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中的“主導”與“主體”關系問題的爭論久懸不決,嚴重影響著體育教學發(fā)展導向和質量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學校思政理論課“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指導性原則,對體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通過梳理“主導”與“主體”教育思想淵源和發(fā)展,探析問題的根源和本質,辯正二者之間關系,提出“課題學習”教學理念,旨在探討二者有機結合的體育教學方式、方法和途徑,更好地發(fā)揮體育教師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關鍵詞:體育教學;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課題學習;教學效果
Revisiting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 Fresh Perspective
MA Si-yuan
(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The long-standing deba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in teaching serious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a guiding principle that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must adhere to the unity of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which has signific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analyzes the root and essence of the problem, rect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proposes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topic study."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pproaches, and ways, to better enabl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play a leading role, stimulate students' active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topic stud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如何客觀評價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教師教的“主導性”和學生學的“主體性”是繞不開的重要議題。那么,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到底孰輕孰重?19世紀末至今,諸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不僅長期影響教育教學的導向和教學效果,也讓教師困惑,不知何去何從?因此,重新審視“主導”與“主體”關系,厘清其教育思想淵源和發(fā)展,剖析其問題的根源、本質,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實現體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主導”與“主體”教育思想淵源和發(fā)展
關于教育的“主導”與“主體”討論,肇始于19世紀末,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代表杜威對赫爾巴特主張的“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育”進行批評,他提出“學生中心說”,肯定了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性”和“能動性”[1]。20世紀30年代,美國“卡內基基金會”關于《學生及其知識》的調研報告,深刻反思了“學生中心論”存在輕智育問題,再次主張以“教師為中心”,極力反對“學生中心論”。20世紀50、60年代,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掀起了 “人本主義”教育思潮,再次重視“學生中心論”,強烈批判了 “教師中心論”。美國教育思想如此搖擺不定,其實它不是簡單的“鐘擺”現象,而是建構在不同理論基礎上的探討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了推動教育教學進步。
我國教學受實用主義思想和“傳習式”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始終重視“師道尊嚴”教師的主體地位。新中國成立后,受前蘇聯體育教育理論影響,特別是以凱洛夫為代表編著的《教育學》,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決定”作用,對我國建國初期的教學產生了深遠影響[2]。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伴隨改革開放傳播到中國。重視人本教育,強調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于是,我國掀起了教育思考和探討。1980年于光遠發(fā)表的《教育認識現象學中的“三體問題”》和1981年顧明遠發(fā)表的《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引發(fā)了體育學界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討論。時至今日,質疑聲、不同觀點仍不絕于耳,問題依舊懸而未決。
20世紀90年代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都要圍繞學生學習開展,教師的全部教育行為都為學生發(fā)展服務。在教學中又掀起一股“學生學習主體性”研究熱,各學校為了踐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紛紛請專家支招,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學生為教育主體的探討和體育課程實踐。21世紀初,體育新課標施行,體育教學目標泛化遭遇“快樂體育”教育理念盛行,過于強調學生主觀快樂和“出出汗”,忽視運動技能掌握與興趣培養(yǎng)的邏輯關系,不僅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體質持續(xù)下降。觀念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教師不放下身段,不潛心治學,僅從形式上下功夫,往往種瓜得豆。
2 “主導”與“主體”的結合—欲理還亂
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究竟如何結合?傳統的體育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主體地位,教師主導統得過多過死,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進行教育培養(yǎng)訓練,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和能動性[3]。素質教育提出要向學生學習主體性方向發(fā)展,但又因為過多強調學生主體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此,我們又陷入“主導”與“主體”孰輕孰重的兩難困境。我們在教學理論上抽象的強調二者的統一,但在實踐中卻又落入非此即彼的怪圈。特別是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他們在設計一個教學單元或者一節(jié)課時,不大容易搞清楚這“主體”和“主導”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體現在哪些環(huán)節(jié)上,這二者結合點在何處?在教學評估觀摩課中,專家總會給出諸如“應當把課再上的活一點”,“這課上得不夠嚴謹、有點松散”或者“這課上得死了點,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等評價建議。平心而論,諸如此類的評價比較模糊,似乎強調了教師主導就等于教師為中心,往往課比較死板;如果強調了學生主體就等于學生中心論,課堂氛圍活躍,甚至有散亂之嫌。實際上,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對如何把握“主體”和“主導”依然無所適從,導致“主導”與“主體”的結合—欲理還亂,影響體育教學效果。因此,辯正“主導”與“主體”關系,勢在必行。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4],指出了教師與學生在思政課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方向和發(fā)力重點[5],明確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對推動體育教育教學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
