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Daryoosh Akbarzadeh 著,祁曉慶 譯 王薈 校
(1.伊朗文化遺產(chǎn)和旅游研究院 伊朗 德黑蘭 CB21TN;2.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甘肅 蘭州 730030 3.集美大學(xué) 福建 廈門 361021)
伊朗和遠東之間的歷史關(guān)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是中古波斯文獻中一個有名的地理名詞。在波斯文本中,中國的名字先于遠東其他地區(qū)的名字,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中國與帕提亞之間的貿(mào)易和文化關(guān)系中去。帕提亞時期是伊朗和中國之間第一次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的時期。漢文文本也記載了帕提亞邊疆的一些真實情況。[1]
另外,薩珊的考古證據(jù)和手稿中也經(jīng)常提到中國。由于一個重要的政治事件,伊朗和遠東的雙邊關(guān)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非常特殊的階段,那就是薩珊帝國的崩潰時期。
根據(jù)文獻記載,薩珊王朝最后一位國王伊嗣埃三世(Yazdgird III)的王室成員,隨著阿拉伯人的入侵,與成千上萬的藝術(shù)家、音樂家和將軍們一起逃到了中國。唐高宗熱情接待了伊嗣埃三世的兒子菲魯茲(Firuz)以及他的兄弟和兒子們。[2]這一政治事件開啟了伊朗藝術(shù)和文化在遠東地區(qū)傳播和影響的新篇章;同時,遠東的部分區(qū)域在波斯文本中也被重點描述。針對波斯文獻對該地區(qū)部分區(qū)域進行特殊描寫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的情況,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索。
與中國不同的是,新羅的名字在薩珊以后的文本中經(jīng)常被提及;波斯和阿拉伯-波斯文本中,將其作為一個突出的地名來記述。顯然,波斯文本中對新羅的描述不能與其他地名(即東南亞國家/地區(qū))相提并論。[3]
為了說明新羅與其他鄰國之間地位的重大差異,我們用卡茲維尼(Qazvini)的《阿杰布-馬赫魯格特》一書中的一幅畫,作為關(guān)鍵證據(jù)來進行論述:這幅圖在文中沒有描述細節(jié),但卻非常有意義,它與書中的其他圖不同(見下)。盡管如此,這幅從未被研究過的畫作與《庫什王紀》中未發(fā)表的畫作有很大不同,[4]《庫什王紀》是關(guān)于伊朗與新羅關(guān)系的最重要的手稿文獻。
《庫什王紀》手稿的作者試圖畫出一位伊朗王子(盡管是想象出來的)進入新羅時的肖像,這與該書的文本描述完全一致;但在《阿杰布-馬赫魯格特》一書的圖中,卻看不到新羅人的服飾和外貌細節(jié),[5]我們強烈認為畫家受制于他對歷史文本的理解。
因此,本文試圖對新羅國人在《庫什王紀》,特別是在《阿杰布-馬赫魯格特》一書中的不同描述做出合理的解釋。
本文在參考了《阿杰布-馬赫魯格特》關(guān)于新羅的描述后,列舉出其他文本中的證據(jù),這些證據(j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羅在伊朗歷史上的崇高地位。作者將這些非常積極的對新羅的描述文字與一些歷史事件,特別是薩珊王朝的崩潰、伊嗣埃三世的兒子逃往中國,以及伊朗人可能進入新羅并受到了熱烈歡迎等事件放在一起。[6]
第一幅關(guān)于新羅人的肖像,可以追溯到穆罕默德-伊本-賽義德-伊本-阿卜杜拉抄寫的《庫什王紀》[7]一書的抄本(從一份被毀的原始手稿中抄寫)。這幅精美的肖像,表現(xiàn)的是波斯王子阿賓(Abtin)[8]和他的同伴到達新羅的時刻。根據(jù)文字記載,波斯王子阿賓,到達新羅后受到了新羅王國的熱烈歡迎。盡管畫家極具想象力地描繪了波斯王子和新羅人的形象,但其中也透露出伊朗藝術(shù)的痕跡;赫拉特藝術(shù)流派通過向設(shè)拉子藝術(shù)流派的延伸,形成了這幅回歷8 世紀的獨特構(gòu)圖的畫作。[9]從人物服飾的類型,即服裝、頭飾(具有類似于Bāysonghor 國王的帖木兒風(fēng)格)、阿賓的馬和武器,到新羅人的衣服,都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古老的伊朗傳統(tǒng)。在《庫什王紀》繪畫中,由于時間因素和著名的設(shè)拉子藝術(shù)流派的特點,它采用了淡藍的背景,強調(diào)了主人公阿賓王子的形象,弱化了畫面上部的內(nèi)容。樂師衣服的類型、坐姿、手帕、長裙和他手中的樂器手鼓,都遵循了赫拉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這幅畫作的價值僅在于它是初次嘗試描繪新羅人形象。
