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茗言
(北京體育大學藝術學院 北京 100084)
集體項目的協作動作,由5名運動員通過器械與器械、器械與運動員以及運動員與運動員之間的微妙配合,將協作動作的“合作”主旨提高到更高的藝術品位,是凸顯集體項目精華特色的重要部分[1]。東京奧運會集體項目比賽中,中國藝術體操隊時隔13年再一次闖入全能決賽,并憑借優(yōu)異的表現獲得了集體全能第四名,僅次于傳統世界強隊保加利亞、俄羅斯、意大利,創(chuàng)造了藝術體操境外參賽的最好成績,這代表中國藝術體操邁上了嶄新的臺階。集體項目中協作動作的編排直接影響了成套動作的風格和水平,通過運動員與器械在單層空間或多層空間中進行運動,呈現出錯落有致、千變萬化的立體畫面,對提高成套動作的藝術價值起到關鍵性作用[2]。針對東京奧運會前三名隊伍以及中國隊“五球”和“三圈四棒”共計8套的協作動作空間運用進行研究,找出中國隊與前三名隊伍在協作動作空間運用中存在的差距,為提升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的協作編排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以東京奧運會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協作動作空間運用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閱讀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協作動作空間運用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了解研究現狀,為研究的設計提供可借鑒的科研成果和理論依據。
1.2.2 視頻分析法
通過對東京奧運會前三名隊伍和中國隊共計8個成套視頻進行分析,統計集體協作動作的數量、分值、空間構成與運用方面的數據,對協作動作空間運用進行深入分析,探索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與東京奧運會前三名集體項目運動員完成協作動作的空間運用存在的差異及原因。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軟件,對統計的數據進行整理,為研究提供直觀可靠的數據支持。
2.1.1 水平空間
藝術體操項目的水平空間,通常體現在成套動作的隊形和路線上。集體項目的身體難度、交換難度、協作動作和舞步組合都需要由5名運動員在動態(tài)空間、靜態(tài)空間以及流動空間等多種空間形式中完成。藝術體操的評分規(guī)則中,對隊形有明確的規(guī)定,規(guī)則中明確規(guī)定“每套集體動作包括至少6個不同的隊形,由5名運動員或不同的小組組合,不能在隊形中停留過長的時間,通過不同的密集或分散隊形,以及場上位置以及方向的變化來使用整個場地?!币虼?,隊形的編排必須有邏輯性、合理性以及藝術性[3]。在集體項目中,不同的隊形,具有不同的風格特色。教練員需要根據成套動作的風格進行隊形的創(chuàng)編。協作動作和舞步組合的編排通常靈動且充滿創(chuàng)意,經常以不規(guī)則圖形及流動順暢的方式呈現,交換難度和身體難度中的隊形通常整齊劃一并且基本在原地進行。通常會使用一些基本隊形,比如三角形、十字形、梯形,這些隊形非常有利于交換難度的完成,不僅運動員隊形清晰有序,器械在空中也能夠繪制出優(yōu)美的圖案。因此,基本圖形被國內外的集體隊伍廣泛使用。通過變化萬千、動靜不一的水平空間變化能夠將成套動作編織出一幅幅三維圖畫,充分展現了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在速度、幅度、整齊度、流動度方面的多樣性[4]。
2.1.2 垂直空間
