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小清 黃 丹 曲 慧
(福建省老年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心絞痛屬于冠心病常見臨床類型,臨床表現為胸骨后、心前區(qū)疼痛,是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組織急劇缺血以及缺氧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1-2]。其中穩(wěn)定型心絞痛較為常見,伴有心肌缺血、心功能障礙,對患者身心健康構成直接威脅。目前針對此疾病所采取的治療措施主要在于預防猝死以及心肌梗死,緩解缺血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期[3]。體外反搏屬于臨床較為有效的無創(chuàng)治療方法,應用于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治療期間有利于增加心臟搏出量,在改善心肌缺血狀態(tài)的同時增加心臟輸出量,進而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以及運動耐力,可有效增加靜脈回流,但為促進患者康復還需輔以護理干預[4]。多元化康復護理對患者展開多方位指導,以患者臨床特征為參照依據,依照其個體狀態(tài)以及護理需求制訂個體化護理計劃,有利于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具有較高的針對性以及全面性,可促進功能恢復[5]。為此本文選取68例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評估多元化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病例收集時間為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抽檢對象均為本院收治的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共計68例,平均年齡(64.77±2.38)歲,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分組依據,將抽檢對象均分為兩組,分別命名為對照組(n=34)、觀察組(n=34)。對照組、觀察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見表1。入組患者遵循知情,患者臨床信息真實。研究項目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公開審核、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結果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入組對象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中關于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診斷標準[6];入院后采取影像學診斷等措施確診;符合體外反搏治療指征;無腦血管并發(fā)癥以及其他臟器組織病變;精神狀態(tài)、認知功能正常;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臟器系統(tǒng)疾??;患有惡性腫瘤;存在免疫系統(tǒng)疾病;存在感染、急性炎癥等相關反應;臨床資料不足者;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心絞痛者;患有神經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等嚴重疾??;依從性較差者;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狀態(tài)異常者;研究期間擅自中止治療者。
1.3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①體征監(jiān)測:在患者治療后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波動情況,動態(tài)評估患者病情變化,以免發(fā)生意外事件。②常規(guī)健康宣傳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知識、治療方案,詳細介紹運動規(guī)則,指導患者展開適量的運動鍛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增加運動量。③飲食干預:囑患者遵循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講究葷素搭配,保證飲食清淡,增加飲水量,以免發(fā)生便秘癥狀。
觀察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為其提供多元化康復護理。①多元化健康宣傳教育:在患者接受體外反搏治療前,護理人員耐心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如體外反搏原理、治療儀器、預期效果等,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宣傳教育,明確告知體外反搏治療、康復鍛煉期間潛在不適反應,明確對應解決措施。此外,護理人員健康指導期間盡可能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便于患者及家屬全面了解穩(wěn)定型心絞痛,依照患者臨床表現、體征和相關癥狀實施個性化護理,對于初次接受體外反搏治療且療效顯著的患者邀請其現身說法,提高患者疾病治療自信心,盡可能消除緊張情緒。②多元化康復護理實施:在采取康復治療前指導患者排空膀胱,少飲水,治療前30 min避免進食,以免發(fā)生食物反流,在康復鍛煉期間穿著緊身、吸汗的衣物,注意測量血壓指標。在進行體外反搏操作時,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說明書,在大腿、消退以及臀部包扎三幅充氣囊,心電R波觸發(fā)后,小腿、大腿、臀部處遵循從上至下的原則序貫充氣,治療期間于心臟舒張期加速回流,改善臟器組織血流灌注,心臟收縮期時排氣,降低心臟射血阻力。