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國國家畫院院士、中央美術(shù)學院教授黃永玉先生逝世,享年99歲。
出生在戰(zhàn)爭年代的黃永玉,見過戰(zhàn)爭硝煙,也經(jīng)歷過時代變遷,挨過餓、受過窮,但從苦和痛中,他還是活出了不同尋常的樂觀豁達。
“對死我是一點也不畏懼,我開玩笑,等我死了之后先胳肢我一下,看我笑不笑?!?/p>
“我已經(jīng)寫好遺囑了。骨灰不要了,跟那孤魂野鬼在一起……朋友想我的時候,就看看天看看云嘛。”
黃永玉原籍湘西鳳凰,1924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出生幾個月后,父母便將他帶回鳳凰。
黃家在當?shù)貙儆跁汩T第,爺爺黃鏡銘給曾任北洋總理的熊希齡做了幾十年事;父親黃玉書在師范學校學習音樂和美術(shù),會畫畫,愛音樂,還能彈一手好風琴;母親楊光蕙畢業(yè)于省立第二師范,是鳳凰城里第一個剪短發(fā)、穿短裙的女性。
祖父過世后,黃家家道中落。1937年夏天,無力撫養(yǎng)兒子的黃玉書,將黃永玉托付給即將赴廈門集美學院工作的堂弟。13歲的黃永玉離開了父母的庇護,開始了漂泊生活。
少年黃永玉性格頑劣,絕不是一個好學生,“在集美兩年,留了5次級”。但他喜歡學校的圖書館,也有不少老師喜歡這個桀驁又有靈氣的少年。
然而紀律終究是紀律,在他又一次充當打群架帶頭人,并受到學校處分后,15歲的黃永玉離開了學校,開始了漫長而辛苦的流浪。
彼時,正值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他“靠撿拾路邊殘剩度日”,從福建山區(qū)小城德化瓷器小作坊里的小工,到泉州戰(zhàn)地服務(wù)團的美工,黃永玉學會了在社會上摸爬滾打。
“我進入社會之后,周圍人一直對我很好,大概覺得這個孩子能吃苦,做人過得去。到哪里給人畫像,剪個影,人家都喜歡我?!蹦菚r的黃永玉依舊不改其頑劣本性,渾然一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姿態(tài)。
17歲那年,在福建泉州,黃永玉暫住一個朋友家。對門有一座大廟,廟里種著很多玉蘭花。黃永玉第三次攀上大樹摘花的時候,樹下一位老僧喊住他,叫他下來。
“老子高興,要摘就摘!”跟老和尚說話時,少年氣盛的黃永玉一口一個“老子”。后來他才知道,這位老和尚就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師。
黃永玉問弘一法師要一幅字,對方也答應(yīng)了,囑咐他四天內(nèi)來取。黃永玉去別處玩了一個星期后回來,弘一法師已經(jīng)圓寂,留給他一幅手書:“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世人得離苦”。
在動蕩不安的生活中,黃永玉度過了抗戰(zhàn)時期。不過,粗糲的生活鑄造了他頑強的生命力,也為日后那個令人嘆服的黃永玉打磨了雛形:
他在小學任過教員,在劇團搞過舞美,在報社當過編輯,還干過電影編輯。無師自通的木刻,風格鮮明而獨特,不僅成了他賴以謀生的法寶,還贏得了行家里手的贊譽。
更為難得的是,這一段艱難世事并沒有成為他的陰影,相反,諸多前輩對他這個年輕人的關(guān)愛和提攜,成了他一道永駐心靈的陽光。
“那時候巴金先生、唐弢先生、臧克家先生,還有蕭乾……很多文化界的老前輩,都花時間為我的生活幫忙。我要拿同樣的感情對待別人。小時候人家對我這么好,長大了怎么能對別人不好?”
在黃永玉的人生故事中,表叔沈從文是必被提及的一個人物。
沈從文的母親與黃永玉祖父是親兄妹,但早在黃永玉出生之前,沈從文便走出湘西。直到40年代,各自奮斗在人生道路的叔侄二人開始通信,從此結(jié)下一生情誼。
雖然出自同一地域,但兩人性格又截然不同?!八ㄉ驈奈模┻@種性格在鳳凰來講比較少,像水一樣,很柔順,永遠不會往上爬。而我是比較典型的湘西人,從小靠拳頭打天下?!?/p>
沈從文跟黃永玉說過的五個字讓他終生難忘:愛,憐憫,感恩。
黃永玉后來寫下了很多關(guān)于沈從文的文字,這兩個相差22歲的表叔侄的不同人生軌跡也映照了那一時代知識分子的艱難歷程。
1982年,在黃永玉的勸說和催促下,80歲的沈從文最后一次回了鳳凰。在家鄉(xiāng),沈從文與妻子張兆和住在黃家老屋里,大伙兒都在一起,“很像往昔的日子”。沈從文靜靜地喝著豆?jié){,吃著油條,望著周圍的群山和老屋沉思,有時還去聽“高腔”和“儺堂”,聽到最后哭了。
幾年后沈從文生了一場大病,再也無法遠行了,他對守候在床邊的黃永玉說:“要多謝你上次強迫我回鳳凰,像這樣,就回不去了……”
人們常說,這世上除了真正的湘西外,還有另外兩個:一個在沈從文的筆下,一個在黃永玉的畫里。
無論是繪畫,還是文學,黃永玉都沒有機會接受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訓(xùn)練,幾乎都是自學成才,而這份不曾拘束過的“自在”也成為黃永玉作品中最大的特點,自成一派。
他的畫妙筆生花,寫的文活潑有趣。畫鸚鵡,配文“鳥是好鳥,就是話多”;畫貓頭鷹,寫道“人們錯誤地把我們的眉毛當作耳朵”;畫老鼠,配字“我丑,但我媽喜歡”。
2013年,國家博物館舉辦了“黃永玉九十畫展”,在展覽的眾多作品當中,有一幅作品意外走紅。一幅丈二巨作書法作品中,文字赫然寫著:“世界長大了,我他媽也老了!”
