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了元宇宙及元宇宙視域下的圖書館內(nèi)涵。從圖書館文化服務功能、素養(yǎng)培育功能、生活服務功能、學術輔助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服務功能的重塑路徑。最后從物理容器功能、活動場所功能、溝通鏈接功能及形象展示功能四個維度重點闡述了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空間功能變革的趨勢。
關鍵詞:元宇宙;圖書館;服務功能;空間功能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3.0052
1 元宇宙及其視域下的圖書館
隨著信息社會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不斷發(fā)展,圖書館傳統(tǒng)的資源和服務功能已經(jīng)越來越難以滿足用戶多樣化的信息需求,豐富的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使得圖書館的不可替代性逐漸減弱。面對這一困境,圖書館應當也必須主動尋求突破,引入元宇宙概念,變革與重塑圖書館的服務與空間功能,這也是圖書館適應信息化社會與科技進步,主動進行功能拓展與變革的關鍵一步。
1.1 元宇宙概況
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由尼爾·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其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提出的,近來成為火爆全球的現(xiàn)象級話題。當前,F(xiàn)acebook、NVIDIA、Microsoft、騰訊、字節(jié)跳動等多家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巨頭企業(yè)紛紛抓住元宇宙發(fā)展機遇,使元宇宙迅速發(fā)展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的熱點話題,形成了“元宇宙”現(xiàn)象,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
關于元宇宙的定義,就是整合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融合現(xiàn)實(MR)、擴展現(xiàn)實(XR)、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區(qū)塊鏈等信息技術,構建出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相結合的虛擬世界的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元宇宙與現(xiàn)實社會高度互通,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的經(jīng)濟社會系統(tǒng)和逐漸生長的文明體系,是為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并鼓勵用戶進行內(nèi)容生產(chǎn)的虛擬社會[1]。
1.2 元宇宙視域下的圖書館
圖書館的變革重塑與元宇宙的建設發(fā)展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圖書館內(nèi)的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體系是建設元宇宙的基礎,而元宇宙也給圖書館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和運營理念。
2003年,美國林登實驗室開發(fā)并上線運行了游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這是一款為3D虛擬游戲,它被稱為元宇宙的早期形態(tài)。
美國圖書館聯(lián)盟系統(tǒng)于2006年11月在“第二人生”游戲平臺上建立了第一個圖書館,名為Cybrary City,并且在虛擬世界開展圖書館資源與信息服務。同月,游戲啟用了“第二人生圖書館 2.0”,為用戶提供圖書館在線信息交互、圖書館館藏資源檢索、館際文獻傳遞以及虛擬參考咨詢等服務[2]。隨后,世界多家圖書館也開始探索在“第二人生”游戲平臺中建設虛擬圖書館。
我國圖書館也積極引進元宇宙概念及其技術,探索圖書館發(fā)展新道路。例如,國家圖書館已經(jīng)開設專門的虛擬圖書館體驗區(qū)域,綜合應用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shù)字化手段,為用戶提供在虛擬世界中參觀、利用國家圖書館的途徑。
2 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服務與空間功能的重塑和變革
圖書館的服務與空間功能以前只是傳統(tǒng)的書籍、咨詢和閱讀空間,如今它們彌補了信息技術的空隙,提供了更多創(chuàng)新的服務和多樣化的空間體驗。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的服務功能被重塑,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借閱、參考和閱讀,它們擴展到多媒體資源、虛擬現(xiàn)實和增強現(xiàn)實技術、數(shù)字內(nèi)容創(chuàng)作和協(xié)作等領域。此外,圖書館也成為信息技術和媒體素養(yǎng)的培訓基地,為用戶提供數(shù)字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此同時,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的空間功能也在變革中發(fā)展。傳統(tǒng)的書庫和閱覽室正在與創(chuàng)客空間、沉浸式體驗區(qū)、虛擬展覽廳等現(xiàn)代化空間相結合。圖書館成為了一個多功能的社交中心,提供多種交互、學習和文化活動的場所。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空間功能的發(fā)展趨勢是與科技融合,注重用戶體驗和創(chuàng)新,不斷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為用戶提供更廣闊、更豐富的知識傳播和學習空間。通過這種重塑和變革,圖書館在元宇宙時代將繼續(xù)扮演重要的教育、文化和社會角色,為人們創(chuàng)造更開放、包容和富有想象力的知識共享環(huán)境。
