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芬
(樅陽中學 安徽銅陵 246700)
作為一門涉及面較為廣泛的人文學科,歷史學科的學習僅靠過去死記硬背方式很難讓學生持續(xù)保持學習興趣。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能夠針對傳統(tǒng)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解讀新課程標準,基于實際學情不斷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以有效加快教育改革進程,促使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得到質的飛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教育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歷史課堂中探究知識,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也能夠讓歷史課更加高效有序地進行下去。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學生固然是學習的主人,但教師作為教育引領者也是不容忽視的。這是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梳理分析有效史料內容的經驗能力不足,對于史料的真?zhèn)无q證鑒別能力還有待提升,需要在教師的引領中選擇真實客觀且有效的史料有序開展學習活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把握歷史社會背景,對史料內容仔細甄別,去偽存真,借助多元教育形式呈現(xiàn)史料內容,帶學生重回“歷史現(xiàn)場”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在綜合運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在特定時空中把握歷史史實。
比如,在教學《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提前研讀教材,在上課前搜集整理多則史料內容,將不同類型的史料知識整合到一起以供教學使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民國時期的新聞報道圖片、當時的漫畫和后世研究的文字材料、文學作品等都作為史料以便學生在課堂中探究分析,通過鼓勵學生在課堂中根據史料內容分析辛亥革命的發(fā)生和歷史意義,讓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念分析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一方面讓學生從統(tǒng)治危機的角度分析清朝速亡的原因,另一方面讓學生從時代背景分析這場革命存在的一些問題,等等。學生通過討論進而得到唯物史觀素養(yǎng)的提升。
科技的進步發(fā)展使得現(xiàn)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各科教學改革得到了質的飛躍。歷史教材中包含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教學內容,知識繁雜且各知識點之間還存在極有規(guī)律的聯(lián)系。在信息化教育時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展開教學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呈現(xiàn)一些形象、生動的資料輔助教學重現(xiàn)歷史場景,在直觀展示抽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能加深學生的歷史體驗,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將年代久遠、復雜抽象的歷史知識簡單化,將抽象難懂的歷史知識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從而使這些知識點變得簡單易懂,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為全面、深刻的理解與感知。
比如,在教學《羅斯福新政》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宣傳紀錄片的剪輯片段,然后提問學生為什么羅斯福能跟華盛頓、杰斐遜、林肯并列雕刻在美國總統(tǒng)山上?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羅斯福上臺前美國經濟慘敗的狀況,讓學生從視覺上對美國人民生活環(huán)境惡劣的情況有深刻感知后,結合教材內容分析經濟危機對當時社會的影響,而后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羅斯福上臺實施新政后的境況,鼓勵學生積極對比,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又如,在教學《人民解放戰(zhàn)爭》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引領課堂。這節(jié)課要求學生探究國民黨政權滅亡原因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將人民群眾的作用貫穿始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呈現(xiàn)收集到的各種資料,指導學生獲取相關知識并進行分析探究,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人心向背,理解為何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引導學生深度探究知識,能夠跨越時空間隔全方位呈現(xiàn)、還原歷史場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人民群眾之所以選擇和擁護共產黨,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華民族、為中國人民謀利益、謀幸福的政黨。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摒棄傳統(tǒng)的題海戰(zhàn)術,根據學生的既有認知能力和具體教學內容導入恰當的問題情境,在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過程中幫助學生鍛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將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通過問題引導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最終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也能夠讓學生的史料實證思維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學《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分別展示涉及不同朝代版圖的地圖,認真對比這幾幅地圖,說說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其說明了什么?這些問題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對課本內容形成感性認識。其次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設計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問題情境:1.從政治、經濟、文化、貿易等方面分析各民族在這個時期的發(fā)展情況,分析兩宋時期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上的變化;2.將重要歷史事件、人物和時間以表格的形式進行歸納,建構知識結構圖;3.探究各民族之間的關系。鼓勵學生針對教師整理的不同問題進行探究,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相關重點知識以動態(tài)形式呈現(xiàn),由此讓學生的歷史思維得到有效提升。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教學有效性對教材內有限的知識進行針對性拓展延伸,由此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能夠做好歷史解釋工作,讓整個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以《工業(yè)革命》相關知識為例,為了讓學生對歷史有系統(tǒng)認識,教師可以在復習相關知識時鼓勵學生結合教材中與工業(yè)革命相關的材料,在課下通過查看書籍等途徑搜集相關史料。教師在課堂中補充中西方關于此段歷史的評述,呈現(xiàn)案例材料,并結合具體的問題請學生探究討論。