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9月,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投入使用,為開展愛國主義和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新思想和新素材。同時,新教材也成為踐行和落實“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文章從“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出發(fā),概括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問題,并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內容,凝練出“講好中國故事”中涵蓋的制度、文化和道德內容要素,為課堂教學和開展德育工作提供素材。同時,文章以案例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從精讀教材、主題實踐和創(chuàng)新機制等角度,探討“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策略,讓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理解知識、了解歷史,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講好中國故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2-0043-03
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滲透了“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編者致力于將“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融入教材的每一單元中,以期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引領學生成長與發(fā)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塑造精神品格。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使用教材,帶領學生深度解析教材內容,并挖掘、運用和感悟“中國故事”,讓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基礎知識,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
一、“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xiàn)存問題
筆者利用問卷調查和數(shù)據(jù)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以及學生的真實意愿展開了解和研究,從實際的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在“講好中國故事”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尚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科教學的發(fā)展,具體如下:
第一,部分教師缺乏“講故事”的意識。由于長期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仍然以講解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按照教學中的實際內容向學生傳遞理論知識,引導學生以背誦或默寫等方法,記憶基礎理論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無法很好地體會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蘊含的愛國精神、美好品質和理想信念等,難以深入理解本學科的基礎知識,不利于提升學習有效性。第二,故事與教學內容的銜接不夠自然。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講故事”,旨在讓學生通過故事中的內容理解基礎知識,感悟深厚思想,但教師恰恰忽略了“講故事”的初衷,未能明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價值,選擇的故事內容缺乏典型性,難以體現(xiàn)學科知識中蘊含的家國情懷、科學精神等。所以,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無法將“中國故事”與課程內容鏈接。
綜合以上種種問題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的任務尚未實現(xiàn)。對此,教師應積極回溯、復盤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真正理解“講好中國故事”的實際功能和效用。
二、“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內容要素
(一)講好中國制度故事
在中國邁入新時代后,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發(fā)展速度驚人,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教學時,教師要通過講好中國制度故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各項制度,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榮譽感,使學生成為愛國愛家的中國人[1]。
(二)講好中國文化故事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核心、靈魂,要想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培養(yǎng)其文化認同感,豐富其精神世界。對此,作為傳遞思想和實施教學行為的教師,要承擔起文化教育的責任,以中國文化故事為載體,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讓他們自覺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參與者和接班人,并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成長為具備文化素養(yǎng)、民族認同感的國家棟梁。
(三)講好中國道德故事
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初期。在這一時期,教師可通過講中國道德故事,讓學生體會中華兒女身上具備的美好品質,引導他們從具體的人物和事例中,明確道德的力量,主動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2]。
(四)講好國際交往故事
教師不僅要講好對內的中國故事,還要講好對外的國際交往故事,讓學生了解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以及中國為世界和平和國際交往做出的貢獻等。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認識到祖國日益強大,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和政治認同感。
三、“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策略——以統(tǒng)編為例
(一)精讀教材,運用“中國故事”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fā)揮課程思想引領作用的觀念,從“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等方面,明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師將愛國情、強國志等融入教學中?;凇墩n程標準》中涵蓋的課程理念和教學要求,教師要精心研讀道德與法治教材,挖掘多種類教學資源,以“中國故事”為重點,引導學生在聽故事、看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中,感悟民族精神、愛國精神,體會中國人民在追夢道路上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堅定的信念[3]。