2.1 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的服務與空間功能概念
1975年,國際圖書館協(xié)會聯(lián)合會(簡稱IFLA)將圖書館的功能定位為保存人類文化遺產(chǎn)、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信息、開發(fā)智力資源[3]。可以發(fā)現(xiàn),國際圖聯(lián)對于圖書館的功能定位已經(jīng)不足以概括信息社會中圖書館應當擁有的服務與空間功能,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的服務與空間功能將出現(xiàn)更大的顛覆,這也內(nèi)在地要求圖書館對其服務與空間功能的概念和內(nèi)涵進行變革與重塑。
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主要為[4]:(1)文化服務功能。即圖書館綜合利用自身的信息資源和多樣化服務手段向用戶提供文化服務、滿足用戶信息需求。(2)素養(yǎng)培育功能。即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的主體,無差別地向社會群體開展文化教育、提升用戶信息素養(yǎng)。(3)生活服務功能。即圖書館作為城市的“第三空間”向用戶提供文化娛樂消遣、填補生活空白等。(4)學術輔助功能。即圖書館綜合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信息挖掘手段,為用戶以及社會的科研學術工作提供情報支撐。圖書館的空間功能主要包括[5]:(1)物理容器功能。即圖書館物理建筑的合理規(guī)劃以及建筑當中能夠容納的包括圖書資源和場館設備在內(nèi)的物理實體綜合發(fā)揮出的功能。(2)活動場所功能。即在圖書館空間場所內(nèi)進行的一切資源活動和人際活動的總稱。(3)溝通鏈接功能。即圖書館內(nèi)的用戶、資源以及館員之間的多元信息交流和資源鏈接。(4)形象展示功能。即圖書館作為一個職能機構在用戶心中和社會上建立培養(yǎng)出的形象和品牌。
2.2 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服務功能的重塑
2.2.1 文化服務功能
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文化服務功能的重塑主要包括:(1)傳統(tǒng)圖書借閱服務的擴展。建立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nèi)的虛擬圖書館聯(lián)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實現(xiàn)圖書館館際資源的共建共享,共同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2)豐富文化活動。根據(jù)用戶信息需求和閱讀習慣,有針對性地貼合用戶策劃活動,利用AR、VR、可穿戴設備等手段豐富用戶的活動體驗。(3)開拓服務渠道。保證用戶可以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獲取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在如今線下服務渠道已經(jīng)趨近飽和的現(xiàn)狀下,圖書館需要將工作重點放在線上虛擬渠道的擴展和維護中。(4)服務功能拓展。圖書館需要將傳統(tǒng)的線下活動擴展到虛擬互聯(lián)網(wǎng)當中,提供多渠道信息檢索、虛擬參考咨詢、個性化信息推動等服務。(5)引進人工智能技術。圖書館需合理利用人工智能設備和技術,代替人力回答一些程序化問題,同時利用人工智能設備分析用戶閱讀習慣和偏好,進行信息資源的主動推薦。
綜合來看,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文化服務功能的變革,當前主要集中于利用元宇宙技術手段對傳統(tǒng)文化服務的手段進行拓展,利用全方位、多角度視聽效果的呈現(xiàn),使用戶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并利用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例如,2021年4月23日,中國國家圖書館聯(lián)合中國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5G全景文化典籍《永樂大典》的閱讀展覽活動,借助270°裸眼、360°電視和720°眼鏡,使用戶能夠全景賞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6]。
2.2.2 素養(yǎng)培育功能
均等化一直是圖書館進行社會素養(yǎng)培育的核心要素,但是由于不同地區(qū)圖書館發(fā)展水平不平衡、用戶獲取信息素養(yǎng)培育能力不平衡等原因,使得圖書館社會素養(yǎng)培育功能的均等化實現(xiàn)一直存在于理想狀態(tài)中。隨著元宇宙中區(qū)塊鏈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發(fā)展,圖書館將有效打造去中心化、人人可及的素養(yǎng)培育場所,虛擬現(xiàn)實技術帶來的真實體驗也便于讓不同受教育水平和不同身體條件的用戶都能夠無差別地獲取信息素養(yǎng)培訓知識,掌握現(xiàn)代化信息技能,推動社會信息公平的實現(xiàn)。當前,美國國會圖書館提出了“連接社區(qū)數(shù)字倡議”(CCID),使用圖書館信息資源與虛擬現(xiàn)實等交互式技術相結合的方法致力于提高當?shù)卦∶?、黑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種等信息弱勢群體的信息素養(yǎng)[7]。
2.2.3 生活服務功能
一直以來,圖書館都致力于打造自身作為城市“第三空間”的功能,元宇宙概念的出現(xiàn)無疑為這一功能的實現(xiàn)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圖書館就利用VR技術廣泛收集整理校園內(nèi)的經(jīng)典人文故事,實現(xiàn)其虛擬場景導覽。需要注意的是,圖書館生活服務功能應該是在圍繞圖書館資源以及圖書館職能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而不能為了滿足用戶消遣娛樂的需求而隨意地將一些與圖書館無關的娛樂活動納入到圖書館的功能服務體系當中。當前,個別圖書館為了追求所謂的活動人氣,毫無原則地舉辦一些與圖書館無關的活動,將圖書館淪為舉辦活動的無意義場所,這對圖書館的長遠發(fā)展來說是有害無益的,與圖書館功能的變革重塑背道而馳。