藝術體操項目的垂直空間是指運動員和器械在不同高度的空間運用,集體項目運動員通過完成器械下通過、人上通過、托舉動作等不同高度層次的協作動作,形成參差錯落、井然有序的空間圖形,充分展現了藝術體操的藝術多樣性。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有了對藝術體操項目空間及其劃分標準的研究,為藝術體操項目空間運用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1995年,鄺麗教授發(fā)表的《藝術體操集體操運動空間層次的劃分及編排的運用》將藝術體操的空間高度分為5個層次:第一層次,運動員身高1/2以下的空間,稱為低空間;第二層次,運動員身高1/2至頭頂之間的空間,稱為中空間;第三層次,運動員直立頭上0~2 m的空間,稱為次高空間;第四層次,運動員直立頭上2~4 m的空間,稱為高空間;第五層次,運動員直立頭上4 m以上的空間,稱為超高空間。
如表1所示,運動員的身體動作在低空間、中空間、次高空間運動,器械則可以到達高空間和超高空間,在5層空間高度均可運動。因此,運動員需結合器械在5層空間運動,從而形成錯落有致的優(yōu)美畫面。
表1 藝術體操運動的多層空間和運用[5]
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協作動作的編排需要有獨特的風格特點[6],并且要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合理性。通過合理運用水平空間和垂直空間,進行人與器械的交織錯落,能夠編織出新穎獨特的協作動作[7]。例如,一名運動員在地面做滾動動作,另一名運動員在其上方做近似技巧動作,這就形成了身體動作的低空間和中空間不同層次的空間運用,提高了集體項目協作動作的藝術多樣性和觀賞價值。通過研究分析東京奧運會集體項目前三名隊伍與中國隊的協作動作空間運用,為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的協作動作空間運用提供參考依據。
2.2.1 東京奧運會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協作動作垂直空間運用分析
(1)協作動作身體動作空間運用分析
藝術體操集體項目的空間運用與個人項目相比,更加靈活多樣,個人運動員只能運用單層空間,而集體運動員可以通過身體和器械的交錯運用單層空間、雙層空間和三層空間,增強了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協作動作的藝術觀賞性(見表2)。
表2 東京奧運會集體項目前三名和中國隊協作動作身體動作的空間層次分布 單位:%
集體運動員身體動作的空間運用可分為單層空間、二層空間和三層空間,通過5名運動員身體的配合與交錯,在不同的空間層次上進行不同方向、不同軌跡的運動,形成高低分明的協作動作,增加集體項目的空間多變性和藝術價值。根據規(guī)則的導向與實際情況,協作動作5名運動員不會同時出現在第1層空間、第3層空間和1-3的雙層空間,所以沒有出現這三種情況的協作。
從表2中可以看出,5球項目中,奧運會前三名隊伍的協作動作中,運動員身體動作所處的空間層次分布以二層空間的1-2層次為主,其次是單層空間的第二層空間和1-2-3的三層空間,所占比例最少的是二層空間的2-3層次。中國隊的協作動作中運動員身體動作所處的空間層次分布比例與奧運會前三名隊伍基本一致,但從比例數據上看,奧運會前三名隊伍對協作動作的使用更加傾向于二層空間1-2層次,所占比例高達56.5%,而中國隊的二層空間1-2層次的比例只占38.3%,但二層空間2-3層次和三層空間1-2-3層次的使用比例高于奧運會前三名隊,說明集體項目協作動作身體動作的編排應該以二層空間和三層空間為主要方向。
3圈4棒項目中,奧運會前三名隊伍身體動作的空間層次比例分布由高至低為二層空間的1-2層次,單層空間的第二層次,1-2-3的三層空間以及二層空間2-3層次。中國隊對三層空間的使用比例最高,其次是二層空間的1-2層次和2-3層次,最后是單層空間的第二層次。中國隊在三層空間的使用比例高于奧運前三名隊伍,而前三名隊伍在注重運用三層空間的同時,也注重二層空間的運用,3圈4棒1-2二層空間的使用比例高于中國隊24.1%,在編排過程中,適當增加二層空間的運用,使空間層次的呈現更加多樣化,豐富成套動作的空間效果。
(2)協作動作器械動作空間運用分析
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協作動作中,器械對空間層次的運用空間非常廣闊,可以出現在垂直空間5個層次中的任意一個,可以同時出現在單層空間,或是二層空間中的隔層空間和臨層空間,也可以是三層及以上的垂直復合空間。藝術觀賞性高的成套動作往往在器械的編排上,對垂直空間的使用是變化萬千的,通過器械在垂直空間層次中參差錯落的分布,增強協作動作的視覺效果和藝術觀賞性(見表3)。
