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含多個維度,要求教師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品讀、鑒賞、藝術、表演等能力。采用以學定教的方式有效開展語文教學,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才是小學語文教學應有的指向。教師要根據學情確定教學方法和策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以學定教;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以學定教策略尊重學情,為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在常規(guī)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備課更多的是憑借自己的經驗,這顯然容易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產生偏差。學生的語文能力參差不齊,學生在面對同一節(jié)語文課時,內心的期望與追求存在差異。因此,普適性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并不能完全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以學定教策略是在充分考慮學生需求差異下有效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方式,能夠最大化地激發(fā)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發(fā)揮優(yōu)勢,彌補弱勢,從而整體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核心素養(yǎng)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要求
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學的主體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多樣性原則、適用性原則等都應該被充分考慮進去[1]。在組織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關注學生的實際成長。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教師需要注意教學策略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既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又尊重他們的差異,在秉持適用性原則的基礎上,讓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跡可循。在具體的實施上,基于常態(tài)化的課堂教學應該重視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難點的突破[2]。基于此,語文教學的目標就不再只是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還要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二、以學定教策略的界定與實施意義
以學定教策略是將學生看作教學的前提,充分關注學生,明確了語文教學的實際努力方向?!半p減”政策的貫徹與落實進一步改變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指導需求[3]。因此,在面對學生個體差異的時候,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各自的長處與劣勢,遵循以學定教思想,更有針對地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例如,要想提升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教師可以借助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問題、拓展資源、開展活動等方式[4]。除了針對一些有拔高需要的學生,采用以學定教策略還可以幫助到語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诤诵乃仞B(yǎng)提升的以學定教策略,能夠在保證語文教學公平的基礎上,兼顧全體學生,實現(xiàn)因材施教。
三、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的以學定教策略
(一)有效依托整本書閱讀教學,提升學生“讀”的素養(yǎng)
教師不能讓學生的閱讀局限在教材中,要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閱讀空間。新課標中對學生閱讀量的要求也遠超于教材中課文的數(shù)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施課外整本書閱讀教學成為一種必然。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要以師生共讀的形式來開展,認真選擇讀本,確定閱讀時間。如師生可以約定每周幾的第幾節(jié)課為閱讀課,同時確定好讀本。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還需要有一定的反饋,以促使學生堅持閱讀,直到切實完成整本書的閱讀,有效提升“讀”的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中的內容,讓學生對《伊索寓言》進行整本書閱讀。從寓言故事的內容與教育意義來看,選擇相近的題材開展閱讀教學是一種不錯的方式?;谶@樣的選擇,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會更有對比性,從而能夠更好地把握重點和中心。比如,確定了“獅子”這個故事主題,教師可以將《獅子和野豬》《獅子和青蛙》《獅子和大象》等故事組合在一起開展閱讀教學,讓學生充分體會獅子不同的形象,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基于這種形式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二)重視單元教學的雙線結構,提升學生“思”的素養(yǎng)
從單元整體教學的角度來看,單元主題與語文要素并行的雙線模式不僅能夠推動教學的進行,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具體的實施中,很多教師都關注到了單元主題對語文教學的影響,但是很少落實到每一課的教學中。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文教材的作用,教師要遵循以學定教思想,采用雙線并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單元的主題和內容,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舉一反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其他單元的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雙線并行的方式讓學生更深入地運用語文教材,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思”的素養(yǎng)。這一單元的主題指向了自然的奧秘與科技的精彩,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素材。就語文要素的表達來看,讓學生提出閱讀中不懂的問題,同時嘗試解決,不僅能訓練學生的提問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動地解決問題。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例,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意識到自然與科技的主題貫穿于這一單元的每一篇課文中,還要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比如就題目而言,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恐龍會飛向天空”這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仔細閱讀,快速定位到文章的倒數(shù)第二段,找到不會飛的恐龍變成鳥類的論斷,從而回答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變得更深入,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靈活運用古詩詞,提升學生“賞”的素養(yǎng)
