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琪
摘 要:女性游泳身體(1927—1937)因其身體展演性、直觀性和涉及種族健康的進步立場等而成為廣受關(guān)注的對象。文章從身體媒介與轉(zhuǎn)譯的視角出發(fā),考察作為“媒介”的女性游泳身體的轉(zhuǎn)譯過程及傳播實踐。保守人士痛陳女性游泳身體“有傷風(fēng)化”,政府、先進知識分子、媒體等行動者通過一系列話語實踐,將女性游泳身體定義為“健康美”之身體,從而確立其合法地位。運動場上的女性游泳身體通過對政治話語的轉(zhuǎn)譯,改變了原有的身體屬性,生成“運動場上的救國女英雄”;日常生活中的女性游泳身體通過對時尚話語的轉(zhuǎn)譯,生成“摩登泳裝女郎”。此外,女性游泳身體聯(lián)結(jié)媒體、政府等異質(zhì)行動者,卷入以“女性游泳身體”為主體的傳播實踐,繼而生成新的傳播網(wǎng)絡(luò)。
關(guān)鍵詞:女性游泳身體;媒介;轉(zhuǎn)譯;傳播實踐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18(2023)05-0090-09
1927年,在“救亡圖存、體育救國”的時代強音下,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大力推進體育運動的發(fā)展。1927年,《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正式公布,明確規(guī)定“各級學(xué)校及社會教育,應(yīng)重視推動國民體育之發(fā)展”[1]。1929年頒布的《國民體育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育發(fā)展領(lǐng)域的法規(guī)。[1](131)此后,全國游泳池數(shù)量迅速增加,女性游泳運動逐漸興起。女性游泳作為最具身體表征的運動項目,能在一百年前的中國成為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必然有其發(fā)展的特殊性。
關(guān)于民國女性游泳運動的媒介文化史研究鮮少,且多未突破傳統(tǒng)的新聞史書寫方式,即重在探究媒介是如何呈現(xiàn)和建構(gòu)女性游泳運動。周丹探討了民國畫報對游泳運動員楊秀瓊表征方式的變化,[2]鄧先宇的研究則重在探討《申報》對游泳運動員楊秀瓊形象的建構(gòu)。[3]這些研究只是關(guān)注媒介內(nèi)容,停留在對報刊文本的描述分析層面。湯銳從體育、性別、政治動員三個維度考察游泳運動員楊秀瓊傳奇的運動生涯。[4]此研究雖然關(guān)照了傳播學(xué)研究視閾中女性身體的不同面相,但是這種身體是非生產(chǎn)性的客體,是“管束、規(guī)訓(xùn)、爭奪的物質(zhì)存在”[5]。女性身體的能動性被研究者漠視了,它與社會的勾連關(guān)系也被研究者簡單化了。緣于此,本研究基于1927-1937年的《申報》《大公報》(天津版)《良友》《玲瓏》《婦人畫報》等報刊上的女性游泳身體相關(guān)報道,試圖從身體媒介與轉(zhuǎn)譯的視角出發(fā),聚焦女性游泳身體這一特殊的媒介樣本,將其視為“連接人與世界的媒介”[6],考察作為“媒介”的女性游泳身體,是如何進行傳播實踐的,又是如何參與到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之中。探尋女性游泳身體與其他行動者如何通過轉(zhuǎn)譯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又是如何通過聯(lián)結(jié)生成新的傳播網(wǎng)絡(luò)與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
一、 作為“媒介”的女性游泳身體
