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陳 吳建明 張文志 劉向陽
經皮內窺鏡下經椎間孔腰椎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discectomy,PET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目前廣泛流行的手術之一,因其組織損傷小、出血少、風險和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LDH的手術治療[1-3],其手術效果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效果相近[4-6],且其手術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的,降低了手術費用。PETD 成功的關鍵一步是準確的定位和穿刺[7],對于有經驗的醫(yī)生來說,這并不困難,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通常需要多次穿刺,反復透視,增加了組織和神經血管損傷概率[8-10]。因此,穿刺和透視次數(shù)的增加通常是不可避免的,這會增加手術風險和并發(fā)癥,并導致年輕醫(yī)生在PETD 手術中的學習曲線陡峭[11]。文獻報道需要完成30 例以上手術才能基本掌握這種技術[12-13]。為了解決定位穿刺準確性問題,國內外文獻報道有采用機器人導航技術、電磁導航技術、混合現(xiàn)實技術等[14-15],但是這些設備昂貴且技術要求高,很難在短時間內普及。
我們設計出了輔助穿刺裝置,此裝置結合三維可視化技術一起使用,可以進行穿刺路徑定位和指導椎間孔穿刺。本文通過與傳統(tǒng)徒手方法進行對比研究,旨在探討這種輔助穿刺裝置聯(lián)合三維可視化技術在PETD手術中的穿刺效果。
納入標準:①單側、單節(jié)段LDH病人;②同意進行PETD 手術的病人;③年齡≥18 歲,經正規(guī)保守治療3 個月無效;④無其他嚴重疾病的病人。排除標準:①病變節(jié)段既往有手術史;②患有腰椎滑脫、腰椎不穩(wěn)、椎管狹窄等相關脊柱疾病的病人;③極外側型LDH,椎間盤向近端或遠端重度脫出者;④不能正常進行語言交流。
該研究納入了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間在亳州市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診斷為LDH 的94 例病人。這些病人被隨機分配到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采用輔助穿刺裝置聯(lián)合三維可視化技術建立通道(46 例);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穿刺法建立通道(48 例)。亳州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本研究[(BY)2020-0018],所有病人對手術知情同意并簽字。手術均由同一位年輕醫(yī)生完成通道建立,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脊柱外科醫(yī)生使用PETD技術完成椎間盤切除和神經根減壓。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病人術前完善腰椎正側位片、過伸過屈位片、腰椎CT三維重建和MRI。其中研究組CT檢查時采用俯臥位(所用俯臥位墊與術中相同)。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統(tǒng)計量P值例數(shù)46 48年齡(images/BZ_28_1831_778_1854_829.png±s,歲)性別(例)男26 25 0.186 0.666手術節(jié)段(例)女身體質量指數(shù)(images/BZ_28_1831_778_1854_829.png±s,kg/m2)L4/5椎間盤突出類型(例)中央型20 23 49.9±13.3 49.0±15.3 0.308 0.759 22.52±2.29 22.98±2.47-0.943 0.408 25 28 L5/S1 21 20 79旁中央型25 24旁側型14 15--0.152 0.697 0.262 0.877
三維可視化技術介紹是借助CT 數(shù)據(jù)(Dicom 格式),利用三維可視化醫(yī)學診斷圖像處理系統(tǒng)(安徽紫薇帝星數(shù)字科技有限公司)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處理后的三維圖像可以使用不同顏色渲染、任意旋轉、縮放、拆分、調節(jié)透明度等操作,器官、血管、神經、占位等組織間的關系清晰可見。術中使用德國Joinmax椎間孔鏡和射頻系統(tǒng)。
本文所用的自制輔助穿刺裝置如圖1 所示,包括固定架、連接桿、量角器、刻度針、導向器等。導向器和刻度尺通過螺絲固定,導向器進針一側設計成“十字交叉”型,進針方向可以沿著8 個不同方向微調。穿刺時出針圓孔緊貼著皮膚進針點,這樣通過微調進針方向就可以有目的地調整穿刺方向。
