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建東,巫莉萍,薛小燕
作者單位: 341000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yī)院藥劑科
過敏性鼻炎(AR)是個體接觸特異性過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介導的發(fā)生在鼻黏膜的Ⅰ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以鼻塞、鼻癢、噴嚏、流清涕為主要癥狀,根據中醫(yī)理論“肺開竅于鼻,肺主通調水道”推測AR患者存在水液代謝障礙,而水通道蛋白(AQP)是細胞膜上轉運水的特異性通道蛋白。因此,本研究通過培土生金的經典方參苓白術散的顆粒劑型聯合基于“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理論的艾灸療法對AR的大鼠模型進行干預,研究參苓白術顆粒聯合艾灸療法對AR的治療效果及的作用機制是否與其鼻黏膜AQP表達有關,以期為臨床治療AR提供更佳的治療方案,并為臨床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實驗動物及分組 選取SPF級SD大鼠60只,雌、雄各30只,體質量200~230 g,由贛南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飼養(yǎng)于贛南醫(yī)學院SPF級動物實驗中心,均標準顆粒飼料飼養(yǎng)于屏障系統(tǒng)中,自由飲水,室溫(24±2)℃,適應性喂養(yǎng)2周。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大鼠分為空白對照組、AR組、西藥治療組、艾灸治療組、參苓白術顆粒組、聯合治療組,每組10只,雌、雄各5只,分別飼養(yǎng)。
1.2 儀器及試劑 Bio-rad雙向電泳儀,PD Quest蛋白質分析軟件,PCR儀和熒光定量PCR儀,CO2培養(yǎng)箱,酶標儀,凝膠一次性成像系統(tǒng)。卵白蛋白(Sigma公司生產),參苓白術顆粒(云南騰沖制藥廠生產),艾灸(武漢國灸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生產)。
1.3 建模 除空白對照組大鼠外,將其他大鼠予以卵白蛋白(Sigma公司生產)制作AR模型:采用乙醚麻醉大鼠,在大鼠左、右前肢和后肢跖部分別注射0.1 ml、0.2 ml的抗原佐劑混懸液(規(guī)格:每毫升含卵白蛋白1 mg,百日咳桿菌1 010個及氫氧化鋁2 mg)進行致敏,初次致敏5 d后強化致敏,將50 mg卵白蛋白溶解于0.9%氯化鈉溶液100 ml中注入大鼠背部。初次致敏第7天開始,予卵白蛋白1 mg/ml溶解于0.9% 氯化鈉溶液100 ml中滴鼻,10 μl/次,1次/d。初次致敏第7天起,每7天觀察1次大鼠打噴嚏及搔鼻次數,觀察時間均為30 min/次,直至出現鼻塞、流涕、噴嚏、抓鼻等AR癥狀,提示造模成功。然后將造模成功的大鼠隨機分為AR組、西藥治療組、艾灸治療組、參苓白術顆粒組、聯合治療組,每組10只,同時持續(xù)卵白蛋白滴鼻直至實驗結束,劑量同上并繼續(xù)上述行為學觀察。
1.4 治療方法
1.4.1 AR組:大鼠不做任何處理。
1.4.2 西藥治療組:于大鼠初次致敏第15天開始予以西替利嗪溶液0.9 mg/kg+0.9%氯化鈉溶液5 ml,在卵白蛋白滴鼻前1 h灌胃,1次/d,持續(xù)治療2周。
1.4.3 艾灸治療組:于大鼠初次致敏(致敏方法同上)第15天后開始選取迎香穴(按7版《實驗針灸學》定位穴位)進行艾灸,首先用脫毛劑將大鼠迎香穴部位脫毛,然后用艾針灸置于迎香穴上,2枚/次,1次/d,每次持續(xù)治療8 h后去除艾針灸,連續(xù)治療2周。
1.4.4 參苓白術顆粒組:于大鼠初次致敏第15天開始給予參苓白術顆粒0.63 g/kg+0.9%氯化鈉溶液5 ml,于卵白蛋白滴鼻前1 h進行灌胃。3次/d,持續(xù)治療2周。
1.4.5 聯合治療組:于大鼠初次致敏第15天開始給予參苓白術顆粒聯合艾灸治療,治療方法及時間分別與參苓白術顆粒治療組、艾灸治療組相同。
在最后1次激發(fā)后10 min,以1%戊巴比妥鈉50 mg/kg進行腹腔注射麻醉,待翻正反射消失、鉗夾后肢痛覺反應輕微時,迅速取鼻呼吸區(qū)黏膜,立即置于液氮罐中-180 ℃保存待測。
1.5 觀察指標與方法 (1)行為學評分:于建模前及建模后第14、21、28天觀察各組大鼠的行為學,評分標準根據前爪搔鼻動作、噴嚏、鼻溢液評價,各項評分均采用疊加量化記分法。計分方法:①鼻癢:無搔抓鼻記0;搔抓鼻1~5次記1分;搔抓鼻6~10次記2分;搔抓鼻11次及以上記3分。②噴嚏:無噴嚏記0;1~5個記1分;6~10個記2分;11個及以上記3分。③清涕:無清涕記0;溢至鼻孔記1分;涕明顯流出,超出前鼻孔記2分;涕流滿面并掛滿須毛記3分。(2)鼻黏膜AQP1、AQP2蛋白水平及AQP1、AQP2 mRNA相對表達量: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各組大鼠鼻黏膜AQP1、AQP2蛋白水平及AQP1、AQP2 mRNA相對表達量。
2.1 行為學評分比較 建模前,6組大鼠行為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其他5組建模后第14、21、28天行為學評分高(P<0.05);與AR組、西藥治療組、艾灸治療組、參苓白術顆粒組比較,聯合治療組建模后第21、28天行為學評分低(P<0.05),見表1。
表1 6組大鼠建模前后行為學評分比較分,n=10)
