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宜帖/溫州大學
溫州,是中國戲曲的搖籃。而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誕生于北宋中葉至宣和年間的溫州,因此溫州素有“南戲故里”之稱。南戲始終貫穿中國戲曲的全部歷史,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占據(jù)著不可或缺的位置。在溫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記錄中,溫州市共記錄約541 處古戲臺,其中永嘉縣有236 處,遠超有“中國古戲曲文化之鄉(xiāng)”之稱的寧海縣。
溫州古戲臺按風格可分為宋元、明清兩個時期,永嘉茶二趙氏大宗祠古戲臺是永嘉縣眾多南戲戲臺中保存較好的清代古戲臺之一。其風格多趨向纖細、精致,逢木必雕并多飾彩繪。其藻井為聚攏式,繪有精彩的彩繪圖釋。枋上承井壁,繪竹林七賢、花鳥畫及戲曲故事,并繪有蘇式包袱石榴紋,井頂蓋板上繪花卉紋[1]。彩繪圖案和色彩保存較完整,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以及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古戲臺戲曲彩繪是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了解和研究戲曲彩繪和溫州戲曲發(fā)展史的珍貴資料之一。
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題材豐富,藝術造詣高,與溫州歷史上漆器工藝精湛有關,在宋代被譽為全國第一?!稏|京夢華錄》卷二《御街》有記載北宋開封城南門大街以東設有“溫州漆器什物鋪”:“南門大街以東,南則唐家金銀鋪、溫州漆器什物鋪、大相國寺,直至十三間樓、舊宋門。”[2]宣德門是皇城的正門,在宣德樓前御街上開設有“溫州漆器什物鋪”,購買者主要是達官貴族,可見溫州的漆器地位之高。隨著戲曲的出現(xiàn)和流行,技藝精湛的工匠自然將漆器裝飾技藝運用到古戲臺裝飾中。彩繪的題材主要以《三國演義》《西游記》《白蛇傳》等老百姓耳熟能詳?shù)膽蚯鷥?nèi)容為主,反映了民間對忠義及真善美的崇尚。
中國本原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觀念,衍生出中國民間藝術的“五行色觀念”。“五行色觀念”是對自然萬物獨特的理解,確立了色彩最初的價值和內(nèi)涵。它代表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宇宙時空觀念。并將顏色與方位神祇相配,也即東方青龍,青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紅色;北方玄武,黑色;中央黃龍,黃色。顏色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就是木為青、金為白、火為紅、水為黑、土為黃的五行色彩組合。[3]
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同樣講究五行用色?!吨芏Y·考工記》中對五色的論述:“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繡[4]?!?/p>
整體上看,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的色彩艷而不俗。如果運用現(xiàn)代色彩理論來分析,畫面主要運用互補色的手法,如紅綠色的對比輔以鄰近色襯托畫面。黃與紫、橙與藍、紅與綠,這樣大反差的色彩組合,也達到了視覺上的平衡,黑白起到了很大的協(xié)調(diào)作用。在現(xiàn)有的繪畫中,橙色和藍色的對比效果特別溫暖,而在藍色中加入白或黑則呈現(xiàn)出深淺的色效果,而橙色則帶有微朱紅色,有效減弱色相差,加強明度差,從而顯得畫面素雅而和諧。如經(jīng)典折子戲《秦瓊表功》(圖1)中,畫師主要運用朱色與綠色的對比,輔以藍、赭以及黑白灰等色使得畫面更為豐富和諧,可見古代畫師深諳五行用色之道。
圖1 《秦瓊表功》
戲曲彩繪與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吉祥的寓意?!凹t靠黃,亮晃晃”“斷國孝,三藍墨”“紅紅綠綠,圖個吉利”,民間設色口訣中的五色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5]。劉備身著紅衣意為正直,關羽全身均為綠色體現(xiàn)其剛毅等,畫師運用象征性的色彩令觀者對劉備同關羽、張飛三次前往臥龍崗訪聘諸葛亮出山輔佐的劇情一目了然(圖2)。
圖2 《三國演義》