《阿杰布-馬赫魯格特》,是記載了奇妙的土地、島嶼、海洋、動物、鳥類、人群或習(xí)俗等一系列內(nèi)容的波斯文獻名稱??ㄆ澗S尼的《阿杰布-馬赫魯格特》,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知名的有關(guān)新羅人的文獻。卡茲維尼用阿拉伯文寫了兩章內(nèi)容,但他還寫了一個波斯文版本。該文本寫于回歷678 年。來自哥廷根的費迪南德·韋斯滕菲爾德(H. Ferdinand Wüstenfeld,1808-1899),在德國出版了阿拉伯語版本(1848 年)。根據(jù)阿克(Aq-ala)先生的說法,該手稿目前有兩個已知的版本:第一個版本保存在德黑蘭的議會圖書館,編號6712;第二個版本保存在普林斯頓大學(xué)圖書館,編號82G。普林斯頓版本的寫作日期為回歷865 年,但德黑蘭的版本沒有提到具體日期。另外,西林克斯(Syrinx)和施瓦茨(Schwartz)還提到了慕尼黑的手稿。
哈吉-穆罕默德-納西爾-漢薩里(Haji Mohammad Nasir Khansari),于回歷1283 年(公元1904 年)在德黑蘭出版了該手稿的印本。他的抄寫員和圖像設(shè)計師,是阿巴斯-阿里-塔夫雷希。不幸的是,我們對這位技藝精湛的藝術(shù)家一無所知。同時,該手稿由于添加了繪畫,以更恰當?shù)姆绞疥U釋了每個條目。設(shè)計師試圖通過繪畫來詮釋每個地名。
該手稿在伊朗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的網(wǎng)站上公布。[10]薩布西(N. Sabuhi)于1961 年首次出版了排版格式,他還使用了平版印刷的一些照片。國家圖書館的阿拉伯語版(主版)中沒有繪畫。本文關(guān)注的是基于漢薩里(Khansari)版本中有關(guān)東南亞島嶼的畫面,其中有關(guān)新羅的繪畫與其他的繪畫有很大的區(qū)別。目前,還不清楚是印本的設(shè)計師塔弗萊希(Tafreshi)為區(qū)別新羅和其他地名而別出心裁,還是奉漢薩里之命畫的。
在上述兩幅畫中,我們面對的是伊朗繪畫風(fēng)格中關(guān)于新羅主題的兩種不同風(fēng)格。盡管兩者追求的目標相同,即將新羅和新羅人描繪得優(yōu)雅和美好,但其中一幅使用的是古老的風(fēng)格和方法(赫拉特-設(shè)拉子)來表現(xiàn)這些元素,而另一幅則將現(xiàn)代歐洲元素引入繪畫中。盡管如此,《庫什王紀》(見圖1,阿賓到達新羅,1108 年~1111 年,大英圖書館藏,編號:OR 2780)[11]版的繪畫與原文本的寫作時間相差不大。文本寫于回歷501 年,繪畫畫于回歷8 世紀;但《阿杰布-馬赫魯格特》一書成書于回歷865年,繪畫作成于公元1904年。這個時期的歐洲藝術(shù),對伊朗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用歐洲藝術(shù)來表達一個古老的概念有其自身的價值。
然而,《阿杰布-馬赫魯格特》一書的印本記錄的范圍,是從波斯灣到印度以及南亞和東南亞方向的島嶼。對這些地名的描述在其他伊斯蘭文獻中可以經(jīng)??吹?。[12]這意味著這種關(guān)于東南亞地理地名的信息,在穆斯林作者中很受歡迎。同時,漢薩里的版本,在波斯藝術(shù)史上,首次以獨特的繪畫方式描繪了新羅的人民。漢薩里的印本繪畫,將南亞和東南亞的土地和島嶼描述為赤身裸體、生活方式奇特的未開化民族的家園。文中描述了印度的島嶼(見圖2,南亞地區(qū)為開化的人Abas Ali Tafrashi繪,引自《阿杰布-馬赫魯格特》,1904 年,伊朗國家檔案館收藏),畫風(fēng)如下:
圖2