指導患者調整體位,保證護理舒適度,告知患者將雙側上肢放置于身體兩側,觀察患者病情,詢問患者是否出現下腹、下肢不適,細聽反搏氣流聲,觀察是否發(fā)生氣囊漏氣,密切監(jiān)測脈搏、血壓以及血氧飽和度。以提問形式和患者溝通交流,依照患者特點、病情制訂訓練計劃,訓練患者注意力、計算力、記憶力以及思維能力,提高其認知功能。在患者生命體征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后指導患者展開肢體主動訓練,包含上肢外展、外旋、膝關節(jié)屈曲活動為宜,依照患者耐受度調整活動時間以及強度。在采取康復治療措施后,叮囑患者多休息,如果出現下肢酸麻等不適,護理人員告知患者不必過于擔心,數日以后可自行消失,再次體外反搏治療時適度調整反搏壓力。③多元化生活指導:以患者喜好為參照依據,為其制訂個體化食譜,告知患者保持日常飲食規(guī)律的重要性,綜合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對于出現負性情緒者指導其做好自我調節(jié),加強用藥指導,提高患者康復信心。
1.4 觀察指標 ①運動耐量:干預前后應用6 min步行試驗對患者運動耐量進行試驗,測定指標包含到達運動終點時間、6 min步行最大距離、終點ST段壓低>1 mm,同時對比兩組患者代謝當量和最大攝氧量。②心功能指標:應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心功能指標,測定數值包含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③心絞痛發(fā)作情況:詳細記錄兩組患者心絞痛發(fā)作頻率以及疼痛持續(xù)時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參數錄入版本為SPSS 24.0的統(tǒng)計學軟件中規(guī)范化分析,計量資料檢驗方式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描述時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運動耐量比較 護理前,組間相關運動耐量指標參數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計劃實施后,比較兩組患者運動耐量,觀察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運動耐量評估量表比較()
表2 兩組運動耐量評估量表比較()
2.3 心功能水平評估 實施相應護理計劃前,對比兩組患者心功能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對比兩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效果,觀察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功能水平比較()
表3 兩組心功能水平比較()
2.4 心絞痛發(fā)作情況比較 干預前,對照組、觀察組心絞痛發(fā)作頻率、疼痛持續(xù)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心絞痛發(fā)作頻率、疼痛持續(xù)時間測定數值顯示為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心絞痛發(fā)作情況比較()
表4 兩組心絞痛發(fā)作情況比較()
近年來,我國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率在逐年上升,穩(wěn)定型心絞痛作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明顯誘因下患者會出現胸悶、胸痛等相關癥狀。該疾病的發(fā)生機制主要在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心肌缺血[7-8]。體外反搏是目前臨床用于改善心血管循環(huán)的有效方式,具有無創(chuàng)、安全等優(yōu)勢,更易被患者所接受。但為提升整體康復效果還需在治療期間應用有效的護理模式[9]。多元化康復護理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從多個角度采取康復訓練措施,能夠滿足患者的實際護理需求,促進病情以及功能早日康復[10]。
本研究結果證實,護理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運動耐量、心功能水平改善效果均具有明顯優(yōu)勢,心絞痛發(fā)作頻率以及疼痛持續(xù)時間測定數值均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如下:多元化康復護理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為其提供多方位指導,明確告知疾病知識以及護理內容,結合其臨床特征制訂針對性、個體化護理方案,對患者臨床特征展開全面評估,為患者提供健康咨詢,有助于提升自我護理能力[11-12]。多元化康復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措施相比更具創(chuàng)新性、針對性以及全面性,充分滿足患者心理、生理需求,全面分析患者實際情況以后為其提供主動服務,盡最大的可能為患者創(chuàng)建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給予人性化護理,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期恢復[13]。在患者體外反搏治療的同時應用多元化康復護理,采取系統(tǒng)性的肢體功能以及認知功能康復訓練,改善神經缺損程度,促進知覺刺激輸入增加,能夠幫助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尚未使用的通道重新發(fā)揮代償功能,改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可促進動脈擴張,有利于幫助患者早期建立側支循環(huán),改善心肌循環(huán)供血量,多角度促進患者心功能恢復,能夠促進患者心功能水平恢復以及運動耐量改善[14]。
綜上所述,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采取體外反搏治療時應用多元化康復護理具有突出效果,能夠提升患者運動耐量,促進心功能水平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