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一帆
聽說我那娘舅這幾日不小心腳崴了一下,躺在家里動彈不得。我遵照母親囑咐,趕忙趁著周末前去探望。剛進他家門,見老兩口又在斗氣:老娘舅不肯老老實實閉目養(yǎng)神,卻在聽一支什么舞曲。舅媽見我們到了即刻訴苦,說他還想錄音。娘舅都七十多了,卻還像個小孩,興奮起來的事,一定要立刻做了才行。他一邊高歌,一邊播放給我聽:
藍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樣,廣闊的大路上塵土飛揚;
穿森林過海洋來自各方,千萬個年輕人歡聚一堂。
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來,讓我們唱一支友誼之歌。
這算是歌還是舞?我聽不明白了。娘舅露出得意的神情,招呼我趕緊坐下:“這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最流行的快三步《青年友誼圓舞曲》,也叫《青年圓舞曲》。前幾天幾個老朋友以舞憶舊,不小心扭了腳踝?!彼贿呎f,一邊還半躺在床上比劃著雙手。舅媽取笑他,別的不記得,跳舞動作倒不忘。
老娘舅說這“三不像”的集體舞曲,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風(fēng)靡一時,從小學(xué)生到青年,從干部到工人,何人不會,可謂覆蓋全年齡段了。
娘舅口中的集體舞曲,大多是帶歌詞的舞曲形式,可以邊跳邊唱。老一輩人認為這集體舞曲原本是延安帶來的,有明顯的秧歌舞風(fēng),男女各跳各的,手腳不碰。后來據(jù)說是參加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又帶回東歐各國的民間舞蹈,男女至少可以摟抱一圈。恰逢那時青年的個性獲得一定解放,這個舞就很受歡迎,即刻不脛而走。
我立刻想起幾天前在查閱近代音樂史料時看到的一張老照片。那是1956年春節(jié),在上海靜安區(qū)工人俱樂部廣場,青年男女們正圍著大圓圈,跳著集體舞。那時候的人們熱情、天真,崇尚集體友愛,娛樂活動也大多以集體的形式開展,比如集體游藝、合唱、集體舞曲、露天電影,于是溜冰場、落彈房、舞場、乒乓室、文化宮都成了群眾喜愛的娛樂場所。
“記得我小學(xué)六年級時,我們的班主任就是一個集體舞愛好者,他竟教我們這幫半大的孩子跳集體舞,用的就是《青年友誼圓舞曲》。他讓我們?nèi)嗤瑢W(xué)圍成一個大圈,男女生各跳一組動作。”舅媽也回憶起來。
這首由《北京音樂報》創(chuàng)辦者陳天戈作曲、江山作詞的《青年友誼圓舞曲》,就是1953年為響應(yīng)第四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向全世界征集歌曲的活動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陳天戈1930年生于武漢,年少時經(jīng)歷過抗日戰(zhàn)爭,1948年考進清華大學(xué),熱衷文藝,參加過清華劇藝社。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他與江山都是二十多歲剛畢業(yè)的青年,從事群藝工作。陳天戈先寫了曲,江山用一個晚上就填好了詞。后來這首歌發(fā)表在《歌曲》雜志上,不到半年時間就在全國流傳,一直流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據(jù)說BBC(英國廣播公司)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還向全球播放過這首歌曲呢。
集體舞究竟火熱到什么程度呢?那時每逢“五一”“十一”等節(jié)日慶?;顒樱诒本┨彀查T廣場、上海人民廣場都有大型的集體舞表演。工人文化宮每年舉行游園活動時,也要專門開辟場地,供人們跳集體舞。報紙雜志用大篇幅版面刊登舞步圖例。出版社相繼出版了《大家跳》《集體舞選》《節(jié)日集體舞》《紅五月集體舞》等舞蹈教材,以方便廣大市民學(xué)習(xí)。電臺定期舉辦廣播舞會,播送集體舞曲,供群眾邊聽邊跳,很有中國式“狂歡節(jié)”的味道。
當(dāng)年的許多報紙都記載下了這全民集體舞的盛況。比如1950年“五四青年節(jié)”,《人民日報》報道,三十萬青年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北海公園、西郊公園和頤和園等地舉行了盛大的游園會,表演集體舞。1951年春節(jié),《人民日報》記錄了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六萬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大會,工人、學(xué)生、軍人、干部一起跳集體舞。還有1953年,《文匯報》刊載了上海少年兒童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營火會,新廣路小學(xué)學(xué)生們跳著集體舞《為我們鋪平了幸福的道路》歡度節(jié)日。可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集體舞儼然已成為全國各地節(jié)日慶典中的一項必備的廣場聯(lián)歡活動。
“集體舞曲種類太多了,有秧歌步,也有華爾茲,歌詞雅俗各異,”娘舅恨不能下床立刻給我示范幾步,只能著急地用雙手比劃起來,“當(dāng)然了,我最擅長的還是快三步,需要男士帶得好,這樣才能優(yōu)雅、流暢。”
隨著我國與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交流加強,大量蘇聯(lián)、匈牙利、捷克等東歐國家的舞蹈傳入,上海許多樂團都錄制過一批集體舞曲的黑膠唱片。比如吳增榮編曲、上海樂團交響樂隊演奏錄制的《德國民間舞》、上海市人民交響樂團演奏錄制的《蘇聯(lián)集體舞》《烏克蘭舞曲》、上海音樂學(xué)院(時稱中央音樂學(xué)院上海分院)演奏錄制的《匈牙利三人舞》、上海實驗歌劇院管弦樂隊錄制的俄羅斯舞曲《少女歡樂舞》等。另外,由匈牙利《邀請舞》改編而來的《找朋友》舞曲配以中文歌詞后也在國內(nèi)廣為流傳,恐怕無人不知:
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個朋友。行個禮來鞠個躬,握握手來請問你。走個圓圈,走個圓圈,再會!
