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育人成效是檢驗思政課“德法共育”的根本標準,高職院校要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找準“德法共育”的新定位,落實“德法共育”的新要求,構建“一體兩翼三化四融合”的思政課“德法共育”新路徑,為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時代新人賦能增效。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職院校;思政課;德法共育;創(chuàng)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2-0107-06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堅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1],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大力推進思政課“德法共育”工作,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又是培養(yǎng)“德法兼修”時代新人的現實路徑。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德法共育”的新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zhí)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盵2]高職院校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德法共育”新形勢,把“德法共育”放在學校工作大局中去謀劃和推進,遵循“三因”理念,找準思政課“德法共育”的著力點,明確思政課“德法共育”的新定位,全面提升新時代思政課“德法共育”的質量和水平。
(一)從“法制”到“法治”,折射治國理念的新升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從無到有再到逐步實現體系化,大致經歷了過渡時期法制、社會主義法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等發(fā)展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并將其納入“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3]。從“法制”到“法治”,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內涵卻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胺ㄖ啤敝饕侵阜?、法規(guī)、規(guī)章等制度,“法治”則是治理國家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法治”需要以“法制”為基礎。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憲法中“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從“法制”到“法治”是治國理念的新飛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盵4]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讓法治意識入腦、入心、入行,引導大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培養(yǎng)法治思維,樹立法治信仰,仍需廣大思政課教師付出不懈的努力。
(二)從“三德”到“四德”,呈現道德發(fā)展的新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5]。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崇尚修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就開始著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作為全體國民的公德。改革開放后,黨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應運而生,成為全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6],這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民公德“五愛”要求的發(fā)展。進入21世紀,公民道德建設被列入重要議事日程。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實施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著力點的基礎上[7],新增個人品德建設內容,把“三德”變成“四德”,對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從“各育”到“共育”,見證德法課標的新變革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承載著高?!暗路ü灿钡闹匾姑8母镩_放以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根據時代要求不斷調整,經歷了從“98方案”到“05方案”再到“20方案”的過程。1987年11月,《關于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規(guī)定設置5門思想教育課程,其中形勢與政策、法律基礎為必修課,大學生思想修養(yǎng)、人生哲理、職業(yè)道德三門課由各高校根據實際有選擇地開設。1998年6月,《關于普通高等學?!皟烧n”課程設置的規(guī)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把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設置為兩門必修的思想品德課。2005年3月,《〈中宣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合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標志著“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從“各育”走向“共育”。2020年12月,《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將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更名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德法共育”的新要求
高校是“德法共育”的主陣地,思政課是“德法共育”的主渠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8],為高職院校推進思政課“德法共育”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找準“德法共育”的著力點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9]。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fā)揮作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6]。“德法共育”是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機融合,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對“德法共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確立“德法共育”的理念,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重視道德教育而輕視法治教育,出現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合不緊密的現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自覺承擔培養(yǎng)“德法兼修”人才的重任責無旁貸,尤其是思想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更要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德法共育”[7],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升“德法共育”的獲得感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指出,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必須躬身實踐。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10]。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11]。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fā)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指出,一些地方和學校對“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有的課堂教學與現實結合不緊密,有的學校第二課堂重活動輕引領[12]。高職院校要重視實踐育人,構建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德法共育”實踐教學體系,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實現理論入腦、入心的重要途徑,實踐教學不僅能讓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運用所學理論分析現實問題,而且能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達到“雙贏”。思政課“德法共育”要加強頂層設計,將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推動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明辨是非,增強學生“德法共育”的獲得感。
(三)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重塑“德法共育”的新生態(tài)