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融合了《課程標準》的核心思想,涵蓋豐富的中國故事。經(jīng)過統(tǒng)計和分析,教材中有105課時包含“中國故事”,基本可以概括為三大類:第一類以中國人的生活、情感和價值訴求為主,著重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第二類以中國共產黨的追夢歷程為主,重點凸顯中國共產黨人機智勇敢、創(chuàng)新進步的精神品質;第三類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背景下社會的進步、變遷等為主,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奮斗和發(fā)展史。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中國故事”的具體種類和實際內容,以不同的方式講故事,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奮斗歷史,體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二年級“團團圓圓過中秋”為例,中秋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之一,對傳承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背景,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鉆研教材,理清教材中的主要內容,找準“講故事”的切入點。從整體來看,本節(jié)課的內容可分為“中秋節(jié)日風俗——我們這樣過中秋”“中秋節(jié)情感主旨——中秋節(jié),團圓夜”“實踐拓展——秋天里還有什么節(jié)日”三大板塊。經(jīng)過深入研讀和細致分析,教師可將“中秋節(jié)日風俗——我們這樣過中秋”這一板塊作為講故事的對象,搜尋與中秋節(jié)日風俗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故事,讓學生體會古人的勤勞和智慧。比如,針對教材中“我們合家賞月,共度中秋”的內容,教師可引入“嫦娥奔月”的神話,讓學生了解后裔與嫦娥之間驚心動魄的故事以及中秋賞月這一習俗的歷史淵源。待學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可進一步提問:“從‘嫦娥奔月的故事中你能體會到什么?”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將關注點放在故事中蘊含的美好品質和傳統(tǒng)文化要素上,讓他們理解和感悟中華兒女自古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他們也能深入理解中秋節(jié)節(jié)日習俗背后蘊含的思想。
教師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為基準,結合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緊密相關的故事,通過聲情并茂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文化要素等,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內基礎知識的理解,也能增強小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理念。
(二)主題實踐,挖掘“中國故事”
在“講好中國故事”的背景下,教師若單純地依賴教材中的內容,則不利于學生廣泛積累故事素材。對此,教師要秉承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原則,設計主題實踐活動,拓展課程教學的范圍,挖掘“中國故事”,為“講好中國故事”奠定基礎。在主題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利用紅色故事、傳統(tǒng)寓言故事等資源,帶領學生深入解析和體會故事中蘊含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格等。
教師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活動“講故事”,充分調動小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以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圍繞“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的單元主題,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感受的過程中感悟中國共產黨人歷經(jīng)苦難和波折,最終實現(xiàn)理想的勵志征程。
首先,以“中國故事”為載體,開展主題閱讀活動。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和資源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背景下,閱讀的重要性尤為凸顯。在主題實踐的第一階段,教師可以廣泛搜集與“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這一主題相關的紅色故事,結合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資源,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征程中提煉豐富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故事文本的過程中,感悟中華兒女奮勇抗爭、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中國共產黨誕生初期的代表性人物,作為“講故事”的對象,將他們身上真正發(fā)生的實事,以一種故事化的口吻和形式呈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在情節(jié)曲折、內涵豐富的故事中,感悟共產黨員的美好精神品質。
其次,以“中國故事”為載體,開展主題演繹活動。除了閱讀故事文本之外,教師也可以借助豐富的中國故事,開展主題演繹活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史料合理改編故事文本。以“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為例,教師可以結合語文學科《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文本,引導學生在“接收任務—痛擊敵人—引上絕路—頂峰殲敵—跳下懸崖”一系列情境的表演中,將五位戰(zhàn)士英勇抗敵、智慧取勝、犧牲自我的精神展現(xiàn)出來,升華故事的主題。
最后,以中國故事為載體,開展主題探索活動。在主題實踐中,教師也可以圍繞紅色故事,開展主題實地探索活動,帶領學生在紅色基地中感悟紅色精神。如此,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基本知識,他們的主觀體驗也會不斷增強,思想高度不斷提升。
(三)創(chuàng)建平臺,整合“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不是一種短時性的理念和行為,而是要依托長期的教育機制,這樣才能真正把故事講好并傳遞出去。對此,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背景,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校本化的資源平臺,整合和歸納多種類型的“中國故事”,以名人冊、名人堂、文化展覽等為基本載體,呈現(xiàn)“中國故事”的全貌,達到潛移默化、由淺入深的教育效果[4]。
例如,在“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單元教學中,為實現(xiàn)“講好中國故事”的目標,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以“傳承古代文明,體悟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平臺。在線下平臺中,教師可以將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漢字演變史、古典文學作品、書法作品等作為展覽的素材和資源,并輔之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者的生平材料等,使學生在觀賞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進而產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平臺開設多個板塊,將趣味性的寓言故事、名人逸事等,分設為不同的搜索詞條,引導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學習需求,選擇匹配的故事,展開閱讀和思考。同時,線上平臺也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資源,使他們隨時隨地了解“中國故事”。這樣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也能增強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和民族認同感。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下,教師依據(j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況,從精讀教材、任務探究、主題實踐和創(chuàng)新機制等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和拓展資料,引進多種多樣的故事資源,指導學生將教材中的內容與“中國故事”聯(lián)系起來,不僅可以拓展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度,還能讓他們在溯源中華民族歷史,感悟中華兒女偉大精神品質的過程中,形成文化認同感、民族榮譽感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長為符合社會要求和民族發(fā)展趨勢的新時代青少年。
參考文獻
唐亞,鄧惠,王淦.“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J].新課程研究(中旬-雙),2021(5):3-6.
毛金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1(21):376.
彭月潔.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1(29):46-47.
劉云云.講好中國故事的內容要素選擇與價值探析:以《吃飯有講究》一課為例[J].新智慧,2020(19):59,64.
作者簡介:謝達理(1986.9-),女,福建廈門人,任教于廈門市集美區(qū)樂安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