在這幅畫中,平面設(shè)計師畫了Vāq Vāq(日本),[13]其中,女性赤身裸體,不穿衣服,留著長發(fā),顯得有點原始,眼睛看起來像東方人(見圖3,原始的 Vāq vāq島,Abas Ali Tafrashi 繪,引自《阿杰布-馬赫魯格特》,1904年,伊朗國家檔案館收藏),擁有卡賈爾(Qajar)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三位女性的雙手都放在腹部,但第二位女性的腹部幾乎看不到,第三位女性則露出了腹部;看來第三位(從左邊開始)已經(jīng)懷孕。她們穿著短裙,雙手捂著腹部,出于尊重站起來禮拜一位“女王”。在我看來,女王的裝飾,似乎具有中伊混合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她盤腿坐在一把高靠背的皇家座椅上,頭上戴著典型的伊朗王冠,至少從古代伊朗到伊斯蘭時期的作品中,都能看到這種類型的伊朗頭冠。長發(fā),戴著珍貴項圈,赤身裸體,穿著與隨從相同的裙子,向前面的三位女性伸出左手,似乎想接受或詢問什么;右手放在右側(cè)的腳踝上?;使诘慕z帶,帶有伊斯蘭藝術(shù)的風(fēng)格。王后和三位女士之間,有一棵奇怪的樹,樹上結(jié)出了張著嘴的動物果實,這讓我們想起穆斯林作家對“Vāq Vāq”這個地名的解釋:
圖3
R. Fazlollah 在他的Jama’-al-Tawarikh 這本書[14]中寫道:“一般人都認為‘Vāq Vāq’這個地名的意思是‘一棵樹上長出了類似人頭的東西而且總是汪汪叫’。”《賈罕王紀》中提到:“新羅和Vāq Vāq 都位于中國的東面。”[15]
對照上述所有畫作,對新羅的刻畫和視角非常重要,其中,從男性的肖像畫(見圖4,新羅貴族與白隼,Abas Ali Tafrashi 繪,引自《阿杰布-馬赫魯格特》,1904 年,伊朗國家檔案館收藏)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貴族。在這個場景中,一位新羅男性、樹和鳥都被畫得非常明確且極具魅力。雖然文本中提到“如果‘穆斯林’來到新羅,他們愿意留在那里,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16]但是,畫面中的這名男子,卻不是穆斯林。穆斯林一般都戴著頭巾,有時腰間圍著披巾,大眼睛,長鼻子,有胡須,絕不會穿這樣貴重的大衣。
圖4
畫中的這名男性,身著皇家或貴族服裝,披著大披肩(從左到右),穿著很貴重的鞋子,褲腿只到膝蓋以上部位,大衣及膝,還有漂亮的衣領(lǐng)和一個精美的帽檐,這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也許帽檐前裝飾了某種花,他似乎用右手握著他的披肩的一頭,以防止它掉下去,左手拿著一根木頭或手杖。他看著那棵樹,樹上的鳥兒與前幾幅畫中的不同。另外,鳥兒們坦然地看著他(或者至少是不害怕),很難說這位貴族是否是一位獵人。樹干上有大大小小的兩根樹枝;另一根樹枝被砍斷或消失了。另外,樹枝上都長滿了三片花瓣的花。文中提到了新羅島上的白隼和鷹,其中,鳥的尾巴和喙,都證明了這一點。根據(jù)它們在畫面中的位置,似乎這些鳥兒很享受它們的生活。文本中提到:
“新羅包括無數(shù)的島嶼,如果穆斯林到達那里,他們不愿意返回他們的故鄉(xiāng);新羅是善良的土地,是金銀和白隼的中心?!盵17]
很明顯,獵鷹在波斯藝術(shù)中一直是“權(quán)力和好運”的象征。這種鳥的圖案,可以在伊朗的考古證據(jù)和古文字中看到。[18]雖然很難說清楚它在伊朗的神圣起源,但這種鳥的重要地位,大概可以追溯到印歐時期的中亞地區(qū)。在伊朗,鳥的形象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作為“裝飾”,二是信仰的一部分。
吉羅夫特(Jiroft,位于伊朗東南部的基爾曼)眾多形象中的獵鷹圖案,可以歸入這一類,[19]也許它是該地區(qū)的本土生物。然而,在蘇薩(公元前6 ~4 世紀)、錫亞克(卡尚附近)、尼哈萬德(哈馬丹省)、馬利克(吉蘭?。┑鹊氐奶掌魃?,都可以看到獵鷹的圖案。[20]
二是代表一個神圣的位置,意味著獵鷹與上帝的聯(lián)系,在波斯文本和考古證據(jù)中,與榮耀、財富和智慧有關(guān)。本文主要討論這只鳥在這一層面的含義,它廣泛影響著伊朗。[21]
色諾芬(Kyropadie 2.1/1)寫道,“居魯士和他的父親從居魯士出發(fā)到米底(Mede)邊境時,看到部隊的右側(cè)有一只獵鷹,而他的父親則為他護航,他們堅信自己會打敗敵人。”[22](另見7.14.)
