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恩和,楊梅,王露露,馬萍,李亞婷,何海平
(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寧夏銀川 750000)
高校作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陣地,對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意義尤為重大,而我校多年來召開的主題班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實踐作用。筆者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通過采訪、問卷調查和座談會等形式,探討目前召開的主題班會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對策,歸納出召開主題班會對大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
主題班會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實踐平臺,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較差,使得主題班會的育人作用還沒有有效地發(fā)揮出來。通過采訪、座談會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我們認為今后民族院校在召開主題班會時,還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理論和內涵,高校會通過主題班會進行教育宣傳。但在本次針對北方民族大學學子的調查問卷中,有46.56%的學生表示一些主題班會沒有體現(xiàn)出特色,教師未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來設計貼合實際的主題班會,導致主題班會缺乏特色、索然無味。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參與率較低,故主題班會也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在大學期間,學生的心理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部分學生認為步入大學是很輕松的,空閑時間普遍要由自己支配。調查問卷顯示,有62.81%的學生甚至對擠占自己自由空間的班會活動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和“對抗心理”,使得主題班會的開展愈發(fā)艱難。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參與班會的積極性,讓主題班會的教育意義更加深入人心,讓學生不再反感主題班會的召開,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1]。
目前,高校召開主題班會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但主題班會的召開效果不是特別明顯。究其原因,是主題班會缺少制度層面的約束。主題班會一般由輔導員或班導師組織,他們的工作比較繁忙,疲于應對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因此,他們對平時召開的主題班會缺少精心的準備,顯得相對“粗糙”,導致有的班會在實際中成了隨意性的教育活動,大多流于形式。部分班級的主題班會甚至三言兩語就草草結束,導致主題班會成為通知事情的工具,失去了其教育引導的主要功能。在采訪時,一位書記表示:“主題班會作為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臺,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边@位書記認為民族院校是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前沿陣地,也是培育高素質民族人才的重要場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許多就讀于民族院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就業(yè)時會優(yōu)先選擇民委或民族地區(qū)的崗位,他們在學生時代接受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意識的教育將會直接為其工作能力的可靠性與工作方向的正確性提供巨大的支持。教育者沒有統(tǒng)一思想,形成合力[2],導致在主題班會的組織和召開過程中,他們的參與度不高,投入精力不夠。
在針對北方民族大學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有74.93%的學生意識到民族院校主題班會的主題必須落實到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意識教育上,但是主題班會的形式過于單一,導致學生在進行主題學習時興致不高。與主題相契合的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班會主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輔導員可以通過班會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民族院校在召開主題班會的過程中,存在著形式單一、理論知識過多、單純的講授吸引力不強等問題。甚至有12.87%的學生表示主題班會發(fā)揮的作用是較小的,因為主題班會常采用的形式是“說教式”和“傳達信息式”,這些形式對學生的吸引力有限,難以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在北方民族大學內,雖然越來越多的輔導員和班導師嘗試改變班會形式以提高主題班會的吸引力,也積極采用了討論式、表演式、辯論式等形式召開主題班會,但是在實際的召開過程中,他們往往缺乏“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大部分主題班會還是以教師的說教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班會參與度,限制了學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久而久之,也會置主題班會于麻木的狀態(tài)。在高校中,部分輔導員和班導師過于追求主題班會的形式,使主題班會充斥著各種文藝表演,沒有有效地將內容與形式相結合,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說,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題班會存在的第一要義,那么,作為民族類高校,在主題班會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則是最為重要的任務和最為核心的內容。作為高校,尤其作為民族類高校,加強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族政策的學習是有必要的,是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主題班會作為高校宣傳政策、傳播思想的重要平臺,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教育活動中,民族高校要堅持培根鑄魂,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堅持交流互鑒,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基礎;堅持價值引領,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礎;堅持理論先行,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基礎;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群眾基礎[3]。
