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瓊
作文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文字表達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成為了不少學生眼中的一座“大山”。孩子怵頭寫作文的問題,也是不少家長的煩惱。一位家長曾和我反映:“老師一留作文作業(yè),家里就免不了‘雞飛狗跳’,孩子對著空白的作文紙抓耳撓腮半天也憋不出幾行字。”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怵頭寫作文,拋開寫作技巧、思想情感、文章架構等內容不說,單是在規(guī)定時間里文從字順地寫好一篇作文,就會讓很多孩子“很是頭疼”。想解決孩子寫不出、寫不好作文的問題,光靠老師課堂上的教和練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需要家長們搭把手,只有家校結合,才能更好地解決孩子怵頭寫作文的難題。
寫作就是用文字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在紙上。然而,在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喜歡說話、樂于表達,可是每當面對空白的稿紙,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為什么會出現(xiàn)“人人口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現(xiàn)象呢?這是因為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雖然都屬于表達,但是書面表達更注重邏輯性與完整性,需要作者運用多種技巧才能提高表達效果。因此,寫作文與日常說話雖有密切聯(lián)系,但有所不同。
在生活中喜歡表達卻寫不出像樣作文的孩子,往往在口語表達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是因為日常表達不特別強調邏輯性與完整性,而這些問題經(jīng)常被家長忽略。因此,想要讓孩子寫作文時“有話可寫”,避免磕磕絆絆,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的完整表達能力,以及提高孩子說話時的邏輯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經(jīng)常會跟家長談起自己在學校發(fā)生的各種事情,這既是提高孩子表達能力的好契機,又是讓孩子積累作文素材的好時機。當孩子分享生活瑣事時,家長要注意聆聽,通過詢問、引導、鼓勵等方式,讓孩子的語言表達更具完整性和邏輯性。
上小學三年級的鬧鬧回到家中和爸爸媽媽分享自己所在班級球隊贏得足球比賽的事情。一進門,鬧鬧就眉飛色舞地說:“今天足球比賽贏了,我們班有一個同學哭了,另一個班的8號球員慌了神,我立了大功……”這些話沒頭沒尾,也無因無果,讓人聽起來有些摸不著頭腦。這時,家長可以通過詢問的方式來優(yōu)化孩子的表達:“為什么班里有一個同學哭了?”“8號球員慌了神和這位同學哭了有什么關系?”“你們這次足球比賽贏得順不順利?”“你怎么立了大功呢?”在家長一番引導下,鬧鬧這才還原了足球比賽的原貌:這場比賽格外精彩,到了比賽尾聲時,鬧鬧的班級依然以一球之差落后,球隊里有一位同學急得甚至哭了,只有鬧鬧鼓勵大家不要放棄。對方認為他們穩(wěn)操勝卷,洋洋得意起來,鬧鬧瞅準了8號球員注意力不集中的有利時機,在最緊要關頭一腳飛射,成功把比分扳平,在點球大戰(zhàn)中鬧鬧的球隊最終贏得了勝利。鬧鬧描述出整個比賽的全過程,也在不自覺中完成了一篇口頭作文。
老師布置了作文題目,孩子不知道該寫什么,往往不是因為“無話可說”,而是那些有趣的情節(jié)被他們忽略了。要想改變這一情況,家長在指導孩子寫作時要從日常生活入手,有意識地讓孩子用完整且富有邏輯的語言表達,這樣孩子才能在頭腦中捋清作文素材,寫作文時便能更好地下筆。
面對空白的稿紙,很多孩子坦言自己沒有寫作思路,無從下筆。每每此時,有些家長會生氣著急,免不了對孩子進行一番訓斥。然而,寫作思路并不會憑空冒出,如果孩子一時想不到合適的作文素材,家長可以進行引導。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引導”并不是家長直接將合適的寫作素材告訴孩子,也不是家長給孩子指定寫作的方向,而是要給孩子思路的迸發(fā)搭建“梯子”。當孩子沒有思路、不知道如何下筆時,家長不妨就地取材,讓孩子模仿名家名篇的寫作思路展開進一步的分析與探究。
以比較常見的“親情”主題作文為例,孩子在面對這一主題的作文無從下手時,有一位父親是這樣做的:他先篩選出一些與父愛有關的名人名篇,然后告訴孩子,可以選擇其中感觸頗深的文章借鑒思路。孩子讀了幾篇文章后,注意到了朱自清的《背影》,告訴爸爸:“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好?!卑职掷^續(xù)循循善誘:“這篇文章就寫了一個生活中的小場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卻隱藏著濃濃的父愛,你想一想自己的生活里有沒有這樣的事情?”通過閱讀、分析與思考,孩子很快提筆寫了一篇《小巷》。
這篇作文也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小時候每當暑假來臨,“我”就和農村的外婆一起生活?!拔摇笨偸呛痛遄永锏男』锇橥娴教旌冢看位丶覟榱顺?,都會走一條漆黑的小巷,小巷里沒有路燈,且只能一人通行,每次走過時稍微有一點動靜“我”都會嚇得哇哇大喊。外婆知道了這件事后,便天天在小巷口接“我”,我們祖孫二人一前一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一次,我們這群小孩起了爭執(zhí),“我”提前半小時回家,以為外婆不會來接我,可是外婆竟然站在那里。“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外婆從不問“我”回家的時間,卻因為擔心“我”在小巷獨行害怕而早早地等在那里。同樣是描述一件小事,同樣體現(xiàn)了濃濃的親情。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寫不出、寫不好作文不是語文素養(yǎng)的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學習知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很多孩子在寫作文初期表現(xiàn)平平,可一旦入門,卻會“飛一樣的進步”。因此,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要放平心態(tài),避免給孩子造成畏難、焦慮的情緒。
孩子無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寫出作文也是正?,F(xiàn)象,可是有些家長卻顯得比孩子還焦急:“這么簡單的作文題目你為什么想不明白?”“寫一篇作文有什么難的,半天也寫不了幾行字,我看你天生就不是寫作的材料!”這樣的訓斥往往會產生反作用,讓孩子不斷加深“我不會寫作文”“我寫不好作文”的意識。還有一些家長經(jīng)常會在孩子寫作文時指指點點,不是說孩子寫的內容不好,就是說孩子的語言表達不行。在家長的花樣打擊下,孩子不是“不會下筆”,而是“不敢下筆”。
家長的情緒與態(tài)度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忽視,當孩子怵頭寫作文時,家長更需要放平心態(tài),在尊重孩子學習規(guī)律的前提下,多給孩子支持與鼓勵,少給孩子否定與批評。
想要解決孩子怵頭寫作文的問題,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而且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只有當家校合力,提升孩子寫作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