2.2 鼻黏膜AQP1、AQP2蛋白水平比較 建模前,6組AQP1、AQP2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其他5組大鼠建模后第14、21、28天鼻黏膜AQP1蛋白、AQP2蛋白水平高(P<0.05);與AR組、西藥治療組、艾灸治療組、參苓白術顆粒組比較,聯合治療組建模后第21、28天鼻黏膜AQP1蛋白、AQP2蛋白水平低(P<0.05),見表2。
表2 6組大鼠建模前后鼻黏膜AQP1、AQP2蛋白水平比較
2.3 鼻黏膜AQP1、AQP2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 建模前,6組鼻黏膜AQP1、AQP2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其他5組大鼠建模后第14、21、28天鼻黏膜AQP1、AQP2 mRNA相對表達量高(P<0.05);與AR組、西藥治療組、艾灸治療組、參苓白術顆粒組比較,聯合治療組建模后第21、28天鼻黏膜AQP1、AQP2 mRNA相對表達量低(P<0.05),見表3。
表3 6組大鼠建模前后鼻黏膜AQP1、AQP2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
AR是患者有意或無意接觸過敏原后,是由免疫球蛋白E介導后發(fā)生在鼻黏膜的Ⅰ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有多種炎性遞質、細胞因子參與[1]。中醫(yī)藥治療AR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俞丹亞[2]通過研究中藥玉屏風散加味治療AR患者的效果發(fā)現,中藥玉屏風散具有益氣固表之功效,可顯著改善患者自身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患者抵抗力。胡繼勇[3]研究發(fā)現,小兒AR在中醫(yī)藥治療基礎上聯合西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姜文勝[4]使用蒼耳子鼻炎膠囊治療兒童AR,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高達95%,進一步驗證了中醫(yī)藥治療AR的臨床療效確切。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培土生金法代表方?!肚宕t(yī)醫(yī)案精華》曰“欲解時邪,務必注重正氣;善治雜病,貴在脾胃;不論攻補,均應固護中州”,在治療小兒AR上善用調補脾胃之法,尤其善用參苓白術散,且療效較佳[5]。邱俊林[6]對172例AR患者分組治療后發(fā)現,采用參苓白術散加味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采用西藥治療的對照組,疾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李亮[7]通過研究參苓白術散治療鼻鼽患者的療效,方藥隨證加減,總有效率為86.53%,且疾病復發(fā)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吳驍[8]運用參苓白術散治療鼻鼽患者39例,結果顯示,該藥物對于病程短、年齡小、流清涕癥狀的患者療效最明顯,且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但目前關于參苓白術散對AR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臨床療效觀察,而關于其作用機制的探討較少,且關于參苓白術顆粒劑型治療AR療效的研究較罕見。
艾灸可通過刺激經絡穴位將中藥透皮吸收而發(fā)揮雙重作用,具有溫經散寒、宣肺通竅的效果[9]。中醫(yī)治療AR在辨證基礎上,三因治宜,靈活地以內治法治其本,恢復臟腑功能,以外治法調理氣血或直達病所,中醫(yī)內外治法相結合,為臨床治療AR的較佳方案。因此,本研究采用參苓白術顆粒聯合艾灸療法治療AR。參苓白術散劑聯合艾灸療法的臨床研究多集中在腹瀉、遺尿、腸易激惹綜合征的研究[10-12],關于參苓白術顆粒聯合艾灸治療AR療效的報道較少。
AQP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細胞中的蛋白,通常分布于組織內皮細胞膜與表皮細胞膜上,對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起決定性作用。有研究發(fā)現,AQP1在消化道黏膜下層與固有層的小血管、小腸中央乳糜管內皮以及誕腺、唇腺腺泡基膜中均有分布,在血管新生過程、鼻黏膜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腫瘤組織中均有表達,因此推測AR的患病與水液代謝障礙、AQP表達異常相關。中醫(yī)學理論認為,肺開竅于鼻,肺主通調水道,屬“金”,脾主運化水濕,屬“土”,脾肺互為母子關系,通過培土生金既可補益脾肺之氣,達到強化免疫之功效,又可促進水液正常代謝,對于AR患者,參苓白術顆粒聯合艾灸可提高免疫力,促進水液代謝,進而減輕鼻黏膜損傷。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AR組、西藥治療組、艾灸治療組、參苓白術顆粒組比較,聯合治療組建模后第21、28天行為學評分低;與AR組、西藥治療組、艾灸治療組、參苓白術顆粒組比較,聯合治療組建模后第21、28天鼻黏膜AQP1蛋白、AQP2蛋白水平及AQP1、AQP2 mRNA相對表達量低,表明參苓白術顆粒聯合艾灸治療AR大鼠模型的療效確切,可改善大鼠臨床癥狀,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糾正鼻黏膜AQP異常表達而達到治療效果。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