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
語言文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承擔著精神啟迪、文明啟蒙的功能,尤其在文化價值的認同上,它能夠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培植一個人的精神根基。對語言的親近感是一個人在牙牙學語時就已經形成的,但在學校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學生失去了對語言文字的親近,專注于答題解題,連作文都有可以套作的模板,沒有了面對一叢野菊花怦然心動的激情,也很難理解父親背影的深沉。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笔堑?,語文教學需要喚醒的是學生對語言的共鳴、喜愛和表達的熱情,讓語言文字不僅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更能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
一、“生態(tài)語文”課堂的基本特征
“生態(tài)語文”課堂強調以人文為本,以兒童為中心,以開放為經,以個性發(fā)展為緯,回歸自然,喚醒對話、體驗、情感和智慧,讓課堂充滿暖暖的生命活力。
1.體驗性,“生態(tài)語文”需要生活的體驗
學生學習不只是面對書本上的靜態(tài)文本、散點知識,不只是記憶一些文本內容、文體常識,還需要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生活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要把語文引向生活,把生活帶進語文,讓學生體驗和觸摸到鮮活、可感的生活語文。所以,語文的課堂就不僅僅在教室,教學時間也不單單是40分鐘,它應該包括學生校內外的所有空間、時間,形成無邊界的課堂生態(tài)。同時,教師也要充分認識教材中所有的經典都來源于動人的生活,經典可以通過生活化、可觸摸的形式重現(xiàn)。老舍的《貓》倔強、古怪,與貓相伴的過程透露著一家人生活的樂趣;《陀螺》是童年冬日的歡樂。由課文的學習到生活的體驗,學完這兩篇課文可以讓學生去尋找家里的樂趣,去設計最喜愛的游戲。學完《慈母情深》,體驗為媽媽梳頭的感覺;學完《父愛之舟》,試著去擁抱自己的父親。體驗就是經歷,經歷是一種成長的財富。
2.多元性,“生態(tài)語文”是和諧共生的
其一,學習主體是多元的?!吧鷳B(tài)語文”課堂把學生看作不同個性的兒童,打造“多元共生”的學習合作關系。如小組合作,由小組長、計時員、記錄員等多種角色組成,每一種角色處理學習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尋求認同中合作完成學習。
其二,學習活動是多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往往需要由不同的學習活動串聯(lián)起來完成。組織者要設計智慧的、生態(tài)的學習活動以收到最佳的學習效益。每一個學習活動都是一個挑戰(zhàn)性的任務,學生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獲取、整合信息,表達、傳遞信息,在與生活的雙向互動中獲得語文能力的提升。教學法布爾的《蜜蜂》,設計任務為“法布爾先生準備召開記者招待會,你是參加本次招待會的記者,請你了解法布爾實驗的全過程,學著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再想想法布爾會怎樣回答”,讓學生通過提問表達思維的過程。
其三,學習能力是多元的。每個學習主體的學習能力各不相同。在語文生態(tài)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位學生的現(xiàn)實學習能力,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讓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比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就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長,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辯一辯是否要過“洋節(jié)”,畫一畫思維導圖,寫一寫節(jié)日起源,做一做傳統(tǒng)美食,呈現(xiàn)學生個體多元的發(fā)展狀態(tài)。
3.適應性,學生的學習離不開特定的學習現(xiàn)場
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學習主體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互惠關系。為此,“生態(tài)語文”的適應性還指向生命體與學習現(xiàn)場之間的和諧調適,它強調現(xiàn)場感,學習主體在現(xiàn)場與他人交往、互動?,F(xiàn)場的學習環(huán)境應隨著學習主體的需求不斷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盡量帶入真實的場景,適應不同的角色。比如,教學《趙州橋》時,就可以設計“趙州橋世界聞名,好多游客慕名而來,假如你是導游,該怎樣向游客介紹趙州橋”這樣一個學習場景,引導學生轉變身份進入導游角色,配合圖片或視頻,開展模擬現(xiàn)場的講解。
二、“生態(tài)語文”課堂的實踐建議
“生態(tài)語文”的課堂追求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重視目標、過程、情感的生態(tài),引領學生以現(xiàn)實生活事件中的尋覓、感悟和創(chuàng)新為學習方式,讓整個語文學習成為和諧、開放、圓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1.確立生態(tài)教學目標,讓教學指向“亮”起來