主流傳播學(xué)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存在“身體缺席”的現(xiàn)象,即過度關(guān)注意識主體,忽略身體的存在。這主要來源于古希臘哲學(xué)家身心二元論的哲學(xué)傳統(tǒng),他們視身體為束縛和阻礙,并認為身體是“附屬于整一性主體的、無個性特征的身體”[7],活生生的身體被人為地抽象和忽視了。身心二元論盡管具有認識上的便利,卻否定了身體的差異性、流動性、關(guān)系性。莫里斯·梅洛-龐蒂(Mauvice Merleau-Ponty)提出身體是知覺活動的本源,這是對身心二元論的有力批駁。他認為,身體才是我們所有經(jīng)驗的前提條件與意義中心,知覺的理論也是身體的理論。身體就是一種建構(gòu)性的、本源性的、整體性的、關(guān)系性的存在處境,身體也是與世界互蘊互生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的中心。[7](85)此外,梅洛-龐蒂提出身體是媒介,是“使不可見之物隱喻式地顯現(xiàn)為可見之物的重要媒介”[7](115),是“連接可見物和不可見物的溝通渠道”[7](115)。由此觀之,身體成為溝通人與社會的媒介,身體是傳播之網(wǎng)中的行動者。因此,本研究試圖從這個角度重思女性游泳身體及其傳播實踐中的媒介性。
理解女性游泳身體的媒介性,不能只研究女性游泳身體,而需深入研究與之密切相關(guān)的行動主體,以及彼此聯(lián)結(jié)而生成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女性游泳身體具有媒介的“聯(lián)結(jié)”和“生成”屬性,它與其他實體發(fā)生聯(lián)結(jié),這種聯(lián)結(jié)需通過相互之間的“轉(zhuǎn)譯”促成,進而生成傳播之網(wǎng)與關(guān)系之網(wǎng)?!稗D(zhuǎn)譯”既是一個理論概念,也是一種理論視角,強調(diào)各行動者之間的轉(zhuǎn)換、互動、聯(lián)結(jié)。每個行動者都是“中間者”,需要用自己的“語言”轉(zhuǎn)換其他行動者的“興趣”,從而產(chǎn)生與其他行動者的聯(lián)系。此外,“轉(zhuǎn)譯”亦是一種“延展動因”[8],是生成新的傳播網(wǎng)絡(luò)的催化劑。本研究將女性游泳身體視為其時女性游泳運動實踐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中的重要節(jié)點,試圖探究作為行動者的女性游泳身體是如何在國人視野中“可見”,如何征召其他行動者加入以“女性游泳身體”為主體的傳播實踐中,又是如何聯(lián)結(jié)其他行動者生成傳播之網(wǎng)與關(guān)系之網(wǎng)。
二、話語轉(zhuǎn)譯:女性游泳身體作為定義“健康美”的媒介
盡管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女性游泳運動的發(fā)展,但女性游泳身體的展露一直飽受爭議,保守人士常以“游泳有傷風(fēng)化”的論調(diào)反對女性游泳運動在中國的發(fā)展:
我有一位朋友說:在我們的所謂游泳池里,與其說是游泳,那毋寧說是在水池里浸浸,好在去的人也并非為游泳而去,女的大都是為去拍照,好在什么畫報上刊上“游泳家”或“善游泳”等字眼;男的也大都抱非分之想,借游泳的名目去親近親近女人;就即使是真正為游泳而去,并且是靠游泳出了名吧,那也只多幾個“美人魚”,讓一班無聊的家伙去像捧角似的捧她,替她執(zhí)鞭,替她做起居注。所以得出結(jié)論:他認為游泳應(yīng)該禁止。[9]
作家馬國亮稱女性游泳運動不過是“一件時髦的裝飾”,“即使當是把身體鍛煉,也不過是想把身體弄得好看一點,以便于更容易取悅于男子而已,卻決不會是為了要建創(chuàng)事業(yè)的”[10]。
