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興凱(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第一初級中學)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要求,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課程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偏好,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使得閱讀與寫作教學可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在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可以為其今后的學習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此,教師應當結合時代的發(fā)展趨勢,積極為語文教學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與寫作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講授,可以使得整體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實現顯著提升,進而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感。
相較于以往獨立展開的教學形式,讀寫結合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期間,培養(yǎng)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可以促進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提升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就是要提升其閱讀興趣、閱讀方法和技巧、語言理解能力。此外,要想提升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就一定要讓初中生能夠靈活使用多樣化的閱讀技巧。教師應當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內容中的語文知識以及修辭手法,進而為學生的寫作積累素材,增強其寫作能力。通過閱讀優(yōu)秀文章,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寫作思路,加強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從而為其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打開新的思路,達到以讀促寫的教學目的。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文學的魅力,進而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探索興趣,使得其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教師應當在開展日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使得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學生在不斷進行閱讀與積累的同時,可以獲得豐富的文學體驗,進而提高自身對文章的感知力,由此促進其寫作水平的提升。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寫作教學的目的在于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其可以獲得良好的表達能力以及溝通能力。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下,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日后開展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初中階段的學生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通常采用記敘、說明的方式來進行文本的書寫。這類文章需要學生具備較為豐富的寫作功底以及知識儲備,并能將真情實感注入文章中,由此才能具備良好的寫作能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要讓學生在進行自主閱讀時,對文章中優(yōu)秀的語句以及內容進行摘抄與仿寫,由此逐漸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教師應當為學生篩選優(yōu)質的書籍,并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到讀書活動,進而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其可以實現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學生的閱讀途徑不再停留于對紙質書本的閱讀,網絡閱讀的形式反而更加受到初中生的青睞。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時,應當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設計個性化閱讀模式,吸引學生自主參與閱讀。相較于傳統(tǒng)的紙質閱讀,網絡閱讀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新奇的體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偏好進行關鍵詞的篩選,從而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開拓自身的文化視野。需要注意的是,網絡閱讀中會存在許多不良內容,對此教師應當為其進行篩選,并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從而使得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的方式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教師應當組織學生在開展個性化閱讀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發(fā)展需求進行精讀。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注重寫作素材的積累,確保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促進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同時,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得教學活動更加順利地開展。
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二課《偉大的悲劇》為例,本文主要是對兩位南極探險家的探索過程進行講述,向讀者傳遞了勇于探索、不怕困難的科學精神。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成語以及語句的積累,為開展自主創(chuàng)作奠定基礎。同時,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讓學生可以參與到個性化閱讀中,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有關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相關書籍,使其開闊眼界,獲得素質的全面提升。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推薦、網絡推薦的方式進行個性化閱讀,利用互聯網資源共享性的特征來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由此使得學生可以對未來世界充滿暢想,激發(fā)其自主寫作的動力,實現自身語文素質的有效提升。
在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在完成文章閱讀引導后,應當為學生制定相應的寫作任務,使學生可以掌握新的寫作手法以及描寫手法,并對優(yōu)質文章中的內容進行仿寫,從而增強學生的寫作水平,使其可以對于語文知識架構產生深刻的認識。教師應當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針對文章中具體的修辭手法進行深入研究,提高學生的寫作專業(yè)程度。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對作者以及文章結構進行分析,由此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主旨,并獲得產生情感共鳴的能力。學生在對閱讀文章中的寫作技巧有所把握后,需要盡快投入到實踐應用中,由此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寫作參與感受。同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文文章進行細致的點評,促使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春》為例,文章通過優(yōu)美的語句讓人們更好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景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注重對優(yōu)美語句的積累,應深入分析文章中的語言技巧以及表現手法,為開展寫作訓練奠定基礎。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可以積累較多贊美春天的寫作素材,例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村田的腳步近了?!睂W生可以從《春》這篇文章中學到較多的寫作技巧,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春天奮發(fā)向上的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完成《春》的閱讀后,以“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為題,開展自主文章的寫作。
