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波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什么”一直備受爭議。很多教師普遍的做法是在閱讀教學過程的某一環(huán)節(jié)著重教一到兩種學習方法,這樣似乎體現(xiàn)了一課一得的理念,但實踐過程中真正講方法的時間只占整堂課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時間則陷入分析課文的死胡同。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以下途徑進行探討:
一、突破分析課文的魔障
1.重視篩選,進階提升
吳忠豪先生說: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應教學生從不會閱讀到學會閱讀,在閱讀時間上宜保證2000小時,平均一周10小時,這樣,到初中就可以訓練掃讀,到高中訓練分析文章。古代的教育家孟子在他的教學思想中就提出了“盈科而后進”,教學和學習的過程要有步驟,循序漸進。因此,我們不應越過小學階段的教學任務,直接展開高中階段的教學任務。在上閱讀教學課時,我們應篩選每課能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只有學生能自己消化的方法才能遷移到課下使用,以此循環(huán)往復,交疊鞏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2.大綱引領,時時自省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到: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
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教育專家劉國正先生在總結新時期語文教學改革的經(jīng)歷時指出:“在一定意義上說,語文課是才能課。什么是語文才能進步的途徑?是語文理論,即在閱讀中學習閱讀,在寫作中學習寫作,在聽說中學習聽說?!苯處熢谀玫讲煌慕滩臅r,是否思考過應該教什么?教的內容有沒有指向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特征?教師應首先明確語文課程的性質,心中有一條大綱引領,并時時對教的內容有定位和評價,才不會在教的過程中鉆入分析課文的死胡同。
二、以實踐為基礎的閱讀教學目標設計與案例研析
如果我們把一堂課割裂出一個環(huán)節(jié)專程來教學生某一個具體的方法,那么學生只能說是看懂了老師的教學步驟,當面臨真實情境要自己親身實踐時,往往會望而卻步。因此,我們應該實行以策略為導向、以實踐為基礎的語文教學。
1.一堂閱讀課的目標設計:入木式深入
這樣的語文課堂設計思路可參照認知—實踐—遷移的流程。認知,即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的基本概念并概括規(guī)則。實踐,即教師運用概括出來的規(guī)則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語言的基本概念。遷移,即學生用概括出的規(guī)則在其他語言材料中進行實踐運用。從認知到實踐,從實踐到遷移,學生能在整堂課中圍繞一個中心方法進行扎實的學習研究,其間不含零碎的方法打斷思路,整塊式的研習能取得更好的遷移成效。
如我之前教學一年級上冊的《秋天》一課時,精心制作了90頁的課件,把文章每句話的語言特點全部講得細致入微?;剡^頭來再思考,我發(fā)現(xiàn)我的設計面面俱到,學生反而什么都學不到,一堂課下來學生只是感受了秋天的美,其他全是淺嘗而已?,F(xiàn)在,我再次設計這篇課文的教案,將板塊進行如下改動:
(1)揭示課題,初步了解秋天。
(2)學習第1自然段,學習根據(jù)景物特點篩選景物種類的方法。
(3)學習第2自然段,運用根據(jù)景物特點篩選景物種類的方法,感受景物的美。
(4)全文整體感受秋天的美,運用根據(jù)景物特點篩選景物種類的方法,說說夏天的美。
第一板塊,在初讀課文后,學生有了一個整體的感受——這篇文章把秋天寫得很美。為什么寫得這么美?因為文中寫了很多秋天的美景。那秋天的美景有很多,要每個都寫嗎?這就進入第二板塊“學習根據(jù)景物特點篩選景物種類的方法”。學生會發(fā)現(xiàn),第一,選景要選幾個秋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種類可以不同,如文中寫的是天氣和樹葉。第二,要把秋天獨具特點的景物寫出來,這些景物有靜態(tài)的、有動態(tài)的,而且顏色也不同。在學會根據(jù)景物特點篩選景物種類的方法后,進入第三板塊,學生再用此方法去找一找第2自然段中的景物是不是也是這樣寫的,有哪些共同點、哪些不同點。學生不難找出共同點是文中描繪的景物或靜或動,顏色不一;不同點是文中加入了對動物的描寫。最后,進入第四板塊,從個別語段到整體朗讀,學生只有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才能深化對剛剛習得的閱讀方法的理解,最終將此方法遷移至寫《夏天》。在寫《夏天》這篇作文時,學生腦海中冒出很多景物,但是不用每個都寫,挑幾個,如西瓜、青蛙、荷花……這幾個景物要滿足動靜搭配、色彩搭配的特點。這樣,一篇美文很快形成。
在設計一堂課的板塊時要注意層層深入,這樣,學生才能對習得的方法入木三分,內化為己用。
2.一個學期閱讀課的目標設計:螺旋式上升
教材中有很多課文不斷重復同一方法,比如,仿寫故事情節(jié),練寫某種句型等。是不是遇到重復的閱讀方法都要重復講一遍?我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需要把知識重復再現(xiàn),但是,每次講都要有所側重,讓學生在舊知識的不斷鞏固中發(fā)展新知識。
