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萍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普外一區(qū),河南 鄭州 450000)
腹外疝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是指從腹腔內某個器官或組織連同腹膜壁,經過腹壁薄弱位置或空隙向體表突出形成的疝囊。其中,腹股溝區(qū)的腹外疝稱為腹股溝疝,是最常見的腹外疝類型之一[1]。根據相關數據統(tǒng)計,腹股溝疝在人群中的發(fā)生率較高,但手術治療后也存在一定復發(fā)風險。臨床上常用修補手術對腹股溝疝進行治療,主要使用縫合線拉攏修補缺損部位,達到治療效果[2-3]?;颊呤中g后的康復情況和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與術后的護理方法選擇有很大關系,不同的護理方法會對患者術后康復產生不同的影響,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是基礎護理模式,僅能滿足臨床基本需求,缺乏全面性、針對性等護理服務,不能依據個體差異給予干預[4]。中醫(yī)護理是指在中醫(yī)治療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yī)學理論和護理技術,為患者提供一系列中醫(yī)藥和護理措施以促進身體健康。中醫(yī)護理注重藥食同源、防病于未病、治未病于內等方法,既能預防疾病,又能調理人體陰陽平衡,促進自我修復和健康促進[5]?;诖?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yī)護理在腹股溝疝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醫(yī)院收治的108例腹股溝疝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觀察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31~71(51.87±4.36)歲。對照組:男29例,女25例;年齡32~72(52.68±4.93)歲。兩組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該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診斷為腹股溝疝,并符合腹股溝疝術指征[6];患者及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心血管系統(tǒng)或呼吸系統(tǒng)障礙;合并嚴重心、肝等功能異常;伴有嚴重精神疾病或嚴重意識障礙;依從性差;存在手術禁忌證,有手術史及過敏史;凝血功能障礙。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保持切口清潔干燥,定期更換切口敷料;注意術后感染,及時處理;限制體力勞動,避免過度活動;飲食清淡,避免辛辣食物、油膩食物等;控制排便次數,避免便秘;不吸煙、不飲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中醫(yī)護理。(1)保暖護理:腹股溝疝手術后如出現寒濕內停情況,如腹瀉、腰酸腹脹、寒疼等不適,采取調整病房溫度和濕度、增加被子等保暖措施。(2)醫(yī)藥護理:采用加味補中益氣湯對腹股溝疝患者進行調理。手術當日麻醉恢復期即可按摩雙側大墩穴、三陰交穴,每穴按摩10 min,術后第1天開始每日早晚按摩2次;術后當日可以艾灸氣海、關元穴,每穴15 min,每日2次。以上3種輔助治療方法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組合使用。(3)飲食護理:將藥食同源食療法制成宣傳冊便于患者了解及實施,如茴香粥,將小茴香15 g煎后去渣取汁,再將其汁加入粳米100 g煮成稀粥食用;荔枝粥,將荔枝核30 g煎后取汁,再將其汁加入粳米50 g煮成稀粥食用;茴香無花果飲,將2個無花果和小茴香9 g用水煎服,每日2次。(4)運動護理:針對腹股溝疝術后氣虛下陷證患者進行臥床蹬腿運動、擴胸運動等柔和的運動方式,并逐漸增加運動強度。此外,對于術后康復期患者,指導患者練習八段錦、站樁等簡單易學的運動方式。因個別患者可能存在年齡較大或住院時間較短等因素,責任護士可先進行示范和講解動作要領,然后幫助患者進行練習并糾正,制作手冊發(fā)給患者,以便患者學習。(5)情志護理:在進行心理指導時,采取“以情勝情”的方法,了解患者的真實感受,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并采取有效的溝通技巧與語言,幫助患者理解并面對自己的情緒。
(1)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2)心理狀態(tài):比較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定焦慮狀態(tài),分數越高表明焦慮越嚴重。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抑郁狀態(tài),分數越高表明抑郁越嚴重。(3)護理滿意度:出院時由患者填寫《護理滿意度評價表》,表內設置不滿意、一般、滿意及非常滿意四項;將滿意和非常滿意計入總滿意。(4)并發(fā)癥發(fā)生狀況:記錄兩組術后感染、出血、腸梗阻、神經損傷發(fā)生情況。
護理后,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不滿意1例,一般滿意3例,滿意28例,非常滿意22例;對照組不滿意8例,一般滿意11例,滿意21例,非常滿意14例。觀察組總滿意度(92.59%)高于對照組(64.81%)(χ2=12.430,P<0.001)。
護理后,觀察組出現術后感染1例,術后出血1例,術后腸梗阻2例;對照組出現術后感染5例,術后出血3例,術后腸梗阻4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41%)低于對照組(22.22%)(χ2=4.696,P=0.030)。
腹股溝疝是因為腹壁肌肉筋膜薄弱等原因導致腹腔內組織或器官向腹股溝區(qū)域突出形成的一種疾病。在治療腹股溝疝的過程中,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式,腹股溝疝手術屬于較為常見的小型手術,手術過程相對簡單,并且可以通過開放手術或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7]。手術治療后患者仍然存在復發(fā)風險,這與患者的體質、正氣盛衰、感邪輕重等因素有關[8-10]。因此,患者術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從事劇烈的體力勞動、用力排便等,以減少腹股溝區(qū)域的壓迫和拉力,降低復發(fā)風險。中醫(yī)護理在腹股溝疝手術后對于患者的康復具有積極的作用[11]。在進行中醫(yī)護理時,需要特別注意操作規(guī)范和安全,避免因操作不當造成二次傷害。另外,腹股溝疝手術的住院時間通常較短,為了確?;颊叩目祻?護士需要在患者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關注患者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情況,及時發(fā)現并處理患者出現的問題,使患者能夠順利度過恢復期。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觀察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yī)護理對改善腹股溝疝術后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有效,分析原因為中醫(yī)護理可以針對性地調理腹股溝疝患者的身體功能以促進康復,中醫(yī)護理能夠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緩解手術后出現的疼痛和不適癥狀,加快切口愈合和恢復[12-13]。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缺乏個性化護理,無法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應對,對創(chuàng)面少有關注,容易導致感染和愈合不良,缺乏有效的護理溝通,導致患者對康復情況的了解不足[14-15]。中醫(yī)護理通過保暖護理使血管擴張,增加血液流動量,促進血液循環(huán),為切口愈合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和氧氣,帶走炎癥物質,緩解疼痛、減輕不適感,亦可以防止局部潮濕和寒冷,減少感染的風險,促進恢復;通過飲食護理促進消化道功能的恢復、減輕腸道負擔、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以促進機體康復;通過運動護理可以促進身體恢復,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強化身體功能,并緩解疼痛;通過情志護理幫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治療方案,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和依從性,促進身心健康和康復;通過中醫(yī)藥護理可調理人體經絡,促進氣血暢通,提高免疫力,使用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益氣養(yǎng)血、潤腸通便等作用的中藥,可達到促進身體恢復、預防并發(fā)癥的效果[16]。上述結果可以證明中醫(yī)護理對改善腹股溝疝術后患者的恢復有顯著效果,與周群鳳[17]研究結論相符。
中醫(yī)護理能夠有效改善腹股溝疝術后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提高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