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的有效途徑。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因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chuàng)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13]。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強調,要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chuàng)新[14]。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f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深入推進智慧教育,提升在線教育支撐服務能力,推動“互聯(lián)網+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是推進新時代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15]。高職院校思政課“德法共育”要緊扣新時代大學生學習需求的變化與特點,依托“互聯(lián)網+”搭建在線學習平臺,借助信息技術變革思政課的學習方式,豐富思政課的學習內容,不斷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感染力;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思政課“德法共育”數字化轉型,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重塑“德法共育”新生態(tài)。
三、高職院校思政課“德法共育”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1]這一重要論述對辦好思政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構建“一體兩翼三化四融合”的思政課“德法共育”新路徑,提升思政課“德法共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耙惑w”即以課堂教學為主體,“兩翼”即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三化”即理論教學專題化、實踐教學項目化、考核評價多元化,“四融合”即德育與法育相融合、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線上與線下相融合、顯性與隱性相融合。
(一)夯實“一體兩翼”,打造“德法共育”高地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16]。高職院校思政課“德法共育”要打通課堂、網絡、實踐育人的壁壘,拓展“德法共育”的時空范圍,構建“主課堂+”的多維立體課堂,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時代新人。
以課堂教學為主體,聚焦“德法共育”提質。課堂教學要在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上下功夫,筑牢思政課“德法共育”主陣地。一要在知識傳授上下功夫?!暗路ü灿币怎r活的案例吸引學生,以榜樣的力量感召學生,以透徹的理論說服學生,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和話語體系把“大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引導學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鳴”,實現行動上的“共振”。二要在價值引領上下功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德法共育”的熱難點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著力打造“互動課堂”,推動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以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為“兩翼”,聚焦“德法共育”增效。思政課“德法共育”要緊扣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依托“互聯(lián)網+”打造線上教學平臺,借助信息技術變革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升思政課“德法共育”的吸引力。通過新技術助力思政課“德法共育”在線課程建設,開發(fā)優(yōu)質配套且適合碎片化學習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精心打造“掌上課堂”,實現線上線下優(yōu)勢互補,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創(chuàng)新實踐形式,通過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到庭審現場、黨風廉政教育基地、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法治宣傳教育基地進行觀摩、學習,幫助學生實現學、思、悟、行的有機統(tǒng)一。強化實踐導向,積極打造“行走課堂”,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真知,提高思政課“德法共育”獲得感。
(二)聚焦“三化改革”,創(chuàng)新“德法共育”發(fā)展
要做好新時代“德法共育”工作,必須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要求落實好[17]。高職院校要聚焦難點,打通堵點,著力推進理論教學專題化、實踐教學項目化、考核評價多元化的“三化”改革,不斷提升思政課“德法共育”的實效。
第一,理論教學專題化,優(yōu)化“德法共育”理論供給。高職院校要以問題為導向,將思政課“德法共育”的理論轉化為現實問題并呈現出來,設計問題式“德法共育”理論教學專題,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體系和教學方式,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促進“教學體系”向“價值體系”轉化。一要吃透教材,提煉教材主題。在深入剖析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思政課“德法共育”的目標和要求,把握教材重難點,形成教材主題。二要悟透學生,設計成長主題。通過深入走訪調研,全面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困惑點,確定學生的成長主題。三要強化引領,打造教學專題。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在教材重難點和學生關注點相結合的基礎上,圍繞教材主題和學生的成長主題,優(yōu)化教學設計,打造前后銜接又相對獨立的思政課“德法共育”問題式理論教學專題,實現“教材—教學—價值”體系的轉化。
第二,實踐教學項目化,推動“德法共育”實踐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德法共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以“項目化”教學為抓手,推動思政課“德法共育”高質量發(fā)展。一是以目標為導向,從思政課“德法共育”的教學目標出發(fā),設計適合思政課“德法共育”的實踐教學項目,強化可操作性;二是以項目為載體,將實踐教學內容轉化為與理論教學內容一一對應的若干個實踐教學項目,增強針對性;三是以學生為中心,項目設計必須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遵循學生的成長成才規(guī)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項目化實踐教學改革為例,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將實踐內容設計為適應篇、思想篇、道德篇、法治篇四個模塊,每個模塊下設若干實踐項目,實現課內實踐、校內實踐、社會實踐三位一體。講人生方向時,組織開展大學生網絡游戲現狀調查;講中國精神時,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社會公德時,組織開展校園不文明行為隨手拍活動;講法治素養(yǎng)時,組織開展案件旁聽庭審活動等,引導學生在思政課“德法共育”實踐中深化理論認識,促進知行合一,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
第三,考核評價多元化,激發(fā)“德法共育”的內生動力。當前,思政課“德法共育”考核評價的主體、內容、方式較為單一,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現象,導致考核導向不明、考核結果失真、考核評價片面,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因此,構建思政課“德法共育”多元考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不僅是培養(yǎng)“德法兼修”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提高思政課“德法共育”成效的必然選擇。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注重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在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相互評價的同時,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評價。二是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注重共性評價與個性評價的結合。實施差異化發(fā)展評價,科學設置共性指標,合理設置個性指標,構建知識、能力、素養(yǎng)、實踐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學生多元化發(fā)展。三是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注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創(chuàng)新“德法共育”評價,實施考試與考查、定性與定量、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強化“四個融合”,提升“德法共育”成效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fā)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盵8]高職院校思政課“德法共育”能否落地見效,關鍵要在德育與法育相融合、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線上與線下相融合、顯性與隱性相融合上下功夫,開創(chuàng)新時代思政課“德法共育”的新局面。
