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露
(單縣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單縣 274300)
小麥在我國屬于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大眾的糧食需求日益提升,為小麥種植業(yè)提供了更為寶貴的發(fā)展機遇與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為提升小麥的品質與產量,當前廣大農戶正在積極嘗試應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改良小麥的長勢。實踐證明,將植保技術應用于小麥高產栽培之中,可進一步優(yōu)化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果,使小麥長勢更好,因此農戶在平時應加強對此類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本文主要介紹了幾種現階段常用的植保技術,以期為廣大農業(yè)工作者提供參考。
毋庸置疑,農業(yè)在我國的社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小麥又是最為常見的農作物之一,因此利用植保技術提升小麥栽培的產量與品質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具體體現在如下兩方面:首先,小麥栽培對生長環(huán)境有著較高的要求,若生長條件不夠良好,小麥植株患病蟲害的可能性很高,而在小麥栽培過程中,合理應用植保技術可增強小麥抵抗病蟲害的能力,進而提高小麥的成活率,典例就是栽培人員可使用藥劑拌種方式優(yōu)化小麥種子質量,能使其不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同時也可利用植保技術處理好田間的土壤,避免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倒伏問題;其次,小麥栽培對天氣狀況也有著較高的要求,實踐證明,天氣狀況不佳時,小麥往往會出現早衰,進而給農戶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而植保技術就是一類對小麥早衰問題有著極強的應對能力的技術,種植人員可借助此類技術為小麥營造更為健康的生長環(huán)境,降低其出現早衰問題的幾率。
小麥在農業(yè)種植中屬于最為常見的一種農作物,眾多農業(yè)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提升小麥的產量與品質,促進小麥高產,從而更好地滿足大眾的糧食需求。使用植保技術增強小麥的病蟲害防護能力,是一種有效提升小麥品質、產量的途徑。一般來講,植保技術的作用原理如下:借助生物、化學等防治手段,整合農業(yè)種植資源,實現對田間有害生物的有效管控,為小麥的正常生長營造良好的條件,從而提升小麥種植的產量與品質。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植保技術的過程中,農戶應秉持科學性原則,這是因為化學農藥的使用是植保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應用此類技術可較為有效地殺滅田間的有害微生物,使小麥不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但也會在田間留下較多的殘留物質,進而威脅小麥作物的安全性,影響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選用最為適當的植保技術,利用植保技術助力小麥的健康生長,是農戶在執(zhí)行植保操作的過程中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種子在小麥高產栽培中屬于重要的物質基礎,為提升小麥栽培的成功率,增強小麥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在開展正式的播種作業(yè)前,農戶有必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選用有效的藥物為小麥種子實施拌種。一般來講,在種子存儲與運輸過程中,受到運輸環(huán)境、運輸條件的影響,小麥種子難免會與一些有害微生物發(fā)生接觸,嚴重時甚至會遭受病菌感染,若不對此類麥種實施拌種處理,會導致小麥在生長期極易感染各類病蟲害,進而為農戶帶來損失[1]。農戶可遵循如下要求完成拌種作業(yè):每100 kg 麥種,先使用50%辛硫磷乳油,以100 g 兌水6 kg 的劑量制作噴霧,再將藥物噴、拌于麥種之中,完成拌種后,可將麥種靜置在干燥的區(qū)域內進行堆悶,3 ~4 h 便可起效,之后可選一晴朗的天氣進行曬種,陽光可進一步殺滅附著于麥種上的病菌,提升麥種對各類病蟲害的抵抗力,保障小麥的生長質量。