面對種種質(zhì)疑,政府、先進知識分子、媒體等行動者必須要為女性游泳身體做合法性論證,女性游泳身體便成為了定義“健康美”的媒介。“健康美”不僅是一種審美理念,還是一系列的話語實踐。圍繞“健康美”進行的話語實踐恰好暗合了傳播的轉(zhuǎn)譯觀。法國著名哲學(xué)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認為,轉(zhuǎn)譯可通過“中介化”功能,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聯(lián)結(jié),并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事物的屬性[11]。轉(zhuǎn)譯可分成四個階段: 問題呈現(xiàn) ( problematization) 、利益說服 ( interessement) 、征召( enrollment) 以及動員 ( mobilization)。[12]政府、先進知識分子、媒介等行動者若想解決“女性游泳運動在中國順利發(fā)展”這個問題,他們需要通過話語實踐將“健康美”的審美觀念轉(zhuǎn)譯為可以有效傳播的話語,從而征召更多人加入到女性游泳運動中來。
“健康美”審美觀念不僅是對“病態(tài)美”的有力反駁,而且暗含在國家話語系統(tǒng)中:
我國的女子以為美人的身體一定要“弱不禁風(fēng)”才顯得出苦條外姿,“多愁善病”才能夠動人憐愛,這種畸形的審美觀念不知減弱了多少女子的體質(zhì),犧牲了多少女子的健康,我們現(xiàn)代的婦女切不可再犯著這種時代錯誤,因襲這種畸形的審美觀念了,應(yīng)該以平均發(fā)展的健康美來代替畸形的容貌美,歐美亦“雖有美顔,不如美態(tài)”的名言,而美態(tài)是寄托于健康的身體上的,所以一個現(xiàn)時代的婦女應(yīng)該認識這種健康美的重要性。[13]
這種描述讓國人感受到了“健康美”取代“病弱美”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那么,如何才能達到“健康美”的標準呢?各行動者們須讓國人看到游泳是達到“健康美”的最佳途徑,因此將“健康美”與女性游泳運動緊密勾連是話語轉(zhuǎn)譯的關(guān)鍵步驟。《婦人畫報》曾載文道:
一九三四年的夏,是最適宜游泳的季節(jié)。時代的小姐太太們,請不要放棄這游泳的良機。它是康健的好友,也是潮流的趨向。[14]
不僅如此,媒體還經(jīng)常通過中外女性的比較,凸顯西方游泳女性的身體強健,反襯出中國女性羸弱的體態(tài)?!读加选樊媹笤d兩幅對比極強的照片(見圖1),配文道:
本期所刊泅泳裝束,是盛夏體育生活的先聲。左圖攝于燈光之下,讓我們想到中國女子一向深居簡出,以白皙為美——燈光終于是柔弱的象征。右圖攝于巴黎海濱咖啡座,泅泳者坦背曝日,享受賜人健康之日光。[15]
雖然從文字中看不出雜志編輯的態(tài)度,但兩幅圖皆有其隱喻性內(nèi)涵。左圖中的中國女子仿佛要被黑色吞沒,右圖中的法國女子自信地舒展在陽光之下。期刊編輯通過對比的方式,向國人傳遞一種理念:游泳是達到健康美的捷徑,游泳可使女性體態(tài)優(yōu)美、自信陽光。中國女性需向西方女性學(xué)習(xí),多去陽光下享受游泳的樂趣。因為“常在日光下運動的女子,她的美是生動而活躍的。她不是生長在玻璃房中的花草之美,她有康健地長大于大自然懷里的青春之美”[16]。
《良友》畫報駐柏林奧運會攝影記者歸國后,曾感嘆道:
歐洲女子多是身體強健,……每逢周末,她們的休閑方式不是戲院舞場,而是郊外的旅行,如爬山、滑冰、游泳等,……這就是歐洲女子不同于中國女子之處。有強健的母性才有強健的民族,這便是歐洲各國比中國強盛的原因。[17]
“女性游泳運動”“身體強健”“強健的母性”“強健的民族”被行動者直接勾連在一起,深深地嵌入國家話語中。由此觀之,各方行動者通過話語轉(zhuǎn)譯,將“健康美”與“女性游泳身體”緊密勾連,“健康美”理念幫助女性游泳身體轉(zhuǎn)譯成符合國家需要、時代潮流的身體。女性游泳身體成為定義“健康美”的媒介。它是處在“病弱美”身體對立面的現(xiàn)代女性身體,亦是其時的中國正在召喚的新女性身體。
女性游泳身體作為定義“健康美”的媒介,合法性得以確認。雖然反對女性游泳運動的聲音時常出現(xiàn),但是“健康美”話語為其賦予了“有健康之女性方有強健之民族”的政治意涵。因此,女性游泳運動在反對聲中依舊能夠召喚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見圖2、圖3)。