3“主導”與“主體”結合的媒介—-課題學習
遵循習總書記提出的“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如何實現“主導”與“主體”的有機結合?課題學習,為解決“主導”與“主體”關系問題提供一種教學方式和思路。課題學習,即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運動技能基礎,有針對性、目的性地加工體育教材內容,將教學任務(大課題)轉變成系列運動技能學習的子課題;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組織學生主動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性學習,逐步完成課題的學習內容和任務。
本研究以“課題學習”作為二者結合的媒介,具體以教會學生打籃球為教學目標,掌握籃球運動技能為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籃球興趣為宗旨,通過三種類型(“教師主導”型、“學生主體”型、“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結合”型三類)體育教學過程比較,三步層進式課題學習探討,闡述“主導”與“主體”有機結合過程。
3.1 “教師主導”型體育教學
“教師主導”型體育教學的教師按照體育教學的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學內容等,從教學生學習籃球的腳步移動、運球、相互傳接球、投籃等運動技術,采用“講解示范→組織練習→糾錯輔導→強化練習→總結提升”教學過程,并輔以身體素質練習和體育游戲。該類型體育教學組織嚴謹,教師循規(guī)蹈矩、有條不紊,能按課程實施標準的要求和授課計劃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
這類型體育教學體現了教師主導授課,學生被動學習;教師強調是如何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至于學的好不好,會不會、領悟到什么程度,教師都未必兼顧到,學生也因被動學習失去學習興趣。
3.2 “學生主體”型體育教學
“學生主體”型體育教學的老師備課不夠充分,對體育教學課程標準和教學授課計劃執(zhí)行的也不嚴格。在籃球課上,學生自主性強,籃球運動技術較好的學生,自己組織比賽;籃球運動技術差的學生,或投籃、或運球等?;@球運動技術基礎弱,對籃球興趣不大的女生,或觀看男生籃球比賽、或嬉戲自得其樂、或聊天等。此類型籃球教學組織過程課隨意性很大,教師“無心插柳,豈言柳成蔭”?到整個籃球教學大單元結束,能有多少學生提升了籃球運動技能,又有多少學生培養(yǎng)了對籃球的興趣?
從嚴格意義上講,此類型的體育教學,教師既沒有參與課堂教學有效管理,更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放養(yǎng)式”的課堂教學[6],不能稱為真正的體育教學,更不必談什么教學效果!
3.3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結合”型體育教學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結合”型(圖1)體育教學的老師在課前認真?zhèn)湔n,研究籃球的教學教法和學生的實際狀況,了解學生對籃球運動基礎的差異性和學生對籃球課程的認知程度和態(tài)度。因此,這類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生對籃球基礎的差異性,對籃球教學課進行如下教學組織與安排:首先,根據學生對籃球技術基礎的差異性把學生分成A、B、C三個組:A組:籃球基礎較好的(這部分學生籃球基礎較好,懂得籃球比賽規(guī)則,有自我組織比賽的能力);B組:籃球基礎一般的(這部分學生他們自己也能組織比賽,但對籃球比賽規(guī)則了解不夠多、不夠全,在比賽中對一些規(guī)則還容易發(fā)生爭論);C組:籃球基礎較差的(這部分學生籃球基礎較弱,甚至對運球傳、接球技術掌握都較差,不懂得籃球比賽規(guī)則,不能組織比賽)。其次,根據學生的分組,教師分配各組比賽場地。最后,教師要求各分組學生把比賽組織起來。這不禁有人會質疑,A、B組有可能把比賽組織起來,C組怎么可能把比賽組織起來呢?
下面通過“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結合的媒介—-課題學習(表1)來組織、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結合”型體育教學,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具備的條件,有針對性地設計課題學習任務。教師以課題學習為媒介,教師指導、引導學生做什么(教師主導),學生在課題學習任務的驅動下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學生有很大思考學習的空間,有挑戰(zhàn)意義,引起學生主動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學生主體),使學生沿著“疑問→假說→實踐→探索→驗證→認識”去認知學習。這種通過系列層進式課題學習的子目標,在教學內容任務的驅動下,教師按計劃、有步驟,科學組織體育教學,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步步為營,扎實完成教學任務,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5、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原則,對體育教學具有非常強的指導性?!罢n題學習”教學理念的提出,也許并非能讓“主導”與“主體”論題的爭論塵埃落定,但對辨正體育教學的改革方向,實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的有機融合具有現實意義。實際上,不論是哪種教學方式,教師皆要把立德之本、仁愛之心、育人之責體現在實踐教學中,并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切實對學生進行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體現在具體體育教學的“課題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具備的條件,有針對性地設計課題學習任務;在教學內容任務的驅動下,教師通過系列層進式課題學習的子目標,有計劃、按步驟,科學組織體育教學,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在課題學習問題中去探索、思考、驗證、實踐、認知學習,激發(fā)學生探知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學習技能,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扎實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藺新茂,張大超,崔耀民.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無抵牾的學理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8,41(07):77-85.
[2] 裴嶸軍.凱洛夫教育學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影響原因與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5,35(17):6-8.
[3]曾玲玲.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健美操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05):165-168+176.
[4]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19-03-18)[2023-02-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5]正確認識思政課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EB/OL].(2019-08-02)[2021-12-0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3/zt1903_xxbj/201908/t20190802_393343.html.
[6]藺曉雨,孫思哲.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無抵牾哲學分析[J]. 青少年體育. 2022(08): 115-118.
[7]馬思遠.從“離身”到“具身”:體育教育認知轉向[J].體育教學,2022,42(0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