圖1 自制輔助穿刺裝置 a:示意圖(1-固定架、2-連接桿、3-量角器、4-刻度針、5-導向器和6、7、8三個關節(jié));b:實物圖;c、d:導向器
為了減少因體位改變而產生誤差,術前腰椎CT檢查與手術時同樣體位,且所用俯臥位墊是相同的(圖2 a)。CT檢查之前在病人腰背部皮膚進行金屬條定位標記,CT掃描后在病人皮膚上用記號筆標出金屬條確切位置,以備術中使用。采用64排雙螺旋CT,層厚為1 mm,掃描病人背部全部皮膚,獲取腰椎CT二維數(shù)據(jù)。利用CT數(shù)據(jù)重建出腰椎三維可視化圖像,重建內容包括體表標記物、皮膚、肌肉、神經根、硬脊膜、椎間盤、骨組織等(圖2 b)。建立1條直徑7.5 mm 的虛擬管道及穿刺針,術前模擬通道建立,調整虛擬管道及穿刺針達到理想位置(圖2 b)。360°旋轉圖像觀察管道與神經根、上關節(jié)突和椎間盤位置關系。以皮膚表面標記物為參考位置,測量出術中皮膚進針點,即虛擬穿刺針與皮膚交點(圖2 b藍色圈內)。測量出虛擬穿刺針與矢狀面角度,即術中穿刺外展角度(圖2 c)。根據(jù)模擬穿刺針在體表投影和皮膚表面標記物位置,計算出術中穿刺方向(圖2 d)。術前在病人皮膚表面標記出進針點位置、穿刺外展角度和穿刺方向(圖2 e),以備術中直接穿刺所用。
圖2 術中相關圖片 a:CT檢查的體位;b:可視化重建結果,虛擬管道在藍色圈內顏色改變處是皮膚進針點位置,黑色圈內是重建的體表標記物;c:測量穿刺外展角度;d:確定穿刺方向;e:術前標記出穿刺參數(shù),藍色圈內是進針點位置,紅色箭頭是穿刺方向;f:術中穿刺;g:自制多功能皮膚定位器實物圖
病人取俯臥位,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皮膚麻醉,安裝好自制輔助穿刺裝置,根據(jù)術前規(guī)劃調節(jié)好穿刺角度,18G 穿刺針從導向器中心沿著術前規(guī)劃的穿刺參數(shù)緩慢行椎間孔穿刺(圖2 f),穿刺針需要平行于刻度針,“C”型臂X 線機透視確定進針位置。若位置不佳,利用“十字交叉”型導向器微調,再次透視,位置滿意后,注射麻藥行椎間孔區(qū)域麻醉。置換導絲后撤掉輔助穿刺裝置。注射麻藥行上關節(jié)突麻醉,最后行腰背筋膜麻醉。通道建立后按照標準經皮椎間孔鏡(TESSYS)技術[16]完成椎間盤切除和神經根減壓。
對照組穿刺路徑的設計及通道建立依靠術者經驗、病人體型,同時參考術前腰椎CT和MRI,椎間隙及穿刺角度的確定采用自制多功能皮膚定位器(圖2 g,專利號:ZL 2022 3 0535477.5)。通道建立完成后,其余步驟與研究組相同。
病人術后常規(guī)嚴格臥床6小時,術后1個月內可以戴腰圍下床行走,避免彎腰和久坐。3 個月內避免體力勞動。術后3 個月、6 個月門診隨訪,隨訪時完善腰椎CT和MRI。
評價兩組住院天數(shù)、穿刺次數(shù)、穿刺時間、透視次數(shù)、手術時間及一次穿刺成功數(shù),末次隨訪時采用改良MacNab標準[17]評價手術療效。
應用SPSS 25.0(IBM 公司,美國)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雙側檢驗α值取0.05。
94例病人均順利完成手術,無大出血、栓塞、神經損傷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研究組隨訪時間為(8.9±2.1)個月,對照組隨訪時間為(8.7±1.8)個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622,P=0.109)。兩組間在住院天數(shù)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747,P=0.690)。研究組在穿刺時間、穿刺次數(shù)、透視次數(shù)、手術時間和一次穿刺成功數(shù)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末次隨訪時依據(jù)改良MacNab 標準評估手術療效,研究組優(yōu):18 例,良:25 例,一般:3 例,優(yōu)良率為93.5%,對照組優(yōu):19 例,良:25 例,一般:4 例,優(yōu)良率為91.7%,兩組優(yōu)良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33,P=0.739)。隨訪期間對照組有1例病人術后腰腿痛恢復良好,第7天出現(xiàn)腿部疼痛加重,復查MRI 提示形成側隱窩囊腫,予以保守治療3 周后腿部疼痛消失。兩組各有1 例病人復發(fā),經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均采用減壓固定融合手術治療,術后恢復滿意。
典型病例見圖3。
圖3 病人,女,41歲,診斷為L5/S1椎間盤突出癥,術前行三維可視化重建腰椎,在自制輔助穿刺裝置引導下建立通道,行PETD手術,手術后病人恢復滿意 a、b:術前腰椎MRI顯示L5/S1椎間盤突出,硬膜囊和S1右側神經根受壓;c:三維可視化重建結果;d、e:術中正側位透視穿刺針位置;f:S1神經根腹側和背側均減壓徹底;g、h:術后半年復查腰椎MRI顯示突出髓核徹底去除