三、“運動場上的救國女英雄”:政治話語的身體轉(zhuǎn)譯
1932年夏,南京中央運動場的游泳場正式落成。政府要人朱培德夫人前來參加開幕禮,《良友》對此事刊載圖文報道(見圖4)。當時,國民政府正在為翌年舉辦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做準備。斥巨資興建中央運動場的游泳場,可見國民政府對游泳運動的重視。
彼時,“體育救國”的愛國話語籠罩整個體育界。1933年,女性游泳身體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全國運動會的賽場上。在此之前,男性游泳項目的比賽成績一直不理想,《申報》曾于1930年載文道:“我國游泳運動不甚發(fā)達,在遠東運動會中屢次失敗,實為我國體育界之大恥?!保?3]《大公報》也曾刊載文章《談游泳》:
從前稱霸全歐的羅馬人,個個都能泅水?,F(xiàn)今的美國人,據(jù)統(tǒng)計說,每五人中有一個是善于泅水的。固然,一國的強盛不完全在人民之能否泅水,正如一人的健康不完全在他能不能泅水一樣。但是善于泅水的人,必定身體健壯。有健壯人民的國家,也必一樣強盛。卻是無疑的,我們中國人被稱為了東亞病夫,于是一般的“志士”都奮然而起的作提倡體育的吶喊,于是乎田徑賽球類比賽者,都時時的見著聞著,然而獨獨關(guān)于游泳上的比賽,則渺焉無聞,這實在是可深惜的。[24]
由此可見,在以“男性”為表征的游泳賽場中,中國屢屢戰(zhàn)敗。中國男性慘遭去勢窘境,仿佛正是懦弱無能的男子,使得中國為他國恥笑。
1933年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游泳賽場上,來自香港的四名女運動員大放異彩,被媒體盛贊為“游泳四杰”[21]。楊秀瓊更是勇奪五項冠軍,成為運動賽場上的焦點和媒體的寵兒。賽場上的她們,面部沒有任何修飾,梳著干凈利落的齊耳短發(fā),穿著專業(yè)泳衣的身體康健有力(見圖5、圖6)。她們面對鏡頭,眼神不再害羞躲閃,堅毅而自信。她們仿佛在對每一個關(guān)注著她們的人說:“我們并不比男性弱,我們也可以為國爭光!”此時,女性身體將“體育救國”“健康美”等政治話語轉(zhuǎn)譯進游泳賽場上的女性身體實踐中。賽場上強勢崛起的女性身體為政治話語賦予了“物”的表象,作為“救國英雄”的女性游泳身體第一次在賽場上“可見”。
運動場中崛起的女性游泳身體迅速吸引了媒體的關(guān)注,作為主要行動者的媒體敏銳地將女性游泳身體與“新女性”的時代話語相勾連,發(fā)文稱:“中國女性是漸漸地醒覺來了。……由運動的精神推到其他的事情,女子將來不至再居被動地位。從體格的鍛煉中,將要造成新女性的典型?!保?5]《玲瓏》雜志更是載文稱贊楊秀瓊“假以時日,當更有成就,實為我國之Helen Madison及Eleanor Holm(二人均為世界著名的游泳運動員)”[26]。媒體的加入,使得女性游泳身體在全國“可見”。“游泳四杰”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深受國人的追捧與喜愛。
1934年,第十屆遠東運動會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中國女性游泳身體第一次出現(xiàn)在國際賽場上。她們毫不畏懼,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楊秀瓊再次包攬三項單項獎冠軍和一項團體獎冠軍?!坝斡举悎錾现袊鴩鞂疑瑖璧?,觀眾掌聲不斷,此為中國于遠東運動會前所未有?!保?7]幾位女性游泳運動員身穿“廣東游泳隊”的泳衣(見圖7),更加自信篤定地面對來自世界的目光。在國際游泳賽場上奮力拼搏的身體是對“體育救國”政治話語的又一次轉(zhuǎn)譯,此時的她們已然超越了性別界限,成為能與他國較量的“救國英雄”。楊秀瓊第一次在國際賽場的驚艷亮相,使得“參加各國驚羨之余,至錫以美人魚之雅觀。此則堪為我國運動界揚眉吐氣者也”[28]。
