐漸流露出正確的情感、理解詩詞內容,進而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整合素材比較閱讀
我國古詩詞包含著豐富的美學要素,有時不同的作者創(chuàng)作的古詩詞的內容不同,但是其中心思想有很多是相似的。部編版教材每一單元都包含與其對應的核心素養(yǎng)與人文主題,所以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還要有效整合單元中的教學要素,實施比較閱讀,發(fā)展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可以通過古詩詞賞析活動來進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相似古詩詞的閱讀比較來積累知識。
以《浪淘沙》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黃河,教師為學生展示《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涼州詞》中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等詩句,讓學生通讀并找出共同點。教師提出問題:“作者依據(jù)黃河的什么特點來描寫它的宏偉壯闊?”引導學生想到用事物來襯托,如大漠、萬仞山等。除此之外,作者還運用數(shù)字虛指夸張的手法描寫了黃河的宏偉壯闊,如“九曲黃河萬里沙”“一片孤城萬仞山”。在教學片段中,教師先為學生展示學習過的關于黃河的詩句,然后讓學生體會黃河的宏偉壯闊,并學習作者的描寫方法。同時,教師在類比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有關黃河的詩詞。
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古詩詞之間的橫向積累,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回歸到課本中,部編版高年級教材中的古詩詞以“一課三首”的形式呈現(xiàn)。教師可以根據(jù)單元導語給出的人文主線整合單元古詩詞,找出其異同,以此從單元整體教學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詩詞,更好地落實教學內容。
以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三首古詩為例,《四時田園雜興》《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詩都描繪兒童的生活,但每首古詩的具體內容并不相同。如《四時田園雜興》描寫的是兒童種瓜的樣子,《稚子弄冰》描寫的是孩童們在寒冬時節(jié)取冰的場景,《村晚》描寫的是在夕陽西下后,牧童在池塘邊的情景。這三首古詩雖然表達的都是童年的美好,但是選用的時節(jié)與人物狀態(tài)是不同的,各有特點,值得學生比較賞析,進而構建本單元的古詩詞框架。
三、課后開展多元寫作活動
古詩詞不是不能理解的,只是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不同年齡階段、不同人生經歷的人來鑒賞相同的古詩詞,會產生不同的看法?;诖耍處熆梢宰寣W生在理解古詩詞內容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后再進行想象,然后以讀后感、小劇本的形式呈現(xiàn),以此來豐富古詩詞中的“未盡之意”。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寫作,引導其加工創(chuàng)作,鍛煉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詩詞基礎模仿古詩詞的內容。這種仿寫的形式對學生要求較高,需要教師深入指導。在學生進行初步練習的時候,教師不要提出較高的要求,而是以鼓勵其嘗試為主。在學生完成初稿之后,教師可以針對模仿的古詩詞進行評價,以表揚為主。如一名學生創(chuàng)作的內容為“嚴冬洗禮花更艷,傲雪紅梅分外香”,教師的評價語是“你寫出了梅花的高潔無懼與生生不息,達到了托物言志的古詩詞寫作標準,你很棒”。
另外還可進行解構式的描寫,這種形式雖然改變了古詩詞的結構,卻將原古詩詞中的“神韻”保存了下來。對古詩詞的解構不能“古詩今譯”,也不能違背解構古詩詞的初衷。例如將《宿建德江》解構為“我將小船停靠在小渚邊,這時候的我是離船更近還是離江水更近呢?我在小船中抬頭望月,而月透過江水抬頭看我。今晚是一個憂傷的夜,而我因為‘愁’也難以入眠。”
四、結束語
總之,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具有語言凝練、感情豐富的特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而小學語文課文中的古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質量,使學生感悟古人智慧、領悟人生哲理,還能讓其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學生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會愛上傳統(tǒng)文化,進而主動學習古詩詞。作為教師,應在古詩詞教學中,創(chuàng)新出適合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