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0世紀,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顛覆了傳統的價值體系。在物質世界技術革新的深刻影響下,文學與藝術也產生了大量的思想流變,受此影響,拼貼這種新的語言形式逐漸在文學與藝術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斷裂式、碎片式的美學理念,加速了文學與藝術向現代語境邁進的步伐。繪畫語言是經過長時間的社會活動逐漸形成的,蘊含著豐富的理念和感情積淀,不同流派藝術家的藝術語言往往存在較大區(qū)別。立體主義在繪畫語言上的革新,在20世紀逐漸引領了一種全新的審美范式,而這種審美范式也成就了立體主義在繪畫語言上的“破”與“立”。文章結合立體主義畫派藝術家及其作品,運用文獻研究、比較研究、作品分析等方法,分別從造型語言的突破、空間布局的突破、觀察視角的突破、材質媒介的突破四個方面,分析立體主義在繪畫語言上的突破。立體主義在繪畫語言上的突破開拓了歐洲的藝術審美范疇,引領了突破、簡潔與粗放形式的審美階段,推動了西方繪畫藝術風格與藝術創(chuàng)作技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為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重要流派,立體主義所倡導的這種審美范式對現代歐洲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立體主義;畢加索;繪畫語言
中圖分類號:J2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0-0-03
0 引言
繪畫語言是指藝術家運用相應的物質載體,以色彩、線條、秩序等視覺要素為媒介而創(chuàng)作藝術形象的表達形式,它們在畫面中的排布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則及造型規(guī)律,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繪畫語言主要包括構成形式語言的物質材料及構成形式語言的組織規(guī)律或法則。繪畫語言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是經過長時間的社會活動慢慢積累形成的,是將理念和感情轉變成某種具體形式的歷史沉淀。不同流派的藝術家,往往在藝術語言方面有較大的區(qū)別,表現出某種獨特的意味。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藝術流派中,繪畫語言受時代背景與藝術發(fā)展趨勢的影響,往往有一定的傳承性與革新性,并且在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中傳承發(fā)展[1]。
20世紀的歐洲,戰(zhàn)爭在打破政體的同時也帶來了政治生態(tài)的變化,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也顛覆了傳統的價值體系。物質世界發(fā)生了深刻的技術革新,與之互聯互動的文學與藝術也產生了思想流變?,F代主義思潮下,各種藝術流派層出不窮,文藝復興主導的歐洲古典寫實審美開始面臨考驗和挑戰(zhàn)。在這樣多元化的環(huán)境中,立體主義應運而生,西班牙人巴勃羅·畢加索與法國人喬治·布拉克從繪畫語言上主導并推動了立體主義向前發(fā)展。
1 立體主義的發(fā)展
在立體主義出現之前,對立體主義產生直接影響的,是塞尚的結構化繪畫語言,其摒棄了長久以來的科學與透視的寫實手法,以一種更加主觀的方式處理視覺語言與畫面秩序[2]。他在表現靜物題材時,以概括的、機械的、紀念碑式的形式表現物象,在穩(wěn)固的、厚重的、靜止的畫面氛圍中表現物象的色彩、形狀、輪廓、體積。塞尚對物象的觀察與分析,直接影響了立體主義對物象的觀察視角,促成立體主義多維觀察方式的形成。同時,塞尚注重表現物象結構與體積,這也對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繪畫語言成為畫面的重要表現元素,增強了繪畫藝術在創(chuàng)作中的自主性。這些與眾不同的探索與表達,也使他成為立體主義的先驅。
立體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巴勃羅·畢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1907年,隨著《亞威農少女》的創(chuàng)作,畢加索開創(chuàng)了立體主義。喬治·布拉克,1882年出生于法國,1909年前后,立體主義進入分析立體主義時期,布拉克加入立體主義,與畢加索合作。立體主義背棄了文藝復興以來對于光與物體基于客觀實際進行描繪的理論,以顛覆性的語言形式與空間布局模式,在繪畫中粉碎物象的同時,徹底粉碎了傳統的繪畫藝術思想,走向了新的藝術境界。
2 立體主義在繪畫語言上的“破與立”