1936年,中國僅派出兩名女運動員參加第十一屆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楊秀瓊位列其中。她雖然未能闖入決賽,但是打破了自己創(chuàng)造的全國紀錄。楊秀瓊在世界級大賽中的出現(xiàn)意義非凡,她成為“中國與歐美頡頏”之載體,并“向西方列強展現(xiàn)中國女性的剛強堅毅、健康昂揚的一面,一掃先前‘病夫‘病美人之恥,則老大之中國可化為少年之中國,巍然與各國并駕齊驅(qū)”[29]?!洞蠊珗蟆房d了沈嗣良在滬青年會演講內(nèi)容:“……中國的國旗,以前在德國每逢重要場合,掛萬國旗的時候,竟然會找不到我國國旗,所以這次我國的國旗,在德國也可稱第一次受到德國民眾的注目,且受到深刻的印象?!保?0]
如前文所述,運動場上“失語”的男性身體無法轉(zhuǎn)譯“體育救國”的政治話語,女性游泳身體在賽場上的“可見”才承載更多意義。男性頹萎與國家衰弱的窘境促使她們成為“女杰英豪”“游泳救國之英雄”“與歐美頡頏之英雄”,她們要“為國家爭盛名,并洗刷‘病夫的恥辱”[31]。在此過程中,作為行動者的媒體通過一系列的話語實踐,使得銘刻了政治基因的女性游泳身體在更大范圍“可見”,從而吸引更多人關(guān)注女性游泳運動。媒體對運動場上女性游泳身體的報道并非直接的呈現(xiàn),而是以一種“銘刻”的方式介入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之中。[32]經(jīng)由此,運動場上的女性游泳身體吸引更多人的關(guān)注。她們走出運動場,成為時人追捧的對象,亦成為時人想象現(xiàn)代女性與民族國家的新載體。與此同時,作為行動者的國民政府看到了女性游泳身體與新生活運動結(jié)合的可能性。
1934年2月,新生活運動于南昌發(fā)起,運動以“禮義廉恥”“生活軍事化”等為宣傳口號,關(guān)涉國民體育發(fā)展狀況。政府為了支持體育運動發(fā)展,特在南昌舉行水上運動大會。楊秀瓊受邀參加水上運動大會的剪彩儀式,“蒞場者有軍政黨界幾個要人,場內(nèi)外由軍警維持,在悠揚的軍樂聲中,由楊女士行剪帶禮”[33]。1934年8月,楊秀瓊受邀參加在南京舉辦的游泳賽,行政院秘書長褚民誼誠摯歡迎楊秀瓊及家人的到來,“為楊合家在預(yù)備之馬車前攝影,并撩起衣服,爬上馬車駕駛,手執(zhí)馬鞭,權(quán)作馬夫,供人為之攝影”[34]。此后,楊秀瓊又受邀前往上海推廣新生活運動。上海新生活俱樂部籌備主任劉百川及夫人韓文美在東亞酒樓為楊秀瓊及家人設(shè)宴餞行。顯然,楊秀瓊已經(jīng)跨越性別界限,成為新生活運動的最佳代言人。國民政府與楊秀瓊的聯(lián)合行為既宣傳了新生活運動,又通過體育與政治合謀的方式拓展了“女性游泳身體”的政治意涵。
作為行動者的女性游泳身體,將“體育救國”的政治話語轉(zhuǎn)譯進運動場上一系列的身體實踐中,使得“運動場上的救國女英雄”在國人視野中“可見”。隨之,媒體、政府被征召進以“運動場上的救國女英雄”為主體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中,彼此深度互嵌,轉(zhuǎn)譯聯(lián)結(jié),女性游泳身體從而延伸至物質(zhì)空間的更多層面,具有更豐富的意涵。
四、“摩登泳裝女郎”:時尚文化的身體轉(zhuǎn)譯
一位游泳愛好者曾這樣描述1935年的虹口游泳池:
在虹口游泳池里,女人真是不少嚇!但伊們之中,會游水的卻是不多,因為身上雖是穿著一九三五式羊毛泳衣,而深水的地方,再沒有人敢去的。一位朋友感慨的對我說:“女人在游泳池里,無非裝陽,會游水的究竟不多!”[35]
此時,游泳不僅是一項健身運動,更是一項時尚娛樂活動。泳池里的女性穿著“一九三五式羊毛泳衣”展示身體之美。她們真正在意的不是游泳技能,而是時尚的泳裝身體。
時尚源起于19世紀,是一種隨著工業(yè)化、都市化等現(xiàn)代化進程出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36]時尚的目標接近于純粹的金錢所有[37],消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必定會加速時尚的流動。20世紀20年代的都市深受西方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的影響,“西方現(xiàn)代性”與“國族現(xiàn)代性”激烈碰撞,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現(xiàn)代性元素迅速滋長,時尚文化成為中國都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時尚文化浸潤影響下的都市現(xiàn)代女性追逐時尚,強調(diào)個性,厭惡平庸。
