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騫
(澳門城市大學 創(chuàng)新設計學院,中國 澳門 999078)
我國民族文化豐富多樣,民族音樂風格鮮明,各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交匯融合,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民族音樂彰顯了各個民族的特有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著該民族的歷史背景、發(fā)展過程,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如何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更好地突出文化個性,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進行創(chuàng)新,堅守民族文化立場,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雖然學術界沒有關于文化自信的固定統(tǒng)一的定義,但不同定義的實質內涵是一致的,即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或一個民族的人民對于本國、本地區(qū)或本民族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并傳承下來的價值體系的信念,這種價值體系既包含精神層面的追求、文化傳統(tǒng)層面的堅守,也包含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進程一再證明了文化自信對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不論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還是盛唐時期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還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乃至如今的多元文化,都是文化的接力與傳承,它們不僅是經濟繁榮和政治昌盛的體現,亦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它展示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辛勤勞作成果,記載了各時期文化交融與碰撞的過程,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記憶。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文化自信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2016 年11 月3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1]
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提升,各類西方資本也迅速進入我國,在網絡數字媒體快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西方資本通過各種媒介大力宣講自己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展示西方文化的優(yōu)越性與獨特性,吹捧“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將西方的價值觀念、道德思想傳入中國,影響了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加之我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體系尚不成熟,青少年正處在建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此時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會對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產生影響。因此,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想要增強文化自信,就必須弘揚民族文化;要想弘揚民族文化,就必須選擇合適的民族文化傳承載體。民族音樂承載著各類優(yōu)秀民族文化,展現了各地不同的民俗特色,是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民族音樂是各民族在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上創(chuàng)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近年來,在“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fā)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背景下,民族音樂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和青睞。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民族文化也成為文化自信的中堅力量。國家在發(fā)展,民族在進步,越來越多的文化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受到了一定挑戰(zhàn)?,F階段的民族音樂發(fā)展模式呈現“既多樣又單一”的特點。多樣的是人們開始探討各個民族的音樂,對各個民族的音樂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單一的是這些看法大多數都停留在音樂最表面,人們并未深入認識到民族音樂的內涵,除了關注音樂本身,沒有進一步了解其背景,傳承其文化。民族音樂大多產生于民間,它描述著民間最質樸的田野生活,它的旋律、節(jié)奏都體現出民間的鄉(xiāng)土氣息,極具特色,它所蘊含的內在文化值得我們學習研究。
明代學者朱之瑜曾說“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重視教育、培養(yǎng)人才是文化強國之根本。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受限原因之一是缺乏系統(tǒng)的教育體系,缺少專業(yè)的人才傳承,在整個傳承接力上存在些許不足。首先,民族音樂教育體系連接不緊密,各個教育階段開設的課程不系統(tǒng),尤其在基礎教育中民族音樂占比較小,甚至被視為可有可無的“副科”,學校沒有認識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且未通過民族音樂學習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缺乏民族音樂賞析能力。其次,教育體系不系統(tǒng)必會導致專業(yè)人才匱乏。除了極少數青少年從小耳濡目染,大多數學生直到中學才接觸到民族音樂甚至有部分學生在高校才接觸到,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熱情遞減,接受度下降,民族音樂的傳承發(fā)展局限性越來越大。民族音樂多數來源于民間,想要深入了解,必須經過大量的實踐和田野調查,這需要傳承者有過硬的專業(yè)素質。現有的傳承者多為民間歌手,他們只了解音樂的表演形式,閑暇時哼唱幾句,對音樂的文化背景、專業(yè)知識幾乎完全不了解,部分傳承者甚至連最基本的樂譜和樂理都不知曉。民族音樂在民間的傳承大多都為“口口相傳”,這種傳承方式導致在傳承過程中原有的音樂遺失了一部分,這對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極其不利。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不完整,教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學校缺少素質優(yōu)良的教師隊伍,導致民族音樂缺少專業(yè)人才去傳承,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止步于學校教育。
