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峰, 胡海明, 寇 巖
(1.中車山東風電有限公司, 山東 濟南 250000; 2.青島科技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 山東青島 266061; 3.青島軟控機電工程有限公司, 山東 青島 266000)
輪胎胎坯在放入輪胎模具之前要對模具進行預熱,通過加熱硫化機上、下熱板和中套汽室內的蒸汽實現(xiàn)模具預熱,使模具型腔內部溫度達到輪胎硫化的溫度要求,該過程稱為溫模過程[1-2]。橡膠的硫化遵循范特霍夫定律,溫度每升高8~10 ℃,其交聯(lián)反應速率大約提高1 倍,因此型腔的溫度場分布對輪胎硫化至關重要,溫度過高會出現(xiàn)過硫現(xiàn)象,還會導致分子鏈裂解、硫化返原等問題,溫度過低會出現(xiàn)欠硫、窩氣現(xiàn)象[3-5],影響輪胎的成型質量。
表面均勻、溫度不同、厚度為δ的長方體,表面積為S,假設其材料為各項同性,達到穩(wěn)態(tài)時的溫度分別為Tw1和Tw2,由于溫差的存在,熱流率可以定義為單位時間內通過面積為S的熱流量,熱流率用Q表示,傅里葉定律如式(1)所示。
其中,K為熱傳導系數,W/(m·K)。
以X1188 型號輪胎活絡模具為研究對象,對其溫模過程進行數值模擬,選取模具結構對稱部分導入ABAQUS 中進行有限元模擬,三維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斜平面輪胎活絡模具三維模型
根據輪胎活絡模具溫模過程實際的工況條件進行相關參數設定。
(1)分析類型設定為Heat Transfer,傳熱分析單元為DC3D8。
(2)傳熱時間設置為12 000 s(保證足夠時長達到穩(wěn)態(tài)),最大允許溫度增量15 ℃。
(3)輪胎活絡模具中弓形座選用材料為QT450,其余各部件選用材料均為45 鋼,材料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材料參數
(4)邊界條件設定:環(huán)境溫度為20 ℃,硫化機上、下熱板對模具上蓋和底座進行加熱,設定上蓋上表面初始溫度為150 ℃,底座下表面初始溫度為150 ℃,中套汽室內通入熱水加熱,設定中套汽室內表面溫度為160 ℃;接觸面之間的熱導率設置為48 W·(m·K)-1。
按上述條件對活絡模具進行傳熱前處理,設定完成后提交分析,模擬結果如圖2所示,花紋塊內表面溫度場分布為中間高、上下低,水平方向對稱,口徑溫度低于型腔溫度,等溫線中間密兩邊疏,即溫度梯度[6]由中心向左右兩側遞減。
圖2 輪胎活絡模具及花紋塊溫度分布云圖
為研究花紋塊內表面的溫度分布及變化規(guī)律,取花紋塊內表面豎直中心位置P1~P5五個點測量溫度,如圖3所示,其中P1和P5位于輪胎的胎肩位置,P2~P4 位于輪胎的胎冠位置,由此將花紋塊內表面P1 與P2 之間、P4 與P5 之間定義為胎肩區(qū)域,P2 和P4 之間定義為胎冠區(qū)域,分別討論其溫度分布差異。
圖3 花紋塊內表面取點位置
P1~P5 點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4 所示,在初始時間段0~3 716 s 溫度曲線呈指數型上升,P1~P5 點溫度迅速升高,然后在3 716 s 時刻曲線相交,溫度曲線變化率降低,P1~P5點溫度各自趨向于最大值,最終在9 116 s 時刻P1~P5 點的溫度不再發(fā)生變化,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溫模過程結束,此時P1~P5點溫度均大于151 ℃,符合輪胎硫化的適宜溫度。
圖4 輪胎活絡模具取點溫度-時間變化曲線