女性游泳運動的盛行使得女性開始關(guān)注自己的身體。泳裝身體在國家話語庇護下獲得展示的合法性,又經(jīng)由時尚話語所倡導(dǎo)的西方化審美理念與生活理念,消解了日常生活中國家話語敘事的神圣性。此時,女性游泳身體將時尚話語轉(zhuǎn)譯進了日常生活實踐中,作為“摩登泳裝女郎”之身體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可見”。泳裝變成了“化妝的藝術(shù)品”[38],用來襯托和補充身體之美。都市女性試圖通過穿著時髦泳裝來展示時尚的身體。
1934年的虹口游泳池?zé)狒[非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在水里嬉鬧著。他們與她們,享受著熱浪的恩惠,且快樂著”[39]。泳池邊,一位身著泳裝的男子將身著簡約時尚泳衣的女子高高舉起,露出白皙的皮膚,頭發(fā)燙成流行的“permanent wave”,笑容肆意綻放(見圖8)。此刻的女性游泳身體自由舒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其不僅作為置于國家話語下“國民”之身體而存在,亦作為追求自由、個性、時尚的“摩登泳裝女郎”之身體而存在。她們不僅注重身體的裝飾,還追求一種休閑愜意的時尚生活方式。“摩登泳裝女郎”在內(nèi)憂外患的緊張局勢下出現(xiàn),突破了國家話語對身體的束縛,女性身體的欲求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滿足。
“摩登”在其時的中國兼具雙重屬性,一方面要滿足對個性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則需通過特定范式的模仿,將相同趣味的人整合起來。《良友》《玲瓏》《婦人畫報》等時尚刊物作為主要行動者,注重對“摩登泳裝女郎”的身體呈現(xiàn),為都市女性提供想象與模仿的對象。
時尚雜志中刊載了大量國內(nèi)外明星、名媛及女界名人身穿各式泳衣的性感照片,身著時尚泳衣的女郎自信而優(yōu)雅,時尚氣息撲面而來。這些圖片悄然成為一個個生動的時尚符號,讀者可通過解碼過程對符號進行意義再生產(chǎn)。《婦人畫報》曾在“美容與時裝”專欄刊載圖文《季節(jié)之先驅(qū)者》(見圖9),向都市女性介紹了八款泳衣,配文稱“勇敢的女子不妨穿用網(wǎng)形和cellophane(玻璃紙)所制成的浴衣”,并介紹了四款拖鞋,配文“下圖為沙灘上的拖鞋種類,頗新穎而可愛”[40]。畫報將女性的身體塑造成一個亮眼的消費符號,仿佛在告訴消費者,“你穿上它,也會如此迷人”。消費與作為“摩登泳裝女郎”的身體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意義的置換。女性時尚刊物仿若時尚與都市女性之間的橋梁,通過圖文并茂的描述,吸引讀者的目光,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女性審美趣味、時尚理念。在此過程中,作為“摩登泳裝女郎”的身體被時尚刊物強調(diào)了時尚娛樂屬性,并暗示一種“享樂主義”的生活價值觀念。個人主義與消費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游離出了國家敘事話語系統(tǒng)。