這就是當(dāng)年中國青年代表團赴匈牙利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歡聚在布達佩斯英雄廣場時,從匈牙利姑娘們跳起的民族舞蹈曲調(diào)那兒學(xué)來的。因此,這一時期我們的集體舞曲創(chuàng)作明顯受到了這些東歐國家民間舞和舞會舞的影響,大多節(jié)奏明快,旋律奔放優(yōu)美。
1952年2月,在上海開展的“中蘇友好月”活動期間,三十萬職工參加了集體舞表演,推出了《接龍舞》等六個優(yōu)秀集體舞作品。同年,在上海舉行的十萬人人民廣場大聯(lián)歡活動中,由上海著名的群文舞蹈老師王克偉編創(chuàng)的《狂歡舞》《龍舞》《秧歌集體舞》《青年圓舞》等十幾個集體舞刮起了一陣集體舞旋風(fēng)。
“用今天的話講,王克偉老師就是當(dāng)年的‘網(wǎng)紅’編舞老師了。他編的《龍舞》人人搭肩相連蜿蜒而舞,就是由人體相連組成的象形‘龍’,效果太轟動了,編曲還是歌仙陳歌辛先生。”老娘舅對王克偉編的幾支舞印象深刻,他甚至記得王克偉編寫的《大家跳》一類的舞曲集也很受歡迎,大家爭相借閱練習(xí)。“后來,還有一首由郭沫若作詞、劉熾作曲的《滇池圓舞曲》,將昆明滇池萬里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四圍香稻的浪漫景象唱入人們心里,一時全國人人向往之。”
曙光像輕紗飄浮在滇池上,山上的龍門映在水中央,像一位散發(fā)的姑娘在夢中,睡美人兒躺在滇池旁。
“你別說,我倒覺得當(dāng)時還有一些用秧歌調(diào)編的集體舞也蠻有意思的,”舅媽總要潑潑娘舅冷水,“這扭起來的步子一學(xué)就會?!蹦锞苏f:“不就是走幾步退幾步嘛,歌詞也都好記得很,比如以陜北秧歌基本步伐為基礎(chǔ)的《狂歡舞》?!?/p>
唱起來,跳起來,工作完了多愉快。大家來呀來呀,一起跳起來。
他倆你一言我一語,想起來好一批運用秧歌等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素材創(chuàng)作的集體舞,比如陜北秧歌步的《邀請舞》《快樂舞》《秧歌集體舞》,東北秧歌步的《手絹舞》《歡慶“五一”》《聯(lián)歡舞》,江南民間舞素材的《國慶歡樂舞》,還有陳天戈寫的另一首民樂合奏集體舞曲《豌豆花》,以及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鄂爾多斯》《阿細跳月》《西藏舞曲》《歡樂的新疆》等等。
說到少數(shù)民族風(fēng)格,還有一首眾所周知的、根據(jù)新疆維吾爾族藝人肉孜阿洪的彈拔樂曲改編的新疆風(fēng)格集體歌舞《祖國頌》(丁玫記譜):
我們的祖國是樂園,花園里邊百靈鳥歌連天。
歌唱我們得解放,歌唱毛主席共產(chǎn)黨。
趕走了烏云見青天,領(lǐng)導(dǎo)著人民把身翻。
對照曲譜不難看出,這首集體舞曲與由石夫記譜、填詞的兒歌《娃哈哈》曲調(diào)同源: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真鮮艷。
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
娃哈哈,娃哈哈,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
歌曲《娃哈哈》于1956年發(fā)表在《兒童音樂》上,集體舞曲《祖國頌》發(fā)表于1955年的《大家跳》,還略早一些,或許《娃哈哈》的廣泛流傳與集體舞的流行也有很大關(guān)系呢。
隨著集體舞熱潮的持續(xù),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人們發(fā)現(xiàn)許多曲目都跳膩了,因而渴望更多的新作佳作。于是在1956年“七一”之際,中國青年報社和北京群眾藝術(shù)館舉辦了“全國青年集體舞創(chuàng)作比賽”,比賽涌現(xiàn)了《春之舞》《歡欣舞》《游戲猜拳舞》《少年歡樂舞》《阿細跳月》等一批作品。這些集體舞的作者大多是青年學(xué)生、工人、教員和音樂及舞蹈工作者,得獎作品被編入《得獎集體舞選集》出版。
娘舅感慨,可惜我們沒有看到宣告全國慶祝“公私合營”完成的那個晚上,聽說全國人們都在跳集體舞。
回憶起這些趣事,娘舅感到由衷的開心。我削了個蘋果遞上,讓他說說這集體舞和如今的廣場舞有什么不一樣。老頭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當(dāng)然是大不相同啰,集體舞不僅是跳舞,而且是一項集體活動,有歌詞,還帶有一定的思想性呢。廣場舞只是健身活動,沒有什么交流的性質(zhì)?!?/p>
我問二老:“既然集體舞那么好,如果現(xiàn)在再推廣集體舞,你們還會去跳嗎?”他倆異口同聲地回答道:“那是絕不可能的了?!?/p>
看來,如今早已是崇尚多元、自由與個性的時代,舞蹈教育也早就朝著專業(yè)化分類發(fā)展了。那個充滿青春質(zhì)樸氣息的集體舞時代,早就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