機理分析:在初始時間段0~3 716 s,P5 點升溫速率最高,P3 點升溫速率最低,由于底座熱源距花紋塊最近,熱傳導路徑最短,所以P5點先升溫;其次在與側板接觸面積相等的條件下,由于上蓋厚度大于底座厚度,所以P1 點升溫速率略低于P5 點,同理P4 點升溫速率大于P2 點;P3 點距熱源最遠,所以升溫速率最低。在轉折點(圖4 中曲線相交位置)時刻,中套汽室的高溫熱源到達花紋塊中心部位,使P3 點溫度高于其他位置溫度,隨著高溫熱源的不斷傳遞,中心部分的高溫熱源向上、下兩側的低溫熱源產生熱傳導作用,使P2、P4 點溫度高于P1、P5 點溫度。最后時間段溫升速率最低,整個模具溫度緩慢變化,最終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
測量模具溫度達到穩(wěn)態(tài)時刻的P1~P5 點溫度值,如表2所示。溫模過程結束后,輪胎模具花紋塊內表面的溫度分布不均勻,胎肩區(qū)域上、下兩側溫度不一致,P1 和P5 兩點溫差為0.5 ℃,胎冠區(qū)域P2和P4 兩點溫差為0.9 ℃,P3 和P5 兩點為最大溫差3.6 ℃,整體來看上半部分溫度略大于下半部分。
表2 花紋塊內表面P1~P5點溫度 ℃
機理分析:P1 和P2 兩點熱源主要來自上蓋,P4和P5 兩點熱源主要來自底座,P3 點熱源主要來自中套汽室,其中中套汽室的熱源溫度最高,所以中間溫度高于上、下兩側;由于上蓋和底座的熱源在傳遞過程中經過上、下側板和弓形座,而上、下側板形狀相同,弓形座形狀不同,為上薄下厚,上半部分傳熱路徑短、傳熱速率快,導致花紋塊溫度上側略高于下側。由圖2 可知,花紋塊內表面溫度橫向分布不均勻,等溫線中間密兩側疏,彎曲幅度過大,這主要是因為中套汽室的熱源經耐磨板與弓形座的接觸面?zhèn)鬟f后,接觸面的法線方向正對花紋塊中心部分,熱量傳遞沿等溫面法線方向的變化率最大,所以中心部分溫度高,等溫線呈現(xiàn)圖2 所示的分布情況。
分別取2 個時間段內的不同時刻2 000 s 和4 000 s,在ABAQUS中查看輪胎模具熱流云圖,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輪胎模具的熱傳導路線主要有3 條:①上蓋熱源(150 ℃)一方面沿上側板傳遞,經花紋塊的上口徑接觸面?zhèn)鬟f到花紋塊上半部分,另一方面沿上蓋滑板傳遞,經弓形座傳遞到花紋塊;②底座熱源(150 ℃)一方面沿下側板傳遞,經花紋塊的下口徑接觸面?zhèn)鬟f到花紋塊下半部分,另一方面沿底座滑板傳遞,經弓形座傳遞到花紋塊[7];③中套汽室熱源(160 ℃)部分向上傳遞給鑲環(huán),其余向內沿中套耐磨板、弓形座傳遞到花紋塊中部。
圖5 輪胎活絡模具不同時刻熱流云圖
熱量的傳遞進程主要分為2 個時間段,第一階段在0~3 716 s,靠近熱源的部件先升溫,所以上、下側板以及中套的熱流密度高于花紋塊,由于上蓋和底座的低溫熱源傳遞路線短,熱量比中套汽室的高溫熱源先傳遞的花紋塊,花紋塊上、下側的溫度高于中間,熱量向中間傳遞。在3 716 s 轉折點時刻,中套汽室的高溫熱源傳遞到花紋塊,由于中套汽室的熱源主要通過中套耐磨板與弓形座背面接觸,傳遞到花紋塊中部,弓背面接觸面法向正對花紋塊中部,在此方向的熱量傳遞速率最高,所以使花紋塊中部先升溫,直至溫度大于花紋塊上、下部位和上、下側板。第二階段在3 716 s 之后,花紋塊中部的高溫熱量向上、下方向熱傳遞,直至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在型腔內產生溫度差,因此熱源溫度、熱流密度和熱量傳遞方式均是型腔內溫差產生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花紋塊內表面穩(wěn)態(tài)溫度分布情況為中心高于上、下兩部位,上半部位高于下半部位,等溫線中間密兩邊疏,彎曲幅度大,溫度分布對稱性及均勻性較差。以此溫度場分布,當輪胎胎坯放入模具后,會產生傳熱不均的現(xiàn)象,使輪胎胎面位置溫度分布不均且硫化程度差,輪胎的硫化質量降低,最終會影響成型輪胎的性能。
為改善輪胎的硫化效果,需要保證輪胎模具型腔溫度場分布的對稱性及均勻性,現(xiàn)對模具結構進行優(yōu)化,以花紋塊內表面溫差、溫度分布均勻性和溫模時間為切入點[8-9],將有限元模擬結果與初始模型進行對比分析并總結規(guī)律。
