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拜文
(白銀市平川區(qū)黃嶠中學 甘肅 白銀 73091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各行各業(yè)對人才的知識水平、綜合能力、思想品德和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學校教學環(huán)節(jié)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恰能滿足社會對人才提出的各方面要求,是學校教育和學科教學的核心工作。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間在各方面的交流增強,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類語言,在學校育人環(huán)節(jié)受到廣泛關注,是各學段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初中生在小學英語啟蒙和學習的基礎上,已經具有一定的英語學習意識、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為初中英語教師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奠定了一定的認知、素質和素養(yǎng)基礎。初中英語教師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任務,開展英語閱讀教學工作,就要從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入手,在增強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能力,重點關注課堂教學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單詞、短語、句式、語言、閱讀和寫作各方面學習能力全面提高。
英語教師是教學設計、組織的主體,雖然新課改背景下,師生的課堂地位發(fā)生變化,強調教師要以教學引導者的角色,始終堅持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但是,教師在英語教學環(huán)節(jié)仍舊居于較高地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綜合能力,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要求下,要從自身出發(fā),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嘗試探索一條適于英語教學的高效教學路徑。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從專業(yè)知識、教學能力和教材研究能力三項關鍵能力入手,通過常態(tài)化學習、磨課練課,提高英語教研綜合能力,以個人發(fā)展推動英語高質量教學[1]。
一方面,英語教師利用課余時間,不斷擴充自身的詞匯量和英語知識,如,通過觀看英劇、美劇,瀏覽Facebook、Twitter 等網站,學習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知識量。另一方面,英語教師在長期的初中英語教學生涯中,長時間接觸初中階段的英語詞匯,其腦海中不常用的英語單詞難免會存在被遺忘的問題。而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課堂中,學生對知識的汲取需求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可能會涉及一些超出初中英語詞匯范圍的英語單詞。以Unit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為例,本單元涉及大量與才藝有關的英語詞匯,如,guitar、dance、sing、draw、swim,英語教師為了活躍課堂,通常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What are your hobbies or strengths?”學生結合自身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在將中文向英文轉換的過程中,或因不知道中文所對應的英文單詞,而無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基于未學習的英語單詞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給予其幫助,輔助學生解決陌生單詞等問題。這就環(huán)節(jié)可能涉及大量不常用英語單詞,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在教學準備環(huán)節(jié),根據該單元的教學主題,復習與主題相關的英語單詞,以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基礎知識方面的問題。如,有位學生在學習大提琴,想要用英文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是,不知道“大提琴”所對應的英文單詞。英語教師通過知識復習,將“大提琴(violoncello)”列為本單元的補充單詞,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熟悉該單元;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能輔助該生解決單詞問題,并擴充學生的單詞量[2]。
初中生的學習大多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雖然教育改革愈發(fā)重視學生的自主能力,但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力和引導力仍舊較大。鑒于此,初中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綜合能力,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課后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全面提高作為英語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其教學能力主要通過學習和教學實踐而不斷提高。磨課練課和教學實踐,是英語教師成長的主要途徑。初中英語教師要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磨課練課的時間,圍繞閱讀教學主題,以教研組磨課和實踐教學兩個方法,訓練提高英語教學綜合能力[3]。
以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單元教學為例,教師通過課前磨課,在教研組其他教師的協助下發(fā)現,雖然自己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始終圍繞單元教學主題,但是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弱,課堂靈活性和可調整性不強,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英語對話局限于教師設計的特點情境,該情境不能根據閱讀需求和班級學情動態(tài)調整。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學生閱讀學習,還會逐漸降低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英語教師根據課前教研環(huán)節(jié)其他英語教師反饋的問題,對原油教學方案進行調整,借助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搜索和信息化情境創(chuàng)設,以立體化形式呈現單元閱讀情境,并根據學生學情和閱讀需求,動態(tài)調整情境要素。如,學生在閱讀Mr.Cool’s Clothes Store 文本之后,教師創(chuàng)設“My Clothes Store”課堂情境,并在電子白板上展示服裝點的相應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根據白板內容,結合教材中的文本結構,宣傳自己的服裝店[4]。
教材分析能力是教師應該具備的一項基礎能力。以七年級上冊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為例,英語教師通過教材分析發(fā)現,本單元主要圍繞“Clothing store shopping”這一主題編輯教材內容,服飾類詞匯是本單元的主要詞匯。該單元閱讀文本的主題為“Introduce clothing store”。英語教師在分析教材之后,發(fā)現本單元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難度較低,且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英語教師根據教材分析結構,確定課堂情境主題和核心要素,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教師教材分析能力越強,其越能精準把握單元教學方向和課堂教學進度,教學設計水平越高,教學方案落實效果越好。英語教師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要通過自主分析、教材研究和交流合作,在教研談論中,不斷提高教材分析能力,從單元教學主題向深層次分析。
課堂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師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主要教學目的,從英語口語交流、閱讀理解和作文寫作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從意識、知識、語言、閱讀、寫作、思維、能力和習慣多個方面著手,培育學生英語學科素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和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與中文作為中華文化載體的性質與功能相同,英語也作為西方國家文化的載體。換言之,要學好一門語言,單單學習該語言的詞匯、句式遠遠無法得到最好的學習水準,還需要從語言所成長文化角度入手。初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要針對性滲透西方文化,讓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在文化認知的基礎上,學習英語這門語言。