文藝復興以來,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關注解剖與透視、光線與明暗,用相對科學理性的思維推動著繪畫藝術的發(fā)展。這種繪畫語言建立在透視學與解剖學的基礎上,強調藝術作品的造型、質感、光影呈現,在整體的表現形式上,追求對物象的寫實再現。立體主義打破了傳統繪畫注重再現的表現形式,將客觀物象進行了一系列的夸張與變形、分解與重構,提煉成一種近似幾何圖形的抽象圖像,突破了傳統繪畫語言技法。其一改傳統繪畫對單一的空間深度的視覺描述,打破將物象外形作為空間布局的界定方式,實現了對傳統繪畫語言的結構突破。
此外,立體主義超越傳統繪畫的靜態(tài)觀察視角,從多角度、多視點觀察物象,將三維空間所觀察到的物象歸結到同一平面、同一描繪對象中進行表現,在觀察視角上實現了突破;還受到拼貼思想的影響,開用實物拼貼形式進行藝術表達的先河,探索對以物表物的創(chuàng)作媒介的突破,為藝術表達提供了一種反敘事的可能性,同時也營造了一種互動式的藝術關系,進一步促成了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欣賞層面的精神互動。
2.1 造型語言的突破
立體主義畫派通過觀察與理解,篩選與簡化形體結構,夸張與變形,分解與重構,實現了對造型的突破。隨著立體主義的發(fā)展,傳統寫實手法中的準確而柔和的造型被粗獷而天真的幾何輪廓所取代,光線的表現被這種輪廓下的強烈的色彩對比所取代,服務于客觀造型的塊面被抽象的幾何圖形所取代[3]。
立體主義對于造型語言的抽象化表達,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非洲藝術的啟示[4]?!稄椔逾彽纳倥分?,裸女的頭偏向一側俯視手中的曼陀鈴,整個身體結構優(yōu)美且富有動態(tài)感,抽象化的視覺語言及畫面秩序一方面讓整個畫面擁有一種富有韻律的秩序感,另一方面也營造出了一種穩(wěn)定而平衡的視覺效果[5]。
2.2 空間布局的突破
在立體主義之前,傳統繪畫主要采用焦點透視(或稱中央透視法)、定點透視和明暗來處理畫面中的空間關系。藝術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對客觀物象造型結構的觀察,立體主義畫家經過大量的繪畫研究,努力尋求在二維空間表現三維空間中全面的物象,用層層疊置的透明抽象幾何圖形,形成了連續(xù)性、動態(tài)性、穿插性、捕捉性的畫面結構布局。這種空間不再由藝術家單純地刻畫,而是通過畫面布局與觀者的視線互動而產生對時空的觸摸[6]。
立體主義的結構化空間布局,在1912年之前,為分析立體主義階段,這個時期在觀察視角與畫面結構的分析與加工方面有所突破,通過物象結構與空間的分解與重構,構建出立體主義特有的多維視覺組合現象。1912年以后,立體主義的藝術探索進入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在這一階段,藝術家們對結構及其色彩的表現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但是畫面結構表現得更富有裝飾性,語言更趨于抽象化。同時,畫家的探索還轉向了繪畫材料。
2.3 觀察視角的突破
“視象”一詞,泛指在視覺刺激停止作用后,在腦中所暫留的視覺形象,也指視覺所能接觸到的現象或形象。藝術家就是對這些觀察后所形成的視覺形象進行主觀的藝術處理,進而完成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的。
立體主義在觀察并提煉形態(tài)的過程中,不再以單一的視角去表現物體,他們從物象的多個空間維度全方位展開觀察,將三維空間觀察到的物象歸結到同一平面、同一描繪對象中進行表現,多維度的觀察形成的視覺形象,是對物象更全面的分析與解讀,是更尊重客觀形態(tài)的描繪與表達,最終營造出的畫面空間關系,傳達了一種新的時空觀念??梢哉f,立體主義多維度視覺形象的突破與表達,將繪畫從“再現”推向了“表現”[7]。
2.4 材質媒介的突破
進入20世紀,科技革命促使物的大量生產,拼貼美學在文學與藝術中跨界出現,拼貼的斷裂式、碎片化的物象呈現方式,使實物本身成為一種新的繪畫媒介,這種繪畫媒介促成了一種更具間接性的繪畫語言的象征意義的傳遞[8]。此時,立體主義開始了以物表物創(chuàng)作媒介的突破,各種字母符號和現實中的實物材料,如沙礫、麻布、藤椅、玻璃等,以拼貼的方式進入立體主義藝術作品,并且被賦予精神象征,這一時期被稱為綜合立體主義時期。至此,立體主義對于物象的描繪完全脫離了臨摹再現,更注重營造物的關系與布局。拼貼的出現,為藝術表達提供了一種反敘事的可能性,同時也營造了一種互動式的藝術關系,強調了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欣賞層面的精神互動。綜合立體主義的到來,將實物拼貼這種創(chuàng)作手段推向了更深廣的領域,其帶來的拼貼所特有的審美意趣,甚至演變成一種特有的審美理念。例如,在《帶藤椅片的靜物》中,畢加索用麻繩框住畫布,將印有藤椅圖案的油布粘貼在畫面上,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逐漸脫離對客觀事物的創(chuàng)作依賴,大膽采用各種表現形式,一方面脫離了原有的對物象的客觀描繪,另一方面,開始擺脫材料的局限,通過拼貼的手法讓綜合性、多樣性的材料進入畫面,極大地豐富了繪畫語言的表現形式。這種在純粹的畫面中附加實物的方法使繪畫藝術掀起了真正的立體革命,這種拼貼畫,也成了立體主義最重要的標志性作品,開啟了綜合表現繪畫的先河。