表3 東京奧運會集體項目前三名和中國隊協作動作器械動作的空間層次分布 單位:%
相比較于個人項目,集體項目的器械動作對空間層次的運用更加豐富多彩,在同一時空下,通過器械的高拋、傳遞、滾動、反彈等方式,將同種器械或不同種器械分布在不同空間層次,能夠在視覺感官上帶來刺激和享受,也是集體項目的特點和精髓所在[8]。例如,一名運動員將兩個圈同時拋向超高層次空間,一名運動員將棒用腳踢至高層次空間,同時一名運動員將一個圈在次高層次空間平面?zhèn)鬟f給同伴,形成器械動作的垂直復合空間,使協作動作更加精彩多樣,增加其藝術價值。
從表3可以看出,奧運會前三名隊伍在5球項目中的器械動作空間層次分布比例最高的是二層空間的臨層空間,其次是垂直復合空間,比例最低的是隔層空間和單層空間。中國隊的器械動作空間層次分布比例高低順序與前三名隊伍完全一致,但從比例數據上看,前三名隊伍對垂直復合空間使用的比例高出中國隊2.4%,說明在協作動作器械動作編排中,應注重臨層空間運用的同時,還要注重垂直復合空間的運用,使協作動作呈現出錯落有致的視覺效果。
3圈4棒項目中,奧運會前三名隊伍對器械動作空間層次的分布比例由高至低依次為臨層空間、垂直復合空間、單層空間,最后是隔層空間。而中國隊對器械動作空間層次的分布比例最高的是臨層空間,其次是單層空間,最后是隔層空間和垂直復合空間。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奧運會前三名隊伍器械動作對垂直復合空間的使用比例遠高于中國隊。在垂直復合空間中,器械的變化更加多樣、范圍更加廣闊,協作的呈現方式更加精致巧妙,并給予編排很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因此建議中國隊應在協作動作器械動作中增加垂直復合空間的選用,能夠增強協作動作的藝術多樣性和合理創(chuàng)新性。
2.2.2 東京奧運會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協作動作水平空間運用分析
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水平空間的運用包括5名運動員在場地上的位置分布(密集或分散)、路線、方向以及隊形的變化。根據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guī)則中藝術多樣性的編排導向,在成套動作中合理運用水平空間,通過編排邏輯性流暢清晰的隊形,經過多樣的交叉變換與音樂主題風格相契合,能夠突出成套動作的主題思想[9]。因此,對協作動作水平空間的隊形和位置分布的選取和使用展開對比分析,對集體項目的編排具有深刻的意義。
(1)協作動作隊形分析
隊形的變化在藝術體操集體項目的藝術編排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guī)則》明確指出,集體項目要用多樣的和完整的方式使用整個場地區(qū)域去編排不同的隊形,隊形的樣式至少6個,并且不能長時間維持一個隊形[10]。在集體項目中常用的隊形有梯形、圓形、三角形、直線形、T字形、弧形、十字形、箭頭形、L字形等,使用規(guī)則的幾何圖形會給觀賞者帶來一種整齊劃一、大氣磅礴的視覺感受,而使用在流動中進行的不規(guī)則圖形,則有一種靈活巧妙、活潑流暢的感覺,藝術性較強的編排往往通過隊形、音樂和動作三者的完美契合將成套動作推至高潮(見表4)。
表4 東京奧運會集體項目前三名與中國隊協作動作隊形圖案使用比例統計表 單位:%
從表4中可以看出,奧運隊和中國隊5球和3圈4棒對不規(guī)則圖形的使用比例最高,其次是箭頭形、十字形和梯形使用比例也比較高。使用不規(guī)則圖形變換靈活,在編排上不受局限和拘束,流動性較強,能夠在藝術創(chuàng)新上實現突破。而規(guī)則的箭頭形、十字形等整齊劃一的隊形能夠展現集體項目團結精神,突出集體項目的協作特點。