由此可見,在創(chuàng)作戲曲彩繪的過程中,畫師需將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借助一定的意象展現(xiàn)出來,在塑造畫面的過程中也要運用對比強烈、張弛有度的色彩及構圖,使整體畫面充滿活力,從而給予人們精神上的慰藉,秉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針對人們的實際需求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人們內(nèi)心意愿的實質(zhì)化體現(xiàn),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的色彩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裝飾性,而且體現(xiàn)了彩繪的地域特色和人們對吉祥平安的美好向往,蘊含著豐富的民間信仰。比如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以鮮艷的色彩為主,這與人們的視覺體驗密切相關。鮮艷的色彩與整體的具體環(huán)境相結合,使人心情更加愉悅,沉浸在喜慶的色彩氛圍中,感受節(jié)日的熱鬧氣氛。這些顏色在人們的心里有著特定的含義,這也與中國傳統(tǒng)的五色觀密切相關。以永嘉茶二趙氏大宗祠古戲舞臺上的繪畫為例,常用的紅、黃、綠、黑、白是“五色”的體現(xiàn),其中“紅”“黃”“綠”使用頻率較高。這些顏色的運用體現(xiàn)了民間“喜紅”“尊黃”“尚青”的傳統(tǒng)信仰。
從字面上看,與“紅”相近的漢字有“赤”“丹”“朱”等。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紅色大致可以表示喜慶、吉祥、幸運、幸福、盛大、權威、地位、驅邪等等。這種從朝廷到民間的“紅色”觀念源于漢高祖劉邦,是皇權的介入導致“喜紅”觀念成為一種民間信仰,逐漸固化在民眾心中。
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更喜歡用紅色來表達吉祥和喜慶,例如永嘉茶二趙氏大宗祠古戲臺戲曲彩繪中的藻井大面積使用紅色表達吉祥富貴平安之意。紅色也成為吉祥節(jié)日主題中最重要的色彩,體現(xiàn)了民間傳統(tǒng)的“喜紅”觀念。紅色物品通常用于裝飾傳統(tǒng)的民間活動,如婚禮和除夕的時候,大廳就被紅色的裝飾布局覆蓋。早在一萬年前的石器時代,紅色來源于“火”和“血”。人們將紅色視為生命,是光和熱的象征,并逐漸從生命的象征上升為具有宗教意義的顏色,寓意祈求和平,驅除邪惡。因此在民間信仰中,紅色逐漸成為吉祥的象征,可以辟邪,祈求好運。這也廣泛反映在古戲臺戲曲彩繪中,通常意味著好運和吉祥。
眾所周知,中國原始人的主體屬于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黃土高原、黃土地帶等是中國早期人民繁衍生息的主要區(qū)域。中國自古就有“天地玄黃”之說,認為黃色是大地的根源色。根據(jù)陰陽五行說,黃帝是中央之神,以“土”統(tǒng)治金、木、水、火四種元素。中央在方位中是至高無上的,黃色是最重要的“正色”。古人認為黃色是中性的顏色,這與中國人所推崇的儒家中庸思想密切相關??偠灾?,中國人的種族、地理環(huán)境、古代傳說和哲學思想無一例外地與黃色息息相關。[6]
中國人尚黃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傳說:“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日:‘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薄秴问洗呵铩芳词钦f,黃帝時的服色崇尚黃色,是取法于土。這是儒家的編造?!栋谆⑼x·號篇》進一步發(fā)揮:“黃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边@已有了尚黃的崇拜含意?!吨芏Y》規(guī)定天子“玄衣黃裳”。其時黃衣是祭祀先祖的莊嚴隆重場合穿的禮服,但普通民眾也可以使用。此外在《禮記》《周易》等典籍中也對這一獨特的文化思維進行了系統(tǒng)地描繪,影響了中國人對黃色的喜愛,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不衰。[7]
在民間信仰中,黃色是吉兆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使用。江南一帶認為黃色能帶來光明、溫暖和希望,還能驅邪、祈求好運。類似的民間活動,如拜燒黃紙錢、燒黃香、寫黃紙對聯(lián)等,都證實了“黃”在民間信仰中是光明、吉祥和活力的象征。“黃”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民間心理。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的彩繪中隨處可見黃色的運用,如《三打白骨精》(圖3)中,孫悟空的繪制運用了黃色。黃色寓意光明吉利,驅除邪祟,保佑平安順遂,這也是民俗信仰在色彩中體現(xiàn)。
圖3 《三打白骨精》
在溫州古戲臺彩繪中不乏冷色的運用,最常見的是綠色和藍色?!吧星唷边@一色彩觀念最主要是體現(xiàn)在“青”字的本義上?!夺屆吩唬骸扒?,生也。象物生時色?!薄扒唷痹⒁獬跎笳魅f物自然生命的初始和萌芽?!犊脊び洝罚骸皷|方謂之青?!鼻?,東方色也。青代表東方,是日出之方位,也是生命開始的方向。“中華五正色理論源自五行(木、水、火、土、金)體系,‘青’在五行體系中相連關系為‘東——木——春——青’,所以‘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指春天或東方?!盵8]因此,古人的“尚青”是對生命的渴望,對自然的崇敬。民間的“尚青”也很明顯,如江南青花瓷的制作,青花“藍染”的工藝,都體現(xiàn)了民間藝術對“尚青”的熱愛。在民間思想中,“綠”代表著生命和自然。在溫州古戲舞臺的繪畫中,綠色和藍色是首選,與其他顏色相匹配,使整體氛圍充滿生機和活力,充分體現(xiàn)了民間信仰在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強大作用。