課程改革對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傾向于讓學生熟讀成誦,在初步了解詩詞大意的情況下完成相應的試題。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中重要的元素符號,其深意不僅僅局限在文字句段中。學生要通過賞析詩詞了解歷史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內涵。因此,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要重點立足于古詩詞的賞析層面。用讀寫繪的方式指導學生賞析古詩詞,有利于學生明確詩詞中的意象,以及通過這些意象營造的意境,表達對古詩詞的理解,體會古詩詞的情感,從而切實提升學生“賞”的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山行》時,教師可以運用以學定教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賞析素養(yǎng)。杜牧的這首《山行》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也與這一單元描寫秋景的主題一致。如果單從語文教學的層面來看,強調詩中的“生”和“坐”,讓學生在背誦與默寫環(huán)節(jié)可以做到準確無誤是教學的重難點。可是,這樣的教學對整首古詩的挖掘不夠深入。讓學生仔細品讀文字,透過文字看到圖畫,再透過圖畫體會情感,能夠讓學生產生更多的感悟。教師可以以讀寫繪的形式來讓學生賞析這首古詩,明確詩中的意象,用畫筆描繪詩的內容。只要學生能夠從賞析的角度來看待這首詩,自然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用字的精確。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繪制的圖畫,結合課文的釋義,講述對這首詩的理解,以提升學生的賞析素養(yǎng)。
(四)指導學生的創(chuàng)意寫作,提升學生“寫”的素養(yǎng)
考慮到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局限性,教師在組織寫作教學的時候并不要求學生掌握多么高超的寫作技能。教師要在考慮學生實際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設計創(chuàng)意寫作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寫”的技能??v觀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寫作教學,從低年級的寫話到中高年級的習作,都更重視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yǎng),而非一味追求習作的字數(shù)。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學生的素質教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將書法課程與創(chuàng)意寫作相結合,既可以豐富寫作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又可以讓學生練習書法,對提升學生“寫”的素養(yǎng)可謂是一舉兩得。這里要強調的是,在結合書法課程和習作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書法的規(guī)則。比如,古代的書法作品以右為開端,自上而下書寫,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也可以選擇這樣的格式。再如,古代書信常用小楷書寫,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也可以效仿。以這種富有文化氣息的方式開展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能讓學生更加樂意參與。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習作七:寫信”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完成基本的習作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書法來指導學生的習作,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在現(xiàn)代文中,一封完整的信件主要由稱呼、問候語、正文、祝福語、署名、日期這幾部分組成。教師可以選擇古代書寫時用的信箋,規(guī)范書信的格式,利用多媒體進行范例展示,指導學生用小楷進行書寫,將稱呼寫在右上角,從右到左依次完成書寫,提升學生“寫”的素養(yǎng)。
(五)善于借助課本劇,提升學生“演”的素養(yǎng)
讓學生進行以口才訓練為前提的演講,并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能有效提升學生“演”的素養(yǎng)。要想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要切實關注學生表演能力的培養(yǎng)。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的課本劇開展教學,讓學生自主選定準備改編的文本,系統(tǒng)地了解課本劇的形式和結構,充分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比如在課本劇改編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性格來分配任務和角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特長。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之前以演講的形式介紹自己小組的課本劇,為接下來的表演打好基礎。演講的過程也是學生展示自我的過程。這樣既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篇課文有1600余字,屬于長課文,但也正因為文章的篇幅較長,使得課本劇的編演成為可能。通過課后的問題提示可知,這篇課文可以概括成三部分內容:完璧歸趙、澠池會面和負荊請罪。為了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的余地,教師可以讓學生基于興趣,從這三個內容中任意選出一個進行改編。以“完璧歸趙”這部分內容為例,雖然這個故事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耳熟能詳,但是真正要改編成課本劇還需要注意很多細節(jié)。比如在道具選擇方面,和氏璧應該能夠突出“愿意拿五十座城”換的特點,如果從幽默的層面來設定,可以在和氏璧的道具上備注“五十座城也不換”,讓學生在捧腹大笑之余,明確和氏璧的價值。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扮演柱子,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表演的機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道具的成本,讓道具“說話”,從而提升學生“演”的素養(yǎng)。
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前提下的以學定教策略,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方式。教師要以常態(tài)化的語文教學為起點,采用以學定教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淑端.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實施探究[J].名師在線,2023(5):26-28.
[2]朱明驊.關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J].新課程,2022(43):36-37.
[3]張?zhí)煳?“雙減”背景下以課外閱讀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分析[J].新課程導學,2023(3):83-86.
[4]陳桂蘭.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實施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2(47):53-57.
作者簡介:李秀芹(1977—),女,江蘇徐州睢寧縣王集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