在中套汽室內通入加熱介質對輪胎模具進行加熱,其中汽室結構對熱量傳遞尤為關鍵。由此改進中套汽室結構,將中套汽室內部均分為多區(qū)域,各區(qū)域間容積近似相等,汽室內分別通入不同溫度的加熱介質,即為中套汽室多溫區(qū)結構,如圖6所示。
中套汽室三溫區(qū)從上到下溫度分別設定為155、160、165 ℃,此溫度條件的設定平均值為160 ℃,保證中套汽室整體的溫度不變,只有溫度分布情況不同,控制變量,改動完成后提交分析,溫度分布云圖如圖7 所示,花紋塊內表面中心區(qū)域溫度整體提高,等溫線下移,下側等溫線變密,溫度梯度升高,彎曲幅度沒有太大變化。
圖7 三溫區(qū)溫度分布云圖
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8 所示,溫度轉折點時刻為3 390 s,在8 589 s 時P1~P5 點的溫度不再發(fā)生變化,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與單溫區(qū)活絡模具相比,轉折點時刻溫度提前了326 s,溫模時間減少了527 s,輪胎模具整體傳熱速率有所提升。
圖8 三溫區(qū)取點溫度-時間變化曲線
三溫區(qū)花紋塊內表面P1~P5 點溫度如表3 所示,胎肩區(qū)域P1 和P5 兩點溫差為0.1 ℃,溫度基本相等,胎冠區(qū)域P2 和P4 兩點溫差為0.2 ℃,最大溫差為3.7 ℃。與初始活絡模具模擬結果對比,P1、P2點溫度降低,P3~P5點溫度升高,這是因為中套汽室熱源下側的溫度升高,上側的溫度降低,沿接觸面法向映射到花紋塊相應位置的溫度也會隨之變化?;y塊內表面溫差有一定程度的減少,溫度分布均勻性改善,上、下側溫度分布更具有對稱性。
表3 三溫區(qū)花紋塊內表面P1~P5點溫度 ℃
中套汽室五溫區(qū)從上到下溫度為155~165 ℃,中間溫差為2 ℃,即從上到下遞增,其他條件不變,傳熱12 000 s后溫度分布云圖如圖9所示,較三溫區(qū)活絡模具,花紋塊內表面溫度分布在豎直方向有輕微調整,更加對稱且均勻。
圖9 五溫區(qū)溫度分布云圖
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10所示,溫度轉折點時刻為3 291 s,在8 393 s 時刻P1~P5 點的溫度不再發(fā)生變化,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與初始活絡模具相比,轉折點時刻溫度提前了425 s,溫模時間減少了723 s,輪胎模具整體的傳熱速率較三溫區(qū)活絡模具進一步提高。
圖10 五溫區(qū)取點溫度-時間變化曲線
五溫區(qū)花紋塊內表面P1~P5 點溫度如表4 所示,胎肩區(qū)域P1 和P5 兩點溫差為0.1 ℃,胎冠區(qū)域P2 和P4 兩點溫差為0.1 ℃,溫度基本相等,最大溫差為3.7 ℃。與三溫區(qū)模擬結果對比,溫度分布均勻性及對稱性更優(yōu),更加符合輪胎硫化工藝的要求。
由以上模擬數據可知,通過優(yōu)化中套汽室結構,調整多溫區(qū)熱源溫度,可間接優(yōu)化花紋塊內表面溫度分布,減小型腔內溫差,保證輪胎適宜硫化條件,確保輪胎的硫化質量。
花紋塊內表面中間溫度高于上、下兩側,上半部位大于下半部位,針對該情況,考慮從2個方面對花紋塊結構進行優(yōu)化,一是減小弓形座與花紋塊的接觸面積,降低高溫熱源對花紋塊的傳熱效率,減小整體溫差;二是減小花紋塊背面上半部分與弓形座內表面的接觸面積,降低上半部分的傳熱效率,提高溫度分布均勻性。
方案一:對花紋塊背面肩部倒平角,平角半徑為R40 mm,角度為45°,弓形座的結構保持不變,如圖11所示。
圖11 花紋塊背面肩部倒角
方案二:切削花紋塊背面高溫區(qū)域材料,形成圖12所示的凹槽結構。
圖12 花紋塊背面凹槽結構
方案三:花紋塊腰帶位置上移60 mm,腰帶尺寸不變,如圖13 所示,弓形座的腰帶位置也要相應改變。