第一,德育與法育相融合,明確“德法共育”的目標。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大多高職院校沒有確立思政課“德法共育”的理念,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往往各自為政,導致思政課“德法共育”效果不佳。要解決這個問題,一要堅持德法并重。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提高對“德法共育”重要性的認識,強化“德法共育”理念,將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課程體系,推動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深度融合。二要優(yōu)化課程結構。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要以思政課統(tǒng)編教材為依據,以“德法共育”目標為導向,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道德和法治的內容進行結構化處理,建立完善的“德法共育”知識體系,使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兩者比例得當、比重均衡。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治問題,以思政課“德法共育”為抓手,幫助學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時代新人。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增強“德法共育”的實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是新時代思政課“德法共育”的內在要求?!暗路ü灿辈粌H要在理論上“以理服人”,而且要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檢驗理論、感悟真知。思政課教師唯有把理論講透、講活,學生方能真信、真用。思政課“德法共育”既要針對“是什么”進行科學引導,又要圍繞“為什么”與學生進行探討,還要有“怎么辦”的思路分析,進而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打通理論與實踐的轉化通道,引導學生把社會上的案例與課堂上的理論聯(lián)系起來,深刻感受科學理論強大的生命力。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德法共育”的重要內容,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構建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德法共育”實踐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明辨是非,著力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如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成果展示等活動,增強思政課“德法共育”的吸引力;也可通過辯論賽、報告會、隨手拍及社團活動等方式,提高思政課“德法共育”的參與度;還可通過參觀調研、旁聽庭審、志愿服務等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知識,提升“德法共育”的獲得感。
第三,線上與線下相融合,創(chuàng)新“德法共育”的模式。高職院校應主動適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技術變革,探索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推動思政課“德法共育”高質量發(fā)展。一是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促進信息技術與思政課“德法共育”的深度融合。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加強在線課程建設,引導教師開發(fā)數字化校本課程,實現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拓寬思政課“德法共育”的渠道。二是豐富教學形式,充分發(fā)揮線上平臺的優(yōu)勢,推動“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用好簽到、搶答、統(tǒng)計、討論、考試等智慧教學工具,增強思政課“德法共育”的黏性。在“互聯(lián)網+”時代,思政課“德法共育”應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平臺,線上通過公眾號、短視頻、微課堂、手機App等形式打造“掌上課堂”,引導學生隨時學、隨地學、隨身學,搶占思政課“德法共育”的網絡主陣地。線下通過課堂講授、專題報告、專家講座、研究性學習等形式打造“理論課堂”,引導學生系統(tǒng)學、深入學、創(chuàng)新學,筑牢思政課“德法共育”課堂教學主陣地。
第四,顯性與隱性相融合,凝聚“德法共育”的合力。思政課“德法共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應統(tǒng)籌發(fā)揮各類優(yōu)質資源的育人功能。推動思政課“德法共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使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貫穿“德法共育”全過程,除了重視顯性的第一課堂,還需發(fā)揮隱性的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潛移默化的作用,實現顯性灌輸與隱性滲透的有機融合,增強思政課“德法共育”的實效性。一是構建全課程“德法共育”的格局,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價值引領的顯性作用;以“德法共育”為抓手,推動公共課和專業(yè)課同向同行,發(fā)揮隱性教育的滲透功能。二是營造良好的“德法共育”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和法治元素有機融入校園環(huán)境,使其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在重大節(jié)日、社團活動、學術報告、志愿服務、知識競賽、演講賽、辯論賽等活動中融入道德和法治元素,在潛移默化中推進“德法共育”。三是發(fā)揮新媒體“德法共育”的功能。充分利用校園網、公眾號、視頻號等平臺,聚焦學生關切,及時推送“德法共育”的熱點話題和典型案例,增強“德法共育”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推動高職院校思政課“德法共育”高質量發(fā)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相統(tǒng)一,緊密結合實際,聚焦思政課“德法共育”的重點難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拓展“德法共育”的時空范圍,構建“主課堂+”的多維立體課堂,推進理論教學專題化、實踐教學項目化、考核評價多元化“三化”改革,在德育與法育相融合、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線上與線下相融合、顯性與隱性相融合上下功夫,構建“一體兩翼三化四融合”的思政課“德法共育”新路徑,努力提升思政課“德法共育”的實效。
[ 參 考 文 獻 ]
[1] 江國華.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疇[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2(1):1-16.
[2] 習近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EB/OL].(2016-12-10)[2023-01-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0/c_1120093133.htm.
[3] 本報評論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19(1).
[4] “四個全面”擘宏圖: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戰(zhàn)略布局[N].人民日報,2021-08-12(5).
[5] 萬俊人.道德何以興國立人: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N].光明日報,2013-12-13(1).
[6]莫紀宏.法安天下 德潤人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5):12-20.
[7] 張鋒.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暗路ü灿贝嬖诘膯栴}、成因及對策[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2(10):233-236.
[8] 田麗,趙婀娜,黃超,等.大思政課,總書記心中的一件大事[J].人民日報,2022-05-22(1).
[9] 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 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yǎng) 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EB/OL].(2017-05-03)[2023-01-16].https://news.12371.cn/2017/05/03/VIDE14938
13701569253.shtml?t=636294790837656250.
[10] 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2).
[11] 馮剛,陳夢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價值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8):4-9.
[12] 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8-18)[2023-01-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13] 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EB/OL].(2015-05-23)[2023-01-16].http://news.cntv.cn/2015/05/23/ARTI1432375002806110.shtml.
[14] 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N].光明日報,2019-05-17(1).
[15] 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EB/OL].(2022-01-12)[2023-01-1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16]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3-01-16].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17] 馬華. 立德樹人 遵循規(guī)律 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N].人民日報,2022-07-21(11).
[責任編輯:黃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