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博物館作為非正式學習場所,是人們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特殊人群受自身心理及生理特殊性的影響,在觀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不便,如信息障礙、行動障礙和心理障礙等,而這些障礙會大大削弱特殊人群觀展學習的效果和積極性。數字化技術的興起,為改善特殊人群的博物館參觀及學習體驗提供了新的契機。借助數字化技術,可以減少特殊人群在觀展過程中的生理、心理障礙。方法:文章通過分析存在聽覺障礙、視覺障礙、肢體障礙等的特殊人群在觀展過程中的行為及心理特征,總結出特殊人群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設計需要遵循安全性、便捷性、易識別性、易操作性和易理解性等設計原則。結果:在遵循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設計原則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博物館數字化資源在信息無障礙和行動無障礙這兩個維度的設計策略,以期提升特殊人群的觀展體驗。針對信息無障礙的維度,提出信息呈現通感化、數字導覽人性化、交互手段多樣化和技術應用科技化的設計策略;針對行動無障礙的維度,主要借助自動駕駛輪椅、室內安全導航和眼控技術作為設計策略。結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普通觀眾能夠獲得更豐富的參觀體驗,設計者也應考慮利用數字化技術為特殊人群帶來更包容、更平等的參觀環(huán)境,滿足其獲取信息的權益,彰顯現代博物館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博物館;特殊人群;數字化資源;無障礙設計
中圖分類號:G2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0-0-04
0 引言
特殊人群是根據人群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生存狀態(tài)、社會地位等因素進行界定的,主要包括肢體殘障人士、視力殘障人士、聽力殘障人士、語言殘障人士及多重殘障人士等。在社會生活中,特殊群體因整體力量較弱,難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權益,故需要得到更多關照[1]。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關愛特殊人群,成為建立和諧社會、文明社會的關鍵。
博物館作為主要非正式學習場所,是人們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特殊人群的生理、心理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導致其博物館學習之旅往往難以順利進行。而數字化技術的興起,為改善特殊人群的博物館參觀及學習體驗提供了新的助力。
1 特殊人群觀展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特征
1.1 特殊群體的觀展行為特征
聽力殘疾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雙耳聽覺喪失或聽覺障礙,獲取周圍環(huán)境的聲音困難,難以與他人正常溝通交流。聽覺殘障人士在觀展過程中需要借助視覺或觸覺等其他較為靈敏的感官來獲取信息。視力殘疾是視覺器官或視覺中樞發(fā)生病變,導致雙眼喪失視覺功能,會對人的正常學習與工作產生嚴重影響。這類人群缺乏視覺表象,對事物的視覺感知存在局限性。在學習、工作過程中,主要利用觸摸、聆聽、想象來獲取信息。肢體殘疾是因事故或先天性疾病使肢體、軀干受損,人體運動系統(tǒng)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喪失的疾病,肢體殘疾人群的行動能力相較于常人而言更弱。上述特殊群體均存在不可逆的生理特征,導致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受限,自身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1.2 特殊群體的心理特征
1.2.1 認知特征
不同的生理缺陷會影響人的認知能力與認知方式。視障人群缺乏視覺形象及視覺空間概念,對周圍事物、環(huán)境難以形成完整圖像,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去掌握不熟知的領域信息。另外,由于沒有視覺信息干擾,因此他們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較發(fā)達。而喪失聽力的聾啞人和他人交往不是通過聽覺器官和有聲語言,而是依靠肢體語言及手勢。這類人雖然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相對較弱,但是視覺感官十分敏銳,對事物形象的想象力極為豐富。
1.2.2 情感特征
特殊人群在生理、文化程度等方面與普通人存在差異,不便出行及與他人溝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會拒絕外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特殊人群內心或多或少都承受著由周圍環(huán)境與身體機能缺陷帶來的壓力,不想給身邊人帶來不便,存在一定的自卑感。
2 基于特殊人群的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資源設計原則