2.5 新的審美范式的建立
立體主義對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傳統的創(chuàng)作技法及繪畫語言的革命上,更重要的是立體主義對于繪畫語言的創(chuàng)新,顛覆了歐洲藝術以真實地再現自然為目的的創(chuàng)作意義,重新定義了藝術作品的審美語境。法國著名詩人阿波利奈爾幾乎參與了20世紀法國所有的前衛(wèi)運動[9],他在美學理論專題《立體主義畫家:美學沉思錄》中提出,“立體派和之前的畫派畫法不同,即它不再是一種追求模仿的藝術,而是一種追求表現的藝術,并出現新的創(chuàng)造手法”。他認為,立體主義繪畫是造型藝術革命,并調整了美的秩序,開始以新的尺度來衡量完美[10]。
立體主義對于審美的重新定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立體主義建立了一種基于藝術表現的審美語境。它打破了依賴理想的比例塑造人物的傳統方法,降低了以解剖學為基礎的組織構造模式的使用頻率。世界不再是藝術家精心設計的有序、和諧、完美的象征,而是藝術家對于世界的主觀的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表現為在相同的物象下,不同藝術形態(tài)的呈現[11]。其次,立體主義讓藝術家樹立起全新的價值觀。藝術不再被賦予唯一的目的,即復制真實的自然,美的定義不再是真實再現,而是逐漸涉及藝術家在自然與生活中的每一個角度所觀察到的所有事物,并在個體理解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立體主義夸張的繪畫語言實驗標志著突破、簡潔與粗放式的審美階段已經到來,推動了西方繪畫藝術風格與藝術創(chuàng)作技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為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重要流派,立體主義所倡導的這種審美范式也影響著現代歐洲藝術的發(fā)展[12]。
3 結語
立體主義在繪畫語言上的“破”與“立”顛覆了歐洲藝術以真實地再現自然為目的的創(chuàng)作意義,用繪畫語言的突破重新定義了藝術作品的審美語境。視覺語言與構成秩序的創(chuàng)新推動了立體主義時期繪畫語境的轉變與突破,為后來許多畫派的藝術創(chuàng)新奠定了新的基調。本文在研究與探索中,試圖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視角去理解分析這種“拼貼式”創(chuàng)作,而拼貼藝術的概念及其影響并不局限于此,還可以從更加寬廣的角度去分析與探索。今后將繼續(xù)延展對立體主義繪畫語言的研究與探索,以期繼續(xù)探索拼貼這種概念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將其繪畫語言中的優(yōu)勢與現代設計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薛冬冬.野獸派繪畫形式語言的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2] 孫蠻.論塞尚作品的形式結構[J].美術觀察,2012(4):122.
[3] 張秋紅.畢加索“分解重構”造型手法的創(chuàng)造性意義[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4] 李平清.試論黑非洲藝術對西方美術的影響[J].美術,1983(7):58-60.
[5] 朱紅.在風格的表層之下:塞尚、馬蒂斯藝術之剖析[J].美術觀察,2001(7):75-76.
[6] 李剛.中國風景畫的意象表現[J].文藝研究,2010(2):150-151.
[7] 陳池瑜.第四空間:畢加索與立體主義[J].藝術探索,1992(2):84-91,96.
[8] 向璐.赫塔·米勒作品中的拼貼美學[D].杭州:浙江大學,2022.
[9]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阿波利奈爾論藝術[M].李玉民,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19-24.
[10] 王圣華,羅易扉.塞納河岸邊的放牧:立體主義畫派在巴黎的“盛宴”[J].美術,2021(2):128-133.
[11] 赫云.喬伊斯與立體主義[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3):58-61,36,193.
[12] 樓海洋.淺析立體主義繪畫對平面設計的影響[J].美術觀察,2005(8):97.
作者簡介:周曉敏(1986—),女,山東濰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信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