LDH是脊柱外科常見疾病,20%的病例需要手術治療,而LDH 的微創(chuàng)手術已被廣泛接受和使用[18]。PETD 作為成熟的微創(chuàng)手術在臨床效果和預后方面具有諸多優(yōu)勢,因此越來越受到醫(yī)生和病人的青睞。研究發(fā)現(xiàn),內窺鏡手術治療LDH可顯著降低再次手術率,長期隨訪復發(fā)率在4.68%至10.00%之間,再次手術率為3.12%[19-20]。然而,PETD 有幾個實際問題。首先,對于椎間孔狹窄的病人或者穿刺路徑有骨性阻擋的病人,往往需要反復穿刺才能到達滿意位置,這可能導致醫(yī)源性損傷,其中最常見的是神經根和硬腦膜損傷[21]。其次,當穿刺不準確時,尤其是外科醫(yī)生經驗不足時,需要多次重復穿刺并配合X線透視,增加了手術時間和相關手術風險,使醫(yī)護人員和病人都受到X線輻射。而長期低劑量輻射很容易導致甲狀腺、肺和其他器官發(fā)生癌變[22-23]。研究人員已經證實骨外科及其他相關科室醫(yī)生接受的輻射劑量與癌癥之間的關系,并且在PETD手術中X射線輻射是不可避免的[24]。因此,減少X射線透視的頻率對于減少敏感身體部位的輻射暴露量至關重要。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統(tǒng)計量P值例數(shù)46 48住院天數(shù)(images/BZ_28_1831_778_1854_829.png±s,d)穿刺時間(images/BZ_28_1831_778_1854_829.png±s,min)穿刺次數(shù)(images/BZ_28_1831_778_1854_829.png±s,次)透視次數(shù)(images/BZ_28_1831_778_1854_829.png±s,次)手術時間(images/BZ_28_1831_778_1854_829.png±s,min)--4.6±0.9 4.7±0.9-0.747 0.690 14.1±4.3 19.1±3.7-6.107<0.001 3.8±2.1 7.9±2.6-8.389<0.001 8.3±3.3 15.1±4.2-8.704<0.001 79.0±8.5 89.7±13.4-4.617<0.001一次穿刺成功數(shù)(例)12 4 5.242 0.022
為了減少PETD 手術期間X 射線透視和輻射暴露的頻率,精確定位和穿刺技術至關重要。因此,探索新的穿刺方法,減少X線透視和穿刺次數(shù),提高定位精度,一直是微創(chuàng)脊柱外科醫(yī)生尤其是初級外科醫(yī)生關注的重點。Wu等[25]采用回顧性分析將電磁導航系統(tǒng)應用于PETD 手術中指導通道建立,并與傳統(tǒng)徒手穿刺對比,結果表明電磁導航系統(tǒng)給PETD 手術帶來了方便,可以顯著縮短術中放射時間、穿刺時間和手術時間,并且縮短了PETD的學習曲線。同時,光學導航系統(tǒng)由于其高度準確和完善的技術而被廣泛用于PETD[26],然而,該系統(tǒng)的一個缺點是視野不足,因為需要用相機觀察反射球,并且視線可以被堅固的障礙物阻擋。此外,反射球通常安裝在手術器械的手柄上,因此靈活的針尖難以可靠地跟蹤目標部位。楊蕙銘等[27]報道2D 引導機器人在TESSYS 手術中輔助椎間孔穿刺效果,同時與常規(guī)徒手穿刺進行對比,結果顯示2D引導機器人組可以明顯減少穿刺次數(shù)和透視次數(shù),在預防手術并發(fā)癥方面有一定作用。Jin 等[28]采用骨科機器人聯(lián)合術中CT掃描應用于PETD 中,與單純采用傳統(tǒng)穿刺聯(lián)合“C”型臂X 線機透視比較,前者穿刺準確性更高,并降低了醫(yī)生和病人的輻射暴露。但是以上設備較昂貴且需要專門人員進行操作,增加病人住院費用,很難普及使用。我們采用自制輔助穿刺裝置聯(lián)合三維可視化技術,明確了穿刺路徑,降低了穿刺難度,提高了穿刺精度,減少了輻射劑量;其結構簡單、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可重復使用,適用于PETD 手術;其降低了“C”型臂X線機透視時的輻射劑量、穿刺次數(shù)和手術時間,并且不增加手術并發(fā)癥和治療費用,適用于所有醫(yī)院和脊柱外科醫(yī)生,尤其是普通醫(yī)院,效益顯著。
這種自制的體表輔助穿刺設備仍存在一些不足。理想的輔助穿刺裝置可以達到一次成功穿刺,由于病人體位改變誤差、穿刺參數(shù)測量誤差和輔助穿刺裝置調節(jié)誤差,實際情況下多數(shù)需要兩到三次穿刺。因此,仍然需要改進和升級。盡管存在這些限制,本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新的穿刺方法建立通道有效減少了術中X射線輻射、穿刺時間和穿刺次數(shù)。
總之,這種自制輔助穿刺裝置聯(lián)合三維可視化技術建立通道可顯著降低穿刺次數(shù)和透視次數(shù),縮短手術時間,并沒有增加手術并發(fā)癥,而且其價格便宜,易于操作,不會增加病人的治療費用,證明了其臨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