博物館既是保存人類知識與財富的場所,又是促進人們終生學習、推動社會進步的場所。博物館對特殊人群的關懷充分踐行了“以人為本”的宗旨,所以,博物館的設施及展示設計必須遵循相應原則,盡量兼顧特殊人群和一般人群的需要,從而營造出一個具有人文關懷的現代博物館。
2.1 安全性
安全性是設計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博物館作為公共領域,有責任和義務保障每一個參觀者的人身安全。特殊人群由于生理和心理與常人存在差異,所以對環(huán)境的反應和適應能力與普通人存在差異,如在兒童友好的展示環(huán)境中,展示設備應考慮兒童的身高及視覺特性,讓兒童可以輕松觀看展品全貌。
2.2 便捷性
在交互設計中,便捷性是一個重要指標。和普通人相比,由于生理的特殊性,所以特殊人群對博物館展示空間和展示資源獲取的便捷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聽覺障礙人群在面對語音提示類產品時會遇到困難,肢體殘障人士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會面臨行動不便及獲取展品信息困難的問題。在設計過程中,要深入挖掘特殊人群的感官優(yōu)勢,規(guī)避相應的操作障礙,提高操作便捷度,還要做到操作流程簡單明了。
2.3 易識別性
對特殊人群而言,易識別性是指博物館內的無障礙設施的提示及交互界面不冗余,易于識別,清晰可讀,確保特殊群體在眾多信息中能夠快速準確地作出辨別和選擇。在交互設計的表現層,考慮不同特殊用戶的視覺特征,如色盲、色弱用戶,交互界面的亮度、主題色應與之視力特征相匹配。
2.4 易操作性
數字化展示資源是否符合特殊人群的操作特征及認知習慣也是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資源設計需要考慮的要素。對此,首先應簡化交互系統(tǒng)的操作流程,降低操作難度。其次,針對不同殘障觀展用戶,應制定不同的解決策略,為其提供個性化的無障礙交互,以期解決目標用戶在博物館內互動門檻較高的問題。
2.5 易理解性
除了考慮特殊觀展用戶行為上的無障礙外,還要保障目標用戶信息接收的無障礙。觀展期間,應向使用者提供相關輔助信息,助力特殊人群無障礙地接收信息,并排除文化學習過程中的交互障礙。
3 基于特殊人群的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資源設計策略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手段被應用到博物館中,且很多技術已趨于成熟。開發(fā)設計適合特殊人士使用的無障礙交互形式,可以解決觀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障礙,也可以為優(yōu)化特殊人群的博物館參觀體驗提供新動力。
3.1 信息無障礙設計策略
信息獲取行為是殘障觀展人群在博物館空間中的重要行為,也是其到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工信部印發(fā)的適老化專項整改文件對信息無障礙作出了明確定義,其是指通過信息化手段彌補身體機能、所處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使任何人(無論是健全人還是殘疾人,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獲取、交互、使用信息[2]。
3.1.1 信息呈現通感化
多感官設計在博物館中的應用,有利于觀眾尤其是特殊人群在腦海中創(chuàng)建一個信息架構。通過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等綜合感官的感知通道捕獲信息,經大腦加工整理后產生“圖像”,有助于特殊人群更深入地感知博物館展覽信息[3]。
早期的博物館展示多通過視覺通道來傳遞信息,展館中位置信息、展品信息等的獲取,成為視障人士在觀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觸覺感知設計能夠實現清晰顯示展品信息和位置信息,如典型的觸覺導視系統(tǒng)。除此之外,還可借助聽覺通道利用口述、音樂和聲效等形式,作為博物館的輔助展示信息。
3.1.2 數字導覽人性化
數字導覽技術在博物館的各種場景中得到了高效應用,但是目前專門面向特殊人群的數字導覽產品還很少,少數博物館擁有面向殘障人士的特殊功能產品,但普遍存在內容更新較慢、產品功能較為單一等問題,難以提升特殊用戶的博物館觀展體驗。對此,需要根據特殊人群的觀展行為特性,總結特殊用戶在觀展過程中的痛點,轉譯其目標,進而設計更符合特殊人群的數字導覽系統(tǒng)。其可聯(lián)通智能輔助設備,搭載紅外測距、傳感器、GPS、藍牙等元件,實時采集行駛行為數據,幫助特殊人群完成觀展軌跡規(guī)劃及避障操作。
3.1.3 交互手段多樣化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無障礙建筑設計已經逐漸轉變?yōu)樘厥馊巳涸诓┪镳^中與數字化產品之間的互動問題。通過分析無障礙交互中的主要用戶,提出相應策略以解決特殊人群在博物館場景中獲取信息的障礙。第一,兼容策略:與感知能力障礙者所使用的技術裝備兼容,兼容不同特征用戶的使用目標及使用行為,保障特殊用戶與正常用戶都能平等、無差別使用交互設備。第二,減法策略:減少界面的裝飾性,強化界面重點信息,弱化不必要或者不重要的信息。從產品的功能出發(fā),根據用戶需求的優(yōu)先級,強化重點功能,剔除不必要的功能,保證特殊人群在博物館場景中交互行為的純粹性。第三,對比策略:遵循無障礙設計標準中的字號及顏色標準,以幫助低視力、色盲、視力惡化的用戶較為輕松地獲取視覺信息。
3.1.4 技術應用科技化
在博物館中,傳統(tǒng)的展示形式較難吸引用戶,特殊用戶往往難以與展品互動和獲取展品的更多細節(jié)。將新技術融入無障礙設計中,可以使特殊人群平等、無差別地進行人機交互。