土壤對于小麥栽培而言,也是重要的物質基礎,與小麥的品質、產量息息相關。因此在應用植保技術促進小麥高產的過程中,農戶也應針對種植土壤做好處理,一般來講應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①采用如下藥方制作毒土:50%辛硫磷250 mL/667 m2、40%毒死蜱400 mL/667 m2,并將其撒于小麥種植區(qū)域中,利用化學藥物殺滅存在于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凈化土壤,進而保障小麥的健康生長。實踐證明,這一技術在小麥栽培過程中有著極高的應用率與極為寶貴的應用價值,能夠為小麥高產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因此農戶在平時應當針對該技術加強學習[2];②在開展正式的播種工作前,農戶有必要采用專業(yè)技術評估種植區(qū)域土壤的實際情況,收集相應的數據信息,為后續(xù)植保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為提升這一環(huán)節(jié)工作的有效性,農戶在平時應提高責任意識,遵循科學性原則,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優(yōu)選最為合理的植保技術進行應用,體現植保技術的科技含量,助力小麥高產。
待小麥長至苗期,農戶應重點做好除草工作,避免田間雜草搶奪小麥的養(yǎng)分,造成小麥早衰。目前看來,農戶多會使用人工、化學兩種手段完成除草工作。所謂人工除草,主要指的是通過松土、保墑等一系列的手段,清除田間的雜草,使土壤變得更為通透,進而為小麥的健康生長營造更為良好的環(huán)境;化學除草方面,建議農戶結合土壤的實際情況,優(yōu)選最為合適的化學藥劑進行使用,切勿盲目除草。舉例而言,小麥長至二至三葉期后,農戶針對闊葉草,可使用200 g/L 的氯氟吡氧乙酸,以750 ~1050 mL/hm2的劑量進行兌水,制作噴霧后,噴灑在田間,起到防治雜草的效果;若田間生長的雜草多為禾本科,可待小麥長至三至五葉期后,使用10%嘌呤乳油,以750 ~950 mL/hm2的劑量進行兌水,或以750 ~1050 mL/hm2的驃馬濃乳劑,以600 kg/hm2劑量兌水,制作為噴霧進行噴施,直至消滅雜草;對于以闊葉雜草為主的田塊,還可以使用20%使它隆乳油750 ~900 mL/hm2,以600 kg/hm2劑量兌水進行噴施。一般來講,對于禾本科、闊葉雜草混生的田塊,待小麥長至真葉期后,農戶也可采用如下方案來處理:55%普草克濃乳劑1875 ~2250 mL/hm2,以600 kg/hm2劑量兌水進行噴施。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上述植保技術除草的過程中,農戶應嚴格把關具體的施藥時間,盡可能科學合理地應用植保技術。例如,在晴朗無風,溫度適宜的時間段內為田塊施藥,相較于在雨天、風大的時間段內施藥,獲得的效果就更為良好,藥效發(fā)揮較快,有利于提升小麥的長勢,同時,農戶還應盡可能避開冬天的一些時間點,如寒流到來后的日子,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施藥,藥物揮發(fā)慢,難以取得理想效果。
在返青拔節(jié)期,有很多病蟲害都會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農戶應針對這些病蟲害做好防治工作,避免小麥的品質受到影響。目前看來,如下幾類病蟲害影響小麥生長最為明顯:紋枯病、小麥蚜蟲、吸漿蟲等。為提升防治效果,農戶可將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在一起,兌水后,均勻地噴灑在小麥的莖、葉等部位,起到病蟲害防治效果。對于蚜蟲這類常出現在田間、啃食小麥莖葉的害蟲,使用10%吡蟲啉,以300 mL/hm2劑量兌水750 kg/hm2為小麥噴施,是較為合理的,使用3%啶蟲脒以150 mL/hm2劑量兌水,也可起到不錯的防治效果,噴施劑量與吡蟲啉相似;對于紋枯病,農戶在防治時可使用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以60 ~80 g/hm2的劑量進行噴施,此外也可使用25%丙環(huán)唑乳油,以50 mL/hm2的劑量進行噴施,如此均可起到不錯的防治作用[3]。一般來講,若農戶選擇在清晨,小麥莖葉上尚有露水的時間段內施藥,應適當增加用水量,以免藥效受到影響,確保藥物能夠順利地到達麥株的基部。對于害蟲啃嚙較為嚴重的區(qū)域,可在首次施藥后10 d 再為田間施一次藥,確保藥效充分發(fā)揮;對于吸漿蟲,使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3000 mL/hm2,兌水制為噴霧,向田間施用,可將此類藥物噴施于300 kg的干土上,消滅地表的害蟲。若病蟲害發(fā)生得十分嚴重,也可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藥量,確保藥效充分發(fā)揮。