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確思路,在史料對比分析中能夠用正確的歷史解釋語言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思辨能力得以增強,也在聚焦史料學習的過程中實現(xiàn)歷史素養(yǎng)的有效自我提升。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關注四個素養(yǎng)維度展開教學,針對核心素養(yǎng)目標設計又提出了學習任務群概念,即以問題驅動和大單元整合的形式讓學生在歷史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引中全面提升歷史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任務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將班級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引導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做好學習內容整合,創(chuàng)設新的學習情境,以助力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達成和落實。
比如,在教學《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課時,教師可以針對教材中的子目標設計不同任務,基于“青春·信仰”這一主要任務情境,對學習內容進行充分的整合。可以圍繞李大釗的“青春”細化不同的學習主題,如“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誕生”“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責任擔當”,對應五個主題分別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對五四運動的爆發(fā)、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個人成才和國家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等進行梳理。在核心任務的層層指引中,學生產生學習五四運動相關知識的興趣,主動深入去了解其中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深遠影響。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學習,最終實現(xiàn)歷史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歷史教材的素材都是經過編選者精挑細選的,教師將全面、客觀的教材史料內容生動呈現(xiàn)出來,能夠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挖掘教材中有關愛國主義情感的內容,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主題活動,在豐富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引領學生在感悟和認識重大歷史事件意義的過程中明白現(xiàn)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活動的親身體驗中形成家國情懷,由此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理念。
比如,教師在開展《家國情懷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活動課時,就可以先分析教材。這一課涉及我們國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發(fā)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時間線的形式整理出為我們國家發(fā)展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將現(xiàn)在和歷史進行對比,引領學生關注疫情下的普通醫(yī)護工作者,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探究當前我們國家的生活現(xiàn)狀和古代戰(zhàn)爭時期人民的生活有哪些異同,鼓勵學生在探尋歷史聯(lián)系的過程中建立起思維網絡,在歷史痕跡的探尋中感受到家國情懷的意義。同時,可以借助黨史學習教育契機帶領學生從歷史課堂中走到校園外,通過到附近的博物館和紅色教育基地、紀念館等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先烈的革命精神,聽老一輩的人講過去的故事,由此從內心深處真正生發(fā)強烈的學習動機,認識到家國情懷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借助“開學第一課”視頻從百年黨史學習再往前追溯,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輔助講述重大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深刻體悟家國情懷的抽象內涵,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參與過程中進一步明確自我的責任與擔當,并牢固樹立起與中華民族休戚與共的愛國精神。
無論是“雙減”政策的提出還是“五項管理”的落實,都對課后作業(yè)的設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歷史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充分明白布置的作業(yè)并非越多越好。針對作業(yè)機械化、單一化,缺乏針對性的問題,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要能夠針對學情做好準確的估量,要能夠盡可能照顧每位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設計多元化的有一定探究性的作業(yè)。
以《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例,本課的“學習思考”一欄有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科技在明清時期為何不能像西方那樣發(fā)展成為近代科技?請同學們圍繞該問題撰寫一篇小論文。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yè),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查找資料的時間,因為這一結果包含多方面因素,有政治層面的因素,也有經濟、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學生通過自己查找資料,史論結合,撰寫論文,可以培養(yǎng)嚴謹的思維,并以史為鑒,認識到科技發(fā)展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又如,教師在教學《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時,可以針對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在課下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完成歷史作業(yè)。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幾種選擇,比如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為經濟社會生活變化撰寫解說詞并向同伴介紹,學習中央臺相關綜藝節(jié)目的語言應用;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了解的生活場景畫下來;或鼓勵學生以短視頻的形式介紹自己學習到的歷史變化知識??傊鳂I(yè)形成可以多種多樣,學生可以大展身手,利用自己的特長完成作業(yè),在此過程中讓歷史知識深化于心。
綜上所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基于新課程改革標準優(yōu)化歷史課堂,可以從做好史料資源采集,培育學生唯物史觀;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提升學生時空觀念;基于核心問題引領學生利用史料進行實證;拓展歷史知識內容,做好歷史解釋工作;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討論中把握知識點;注重實踐體驗,引領學生感悟家國情懷;布置多元化作業(yè),幫助學生鞏固內化知識等方面展開教學,促使學生在知識探究中激發(fā)學習熱情,習得更多歷史知識,從而實現(xiàn)歷史學習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