希羅多德《歷史》(3.76)提到,“大流士大帝和他的6 個同伴,決定在眾神的支持下,立即進攻高馬泰(Gaumatae)。在路上,他們有了新的進攻策略,但他們看到天空中有6 只獵鷹似乎在追趕兩只禿鷹。于是,他們把它當作是一種好運,并確定了自己的目標,發(fā)動了攻擊。”[23]
一些希臘文獻(Philos Byblius)敘述道:“瑣羅亞斯德大師說神就長著鷹頭”。[24]然而,在《阿維斯塔》(古波斯時期)等古代文獻中,獵鷹被視為一種神圣的鳥。在《阿維斯塔》中,這只鳥完全是作為恩人和幸運的象征出現(xiàn)的(Bahram Yasht, Rashn Yast 等)。[25]
瑣羅亞斯德教的巴列維手稿(中波斯時期)中,保留了有關(guān)這種奇怪的鳥的阿維斯陀語的信息細節(jié)。在文本中,這種鳥被描述為是與神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生物。
班達希申(Bundahishn,Bahar,80)寫道:“至高無上的神(阿胡拉瑪茲達)告訴獵鷹:如果我不創(chuàng)造你,惡靈可能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狼來找善良者的麻煩了?!盵26]
關(guān)于白隼(同上,99)的記載是:“有翼的蛇如果張開翅膀,把太陽藏起來,它就能毀滅世界。所以,至高無上的神(阿胡拉瑪茲達)創(chuàng)造了白隼,以殺死那條蛇并拯救世界?!?/p>
在上述文本中,獵鷹象征拜火教至高無上的神的權(quán)力和好運。在薩珊王朝的創(chuàng)始人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shir I,公元224 年~公元240 年)發(fā)行的德拉克馬錢幣(見圖5,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shir I,公元224 年~公元242 年在位,錢幣頭冠上的白隼,德拉克馬,羅伯特·沙夫收藏品)上,他的頭飾都帶有獵鷹圖案(羅伯特·沙夫收藏品,第42 號)。[27]
圖5
然而,問題是白隼的形象,是如何與新羅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在新羅,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種鳥。此外,其他文本對這個問題也沒有過記載。
基于上述討論,拜火教是否能夠影響到新羅的肖像畫呢?作為畫像主要元素的白隼,新羅是否可以被描述為“神圣的”或?qū)σ晾嗜藖碚f,至少是比其他地方更“受尊重的領(lǐng)土”呢?如果不是這樣,既然文本中完全沒有提到新羅的服飾,為什么抄寫者要努力把它們描繪得很華麗呢?此外,畫像中沒有金銀的痕跡,而文本中卻提到了它們。
同時,在畫面中,花瓣的數(shù)字“3”,一直是整個波斯藝術(shù)史上最神圣的數(shù)字之一。這個數(shù)字,是瑣羅亞斯德教學(xué)說中的一部分。另外,在從中亞到中國的摩尼教畫冊中,都可以看到三瓣花圖案。[28]
Mojmal-al-Tavarikh va-al-Qassas 寫道:“新羅(朝鮮)是中國Balād(中國地區(qū))的一個城市(領(lǐng)土),新羅因其黃金而成為最大的城市。阿夫里敦(Afridun)的母親,是巴西拉(Basilla,汗國)國王的女兒?!盵29]
《賈罕王紀》[30]也提到:“世界上有許多黃金和白銀的中心,最重要的黃金中心之一是遠方的中國。Vāq Vāq 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巴西拉(Basilla),[31]那里有一個很大的黃金中心,不需要從石頭中獲取黃金。巴西拉是中國土地上最遠的地方,它非常繁榮和昌盛。如果一個人到了那里,他們永遠也不會希望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