《三顧茅廬》的彩繪作品(圖4),描繪了劉備一行人邀請諸葛亮出山的情景。大面積的藍色和綠色的運用為畫面增添了生機和活力。民間信仰通過色彩的表現(xiàn)被包含在繪畫作品中,使繪畫充滿吉祥喜慶、驅魔祈福、生機勃勃、朝氣蓬勃,充分體現(xiàn)了充滿民間繪畫色彩的民間信仰和民間思想。
圖4 《三顧茅廬》
2008 年3 月,永嘉縣文化館林鞍鋼先生在期刊《東方博物》上發(fā)表題為《永嘉縣荊州太陰宮工筆油彩壁畫》的文章,將該畫定性為油彩畫。壁畫界則有人認為是油漆畫,價值不高;[9]而民間畫家則用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認為是礦物顏料的古法壁畫。2018 年中國美術學院王小平在《審美在民間——永嘉壁畫研究》一文中認為,永嘉一帶的彩繪為膠彩畫更為貼切,屬于古法繪制的傳統(tǒng)彩繪。
民間畫師在學徒的時候經(jīng)常自制顏料,如黑色使用鐵鍋灰來制作。因藤黃較貴,畫師會用當?shù)攸S枝樹提取的顏色代替藤黃作為家具的底色,但缺點是容易褪色。永嘉本土山上也有礦物色赭石,其他植物色還包括靛藍、茜草等。彩繪中的群青和酞青藍都不是純礦物顏料,而是工廠加工的。一百多年前,溫州五馬街就有專門從事顏料貿(mào)易的商行,如“益泰源”顏料商行。畫師使用群青來提取,粉質(zhì)群青加上牛膠需要慢慢研磨,這種顏色可達幾百年不褪色。調(diào)制一碗粉質(zhì)顏料只需微量的膠,但需要一天甚至兩天的時間。一般來說,調(diào)制時間越長,顏色越靚麗,可保存時間也越久。[10]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面臨快速發(fā)展急劇變革的社會現(xiàn)實,彩繪也受到了時代的沖擊,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的發(fā)展面臨一定的困境。繪畫畫師多為文化程度較低的民間藝術家,多生活在農(nóng)村,他們的作品并沒有受到一定的重視。其技藝的傳承多為口傳傳承。在經(jīng)濟效益的時代,從事彩繪行業(yè)的民間畫師也在追求速度,使得目前民間彩繪色彩愈發(fā)艷俗,繪畫手法也略顯單薄。年輕人更傾向于新鮮事物,對艱辛的勞作已經(jīng)失去興趣,導致彩繪缺乏相應的優(yōu)秀人才。
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尤其是其中的色彩運用,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對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中的色彩進行提取,建立一套專屬于古戲臺戲曲彩繪的標準化色彩。也可將古戲臺彩繪應用到藝術創(chuàng)作、紡織、設計等領域中,使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可以通過更豐富的方式實現(xiàn)傳承。
第二,將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引入校園,讓學生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古戲臺彩繪的色彩創(chuàng)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傳承古戲臺彩繪尋找新的契機。
在溫州古戲臺戲曲繪畫發(fā)展過程中,色彩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研究色彩在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中的應用特點,并結合現(xiàn)代社會的審美,對彩繪的色彩進行重新設計和再傳播,有利于發(fā)揮其色彩的價值,實現(xiàn)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的傳承。如今,傳統(tǒng)文化正在逐漸離我們而去,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讓我們重新審視歷史,拾起祖先留下的技藝,傳承中華文明和民間工匠精神。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韻味。它是溫州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縮影,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在中國戲曲的悠久歷史中,歷經(jīng)滄桑,影響深遠,與戲曲的興衰息息相關,見證并推動著中國戲曲的發(fā)展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