2.2.4 學術輔助功能
圖書館要利用其豐富的信息資源開展學術活動,進行信息資源深層次分析挖掘,為用戶的決策提供情報支撐,對用戶的科研、學術活動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資源,同時回答用戶的學術提問。與傳統(tǒng)學術輔助功能不同的是,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在學術輔助功能的實現(xiàn)過程中更加強調(diào)用戶的交互性和感知性,圖書館員能夠以虛擬的形象面對面地為用戶提供交互式的服務,用戶的需求能夠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得以解決。同時,圖書館還應當綜合應用多種元宇宙科技手段構建學術科研的支撐網(wǎng)絡。一個典型的案例是華盛頓大學圖書館提供了基于主題或?qū)I(yè)檢索的搜索引擎,圖書館可以根據(jù)用戶的學術需求,為其職能匹配具有用戶所需學科背景的圖書館員或者專業(yè)學者,實現(xiàn)一對一的可視化虛擬學術輔助服務[8]。
2.3 元宇宙視域下圖書館空間功能變革的發(fā)展趨勢
2.3.1 物理容器功能
圖書館物理容器功能的變革與重塑并不是簡單地進行圖書館場館的擴張,而是應當在細致分析圖書館用戶數(shù)量、用戶類型、用戶對圖書館的利用習慣等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圖書館館舍功能范圍的劃分。在館舍設備的選擇購買上,也應當增加VR、AR、人工智能機器人、可穿戴智能化儀器等設備的購買,滿足用戶對圖書館高科技、高水平的使用需求。
當然,圖書館物理空間內(nèi)最重要的內(nèi)容仍然是信息資源。元宇宙視域下,傳統(tǒng)的紙本資源已經(jīng)不能滿足用戶多樣化的信息需求,應當不斷豐富圖書館信息資源的載體形態(tài),走向虛實結合、多線融合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道路。綜合利用元宇宙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將圖書館信息資源以更加真實、立體的形式展現(xiàn)在虛擬圖書館中,豐富用戶的閱讀體驗。如哈佛大學圖書館等多家圖書館都開始提供虛擬瀏覽閱讀功能,用戶可以在虛擬圖書館中按索書號、標題或圖書館空間結構進行圖書館文獻資源的3D預覽[9]。
2.3.2 活動場所功能
圖書館的活動場所絕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閱覽服務實現(xiàn),而應當結合圖書館社會功能和資源優(yōu)勢,打造以人為中心、虛實結合的多功能活動場所。利用圖書館多樣化的信息資源開展活動,打造獨一無二的空間氣質(zhì),將線下傳統(tǒng)的陣地服務、線上的新媒體服務、虛擬空間的服務、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世界高度互通的圖書館服務有機結合起來。
元宇宙視域下的圖書館活動場所功能實現(xiàn)的最終目的應當是建立能動型的自主學習空間[10],這個空間能夠綜合利用信息資源和現(xiàn)代化手段培養(yǎng)用戶自覺能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能力,在充足資源和高新設備的支撐下鼓勵用戶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實驗創(chuàng)新的能力,這是元宇宙時代對圖書館轉型發(fā)展的新要求。如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于2021年2月開啟PUL創(chuàng)客空間,在圖書館創(chuàng)客空間內(nèi)配備虛擬仿真設備、3D打印機以及協(xié)作工作臺等工具以供用戶自主學習和探索創(chuàng)造[11]。
2.3.3 溝通鏈接功能
圖書館溝通鏈接功能的實現(xiàn),絕不僅僅是機械化地為人找書、為書找人,而是需要滿足用戶在虛擬空間內(nèi)實現(xiàn)人與書、人與人、人與圖書館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無障礙交流互動。圖書館元宇宙通過有效溝通和鏈接各類數(shù)字信息資源,極大地縮短了從知識生產(chǎn)到知識傳播應用的時空距離,同時改變了傳統(tǒng)物理空間中的用戶關系,形成了一種去中心化、虛實結合的多層次社交組織形式,實現(xiàn)了用戶與信息資源、用戶與圖書館、用戶與用戶的非線性互動。
在元宇宙當中,用戶能夠擁有獨一無二的數(shù)字身份,這個數(shù)字身份能夠?qū)⒂脩粼谠钪嬷兴械男畔⑿袨榇?lián)起來。而圖書館用戶身份作為用戶數(shù)字身份中的一環(huán),也能夠獲取用戶在其他渠道的行為和需求信息,從而能夠輔助圖書館進行主動的資源和服務推薦,也有利于圖書館與元宇宙中其他機構的多元溝通和有效聯(lián)動的實現(xiàn)。
然而,當前全球范圍內(nèi)的圖書館還沒有在元宇宙視域下設計構建圖書館、資源以及用戶之間的溝通網(wǎng)絡,僅僅實現(xiàn)了圖書館及其資源向用戶的單項鏈接。例如,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虛擬地球科學圖書館能夠支持用戶對圖書館資源的虛擬瀏覽和可視化檢索[12],但在用戶與圖書館的雙向反饋機制以及用戶間信息交互方面還未見有相關實踐。
2.3.4 形象展示功能
圖書館在外在的建筑設計上要具有標志性,空間功能布局要科學合理、綠色協(xié)調(diào)、親和舒適,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圖書館也可以采購AR、VR、人工智能等設備豐富圖書館的用戶體驗。同時,還要有意識地打造圖書館的虛擬形象,利用獨特的資源內(nèi)容、多樣化的信息服務、獨特的服務品牌等在用戶心中樹立圖書館形象。不僅僅是圖書館整體,甚至是圖書館員都應當定制自己的虛擬形象,在與用戶進行信息交互的過程中,利用全息投影等技術以虛擬、立體的形象展現(xiàn)在用戶面前,增強用戶的沉浸感。例如,在德國漢堡市公共圖書館網(wǎng)站的主頁上,可以看到一個身著牛仔夾克、紅色頭發(fā)的女性人物形象,被稱為INA[13],她是一個能夠獨立完成用戶信息回答的虛擬機器人館員,虛擬圖書館員可協(xié)助圖書館員實時回答用戶的常規(guī)提問,在提高用戶使用圖書館的滿意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3 結語
當前,圖書館所有功能的實現(xiàn)都是圍繞空間和時間這兩個相互交織的鏈條展開的,圖書館功能的變革與重塑歸根結底就是其服務和空間功能的拓展。而元宇宙作為社會文明和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chǎn)物,其概念和技術都對圖書館的功能重塑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圖書館作為圍繞信息資源和用戶運轉的社會機構,必須適應元宇宙這種虛擬現(xiàn)實化轉型的大趨勢,從服務和空間兩個維度尋求突破。