都市女性通過游泳更加關(guān)注自己的身體,泳裝身體在此過程中將時尚話語轉(zhuǎn)譯進日常生活實踐中,作為“摩登泳裝女郎”的身體在日常生活中“可見”。與此同時,作為都市女性穿衣打扮及生活方式模仿來源的時尚刊物刊載了大量“摩登泳裝女郎”身體,她們一時間成為讀者對于時尚現(xiàn)代性想象的物質(zhì)載體。越來越多的都市女性通過模仿的方式卷入以“摩登泳裝女郎”為主體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她們不僅模仿時尚雜志倡導(dǎo)的“摩登”穿衣方式,亦模仿“摩登”的價值理念與生活方式,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逃脫了國家話語系統(tǒng)對女性身體的束縛,成為時尚現(xiàn)代性真正的推動者與實踐者。
五、聯(lián)結(jié)與生成:以“女性游泳身體”為主體的傳播實踐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我國東北淪陷。日軍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zhàn)爭,陸續(xù)運兵入關(guān)。1937年,“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面抗戰(zhàn)的序幕。此后,日漸濃烈的抗日氣氛籠罩中國大地,游泳運動的發(fā)展被踩了急剎車,以女性游泳身體為主體的傳播實踐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縱觀1927年至1937年游泳運動場域中女性身體的轉(zhuǎn)譯及傳播實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女性游泳身體為主體的傳播實踐中嵌入了復(fù)雜的轉(zhuǎn)譯過程,行動者們通過轉(zhuǎn)譯彼此聯(lián)結(jié),進而生成新的傳播網(wǎng)絡(luò)。
面對保守人士對女性游泳身體的嘲諷與攻擊,政府、先進知識分子、媒體等行動者通過話語轉(zhuǎn)譯的方式,將“健康美”與女性游泳身體緊密勾連,從而將女性游泳身體定義為符合新女性標準的“健康美”身體。女性游泳身體因之被賦予合法性,確保了女性游泳運動在男權(quán)社會中的快速發(fā)展。
女性游泳身體不再是被視作束縛和阻礙的普遍性物質(zhì)存在,而是連接人與社會的重要媒介。作為媒介的女性游泳身體具有主動性,不僅通過身體轉(zhuǎn)譯改變原有的身體屬性,且聯(lián)結(jié)其他行動者,共同卷入以女性游泳身體為主體的傳播實踐,繼而生成新的傳播網(wǎng)絡(luò)。彼時,運動場上的男性游泳身體集體失語,迅速崛起的女性游泳身體得以有效轉(zhuǎn)譯“體育救國”的政治話語,并與媒體、政府等行動者彼此聯(lián)結(jié)、互嵌,生成以“運動場上的救國女英雄”為主體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與此同時,上海、天津等都市深受時尚之風(fēng)影響,女性游泳身體將時尚文化轉(zhuǎn)譯進日常生活實踐中,作為“摩登泳裝女郎”的身體由此“可見”。其時深受都市女性歡迎的時尚雜志通過刊載各式摩登泳裝女郎照片,吸引更多女性爭相模仿時尚的穿衣方式與生活方式,一個以“摩登泳裝女郎”為主體的實踐網(wǎng)絡(luò)生成了,一種暗含“身體享受”的個人主義在某種程度上跳脫出了國家主義敘事框架。
概言之,女性游泳身體(1927-1937)已成為民國體育發(fā)展歷史中的獨特記憶,它是身體研究的極佳樣本,可修正我們對“身體”的刻板印象與狹隘理解。本研究從媒介與轉(zhuǎn)譯的角度對女性游泳身體(1927-1937)進行研究,試圖為身體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想法。
參考文獻:
[1]崔樂泉.中國近代體育史話[M]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社,1998:131.
[2]周丹.近代媒介圖像對體育明星的塑造及其意義——民國畫報對運動員楊秀瓊的視覺表征[J]成都體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8(6):32-38.