其實,晚年的黃永玉仍然保持著年輕人的心態(tài),活成了一個“老頑童”。
七十歲,他手書“余年過七十,稱雄板犟,撒惡霸腰”,八十歲,他手書“八十臉皮太厚刀槍不入”。九十歲的自畫像,赤膊赤腳、坐地大笑,無拘如嬰兒。
他拒絕任何大師頭銜,“我算什么大師?”在他自印的名片上,沒有電話,沒有單位,沒有官職,只有一個他自創(chuàng)的頭銜:黃永玉享受國家收費廁所免費待遇(港、澳、臺暫不通用)。
98歲那年,黃永玉出版了詩集全編《見笑集》。被問到為什么起這個名字,他回答:“寫得不好,請原諒,又顯得很謙虛,又顯得很得意。”
有一個90后網(wǎng)友曾在微博上問黃永玉:“您一生當中最驕傲和最失意的事情是什么?”黃永玉答道:“我一輩子沒有什么驕傲和失意的,我從來沒有丟失自己?!?/p>
這是他在《世說新語》里最喜歡的一句話:“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p>
所有的傳奇都有盡頭,那個說“老朋友都死了,只剩下我一個,趁我沒死快夸我”的老頭兒,靜靜告別陪他熱鬧了一輩子的世界。
我與我周旋了一輩子,黃永玉只是黃永玉。
(來源:央視網(wǎng)微信公眾號2023-06-14)
黃永玉說黃永玉
這篇文章,我們精心挑選了黃永玉作品中談及自己人生觀念的文字,看看黃永玉是如何談?wù)擖S永玉的。
01
我不是絕對不下棋,只是沒有心思在棋盤上,我不可能贏棋,想當然會輸棋。只顧眼前一味可以吃子兒的時候,對手不單吃了你的子兒,還詭秘地準備動搖你的山河根本。這有點浪費自己感情;完全犯不著惹這場麻煩嘛!找一個薄本子書看看多好。我這光講的下棋,打牌就更談不上了。打牌是賭。賭大賭小都是賭。培養(yǎng)人的“孤注一擲”“勾心斗角”,謀算精神。我這種從小一個人在社會上混,點點滴滴都是汗水得來,實打?qū)?,沒有僥幸的勇氣??棠究桃彩且坏队忠坏对谀绢^上啃,一根線一刀刻錯了,要難過好幾天。狂不起來,也耍不出狂勁。
02
笑,一個人有恃無恐的時候才會發(fā)生。雖然老漢我八十來歲的人咧開嘴巴“造型”并不好看。宋詞有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老漢我因為膽小遇到好笑的事情總是采用一種戰(zhàn)術(shù):“笑得贏就笑,笑不贏就跑?!?/p>
老子說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p>
老漢平生細細想來,應(yīng)屬第三類之“士”,是個聞道則“大笑之”的人。老漢我一笑,就更顯得“道”這個東西更有道理,而老漢我就十分之沒有道理了。
說實在的,老漢我時常無中生笑,無事生笑,笑不可抑。且為此常受到白眼,受到“噓場”。
03
好友張五常曾提到我不馴的“美德”,說是在某種長期的特殊生活環(huán)境下,我還保持了某種可貴的“純真”。
他心地太善良了,把一切都看好。其實,他比我“純真”得多;明確的愛,直接的厭惡,真誠的喜歡。站在太陽下的坦蕩,大聲無愧地稱贊自己。他的周圍、這個世界,欣賞和鼓勵他這么做,相信他的誠實。
我是個受盡斯巴達式的精神上折磨和鍛煉的人,并非純真,只是經(jīng)得起打熬而已。剖開胸膛,創(chuàng)傷無數(shù)。
五常相信權(quán)威,他是在真正權(quán)威教育下加上自己的天分,把自己弄成如假包換的權(quán)威的。
我從小靠自己長大。一路上,只相信好人。權(quán)威當前,沒有辦法的時候,口服心不服,像個木頭。雕成了表面老實,實際調(diào)皮復(fù)雜的“皮諾曹”。歷史的因襲太多,醫(yī)治過去遺留的傷口比克服未來的困難的分量沉重十倍。
在我的一生中,略堪告慰,藝術(shù)上還算吃苦耐勞。但吃苦耐勞不是藝術(shù)成果。
(來源:新京報2023-07-02,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