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在藝術體操評分規(guī)則的導向下,成套的容量比較大,協作動作的連接速度較快。規(guī)則中明確規(guī)定不能在同一個隊形中停留過長時間,所以為了節(jié)省協作之間連接的時間,國內外集體隊伍選擇使用不規(guī)則圖形較多,不規(guī)則圖形的編排無拘無束,串聯動作流暢自然,既符合藝術體操對藝術性的要求,又有空間發(fā)展高分值的協作動作。
集體項目的精髓在于團結合作精神,使用清晰整齊的基礎幾何圖形能夠體現5名運動員相互配合的團結精神。比如,箭頭形,通常1名運動員在前,4名運動員在后,結合身體動作與器械動作的配合運動,呈現出不屈不撓、拼搏向上的集體合作精神。建議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在延續(xù)以規(guī)則為導向的編排思路前提下,抓住集體項目的精髓,適當增加如十字形、箭頭形、三角形等基礎幾何圖形的使用。這必定會增加協作動作的編排難度,需要教練員與運動員共克時艱,提升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和教練員的編排思維能力,以此打造成套動作獨特的風格和氛圍感染力[11]。
(2)協作動作狀態(tài)分析
集體項目協作動作分為動態(tài)表現形式和靜態(tài)表現形式。以“動”多“靜”少的協作方式,創(chuàng)造出獨特、新難的協作動作,成為躋身于集體項目第一梯隊的最有力砝碼[12-13]。在完成協作動作過程中,構成協作的運動員處于運動狀態(tài),所以對協作時運動員通過的器械或同伴的運動狀態(tài)進行分析(見表5)。
表5 東京奧運會集體項目前三名與中國隊協作動作表現形式比例統計表 單位:%
根據實際情況和評分規(guī)則的導向,從表5中發(fā)現,中外4支隊伍的編排方向整體偏向于動態(tài)表現形式,符合藝術體操項目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并且“動態(tài)表現形式—器械—下”和“靜態(tài)表現形式—人—上”兩種表現形式的使用比例最高,其特點是能夠比較清晰容易地完成更高分值的協作動作,比較受國內外集體隊伍的青睞。研究發(fā)現,在評分規(guī)則的推動下衍生出新的協作形式“上&下”,是以兩名運動員交叉疊落互相通過的形式呈現,紛繁多變,具有巧妙獨特的創(chuàng)新性。
在5球項目中,奧運會前三名隊伍對動態(tài)表現形式的整體使用比例高于中國隊,動態(tài)形式的協作動作編排立體流動,能夠更好地突出成套動作的風格特色。比如空中正在進行器械的傳遞,一名運動員在飛行的器械下做動力性旋轉動作,即形成了CRR的協作類型,又增添了協作動作的驚險性和多層次的空間效果,所以協作動作應在動態(tài)表現形式上進行編排和創(chuàng)新工作。
在3圈4棒中,器械“圈”呈環(huán)狀,可以實現“動態(tài)表現形式—器械”中的協作動作,運動員結合動力性旋轉動作穿過飛行中的圈,形成CRRR的協作類型,高驚險性的協作動作能夠體現集體項目的合作精神和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編思路。奧運會前三名隊伍對“器械中”的使用占總比例的7.8%(5.6%+2.2%),在動態(tài)表現形式和靜態(tài)表現形式中均有使用,而中國隊“器械”只在動態(tài)表現形式中使用3.5%,與奧運會前三名隊伍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建議增加“器械中”的協作形式使用比例,使成套動作更加具有趣味性、驚險性和獨創(chuàng)性。
協作動作是藝術體操集體項目的主要組成部分,編排和完成的好壞影響甚至是決定著一個隊伍的運動成績,通過剖析東京奧運會前三名隊伍和中國隊協作動作的空間運用,發(fā)現團隊合作精神是集體項目的典型標志,而豐富多樣、富含創(chuàng)意的協作動作呈現形式將是未來集體項目的發(fā)展趨勢。因此,教練員和運動員應不斷學習各種類型的藝術表現形式,從中發(fā)現美、感受美,并融會貫通與藝術體操項目相結合,擴大創(chuàng)編能力的思路范圍,合理地利用空間藝術千變萬化的特征,勾勒出和諧優(yōu)美、視覺震撼的成套作品,用嫻熟的技術和精湛的編排帶給裁判和觀眾精彩絕倫的視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