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獻濤,于靜,袁超,邢子豪,王碩
信陽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瘜W實驗教學對夯實大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提高大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雖然很多高校在本校的教學過程中開展了大量創(chuàng)新、綜合及改進實驗,但是,可供選用的教材內容還比較陳舊,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1]。為此,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和高等學校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lián)席會也分別于2019年、2021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chuàng)新設計競賽”活動,旨在推動我國高等學校實驗教學改革[2]。
醚的制備是有機化學實驗的一個重要內容,教材中對應的實驗內容是甲基叔丁基醚制備和正丁醚的制備[3-5]。通過該部分學習對于深刻理解醇的化學性質和親核取代反應的SN1、SN2兩種機制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基于SN2機制的正丁醚的制備實驗已有較多的改進方案[6-13],但基于SN1機制的甲基叔丁基醚制備卻鮮有改進實驗的報道[14,15]。教材中的實驗方案是以叔丁醇和甲醇為原料,在化學計量15%硫酸的催化下,采用分餾裝置緩慢蒸出甲基叔丁基醚的粗品(圖1A)。然后,將粗品轉入分液漏斗,用水洗滌3-4次除去過量的甲醇和未反應的叔丁醇,經干燥后,加入金屬鈉加熱回流進一步除去殘留的水和醇。最后,蒸餾得到產品,收率約為50%[3-5]。上述方法具有原料易得等優(yōu)點,但以下不足之處也不容忽視:
圖1 實驗裝置的改進
① 需化學計量的硫酸催化劑,反應會產生大量的廢酸;
② 反應進程不易監(jiān)測(無法用薄層色譜監(jiān)測);
③ 產率較低(~50%),學生獲得感較差;
④ 產品沸點太低(55.2 °C),易揮發(fā)、燃燒。
有關該實驗的改進主要是通過分步加入叔丁醇來提高反應的收率,但需要更加復雜的反應裝置(圖1B)且上述其他問題尚未得到有效的解決[14,15]。鑒于此,在保證核心知識不變的前提下,本文嘗試新創(chuàng)醚的制備實驗。該改進實驗基于二苯甲醇在酸催化下易生成碳正離子的特性[16,17],用乙醇作為親核試劑,進而發(fā)生SN1親核取代反應,實現(xiàn)二苯甲基乙基醚的高效制備。相比已有的實驗方案,新方案具有以下明顯優(yōu)勢:
① 以回流裝置代替分流裝置(圖1C),避免了金屬鈉的使用和繁瑣的后處理流程,使反應的安全性、可重復性得到極大的提高;
② 產物沸點較高(288 °C),易于操作、產品收率較高(~90%),學生的體驗較好,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
③ 以Lewis酸氯化鐵作為催化劑,可以實現(xiàn)二苯甲醇高效轉化為碳正離子,進而發(fā)生SN1親核取代反應,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有機化學中的路易斯酸堿理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有機化學思維模式。
④ 采用薄層色譜(TLC)、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GC-MS)跟蹤反應,定性、定量地確定反應進行的程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總之,本實驗的改進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內容的新創(chuàng),方法的引入與融合,提高教學訓練的系統(tǒng)性與綜合性,進而發(fā)展其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綠色化學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愛護環(huán)境、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18,19]。
二苯甲醇在無水三氯化鐵催化下可以形成穩(wěn)定的二苯甲基碳正離子,進而與乙醇親核試劑發(fā)生SN1取代反應。具體實驗原理如圖2所示。
圖2 實驗原理
無水三氯化鐵、六水合三氯化鐵、氯化鋅、對甲苯磺酸水合物(以上試劑均購自薩恩化學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碘單質(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二苯甲醇(畢得醫(yī)藥有限公司)、無水乙醇(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乙酸乙酯(天津市永大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乙二胺四乙酸二鈉(天津市永大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H2SO4(15%,質量分數(shù))、鹽酸(2mol·L-1)、GF254薄層色譜層析板(煙臺江友硅膠開發(fā)有限公司)。