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通常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拆分講授,并未將語文教學一體化的理念進行貫徹落實。這會導致整體的教學效率降低,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基于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重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運用理解的方式閱讀文章,并將文章中的寫作手法以及表達形式進行有效整合,落實以讀促寫的教學理念,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注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思考,進而獲得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良好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體會文章所傳遞的情感,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在學生進行閱讀思考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圍繞自身經歷進行回憶與聯想,由此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使得學生可以通過理解文章的方式把握寫作技巧,實現以讀促寫的教學目標。
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秋天的懷念》為例,文章以“親情”作為主要的敘述話題。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可以對母愛的無私與偉大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抓住文章中對人物的動作、神情以及語言描寫,幫助學生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會接觸到較多的寫作知識,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寫作氛圍,引導學生將自己在閱讀中掌握的知識進行應用。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教師應確保學生在完成《秋天的懷念》這篇閱讀后可以學會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進而提高自身的寫作表達能力。
在基于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開展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采取灌輸式的方法教授學生知識,應該側重培養(yǎng)初中生的學習能力,要調動起初中生在課上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積累。但實際上,許多學生都無法將寫作素材與寫作融合,導致其整體寫作水平較低。對此,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帶領學生積極參與閱讀練筆,應充分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深度,并對學生掌握不扎實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由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正確的學習技巧,使其可以逐漸獲得寫作能力以及閱讀能力的提升。
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鄧稼先》為例,學生需要在課程開始前,圍繞鄧稼先的相關人物性格以及偉大功績進行資料搜集,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故事講述的方式進行自主閱讀,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閱讀《鄧稼先》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文章大意的概括,并讓學生對文章中對鄧稼先性格的描寫進行深入探究,從而為更好理解文章思想情感奠定基礎。教師還應當在學生完成本節(jié)課程學習后,組織學生進行《鄧稼先》讀后感的討論,讓學生可以相互了解學習經驗以及閱讀心得,完善學生的語文知識探索能力,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寫作訓練中。通過參與本節(jié)閱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對此,教師需要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開展以“寫出人物的精神”為主題的寫作訓練,讓學生將自己在《鄧稼先》這節(jié)課上學習的人物描寫技巧進行有效應用,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寫作感受。
信息技術的興起為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諸多的便利,因此教師應當在開展讀寫結合教育的過程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多元化教學情境,使其可以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獲得良好的學習感受。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讀寫教學主題進行教學氣氛的烘托,吸引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并獲得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將閱讀文章中所描寫的意境作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依據,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選擇適當的視頻資源、圖片資源以及背景音樂進行教學情境構建,讓學生身臨其境,由此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
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節(jié)《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應當借助多媒體圖片展示的方式為學生播放濟南冬天的景象,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閱讀文本的描述中,增強自身的真實體驗感。教師還可以運用音頻播放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濟南冬天的自然景觀以及人文環(huán)境,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這種豐富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可以獲得情感元素的積累,從而使得自己的寫作水平得到提升。寫景文章中都會蘊含作者的情感,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透過“濟南的冬天”的表象描寫探究其背后蘊含的豐富情感,由此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情感體驗,使其身心獲得健康發(fā)展,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和寫作學習獲得文學素養(yǎng)的顯著提升。
教學評價是整個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讀寫結合的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深入探究并掌握學生的讀寫情況,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教師應當基于學生的讀寫過程進行教學評價,讓學生可以清晰感受到自己對閱讀知識的掌握情況,促使其寫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當注重教學評價機制的優(yōu)化與升級,構建出具有趣味性、針對性的讀寫評價體系,讓學生可以對自身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形成正確的認知,促使其自主閱讀意識增強。教師應當在開展教學評價中注重學生的優(yōu)點,結合學生的讀寫過程中開展綜合評價,由此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促進高質量教學課堂的形成與發(fā)展。教師需要將每一次的評價進行記錄,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變化,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讓其獲得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以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孔乙己》為例,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對“孔乙己”進行細致的分析,并結合其一生悲慘的遭遇展開思考,增強學生的文章理解能力以及情感感知能力。在完成本節(jié)課程講授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來思考孔乙己的結局,并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把握其能力水平,針對學生的語言表達進行綜合評價,使學生可以在讀寫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自身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通過開展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打開新的大門。教師在制定具體教學內容時,應當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指明前進方向,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還應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有趣的讀寫氛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寫作能力。同時,通過開展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教師可以幫助初中生開闊視野,使其逐漸掌握豐富的語言表達以及文章創(chuàng)作能力,為日后開展進階性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