[3]鄧先宇.《申報》對楊秀瓊形象的建構(gòu)(1933-1936)[J]傳播力研究,2017(12):8-10.
[4]湯銳.體育·性別·政治動員——以南國“美人魚”楊秀瓊為中心[J]廣東社會科學(xué),2014(3):133-140.
[5]王曉華.身體話語重建與“理論之后”的理論研究:伊格爾頓與西方文論的重要轉(zhuǎn)向[J]南國學(xué)術(shù),2018(6):78-86.
[6]孫瑋.交流者的身體:傳播與在場——意識主體、身體-主體、智能主體的演變[J]國際新聞界,2018(12):87.
[7]歐陽燦燦.當代歐美身體研究批評[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5:36.
[8]姜紅,魯曼.轉(zhuǎn)譯延喬路: 一個“無”中生“有”的傳播實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9):91.
[9]方克文.游泳和風(fēng)化[N]申報,1936-7-28.
[10]馬國亮.時代女性生活之解剖[J]婦人畫報,1933(15):10-14.
[11]Latour,B.(1999).Pandoras hope: Essays on the reality of science studies.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Callon,M.(1986).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Brieuc Bay.In John,L.(eds.).Power,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London: Routledge,196-223.
[13]懷水.現(xiàn)代婦女對于美的觀念應(yīng)有之改正[N]申報,1937-3-18:108.
[14]張心漪.健美之路[J]婦人畫報,1934(19):18-19.
[15]滬江.燈光之下 陽光之下[J]良友,1931(58):30-31.
[16]麗麗.日光的美容價值[J]婦人畫報,1934(19):16-17.
[17]編輯室雜記:請?zhí)〗銈冏⒁猓跩]良友,1937(124):54.
[18]有德.上海高橋海濱浴場[J]圖畫時報,1932(848):8.
[19]W.虹口游泳池[J]圖畫時報,1930(682):8.
[20]黃英.南京中央運動場游泳場開幕[J]良友,1932(68):22.
[21]玲瓏.游泳[J]玲瓏,1933(37):2051.
[22]游泳女子全部破遠東[N]良友,1935 (110):6.
[23]申報.全市運動會注意游泳[N]申報,1930-2-19.
[24]穎.談游泳[N]大公報(天津版),1929-8-21(5).
[25]玲.全運會與我國女子之將來[J]玲瓏,1933(37):1991.
[26]珍.楊秀瓊和她的游泳家庭[J]玲瓏,1933(37):2031.
[27]女子表演我軍全勝 楊秀瓊等連造兩項中華新紀錄[N]大公報(天津版),1934-5-17.
[28]進步中之我國游泳[J]申報月刊,1934(6):1.
[29]芎馨.女子體育與國家之關(guān)系[J]婦人畫報,1935(33):18-19.
[30]大公報(天津版).本屆世運會與中國(上) |沈嗣良在滬青年會講演[N]大公報(天津版),1936-9 -18.
[31]珍.楊秀瓊和她的游泳家庭[J]良友,1927(12):31.
[32]林文源.論行動者網(wǎng)絡(luò)理論的行動本體論[J]科技、醫(yī)療與社會(臺灣), 2007 (4):70.
[33]涯.楊秀瓊參加南昌水上運動會特寫[J]新生活,1934(1):11.
[34]時報.楊秀瓊?cè)易蛭缡粫r半抵京[N]時報,1934-8-2.
[35]黃影呆.游泳碎錦[N]申報,1935-8-24(18).
[36]周憲.從視覺文化觀點看時尚[J]學(xué)術(shù)研究,2005(4):124.
[37][德]齊美爾.時尚的哲學(xué)[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7:99.
[38]葉淺予.化裝的藝術(shù)品[J]玲瓏,1932(42):1673.
[39]楊邨人.一百零四度四的上海[J]良友,1934(91):15.
[40]婦人畫報.季節(jié)之先驅(qū)者[J]婦人畫報,1935(29):28.
[責(zé)任編輯:高辛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