如一年級下冊中有多篇課文,在“教什么”這一點上為仿寫課文,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可橫向仿寫的課文”,另一類為“可縱向仿寫的課文”。
“可橫向仿寫的課文”指語文書中的多個自然段并列且前后段落關聯(lián)性不大的課文。如一年級下冊的《彩虹》,小作者把彩虹聯(lián)想成一座橋,爸爸在橋上用水壺澆花,這情形猶如在下雨;“我”走上彩虹橋,“我”拿著的鏡子猶如月亮可以照亮媽媽梳頭;“我”把秋千系在彩虹橋上蕩秋千,這景象可以哄哥哥開心。這三段主旨大致相同,構句構段形式相似。再如《荷葉圓圓》的第2、3、4自然段,分別談到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對荷葉的喜愛之情?!睹藁ü媚铩返牡?、3、4自然段,談到了棉花姑娘分別向燕子、啄木鳥、青蛙請求治病。這些文章的幾個段落雖結構相似,但是前后在時間或情節(jié)上無關聯(lián)。仿寫時,只要學生仿照其中一個自然段再寫另一個自然段即可。
“可縱向仿寫的課文”,也可以理解為仿照原文續(xù)寫。在低年級,由于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有限,當遇到部分課文可以接著結尾續(xù)寫時,我們可以讓續(xù)寫的內容模仿原文寫。但是要注意故事的發(fā)展順序,仿寫的語段應該考慮前后文的關聯(lián)性。如一年級下冊《一分鐘》這一課,寫元元因為晚起了1分鐘,遲到了20分鐘,第二天他會怎么做呢?《小猴子下山》這一課寫小猴子在下山的過程中,一開始掰了玉米扛著往前走,后來看見桃子,就摘了桃子扔玉米……到最后空著手回家去。第二天,小猴子會怎么做呢?在仿寫時,題目要有順延性,學生可以取題為《第二天的元元》《小猴子又下山》。內容要有承接性,如:“第二天,丁零零,鬧鐘響了。元元打了個哈欠,翻了個身,但是心想昨天遲到了,于是立即起床了……到了十字路口,他看見前面是綠燈,很順利地通過了。他高興地想:幸虧我早起了一分鐘……”然而,我們在仿寫時也要注意細小的訓練點,比如在《一分鐘》這一課,關注課后練習“要是……就……”的語句練習,《小猴子又下山》關注結構的反復性。這樣,學生在每一次練習時并非一直在鞏固,而是溫故知新,知識在不斷累積,呈螺旋式上升趨勢。
3.一個年段閱讀課的目標設計:層級式跨越
再聯(lián)系整個六年的語文閱讀教學,比喻句的教學在整個六年都有體現(xiàn),那我們在教學時是不是一遇到就要炒冷飯?并非如此,否則,所學知識沒有挑戰(zhàn)性,學生會產(chǎn)生厭倦心理。我們在設計時應考慮不同學段對學生的不同要求,相同的知識點應體現(xiàn)出層級式跨越。在低年級,比喻句的教學方向是引導學生感知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并能夠進行初步的仿寫。如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課后習題第二題,要求用加點的詞語說說圖片里的石頭,再選一張圖片寫下來。乍一看,這個仿寫比喻句的題目挺難的,但仔細一瞧,題目要求已經(jīng)用圖片進行提示,學生只要看圖仿寫即可??梢姡湍昙壍谋扔骶浣虒W只需要了解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
在中年級,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感受比喻句描繪的不同形象,從形象特點中感受作者蘊含的情感。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趕?!芬晃闹?,有這樣一句話:“哦,原來是一只大蝦在逗我呢!它搖擺著兩條長須,活像戲臺上的一員武將。我輕輕伸過手去,只一捏,這武將就成了我的俘虜,再也神氣不起來了?!边@一句把大蝦比作武將,我們要繼續(xù)引導學生:“武將給人怎樣的印象?武將很神氣很勇猛,但在作者手里馬上成了俘虜,作者把大蝦比作武將,體現(xiàn)了她捏大蝦的快樂之情?!庇纱?,學生感受到了比喻之美不僅源于遣詞造句,還源于作者的情感飽滿。
在高年級,我們更應重視用整體的思路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情境中體會特殊語句的作用。如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一文中,第1、2自然段開頭分別有一個比喻句:“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薄霸谌盒氰驳挠钪嬷校拖褚蝗~扁舟。”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比喻?學生在深入思考其原因后再結合文章中心句“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來思考,從局部至整體,再從整體至局部,對全文有全新的感知。
由此可見,比喻句的教學要在不同學段體現(xiàn)出層級性,其他的閱讀方法也應如此。教師應該站在專業(yè)的制高點對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目標進行頂層設計,這樣才能既不拔苗助長,也不陳陳相因。
總之,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應以策略為導向,以實踐為基礎。只有把握好整體的脈絡,才能使“教什么”指向序列性,學生才能在循序漸進中習得新的閱讀方法,再用新的閱讀方法去學習新的學習內容,由此循環(huán)往復,從不會閱讀到學會閱讀,打好小學閱讀學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