從現狀來看,民族音樂的影響力還比不上西方流行音樂,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他們都更青睞西方音樂?!癑azz”“Hiphop”等成為學生們最喜愛的音樂類型之一,民族音樂往往被忽視。提起民族音樂,部分學生還會用“土”“俗”等字來形容。形成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是民族音樂的傳承尚未真正受到政府、社會、學校等有關方面的足夠重視,扶持力度不夠,規(guī)劃設計不夠。加之,民族音樂發(fā)展受到地域、資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級、各類學校對民族文化教育重視度也不夠,民族音樂課程較少,課程內容單一,一些學校并未真正從內心將音樂教育當成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沒有積極履行傳承弘揚民族音樂的基本責任,這對于幫助學習者掌握更多民族音樂知識及技巧帶來了一定不便,限制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與傳承。[2]長期處于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學生的民族意識會逐漸被淡化,對民族文化的認可度也會削弱。
民族音樂要想更好地傳承下去,必須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具備獨特的理論體系,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這里的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民族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新,也是民族音樂傳承方式的創(chuàng)新,更是傳承者思想的創(chuàng)新,要克服守舊思想,把民族音樂看作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展現民族特色?,F有的民族音樂缺乏再創(chuàng)新,音樂本身未能與新時代的進步協(xié)調發(fā)展,致使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嚴重滯后,青少年對民族音樂內涵的認知比較模糊。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在傳承過程中就存在與時代脫軌的問題,一些優(yōu)秀作品無法被大眾熟知,再者,由于受到傳唱者觀念的影響,“花兒”只允許在無人的田野間歌唱,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更不能被女性所傳唱,多方面限制都不利于“花兒”的傳承。雖說近些年來人們認識不斷提升,每年的“花兒會”越來越多,且不再限制女性“漫花兒”,“花兒”作品的題材也逐漸豐富,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引起了學者的關注,這是好的發(fā)展趨勢。但在一些傳統(tǒng)觀念比較盛行的地方,這種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主陣地,要科學制定和謀劃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基礎教育學校、職業(yè)院校、普通高校都應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并形成完整的教學模式,從思想上重視民族音樂的學習和傳承。各類學校教育要結合民族音樂的特征突出重點,基礎教育學校要通過民族音樂教學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素養(yǎng),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職業(yè)院校和普通高校應開設相應的公共課程、專業(yè)課程,提升民族音樂在課程中的學分,開設各類民族音樂講座,建立相關的實踐機制,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了解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完善教育體系除了要制定教學計劃,還需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優(yōu)化教材內容。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首先,教師要對民族音樂有很好的認同;其次,學校應建立相關的培訓機制,給教師提供多樣化學習機會,如采風、調研、實地考察等;最后,民族音樂教材也應適應當地民族文化,不斷完善,突出民族特色,讓學生從小建立民族音樂學習意識,感受民族文化,樹立文化自豪感。
建章立制,規(guī)范管理,建立長效機制,完整的規(guī)章制度可以保障民族文化長期有效的發(fā)展。為了更好地傳承發(fā)展民族音樂,重視民族文化傳承,政府部門應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采取多種措施,通過規(guī)范、完善制度,激發(fā)社會各方面的能量,從政策和法理上給予民族音樂制度性保障。民族文化傳承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責任和義務。相關部門出臺政策后,我們應積極響應、多方協(xié)調配合,重視民族文化的學習,努力將民族文化傳承更好地持續(xù)下去,提高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號召力,使民族文化成為當下社會的先進和主流文化,并為之注入新的血液,賦予民族文化更豐富的內涵。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真實寫照,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語言文字、文化背景、地域特征等。傳承和發(fā)展民族音樂是傳承發(fā)展民族文化的途徑之一??v觀民族音樂的規(guī)范化和藝術革新歷程,民族音樂藝術的演繹折射著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面貌。[3]在過去,我們傳承民族音樂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完整保留民族特色,但傳播途徑比較單一,不利于民族音樂的傳播。我們應該借助各類新媒體建立現代化傳承體系,將民族音樂特色與現代化傳播方式相結合,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學習民族音樂有助于人們理解民族文化,認識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增強文化軟實力。民族文化在引領思想、服務社會、構建精神家園等方面十分重要,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力量把全國人民凝聚起來,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強各民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歸屬感。在新時代弘揚民族文化,發(fā)揚民族精神,更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
推進學習民族音樂,弘揚民族文化,是為了更好地認同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是基礎,文化自信是本質。認同與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走向思想覺醒的重要條件,亦是保障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常開不敗的關鍵。[4]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學習和傳承的,我們要了解民族文化的歷史進程,關注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擴大民族文化的影響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培養(yǎng)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提升他們對不同文化的辨別力,使他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努力成為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文化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綜合實力的體現,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能讓我們團結一心、凝聚力量。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新時代的我們應勇擔民族復興大任,自覺弘揚民族文化,傳播中國聲音,彰顯中國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