作為主題班會的組織者和主要監(jiān)督者,輔導員和班導師應該認識到主題班會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品德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一位學院的書記指出:“針對目前學院的主題班會發(fā)揮的作用不理想的情況,學校不僅應將主題班會的召開列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為主題班會的開展保駕護航,而且應該將主題班會與大學生平時的課程一同納入學校的課程系統(tǒng)中,確立起主題班會的重要課程地位,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主題班會的重要性。”學校應對輔導員和班導師進行思想教育,使其也提高對主題班會的重視程度,并且對其開展相應的培訓,使主題班會從上至下形成更完備、更成熟的組織系統(tǒng)和教育系統(tǒng)。
主題班會是高校宣傳政策的主要平臺,輔導員可以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召開主題班會,在進行教育與宣傳的過程中,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升華“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的意境。輔導員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在平時的思政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教師講述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進一步思考和同學之間的互動,對國家的政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讓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充分落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實現(xiàn)“自我教育”[4-6]。
主題班會的知識輸出是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結合。在知識輸出的過程中,輔導員應注意理性知識輸出的比例,將理性知識的輸出改為感性知識的輸出。同時,在主題班會的形式上,輔導員和班導師不應拘泥于理論的講述,而應該注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主題班會的參與者是大學生,他們有想法、有主見,因此,主題班會的形式應該具有思想性和針對性。筆者針對該問題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召開主題班會時,有87.61%的學生希望輔導員不僅要通過講授式的方法向學生詳細介紹主題內容,而且應通過演出式、辯論式、競賽式等多種形式召開主題班會。唱歌、吟誦、自制視頻、辯論賽和小游戲可以豐富主題班會的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召開班會的過程中,輔導員和班導師還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多種形式的結合,靈活地運用合適的教育方式使主題班會的效果最大化。此外,輔導員和班導師還可以在主題班會的末尾設置問答和學生點評環(huán)節(jié),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該校學生在晚班會的形式上有一些提議。他們覺得主題班會的形式不能過于死板,輔導員可以召開專題討論會,讓學生就某一認識不清的問題或發(fā)生在社會和學校中的事件展開討論。輔導員可以召開報告會,邀請各行各業(yè)的英雄模范人物或學生家長來作報告。輔導員還可以舉辦演講比賽,先確定一個專題,讓某些同學做好準備,可由一人或幾人自由上臺進行演講。輔導員可以舉辦氛圍輕松愉快的茶話會,引導學生與老師交流感情,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召開班會的任務。故事匯也可以成為主題班會的召開形式,由老師或同學擔任故事員,然后一人單講或幾人輪流講,進行故事欣賞或者競賽。輔導員可以通過以上方式豐富主題班會的內容和形式。
主題班會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活動,因此,我們應從學生的角度探索如何將學校的主題班會開得越來越好。在開展座談會的過程中,學生認為民族院校就是多個民族的學生共同組成的學校,正是因為有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才會發(fā)生,意義才會生成,價值才會呈現(xiàn)。也就是說,當學生真正地去聽自己身邊的不同民族的同胞講述他們的故事時,他們才能真正地去感知民族之間的情誼,真正地拉近民族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7-8]。
在主題班會中,學生之間一起講述中國夢、民族夢,可以使各民族形成一種凝聚和鞏固的可靠狀態(tài),也能讓各民族學子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歷史觀。這種狀態(tài)不僅能消除彼此之間的距離感,消除不確定因素、不可靠性以及不安全性,而且會讓各民族學子感受到他們身邊有不同民族的同胞,也有我們興盛的國家和民族。這在無形之中增強了民族團結。在召開主題班會時,輔導員和班導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自信,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筆者在采訪各學院的黨委書記時,發(fā)現(xiàn)他們普遍認為在主題班會的內容上,民族高校要突出做好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民族高校要全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使各民族的學生在政治上做到團結統(tǒng)一、在文化上做到兼容并蓄、在經(jīng)濟上做到相互依存、在情感上做到相互親近,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第二,民族高校不僅要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開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的專業(yè)。第三,民族高校要不斷增強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文化是我們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包括了56個民族的共同文化,對于凝聚和團結各族人民起到了關鍵的紐帶作用。弘揚中華文化有利于增強各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弘揚和保護中華文化,不是原封不動,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