馬蘇迪(Masudi) 在Al Tanbiyah-wa-al-Ashraf 中寫道,“東方最繁榮的土地是中國最遠的地區(qū),那就是新羅……”[32]
Shams-al-Din M. Taleb Ansari Dameshghi 在Nokhbat-al-Dahr 一書中寫道:“新羅有三個島嶼,也被稱為薩拉。如果有人來到這些島嶼,他們愿意留在那里,住在那里,忘記其他地方?!盵33]
《庫什王紀》[34]記載:
2241:“第五天,他們到達巴西拉城,世界上沒有人見過像巴西拉這樣的城市?!?/p>
2243:“它是一個充滿天使的天堂?!?/p>
根據(jù)上述參考資料,新羅被描述為是“飲用水最好的地方,黃金的中心,世界上最好的人,看起來像一個天堂和一塊夢想的土地?!睂τ谶@種夸張的說法,我們肯定需要合理的解釋。
我們已經(jīng)從波斯語文本的詞源上解釋了“Beh-Silla”一詞,“Beh”在波斯語中是“好”的意思,“Silla”(新羅)是專有名詞。[35]
盡管有白色的獵鷹、三片花瓣、夸張的術(shù)語和最古老的語言來形容新羅,這片土地卻與最重要的拜火教神話之一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聯(lián)系,可能是瑣羅亞斯德教徒,即祭司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
法里敦(Faridun),是瑣羅亞斯德教復(fù)活的著名救世主,從阿維斯塔時代到伊斯蘭時期,他一直被稱為神圣的英雄國王。根據(jù)瑣羅亞斯德教的說法,他在復(fù)活中扮演的角色是消滅邪惡,恢復(fù)伊朗的榮耀。波斯文本中,提到了一位名叫阿賓的伊朗王子與新羅國王之間的友誼;法里敦是由該王子與國王的女兒——新羅公主所生。然而,問題來了:法里敦作為神圣的拜火教英雄,為什么要與新羅糾纏不清呢?
薩珊帝國的滅亡,是伊朗和遠東歷史關(guān)系的一個重要事件。公元651 年,阿拉伯入侵后,最后一位國王伊嗣埃的家族逃到了中國。同時,波斯文本(后薩珊時代)從這個時候開始強調(diào)新羅島。很明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隨著道教大臣李密的出現(xiàn),失敗的薩珊王族在中國失去了支持。[36]最有可能的是,他們轉(zhuǎn)而與新羅取得聯(lián)系,以尋求新的支持。新羅歡迎他們,正如文本中提到的。從這時起,新羅在所有的伊斯蘭教文獻中都被描述為“天堂”或“夢想之地”。
在后薩珊時代的文本中,可以看到他們在等待來自南亞,特別是新羅的一位救世主。這意味著失去權(quán)力的瑣羅亞斯德祭司,在等待一個薩珊王子回到伊朗,并希冀他能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回他們的故土。我在一篇論文[37]中提到,薩珊帝國的崩潰,對拜火教徒來說相當于世界的崩潰。這就是為什么新羅在波斯文本中被反復(fù)強調(diào),與瑣羅亞斯德教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由白色獵鷹來作為象征的原因所在。此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該畫像與其他地名之間也存在著重要的聯(lián)系。[38]
因此,我認為聰明的編輯(Khansari)或追求精確的繪畫師們,實際上很熟悉其他文本中對新羅的描述。盡管他們在自己的文本中,也對新羅進行了簡單的描述,但這幅畫明顯強調(diào)了這個地域的景觀。歐式的帽檐或一件珍貴的歐洲風(fēng)格長外套,是卡扎爾時期受過教育的高等級人士的象征;畫家沒有采用反映韓國習(xí)俗的服裝等正確信息,而是試圖用高等級人士戴的帽子、外套和印度式披巾,來最大可能地去區(qū)分他們。同時,他將伊朗的習(xí)俗(卡扎爾時期,即鞋子)與這些元素纏繞在一起,以描繪出一個非伊朗的貴族。事實上,他試圖在新羅居民和該地的其他島嶼之間劃清界限。然而,卡扎爾的印刷繪本,使用了突出的線條特征以便更好地展示背景。通過這種方式,畫面前景中的花朵,顯得比后面的花朵大很多,以此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陰影和光線效果。這種努力,也可以從《庫什王紀》一書的傳統(tǒng)藝術(shù)中看到。