例如,dragon(龍)在東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和寓意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作品的影響下,西方文化中dragon 多指邪惡、外形奇怪的怪物,這一怪物具有較大的破壞性和惡意;而在東方文化中,龍則指至高無上的權力,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之一。在東方文化中,我們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為“龍”賦予歷史的、神秘的、美好的、民族的色彩。若學生在英文閱讀語境下,按照東方文化理解文本中的“dragon”一詞,不僅無法讀通文本內容,甚至會在閱讀理解時存在理解偏差和歧義問題。再如,在東西方文化中yellow(黃色)的寓意也是不同的。在我國長期以來皇權的影響下,因古代皇帝的著衣顏色多為黃色,在東方文化中黃色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象征,代表權貴、尊貴和莊嚴。而在西方文化中,yellow 不僅不代表尊貴、莊嚴,還被認為是一個貶義詞,黃色則是令人討厭的顏色。如,在Bible 中,背叛耶穌的猶大身披黃袍;在西方國家中異教徒的著裝顏色為黃色,手中拿著黃色的十字架和黃色的蠟燭;在組詞造句中,yellow 還具有“無恥、卑鄙”的意義,如,yellow dog 指“卑鄙無恥的小人”,yellow-bellied 翻譯為“懦弱膽小的”[5]。
初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有意識地向學生補充在東西方文化中存在不同意義的單詞,引導學生理解文化差異性,促進學生閱讀學習。
在初中英語教學環(huán)節(jié)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英語教師要將基礎知識、口語交流和作文寫作滲透于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以閱讀文本為載體,促進學生英語學習全面進行。
以八年級上冊Unit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為例,英語教師以Section B 部分2b 部分的閱讀文本What Do No.5 High School Students Do in Their Free Time?為文本載體,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組織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將敘述性文體改編為對話式文體,學生增加并扮演人物,參與到對話中。例如,學生編輯的對話選段為“Teacher: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Students:We usually exercise, use the computer and watch TV.”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英語學習的多種需求,對教材文本進行改編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可用于英語對話訓練的微型劇本。英語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對話,以對話的形式展現文本內容,把握閱讀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旨。此外,英語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教具將音頻、視頻用于英語閱讀教學課堂,豐富課堂構成要素,在音視頻的輔助下,構建豐富性閱讀教學課堂,以氛圍感染學生閱讀文本、參與課堂語言互動。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鑒于英語口語氛圍和語言環(huán)境較為欠缺,學生在英語學習時,無法在一個相對較好的語言環(huán)境內獲得良好的英語語感。鑒于這一情況,英語教師可在課堂規(guī)定“在英語課堂上僅能說英語”的學習規(guī)則,引導學生嘗試聽英語、講英語,與教師一個構建一個良好的英語語感環(huán)境。
思維發(fā)展是學生學科學習的必然過程,也是學生英語閱讀的必要能力。英語教師要從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角度入手,優(yōu)化閱讀教學方案,通過設置難度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在文本中找到或思考得出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單元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文本Students Who Volunteer, 提 出 問 題“Who are the volunteers in the article ? What are their volunteer activities ?”學生在閱讀第一段落時,可以回答第一個問題“Mario Green、Mary Brown”;學生繼續(xù)閱讀文本,能在文本中找到第二題的答案。學生通讀文本,回答問題,初步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在這一基礎上,英語教師提出判斷類問題,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如,教師設置判斷題“Mario is an avid reader.Helping children study and read in his spare time is his main volunteer work.Mary volunteers at the animal hospital three times a week.”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判斷教師設置的問題是否符合文本內容。
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初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閱讀和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教學環(huán)境,英語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向學生提供純英文、具有一定難度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單元知識,圍繞閱讀文本展開重點學習。教師在微課視頻的最后展示問題“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f you were Mary and Mario, would you like to be a volunteer? What kind of volunteer work would you like to do?”以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和分析文本。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干擾性較弱,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充分發(fā)揮學習主動性,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學習任務群的概念支持下,英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可以從小學的劃分入手,將班級內的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出單元學習和閱讀主題,布置小組合作類閱讀任務,推動學生自發(fā)地進行小組合作探索
以Unit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為例,英語教師布置情境任務“Your friend Yu Mei has written you a letter. Can you write a letter back to your friend? Please write about your favorite subject in your reply.”學生閱讀朋友 Yu Mei 給“自己”寫的信件內容,小組成員一起為 Yu Mei 寫一封回信,介紹自己的在校生活和最喜愛的學科。在任務的驅動下,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文本閱讀工作,并分配任務,對朋友的來信內容進行分析,按照文本結構和朋友在信中提出的問題,合作完成一封回信,在討論與交流中,提高合作學習能力,獲得良好的閱讀學習體驗。
從“教”與“學”的責任主體可知,教學評價主要反映兩方面內容,即,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初中英語教師改進教學評價反饋模式則要從上述兩個方面入手,構建多主體評價模式,引導師生、教研組教師共同參與教學評價工作,從各自角度反饋英語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在How much are these socks?單元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堂臨近結束的5~10 分鐘內,英語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具展示主題與教材文本主題相近的閱讀文本,將班級內的學生分為兩組,兩組學生共同閱讀文本,一組學生提出問題,另一組學生回答問題,檢驗學生同一主題英語閱讀能力。除了直接的師生評價方式,英語教師采取上述檢驗模式,能以潛在的形式,獲取更為真實的閱讀教學評價信息。英語教研組定期開展研討、互評工作,教師相互交流課堂閱讀教學過程和結果,有教師從教學素養(yǎng)的角度,做出專業(yè)化評價。
學生在英語學科學習過程中,基礎知識、口語交際、閱讀理解、思維方式、能力習慣均是其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不斷發(fā)展的方面,也是英語教師培育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點。初中英語教師要更為高效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要加強專業(yè)建設,提升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素養(yǎng),改進閱讀教學模式和評價反饋模式,以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英語課堂的綜合教學環(huán)節(jié),培育學生學科素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