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永,袁 雕,陸興熱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檢驗科,云南文山 663099
艾肯菌屬隸屬于細菌域、變形桿菌門、β-變形桿菌綱、奈瑟菌目、奈瑟菌科。侵蝕艾肯菌是艾肯菌中的唯一菌種。侵蝕艾肯菌是人類黏膜表面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可以從上呼吸道標本中分離到,從胃腸道或泌尿生殖道標本中也可以分離到,通常不致病,只形成帶菌狀態(tài),當機體免疫力下降及黏膜表面破損時,此菌會進入周圍組織引起感染[1]。該菌為苛養(yǎng)性細菌,營養(yǎng)要求高,生長緩慢、培養(yǎng)數(shù)日才能生長,其分離培養(yǎng)較為困難,又稱為“難培養(yǎng)的細菌”,該菌不易被識別,若檢驗技術不熟練,往往造成漏檢[2]。本文分析本院2020年1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分離的4株侵蝕艾肯菌的臨床資料,為今后臨床合理診治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病例1:患者,女,57歲,咳嗽、咳痰20余年,支氣管擴張伴感染,支氣管鏡灌洗液送檢。病例2:患者,女,52歲,右眼流淚、分泌物多10余年,右眼慢性淚囊炎,抽取膿液送檢。病例3:患者,男,8歲,3 d前無明顯誘因紅腫包塊,右側頜面間隙感染,抽取膿液送檢。病例4:患者,男,13歲,口腔佩戴矯正器,10 d前開始左面部腫痛,左側頜面間隙感染,抽取膿液送檢。
1.2實驗儀器及試劑 SMART CELL Heal force CO2培養(yǎng)箱、VITEK 2 Compact;血平板、麥康凱平板、巧克力平板、沙保弱平板、VITEK 2 Compact NH卡,均購自梅里埃(上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氧化酶紙片購自杭州天和生物有限公司;H2O2試劑購自一心堂藥店;革蘭染色試劑購自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方法 標本采集、送檢、接種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4版)[3]要求進行,膿液標本四區(qū)劃線接種于血平板、麥康凱平板,灌洗液標本四區(qū)劃線接種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沙保弱平板,在35 ℃、5%CO2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分離出的菌株經(jīng)革蘭染色、觸酶、氧化酶試驗后,用VITEK 2 Compact NH卡片進行鑒定。CLSI-M100 32版對侵蝕艾肯菌藥敏試驗無單獨的判斷標準,可參照CLSI M45-A3 ACEK菌群進行藥敏試驗,藥敏試驗必選藥物: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青霉素、頭孢曲松(或)頭孢噻肟、亞胺培南、環(huán)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復方磺胺甲噁唑;可選藥物:四環(huán)素、氯霉素、利福平、氨曲南、克拉霉素、氨芐西林/舒巴坦、美羅培南[4]。
2.1菌落形態(tài)及染色結果 經(jīng)培養(yǎng)18~24 h,血平板可形成針尖樣菌落,巧克力、沙保弱、麥康凱未見生長;48 h后可見圓形小菌落;孵育72 h后,形成干燥、扁平、圓形、邊緣呈擴散生長的“草帽樣”菌落(圖1)。顯微鏡下呈細長、筆直、兩端圓,無芽孢、無莢膜的鏡下形態(tài)(圖2)。
圖1 血平板培養(yǎng)72h“草帽樣”菌落
圖2 革蘭染色鏡下形態(tài)(×1000)
2.2鑒定及藥敏結果 4株菌共同特點:觸酶試驗陰性,氧化酶試驗陽性,革蘭染色為革蘭陰性桿菌;VITEK 2 Compact NH卡鑒定結果為侵蝕艾肯菌(99%),細菌編碼0622002000,置信度99%;因實驗室條件受限,未按CLSI M45-A3要求進行藥敏試驗。
2.3其他檢驗結果及治療 病例1:入院時白細胞計數(shù)(WBC)5.77×109/L,C反應蛋白(CRP)2.60 ng/L,輔助治療為化痰、平喘、霧化,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療,好轉出院。病例2:入院時WBC 5.59×109/L,CRP 6.40 ng/L,輔助治療為切開引流,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療,好轉出院。病例3:入院時WBC 8.64×109/L,CRP 2.27 ng/L,輔助治療為切開引流,使用拉氧頭孢治療,好轉出院。病例4:入院時WBC 25.56×109/L,CRP 2.27 ng/L,輔助治療為切開引流,使用頭孢哌酮/舒巴坦治療,好轉出院。
侵蝕艾肯菌又稱噬蝕艾肯菌或齒蝕艾肯菌,本身為人類黏膜表面固有菌群。該菌可通過唾液傳播,是導致20歲以下人群和牙周疾病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5]。近年來侵蝕艾肯菌引起的感染增加,且常與青少年和成年牙周炎有關,牙科操作是感染的危險因素。如免疫力低下、黏膜表面外傷破壞防御能力,使此菌進入周圍組織而發(fā)生感染等[6]。國內外的相關報道顯示,侵蝕艾肯菌感染可引起膿毒血癥[7]、鼻咽部感染合并中耳炎[8]、耳后膿腫[9]、頸部感染[10]、脛骨骨髓炎[11]、結膜炎[12]、胸部感染[13]、血流感染[14]等。臨床醫(yī)生在診療過程中如能正確判斷該菌,并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預后較好。本文病例1、2感染可能與該菌聚居部位改變、引起感染有關;病例4可能與患者存在牙周疾病、進行牙科操作導致感染有關。
侵蝕艾肯菌為兼性厭氧菌,生長緩慢,對營養(yǎng)要求較高,在5% CO2環(huán)境中需培養(yǎng)2~3 d才能形成典型的“草帽樣”菌落。檢驗工作中易出現(xiàn)漏檢或鑒定錯誤,影響后續(xù)臨床治療,需引起微生物室檢驗人員的重視。CLSIM45-A3文件中有關少見細菌/苛養(yǎng)菌的藥敏指南提示應進行藥敏試驗,但常規(guī)藥敏試驗試劑盒難以進行藥敏試驗,鑒于本院實驗室現(xiàn)有條件,本研究未開展該菌藥敏試驗。根據(jù)《熱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療指南》(46版)[15]推薦,抗侵蝕艾肯菌感染治療:首選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靜脈滴注青霉素G或氨芐西林;次選TMP-SMX、氟喹諾酮類;對克林霉素、頭孢氨芐、紅霉素和甲硝唑以及雙氯西林耐藥。4例患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拉氧頭孢、頭孢哌酮舒巴坦進行抗感染治療均有效,說明該菌可選擇的抗菌藥物較多,當然同時對感染部位進行切開引流也是非常重要的。臨床在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時,應選擇性使用敏感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當然實驗室條件無法進行藥敏試驗時,可選擇《熱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療指南》(46版)和CLSI M45-A3等相關指南推薦的藥物進行經(jīng)驗用藥。目前各級醫(yī)院微生物實驗室建設及診斷能力參差不齊,對少見菌及疑難菌的鑒定能力欠缺,部分特殊感染無法明確病原菌,因此,加強微生物實驗室建設、提高實驗室診斷能力、提高實驗室人員專業(yè)技能非常重要。對于有條件的微生物實驗室,應在傳統(tǒng)培養(yǎng)鑒定技術的基礎上,加強實驗室自身能力建設,如引入質譜、宏基因組下一代測序等新技術,可提高病原菌鑒定能力和縮短鑒定時間,更好地服務于患者及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