小麥長至抽穗揚花期后,較易患赤霉病,實踐證明,此病對小麥正常生長造成的危害是較為明顯的,為降低小麥患此病的幾率,減少此病對小麥生長發(fā)育造成的影響,農戶應在抽穗揚花期做好預防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為確保藥效,農戶應嚴格把關施藥期的選擇,如可在田間十分之一的小麥長至抽穗揚花期初期時,為小麥施用一次藥物,對于易患病的小麥品種,或易發(fā)病的年份,可于1 周后再次為小麥施用一次藥[4];此外還應注意在藥物的選擇上應盡可能做到優(yōu)質、高效,如使用80%多菌靈超微粉或50%多菌靈膠懸劑,分別以750 ~900 g/hm2或1200 ~1500 g/hm2劑量兌水750 kg/hm2為小麥噴施,就可起到不錯的治療效果。此外農戶還應注意使用科學合理的噴藥方法,切勿盲目噴藥,以免影響小麥的長勢。例如,若農戶僅需防治赤霉病,針對小麥的穗部進行施藥就可達到理想防治效果,若農戶需要同時防治白粉病、銹病等一系列的小麥病害,應將藥物噴施在小麥植株的各處,保障噴藥效果。
在小麥生長后期,農戶應針對病蟲害防治提高重視程度,多從各類渠道了解當地病蟲害的發(fā)生情況,使用各類先進技術,針對病蟲害做好監(jiān)測工作。白粉病、葉片誘病、吸漿蟲、紋枯病、赤霉病等一旦發(fā)生,會對小麥長勢造成嚴重不利影響的病蟲害,應做到“一噴三防”?!耙粐姟敝饕傅氖菫樾←渿娛⑾x劑、殺菌劑與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同時還應多為小麥施用葉面肥、微肥等肥料,為小麥的生長營造安全的環(huán)境,增強小麥植株對各類病蟲害的抵御力,使小麥不易患病[5]?!叭馈敝饕傅氖寝r戶在執(zhí)行各項田間管理操作時,應重點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時還應針對干熱風問題、倒伏問題做好防護,避免小麥在后續(xù)生長期中出現此類問題。實踐證明“一噴三防”技術在小麥栽培中,有著極高的應用率與極為寶貴的應用價值,農戶應依據田間的實際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植保技術進行使用,從而有效地提升小麥的產量,優(yōu)化小麥的品質。
經上文所述不難看出,植保技術在小麥高產栽培中有很多方面的應用優(yōu)勢,合理應用此類技術,可幫助農戶顯著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減少小麥倒伏、早衰現象,但目前還有很多農戶對此類技術知之甚少,應用此類技術改善小麥生長狀況的意愿較弱,常導致小麥在各生長環(huán)節(jié)中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為真正提升農戶使用植保技術的積極性,發(fā)揮植保技術的優(yōu)勢,當地農業(yè)部門應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①在當地積極開展植保技術培訓活動,鼓勵農戶參與。在活動現場,可以通過發(fā)放宣傳手冊、播放宣傳動畫的方式,為農戶普及相應的植保技術,增強農戶學習、使用此類技術的意愿,同時亦可聘請相應的專家,負責為農戶講解各類植保技術,鼓勵農戶積極發(fā)言、提問,增強農戶對此類技術的了解,確保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實施。②積極開展植保技術應用效果評估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農業(yè)部門工作人員應多走向田間地頭,了解農戶使用植保技術的現狀,同時還應采用相應的專業(yè)技術監(jiān)測田間小麥的生長狀況,評估植保技術的應用效果,向農戶提出相應的建議,并為后續(xù)的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在搜集大量的數據信息后,農業(yè)部門工作人員應仔細分析此類信息,挑選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實現對農業(yè)信息的整合利用,為植保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信息。③當地農技研發(fā)部門應了解植保技術的應用價值,在平時應當多學習處于時代前沿的小麥栽培知識、技術,不斷進行技術攻關,提升現有植保技術的科技含量,指導農戶利用科學的植保技術優(yōu)化小麥的長勢與品質,真正實現高產栽培目標,促進小麥種植業(yè)在當地的進一步發(fā)展。
綜上所述,植保技術在小麥高產栽培中有著極高的應用價值。目前,市場對小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為提升小麥的產量與品質,農戶在平時應當掌握各種植保技術要點,加強對植保技術的應用,最大化發(fā)揮植保技術的優(yōu)勢,為小麥的健康生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真正推動小麥種植業(yè)在我國的蓬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