圖13 花紋塊腰帶位置上移60 mm
方案四:花紋塊腰帶位置不變,更改腰帶尺寸,腰帶厚度由5 mm 增加至20 mm,腰帶高度由60 mm增加至120 mm,如圖14 所示,弓形座腰帶位置相應改變。
圖14 花紋塊腰帶尺寸改變
4 種方案的花紋塊溫度分布云圖如圖15 所示,P1~P5 點溫度如表5 所示。由模擬數據可知,4 種方案的P1 和P5 兩點溫差、P2 和P4 兩點溫差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溫度分布均勻性提升;方案二和方案四最大溫差分別降低0.9 ℃和1.1 ℃,方案一和方案三基本不變。
表5 4種方案的P1~P5點溫度 ℃
圖15 4種方案的花紋塊溫度分布云圖
4種方案溫模時間如表6所示,單溫區(qū)活絡模具溫模時間為2.5 h,與之相比,方案三的溫模時間基本相同,其余方案的溫模時間均有所延長,傳熱效率降低。
表6 4種方案溫模時間
4.2.1 方案一分析
方案一對花紋塊肩部進行倒角后,其體積和質量都減小,根據物體比熱容計算熱能的公式:
其中,Q為熱量,J;c為比熱,J/kg·℃;m為質量,kg;ΔT為溫度變化量,℃。
在總熱量與比熱容不變的條件下,m減小,使ΔT增大,花紋塊整體溫度升高,考慮溫度沿接觸面法向方向的溫度變化率最大,倒角后弓形座與花紋塊背面的接觸面積減小,中套汽室的高溫熱源沿法向方向傳遞到花紋塊內部的熱量范圍減小,降低了高溫熱源對低溫熱源的熱傳遞作用,所以上、下側溫差有一定的減小。因為接觸面積的減小,使垂直于中套汽室熱流方向的截面積減小,由式(1)可知,接觸面積S減小,熱流率減小,傳熱速率降低,所以溫模時間延長。
4.2.2 方案二分析
由于花紋塊背面中心部位由接觸面變?yōu)榉墙佑|面,中套汽室的高溫熱源經耐磨板與弓形座到達花紋塊背面時,熱量先到達四周,再由四周向中心傳導,改變了熱傳遞路徑,使花紋塊內表面中心溫度降低,最大溫差由3.6 ℃縮小至2.7 ℃。底座及上蓋熱源的傳遞路徑不變,所以上、下部位溫差減小,溫度分布對稱性及均勻性都有所提升。由式(1)可知,接觸面積S減小,熱流率減小,溫升速率降低,溫模時間延長。
4.2.3 方案三分析
將花紋塊腰帶位置上移60 mm,弓形座與花紋塊背面的總接觸面積不變,上側面積減小,下側面積增大。由傅里葉定律可知,中套汽室的高溫熱源更多地傳遞到花紋塊下側,P4、P5 點溫度升高,P1、P2點溫度基本不變,花紋塊內表面上、下溫差降低,最大溫差沒有太大變化。同理,總接觸面積不變,傳熱效率基本不變。
4.2.4 方案四分析
腰帶尺寸改變后,弓形座與花紋塊背面的接觸面積減小,腰帶處的接觸面積增大,但由于中套汽室的高溫熱源主要通過花紋塊背面?zhèn)鬟f,腰帶處占次要作用,接觸面積減小,熱流率減小,總體上高溫熱源對花紋塊內表面的影響作用降低,P3 點溫度降低,導致熱量由中心向上下兩側的熱流密度減小,使其余各點溫度均有所降低,且距離中心越近,變化越明顯,所以P2、P4點要比P1、P5點變化幅度大。與方案二同理,溫升速率降低,溫模時間延長。
(1)活絡模具溫模過程結束后,花紋塊內表面的溫度分布隨位置不同而有差異。上、下兩側溫度低于中間溫度,最高溫度在偏上位置,整體上半部位溫度高于下半部位,中下部位的溫差高于中上部位。胎冠區(qū)域P2與P4兩點溫差為0.9 ℃,胎肩區(qū)域P1 和P5 溫差為0.5 ℃,溫差較大,溫度分布均勻性差,此溫度場分布會使輪胎胎面?zhèn)鳠岵痪蚧|量降低,影響成型輪胎的質量。
(2)中套多溫區(qū)花紋塊內表面溫差有一定程度的減小,溫度場分布更為均勻,基于此,在實際輪胎硫化時可根據硫化工藝的具體參數,確定多溫區(qū)的溫度分布值,以得到更優(yōu)的成型輪胎質量。
(3)設計4種方案對花紋塊結構進行優(yōu)化,由傳熱模擬結果可知,4 種方案對花紋塊內表面溫度分布對稱性和均勻性都有所提升,其中方案二和方案四的效果較優(yōu),但高溫熱源的影響作用減弱,溫模時間延長,傳熱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