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菲,江鈴
1.貴陽市第六醫(yī)院藥劑科,貴州貴陽 550005;2.貴州省婦幼保健院藥劑科,貴州貴陽 550000
糖尿病整體的發(fā)病時間較長,病程持續(xù),其病理變化來源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分泌不足、抵抗而引起,分為多種類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等類型。在多種糖尿病類型中,以2型糖尿病最為常見,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1-2]。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脂肪細胞代謝產物過多形成胰島素抵抗,也往往伴隨血脂水平的異常,容易引起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從而引發(fā)身體系統(tǒng)功能的失衡,加重糖尿病的發(fā)展,易引起不良結局,所以應該更加重視該群體的規(guī)范治療[3]。臨床實踐證實,門冬胰島素30能夠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積極調節(jié),但長期應用容易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應[4]。因此有學者提出,應該在使用門冬胰島素30的基礎上,聯合其他類型的降糖藥物來控制門冬胰島素30的用量。西格列汀也是臨床一線的2型糖尿病治療藥物,具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功能,同時還能對胰高血糖素進行抑制,降糖效果確切,對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發(fā)展過程可進行一定程度的抑制。本文對2022年1—12月貴陽市第六醫(yī)院收治的10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選擇西格列汀與門冬胰島素30聯合治療,現報道如下。
納入本院收治的10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用電腦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55~79歲,平均(61.25±0.12)歲;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28.52~30.41 kg/m2,平均(29.52±0.11)kg/m2。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4~81歲,平均(61.30±0.14)歲;BMI 28.49~30.50 kg/m2,平均(29.55±0.13)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件號為JSXHSYLL-YJ-202041),且患者知情同意。
對兩組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控制飲食并保持適量的運動,改善生活習慣。對照組接受門冬胰島素30[國藥準字S20133006;規(guī)格:3 mL/(支·盒)]治療,于餐后在皮膚松弛的區(qū)域進行皮下注射,起始劑量為0.5 U/kg,逐漸加量,直到達到維持劑量1 U/kg,早晚各1次。
觀察組門冬胰島素30的使用方法同上,同時聯合西格列汀(國藥準字H20140153;規(guī)格:100 mg×7片/盒)治療,起始劑量為口服50 mg/次,餐前餐后服均可,1次/d,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加量至口服100 mg/次。
兩組均接受為期12周的規(guī)范化治療方案。
①血糖控制效果: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PG)、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②血脂指標: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③BMI變化。④尿酸指標變化: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聯合氧化酶法檢測。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FPG、2 hPG、HbA1c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HbA1c(%)治療前9.21±1.21 9.25±1.20 0.085 0.952治療后7.34±1.35 6.45±1.11 2.561<0.001 FPG(mmol/L)治療前9.72±2.09 9.69±2.10 0.212 0.924治療后7.25±1.45 5.92±1.12 12.544<0.001 2 hPG(mmol/L)治療前12.25±1.21 12.26±1.19 0.062 0.963治療后9.24±1.15 8.04±1.13 5.416<0.001
治療后,觀察組TG、TC、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mmol/L]
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TG TC治療前1.54±0.27 1.51±0.28 0.152 0.824治療后1.20±0.17 0.91±0.15 3.524<0.001治療前4.18±0.24 4.17±0.21 0.325 0.570治療后3.65±0.14 2.87±0.12 2.854<0.001 HDL-C治療前1.07±0.05 1.05±0.05 0.452 0.390治療后1.35±0.04 1.74±0.06 6.841<0.001 LDL-C治療前2.89±0.49 2.84±0.50 1.254 0.382治療后2.04±0.41 1.30±0.39 4.832<0.001
治療后,觀察組BMI、尿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BMI、尿酸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BMI、尿酸水平比較()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BMI(kg/m2)治療前29.55±0.13 29.52±0.11 0.054 1.205治療后27.08±0.10 28.14±0.13 5.274<0.001尿酸(μmol/L)治療前507.44±23.65 507.58±23.24 0.095 0.142治療后241.63±12.25 264.51±10.25 34.251<0.001
糖尿病目前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隨著我國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老齡化人口進展加劇的社會背景演變下,我國糖尿病新發(fā)病例具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糖尿病目前不能得到根治,需要通過多種方法進行正確合理地調節(jié)和干預進行血糖的控制。歸根結底,糖尿病的發(fā)生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屬于生活方式性疾病,日常高熱量飲食以及運動的缺乏,導致代謝降低。而肥胖患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發(fā)病群體之一,肥胖人群中熱量的攝入和消耗的比例嚴重失衡,容易給胰島β細胞造成較大的負擔,長期就會引起胰島β細胞的功能障礙,引起胰島素抵抗,對葡萄糖的利用減少,容易發(fā)生糖代謝或者脂代謝的異常[5]。因此很多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指標異常的同時,還會引起血脂指標和尿酸升高的情況,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胰腺對胰島素的分泌,血脂的沉積也會使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腎臟功能障礙等臟器病變的風險也更高,威脅患者的健康。
在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島素治療符合肥胖引起胰島素抵抗的病機,胰島素補充是廣泛的糖尿病治療方法,且需要長期治療,通過接近生理劑量的胰島素補充可以幫助患者進行血糖和脂肪代謝的調節(jié),發(fā)揮內源性胰島素的藥理學作用,具有降低血糖和血脂指標的作用,且起效迅速[6-7]。門冬胰島素30中含有30%的可溶性門冬胰島素,另外70%的比例是中效的精蛋白胰島素,其中可溶性門冬胰島素注射后可以迅速吸收,快速地與脂肪細胞中的胰島素受體結合,發(fā)揮速效降血糖的作用,而精蛋白胰島素的釋放時間相對緩慢,維持作用長,在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作為基礎胰島素的補充,維持降糖和降血脂的作用。
但是很多研究中發(fā)現單純通過門冬胰島素30治療對控制血糖的作用有限,并且如果大劑量應用還會增加低血糖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因此很多學者提出了聯合用藥的方案,在門冬胰島素30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其他種類的藥物,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8-9]。西格列汀屬于二肽基肽酶(dipeptidyl peptidase,DPP-IV)抑制劑,能夠特異性地識別并抑制DPP—IV,同時還能促進人體釋放胰升糖素樣蛋白來改善患者高血糖的狀態(tài),藥效持續(xù)較長[10-12]。本研究應用了聯合方案,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FPG、2 hPG、HbA1c均低于對照組,TG、TC、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BMI、尿酸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方案控制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發(fā)展比較可靠。考慮聯合治療中西格列汀的應用可以輔佐門冬胰島素30的藥效,能進一步對胰島β細胞的復制產生刺激,改善胰島素抵抗,從而增加血糖的控制效果。西格列汀能夠增加患者體內胰高血糖素樣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濃度,可以釋放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受器的飽腹信號,因此對于體質量的控制以及血脂的調節(jié)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減少游離脂肪酸,進而也降低了尿酸的合成,具有多效性特點。
綜上所述,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中在單純應用門冬胰島素30的基礎上增加西格列汀的用藥有助于控制體質指數,在血脂以及血糖指標的調節(jié)中也更具優(yōu)勢,可減輕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發(fā)展因素,促進治療有效性提升,建議應用于此類的糖尿病群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