參考文獻
[1]楊新涯,錢國富,唱婷婷,等.元宇宙是圖書館的未來嗎?[J].圖書館論壇,2021,41(12):35-44.
[2]寧巖,王群.國外圖書館基于Second Life的服務實踐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5): 70-74.
[3]柯平.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功能[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31.
[4]李瑞.元宇宙時代數(shù)字圖書館的功能定位與服務變革[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3(2):17-21.
[5]韓建峰.元宇宙時代圖書館數(shù)字閱讀空間的功能定位與服務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40(1):48-50,71.
[6]Mark Needleman.Web2.0/lib2.0-What Is It?(If Its Anything at All)[J].Serial Review,2007(33):202-203.
[7]劉洋.世界讀書日5G新閱讀全景《永樂大典》亮相[EB/OL].[2022-06-29]. https://t.ynet.cn/baijia/30697
266.html.
[8]Library of Congress.Connecting Communities Digital Initiative[EB/OL].[2022-06-18].https://www.loc.gov/programs/of-the-people/represent/connecting communities-digital-initiative/.
[9][JP3]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Library.Reference&Instruction Services[EB/OL].[2022-05-29].https://www.lib.washington.edu/gmm/services/reference.
[10]Harvard library.Virtual Browsing with Harvard Library[EB/OL].[2022-06-30].https://library.harvard.edu/about/news/2020-11-13/virtual-browsing-harvardlibrary.
[11]郭亞軍,李帥,張鑫迪,等.元宇宙賦能虛擬圖書館:理念、技術、場景與發(fā)展策略[J].圖書館建設,2022(6):112-122.
[12]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Make! Create! Innovate!PUL opens makerspace[EB/OL].[2022-06-30].https://library.princeton.edu/news/general/2021- 01-26/make-create-innovate-pul-opens-makerspace.
[13]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Earth&Environmental Sciences(Virtual Geosciences Library)[EB/OL].[2022-06-30].https://guides.lib.umich.edu/c.
php?g=28289.
作者簡介:
遇曉(1986),女,碩士,三亞學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閱讀推廣。
(收稿日期:2023-05-02 責任編輯:張靜茹)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Library space-time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 universe
Yu Xiao
Abstract: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cepts of libraries in the metaverse and metaverse perspectives. B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unctions of libraries, it constructs a pat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shaping of library spatiotemporal functions in the metaverse perspective. Specificall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ibrary spatial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averse from four dimensions: physical container function, activity venue function, communication link function, and image display function. Finally, it proposes a path to reshape library time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literacy cultivation function, life service function, and academic auxiliary function.
Keywords:Meta Universe; Library;? Functional Change; Space-time Function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2020年規(guī)劃課題“海南各級政府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應急語言服務研究”(HNSK(QN)20-5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