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義珠,鄭 麗,留洪華
(1.麗水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2.青田僑鄉(xiāng)文化主題圖書館,浙江 麗水 323900)
隨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進一步完善,各類社會力量也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空間呈現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fā)《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提出了創(chuàng)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任務。
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是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是我國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滿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頒布了一系列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如:《文化部關于加強與改進公共圖書館工作的指示》(1955年)、《關于關心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指示》(1981年)、《文化部關于進一步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通知》(2002年)、《文化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系統(tǒng)文化體制改革的意見》(2008年)等。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舉措,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資源重心下移、文旅融合、多元主體共建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fā)展的政策扶持體系,詳見下頁表1。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實踐探索中衍生出來的概念,是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是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新型文化服務形態(tài),體現了從“書本位”向“人本位”的過渡和轉變,豐富了公共文化空間的內涵和外延[1]。早在2013年,《中國文化報》記者就關注了公共文化空間營造的問題,并揭示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營造的根本屬性,如文化責任、促進文化平等、開放交流,以及公眾靈活和頻繁參與的文化創(chuàng)造性等[2]。與傳統(tǒng)公共文化空間相比,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的“新”主要體現在社會力量參與程度增強、融合元素更加廣泛和技術化、提供的產品服務對接受眾更加精準等方面。
筆者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和相關新聞報道后發(fā)現,目前我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主要有“圖書館+民宿”“圖書館+景區(qū)”“圖書館+社區(qū)”“圖書館+商場”等幾種類型。其中,“圖書館+民宿”主要依托民宿空間,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和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優(yōu)勢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比較典型的案例有浙江云和的漫享書屋、浙江桐廬的民宿書吧、浙江青田的坐忘閣等[3-5];“圖書館+景區(qū)”又稱景區(qū)圖書館或景點社區(qū)圖書館,特點是數量多、分布廣,具有較為成熟的社會認知和管理經驗,如溫州圖書館建設的城市書房,以省級地方標準——《城市書房服務規(guī)范》(DB33/T 2181-2019)為規(guī)范和指導建設而成;“圖書館+社區(qū)”以“社會化+公益化+項目化”的方式運營,具有功能豐富、業(yè)態(tài)完善等特點,對地域文化的挖掘利用程度高,如:杭州的“曉風書屋”因其成熟的運營被寫入《關于高質量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qū)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圖書館+商場”主要是運用商場的人流優(yōu)勢,以文商結合、文旅同步的方式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的開放共享,這種公共文化空間能夠促進不自覺的文化消費,如:2014年重慶大渡口區(qū)圖書館在新天澤購物商場建立“商場圖書館”,就是對文商同步服務的有益探索[6]。
青田僑鄉(xiāng)文化主題圖書館是浙江省圖書館、青田縣圖書館與特斯堡酒窖合作建設和運營的商場圖書館,是一種“文化+商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具體運營方面,浙江省圖書館和青田縣圖書館負責規(guī)范、指導相關業(yè)務工作,特斯堡酒窖負責實施讀書活動、文化交流和美食經營等文旅項目。
作為一個具有華僑文化屬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青田僑鄉(xiāng)文化主題圖書館典型特征的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地理位置優(yōu)越。該館所處的僑鄉(xiāng)進口商品城是青田縣人口和旅游人群匯集的重點區(qū)域之一,人群集聚效應明顯。二是管理者具有“能人”和“新鄉(xiāng)賢”的特質。青田僑鄉(xiāng)文化主題圖書館負責人留洪華是旅居西班牙20余年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僑胞,通過該主題圖書館促進了咖啡文化、紅酒文化與青田地方文化的融合,吸引了各類社會群體廣泛參與。三是服務多元化和融合化。青田僑鄉(xiāng)文化主題圖書館的藏書主要反映了歐洲民情風俗、咖啡紅酒文化、華僑活動等,凸顯了僑鄉(xiāng)特色,該館設置了美食區(qū)、休息區(qū)、閱讀區(qū)、集體活動區(qū)等區(qū)域,為開展中外文化交流、讀書活動、會務活動等提供場所。
青田僑鄉(xiāng)文化主題圖書館運營近4年,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服務效能,創(chuàng)新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運行管理機制,具有一定的品牌示范效應,但不可否認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度不夠,服務停留在傳統(tǒng)模式上;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沒有實現常態(tài)化和定制化,活動影響力有限;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資源定期更新計劃等。
從政策保障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等法律法規(guī)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從空間保障看,一方面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選址可以結合老舊小區(qū)、老舊廠區(qū)、城中村的改造同步進行,同時考慮都市商圈、高鐵站、汽車站、酒店等人流密集的區(qū)域;另一方面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設計要有藝術組織或相關專業(yè)人才參與,結合地域文化和當地群眾的生活習慣,通過現代性、藝術性、共享性等特質呈現空間特色。從資源保障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要注重文化與技術的融合,要整合公共文化、地方文化和私人文化資源,提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供應。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穩(wěn)定增長,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從均等化階段邁向了個性化、高質量、高品質的需求階段,需要有更多、更好、更有參與感和體驗感的文化產品、文化內容和文化空間,這就要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要貼近時代、貼近實際、貼近人。貼近時代是指在新時代背景下,公眾對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有了新要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要契合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貼近時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要堅持黨對文化事業(yè)的核心領導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文化建設的引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培育為引導開展相關建設和活動;堅持人民文化需求滿足和人民精神力量增強的統(tǒng)一,堅持“文化+”,推動文化產業(yè)與其他產業(yè)深度融合,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康養(yǎng)”等。貼近實際是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融合了建筑空間、文化資源以及受眾的城市文化會客廳,是人際交流交往的公共場所,需通過舉辦新穎豐富的閱讀活動、文化交流活動等實現其功能。這些閱讀、分享、交流活動不僅要體現城市、社區(qū)的文化特色,還要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貼近人是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要以人為中心開展建設,需要人的參與才能創(chuàng)造和維持其活力,人民群眾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主動、自覺參與活動,提升自身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推動人與文化在更大領域的融合。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僅是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履行職責的新方式,也是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引導,更是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理想狀態(tài)是既能揭示城市文化,又能對接受眾需求,要想達到這種理想狀態(tài),一方面需要政府牽頭搭建與社會力量、文化志愿服務組織的對話和合作平臺,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文化單位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促進文化資源、創(chuàng)意要素和社會資本的整合;另一方面要打造高質量、有特色、有溫度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提升人民群眾的關注度,增強他們的互動體驗,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