事實上,對于這種富有想象力的插圖,如給新羅人穿上歐洲現(xiàn)代服裝,使人很容易就想到古代的某些特殊的歷史事件。也就是說,同樣的事件,首先對波斯文本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而這些文獻,又反過來在《阿杰布-馬赫魯格特》插圖畫家們的頭腦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畫家的這種心理意識,以及試圖在給《庫什王紀》畫插圖的過程中,將新羅與其他國家區(qū)分開來,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這就是對色彩、服裝、樂器、武器的類型和阿賓王子的皇室馬匹的描繪,以及對歡迎伊朗王子的掌聲和歡呼聲的舞臺類型的描繪中,表現(xiàn)出與赫拉特藝術(shù)流派影響的差異。
隨著阿拉伯人入侵后薩珊帝國的崩潰,在中國避難的伊嗣埃三世的幸存者們一定曾努力尋求中國、新羅等鄰國的幫助和支持。根據(jù)這些文本記載,這一請求得到了新羅王國的青睞:希冀這些薩珊王朝的幸存者們,能回到伊朗并從阿拉伯人手中拯救國家的夢想,其本身就將新羅及其民族信仰與瑣羅亞斯德教聯(lián)系起來。出于這個原因,這片土地的名稱,在文本中被記錄為“Beh Silla”(Beh 意為“好”,Silla 是地名)。薩珊王子投奔新羅的政治事件,包括這片土地對他們的支持,以及這個島嶼與拜火教信仰的聯(lián)系,導(dǎo)致了這片土地在伊朗藝術(shù)遺產(chǎn)中非同一般的地位。
因此,我認為,文本中對新羅正面而又積極的背景描繪,是塔夫雷希畫出這樣一幅肖像的一個顯著原因。美麗的風(fēng)景、一棵神樹、作為權(quán)力和財富象征的獵鷹,以及貴族男性形象等,都可以證明這一點。最有可能的是,這位睿智的平面設(shè)計師,還讀過其他文本,從而畫出這樣一幅杰出的畫作來。
雖然設(shè)計者們不知道拜火教元素與新羅之間因歷史事件而產(chǎn)生的糾葛到底是什么,但他描繪了一些基本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在《阿杰布-馬赫魯格特》以外的其他文本中找到。事實上,他描繪的是一個光榮的民族,或是一塊幸運的土地。該畫像反映了一片在最高神支持下的領(lǐng)土。[39]設(shè)計者對與文本以及與薩珊帝國崩潰和新羅出現(xiàn)的薩珊人有關(guān)的古文字敘述,都非常熟悉。當然,口述傳統(tǒng)也應(yīng)該被引為這種敘述的主要因素。
因此,這種榮耀,通過習(xí)俗(服裝)、頭飾、白隼、三個花瓣和地域風(fēng)景來體現(xiàn)。這意味著設(shè)計師將古代的神圣元素,與現(xiàn)代的服飾元素結(jié)合起來,去強調(diào)南亞一個高級民族——新羅人的畫像。
雖然在《庫什王紀》繪畫中的新羅人身上,看不到這種特殊性(而且他們都是統(tǒng)一描繪的),但從色彩類型、迎接波斯王子的方式、彈奏的樂器等,都習(xí)慣性地表達了這種信息。事實上,在《庫什王紀》的繪畫中,伊朗-新羅之間的“友好元素”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信息??梢院茏院赖卣f,這兩幅畫是新羅和伊朗人民的共同遺產(chǎn),畫家們見證了這份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