“生態(tài)語文”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人的發(fā)展性、教的生活性、學的個性化。核心就是強調人的發(fā)展,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素養(yǎng)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而有生命力的語文課程應該是來源于生活的,故教學目標要盡量使教學還原生活,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學有效對接。生態(tài)的語文學習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生活的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獨立個體,課堂應該尊重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成長需求,體現(xiàn)學的個性化。
例如,在一節(jié)低年級的拼音教學中,教師出示“d”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了什么”;在區(qū)分“t”“d”的讀音時,讓學生把手放在嘴前感受區(qū)別,這些都是在生態(tài)教學目標之下的有益探索。
2.建立生態(tài)教學過程,讓語言文字“活”起來
如何讓枯燥、乏味的文本呈現(xiàn)出生活的畫面,讓文字“活”起來?語文教學要特別重視讓學生自己去讀一讀、說一說,用手畫一畫、摸一摸,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聞一聞,用腦想一想,讓學生對語文的教學內容有體驗、有聯(lián)想。
例如,教學《爬山虎的腳》時,沒有生活經驗的學生很難通過文字“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理解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里。這時候,教師就在黑板上畫出莖和葉柄,讓學生自己根據(jù)文字畫出腳的位置和形狀。有條件的還可以帶一枝爬山虎,讓學生摸一摸葉片,看一看前后,他們就會很快明白,原來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葉子的背面,所以需要注意看才能發(fā)現(xiàn)。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葉子的張勢,還可以用“貼一貼”的方式去體會“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當滿黑板的葉子隨風舞動時,那種“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的感覺也自然而來。
3.培養(yǎng)良好的教學情感生態(tài),讓教學對話“暖”起來
教學情感生態(tài),就是指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的情感生態(tài)。常說“披文入情”,就是要學生與教材對話,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進而建構自己的認知大廈。作為引導者,教師在課堂中要去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沖動,使他們親近語言,感悟語言,進而激發(fā)學生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再以書面語、口語或其他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實現(xiàn)由認知到運用的良性循環(huán)。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參與角色體驗,在具體情境中聽、說、讀、寫、思,可以真正將他們“卷”入課堂探究和實踐活動之中,在“物”“我”聯(lián)系中深層次體驗,多角度思維。
例如,在教學《田忌賽馬》這一課時,教師在學生與文本對話、與文中人物對話之后,組織他們開展與同伴、與老師之間的交互對話,在交流、討論中敞亮他們的思維,發(fā)展他們的思維,延伸思維能力空間,發(fā)出自我成長拔節(jié)的聲音,享受積極思考帶來的成功喜悅。教師設計了這樣兩個話題供學生探究:
話題一:田忌如實相告。如果你是田忌,會怎么跟齊威王說?課文多次提到孫臏的主意,你發(fā)現(xiàn)了嗎?作者用一句話概括過去,比如“按照我的主意辦”“把方法告訴了他”,在這里,如果是作者詳細說的話,分別會怎么說?作者為什么不把孫臏的主意在一開始就說出來?
話題二:田忌的第一場輸?shù)脩K不忍睹,從哪個詞可以看出?這樣的結果,有沒有引起齊威王的疑惑?第二場和第三場,田忌的馬會不會遙遙領先于齊威王?你是從哪里推測到的?如果齊威王要求再賽,孫臏還有把握幫田忌贏得比賽嗎?
兩個話題的探究,不僅讓學生在情境中提高復述、轉述,以及簡要復述、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能力,以促進他們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發(fā)散、想象,在推測和預測新的故事情節(jié)中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詩人華茲華斯說:“一朵微小的花對于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深的思想?!苯柚谋纠?,促進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讓他們處于一種“豐富環(huán)境”中,這樣的討論是暖意融融的,是拔節(jié)生長的。
不難看出,在“生態(tài)語文”課堂中,學習的主人是學生,但是理念的設計和引入?yún)s是由教師來完成的。這對教師的要求是極高的,它要求教師要始終對課堂中的“人”保持真切關注,讓生態(tài)教學回歸“生命關懷”的教育本質,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尋找共性,尊重差異,有效觸動學生心靈,幫助學生養(yǎng)成終身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并留給學生審美的課堂空間。同時,要帶領學生從教室小課堂走到社會大課堂,營造思維自由開放、形態(tài)有序和諧的課堂教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