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嘉禾
朱塞佩·馬爾圖齊(Giuseppe Martucci)是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十九世紀(jì),在歌劇占主導(dǎo)地位的意大利,他逆流而上,致力于向意大利人民介紹管弦樂、室內(nèi)樂和器樂作品,是當(dāng)時第一批不以寫歌劇而贏得世界聲譽的意大利作曲家之一。
馬爾圖齊于1856年1月生于坎普尼亞,從小跟隨父親學(xué)習(xí)音樂,八歲就在公共場合演奏鋼琴。他十一歲進入那不勒斯音樂學(xué)院,跟隨貝尼亞米諾·切西(Beniamino Cesi)學(xué)習(xí)鋼琴,并在保羅·塞拉奧(Paolo Serrao)的指導(dǎo)下學(xué)習(xí)作曲。在那個時期的意大利,塞拉奧對德奧歌曲沒有太多興趣,其特立獨行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深深影響了馬爾圖齊,也為后來他決心擺脫歌劇在意大利音樂生活中的主導(dǎo)地位奠定了深厚的基礎(chǔ)。
1881年,馬爾圖齊首次擔(dān)任那不勒斯管弦樂團的指揮,后移居博洛尼亞,指揮博洛尼亞音樂學(xué)院管弦樂團。任職期間,他被許多人視為這座城市豐富的音樂史上的一個高峰。他不斷推廣瓦格納、勃拉姆斯、拉洛、戈德馬克等人的音樂,是第一個在意大利指揮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音樂家,被看作是“瓦格納在意大利的首席宣傳員”。
本期Naxos唱片為大家?guī)砹擞梢獯罄笓]家弗朗西斯科·拉維奇亞(Francesco La Vecchia)指揮、羅馬交響樂團演奏的馬爾圖齊的五首管弦樂曲,分別是《D小調(diào)第一交響曲》(Op. 75)、《吉格舞曲》(Giga,Op. 61 No. 3)、《小坎佐納》(Canzonetta,Op. 65 No. 2)、《行板》(Andante,Op. 69 No. 2)以及《夜曲》(Notturno,Op. 70 No. 1)。除了第一首以外,另外四首都是由鋼琴作品改編而成的管弦樂作品。
《D小調(diào)第一交響曲》創(chuàng)作于1888年至1895年之間,全曲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快板,從激蕩和輝煌開始,帶有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強烈回聲。第二樂章為行板,有大量的大提琴獨奏,在大提琴纏綿環(huán)繞的旋律下,仿佛在訴說一段動情的過往。第三樂章小快板則是在提琴的撥弦和單簧管、雙簧管的旋律中拉開帷幕,上方優(yōu)美的旋律與下方跳動的撥弦相互配合,在樂曲的變化重復(fù)中,音樂迎來了一個小高潮。在第四樂章“活躍的、果斷的快板”伊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連續(xù)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氛圍。接著,兩件樂器由強到弱,起到支撐伴奏作用,伴隨著圓號、單簧管、長笛等樂器的逐一進入,樂曲在柱式和弦極具磅礴氣勢的齊奏下走向輝煌。
《吉格舞曲》原是鋼琴作品,1892年被改編成了管弦樂版本。樂曲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開頭以小提琴奏出主旋律,配以撥弦的形式,營造了一種輕快活潑、略帶調(diào)皮的感覺。第二部分則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xiàn),最后以所有樂器的齊奏作為標(biāo)志,結(jié)束全曲。
《小坎佐納》雖短小,但富有幻想感。樂曲從單簧管的悠長呼喚進入,仿佛置身于一片靜謐的森林之中,萬物亟待復(fù)蘇。伴隨著小提琴奏出優(yōu)美的主旋律,逐漸疊入的木管樂器與旋律相交融,音響效果也更加立體飽滿。樂曲在轉(zhuǎn)調(diào)再現(xiàn)后,最終歸于平靜。
《行板》最初是由大提琴和鋼琴合奏的作品,本次唱片收錄的是改編后的大提琴和管弦樂版本,由大提琴演奏家安德里亞·諾菲瑞尼(Andrea Noferini)與羅馬交響樂團演奏。作品在諾菲瑞尼的大提琴帶領(lǐng)下如歌如泣,但并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幽怨的氣氛中,而是伴隨著旋律的高低起伏、力度的漸強漸弱和大提琴獨特的顫音步步升華,細膩而富有張力,將馬爾圖齊的抒情天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唱片中收錄的最后一首作品《夜曲》用小提琴緩慢奏出幽靜的主旋律,運用大量的連音線和長時值音符,引領(lǐng)我們進入一個寧靜安詳?shù)氖澜?,甚至能夠讓我們從心底感受到一絲溫暖。整首作品極富歌唱性和連貫性,賦予了聽眾無限遐想。
在意大利歌劇盛行的年代,馬爾圖齊憑借著自己的堅持和熱愛,向意大利大眾介紹各類器樂作品。作為一名作曲家,他不斷探索、嘗試,以自己獨特而敏銳的感知力和幻想力,賦予每一部作品以獨特的魅力,也用實際行動推動著那個時代的意大利人民跟上音樂發(fā)展的腳步,享受不同音樂帶來的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