口述影像技術:將預置的圖片及視頻中的信息用語音敘述出來,將視力障礙用戶無法獲取的視覺圖像信息通過高新技術轉化為視障人群可獲取的聽覺信息。這能夠幫助特殊用戶利用其較為敏感的感知器官來獲取更完整的信息,以幫助他們克服視覺障礙及與公共環(huán)境的交互障礙。
增強現實技術: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模擬及疊加原本用戶在真實世界較難捕捉的信息(視覺信息、聲音、味道、觸覺等),從而被特殊用戶所感知[4]。
3.2 行動無障礙設計
博物館場景下的行動障礙指因肢體缺陷不能入館或者難以到達展品展示處,較難產生位移、互動等行為。數字化技術能夠幫助肢體殘障人士突破位移、人機交互等壁壘,破解此類用戶參與公共文化教育路徑少、博物館互動門檻高等困境。
3.2.1 自動駕駛輪椅
自動駕駛輪椅憑借自動化操控、自動輔助駕駛功能等,改變了殘障人士的出行方式,可以讓下肢殘障人士的出行變得智能、自信、輕松,提高其整體出行體驗[5]。例如,日本松下電子與日本獨立科技公司WHILL合作,采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fā)出了高科技產品輪椅機器人(WHILLNEXT),專為行動不便的人服務。WHILLNEXT內設地圖與導航系統(tǒng),使用者只需用手機錄入目的地,類似使用地圖導航軟件。在前往目的地的過程中,WHILLNEXT可以自動探測障礙物,保障行車安全。將自動駕駛輪椅技術運用到博物館場景中,可以減少甚至消除肢體障礙或者老年觀眾的行動障礙。
3.2.2 室內安全導航
室內定位和基于位置的服務趨于成熟,能夠精確定位視障人士在博物館中的位置,并為其確定行動方向提供指引[6]。室內定位將定位技術擴展至建筑和室內空間,對定位精度的要求大幅提高。對視障人士而言,室內定位不僅能判斷其在博物館中的平面位置信息,還能確定其三維立體位置,如判別用戶在博物館建筑中的第幾層[7]。室內空間定位系統(tǒng)結合導航功能,對視障人士進行室內導航,能夠幫助視障人士判斷行進的方向,幫助其安全到達相應展區(qū)。
如今,室內安全導航及定位技術在博物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缺少特殊性。博物館可以對觀眾進行劃分,對視障人群重點推薦聽覺、觸覺類互動項目,以及設置盲文展陳,為其開辟一條個性化的導航路徑。
3.2.3 眼控技術
肢體殘障的觀眾往往較難實現屏幕上的點擊、滑動、拖動等交互手勢,眼控交互技術可以為這類特殊群體參與交互提供便利。眼控技術是一種用眼睛控制機器的新方法,通過用眼睛“看”的方式可以達到很多目的,解放雙手。在2018年的第十六屆ChinaJoy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騰訊展出的游戲《睛·夢》采用Tobii的眼球追蹤技術,是全球第一款以眼動追蹤作為主要操作方式的游戲。游戲中呈現了一幅在歲月中流失了顏色的經典長卷畫作,玩家需要以眼神為筆觸,為畫作重新上色,突破了傳統(tǒng)互動模式的局限性。
4 結語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博物館應發(fā)揮自身的人文精神為特殊群體提供良好的服務,并滿足他們無障礙使用博物館公共文化資源、了解歷史文化的需求。我國特殊人群規(guī)模龐大,在無障礙設計過程中應充分分析特殊人群的行為特征、認知特征和情感特征,對特殊用戶進行劃分,找到更適合特殊人群的交互方式,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在數字化技術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普通觀眾可以獲得更豐富的參觀體驗,設計者必須積極利用數字化技術為特殊人群打造更包容、更平等的參觀環(huán)境,滿足其獲取信息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賈碩,馬曉丹,皇甫姜子.科技博物館保障特殊群體接受科學教育權益的案例研究[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20,5(2):39-46,95-96.
[2]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fā)《互聯(lián)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
造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26/content_5573472.htm,2021-04-16.
[3] 孟琦.多感官設計在無障礙博物館中的應用:以博爾赫斯博物館為例[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2(5):158-161.
[4] 李迎千,謝健前,徐文旭,等. VR&AR技術在地鐵基層員工培訓上的創(chuàng)新應用[J].辦公自動化,2023,28(3):62-64,51.
[5] 趙世峰.基于行動者網絡的博物館無障礙交互設計策略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1.
[6] 陳榮,梁美榮,鄭旭東,等.新興信息技術在優(yōu)化殘障人士博物館參觀體驗中創(chuàng)新應用的趨勢[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6):56-64.
[7] 孫聰.陌生世界的轉譯:視障人群的無障礙藝術體驗的服務設計研究[J].美術研究,2022(2):114-120.
作者簡介:黃蓉(1995—),女,江西贛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