主要儀器為:加熱攪拌器、旋轉蒸發(fā)儀、紫外燈、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7890A-5975C,美國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核磁共振波譜儀(JNM-ECZ600R/S3JNM-ECZ600R/S3,日本電子株式會社)。
氣質聯(lián)用儀測試條件為:HP-5毛細管柱、氦氣作為載氣、程序升溫為:50 °C作為起始溫度,以25 °C·min-1升溫至250 °C,保持5 min,然后以25 °C·min-1升溫至280 °C,保持5 min。
(1) 實驗步驟。
反應操作:依次向25 mL圓底燒瓶中加入二苯甲醇(2.76 g,15 mmol)、無水三氯化鐵(0.48 g,3 mmol)和10 mL無水乙醇,置于120 °C油浴中加熱攪拌。2 h后,TLC顯示反應已經完全(V石油醚/V乙酸乙酯= 50/1,產物Rf= 0.6),終止反應。反應液旋轉蒸發(fā)濃縮得棕黃色粘稠液體。
產物純化:粗產物用40 mL乙酸乙酯溶解,轉至125 mL分液漏斗,依次用40 mL 2 mol·L-1鹽酸、40 mL飽和EDTA溶液,40 mL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一次,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鈉干燥,過濾得淡黃色濾液。將濾液用柱層析(硅膠填料,200-300目)進一步過濾除去殘余的鐵離子,得無色溶液,旋轉蒸發(fā)濃縮得無色粘稠狀液體產品,分離產率86%-88%。
產物純度分析及結構確定:產品用乙酸乙酯溶解,采用GC-MS分析,進一步確定純度和分子量(純度95%-97%,分子量m/z= 212);用氘代氯仿溶解,測定核磁共振氫譜和碳譜,確定結構。
(2) 注意事項。
無水氯化鐵易吸潮,稱取動作要快,避免實驗誤差。
以二苯甲醇(1a)和乙醇(2a)作為反應原料,重點對無水三氯化鐵、氯化鋅、對甲苯磺酸、碘單質、15%硫酸等反應催化劑展開篩選(表1)。結果表明以Lewis酸無水三氯化鐵為催化劑,120 °C反應2 h,二苯甲基乙基醚(3a)的氣質收率為92% (表1,序號1)。使用其他常用的Lewis酸催化劑如氯化鋅,可能由于Lewis酸性不夠強,并不能有效實現(xiàn)二苯甲醇碳氧鍵的切斷,只能觀測到痕量的產物(表1,序號2);使用碘單質作為催化劑也可以以87%收率得到預期產物3a (表1,序號3)。進一步篩選其他Br?nsted酸,如:對甲苯磺酸、15%硫酸,也不能進一步地提高反應的收率(表1,序號4-5)。使用六水合氯化鐵作為催化劑,結果表明反應2 h,只能以77%收率得到預期產物(表1,序號6)。這些實驗表明,水有可能會對反應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表1,序號5-6)。進一步加入分子篩除水來改善反應,發(fā)現(xiàn)也不能提高反應收率(表1,序號7)。鑒于推廣為本科教學實驗的可行性,仍選用無水三氯化鐵作為最優(yōu)催化劑(表1,序號1)。以上篩選表明在合適的Lewis酸或Br?nsted酸的催化下,二苯甲醇可高效轉化為二苯甲基碳正離子中間體,進而與乙醇發(fā)生SN1取代反應。這將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碳正離子中間體、有機化學中的路易斯酸堿理論和SN1親核取代反應機理。最后,以無水三氯化鐵作為催化劑平行重復實驗10次,平均收率為92% (表1,序號8)。因此,反應的最優(yōu)條件為:二苯甲醇(15 mmol),乙醇(10 mL),無水三氯化鐵(20 mol%),120 °C回流反應2 h (表1,序號1)。
表1 催化劑篩選a
(1) 反應的副產物分析。
根據(jù)反應機理和GC-MS分析,反應會產生少量的二苯甲基氯、二苯甲基醚等副產物。因此,需要設計合理的方案除去二苯甲基氯、二苯甲基醚以及原料乙醇和催化劑三氯化鐵,以達到分離純化的目的。
(2) 分離純化過程設計。
① 除去乙醇:本實驗方案采用旋蒸的方式除去反應體系中未反應的乙醇,在此,回收的乙醇也可以實現(xiàn)再利用,減少廢物的排放。
② 除去三氯化鐵:這是本實驗的難點之一。將反應液依次用40 mL 2 mol·L-1鹽酸、40 mL飽和EDTA溶液洗滌一次,以最大限度地除去三氯化鐵。在此充分利用了三氯化鐵的水溶性以及鐵離子與EDTA可以螯合配位的特性,將分析化學中的知識用于解決有機化學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將濾液用柱層析(硅膠填料,200-300目)過濾除去殘余的鐵離子,可以發(fā)現(xiàn)溶液從淡黃色變?yōu)闊o色液體。由于鐵離子具有Lewis酸性,會與產物醚中氧原子位點結合,仍有少部分鐵離子殘留,通過硅膠柱可以進一步除掉鐵離子。在此,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洗滌得到的產品仍呈淡黃色”,幫助學生加深對有機化學中的路易斯酸堿理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有機化學思維模式。
③ 除去二苯甲基氯:在上述EDTA洗滌的過程后,可以除去體系中的二苯甲基氯副產物。
由于二苯甲基醚的量很少,沒有設計二苯甲基醚的除雜方案。在此,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二苯甲基醚生成”,進一步認識碳正離子中間體。
(3) 產物的純度分析和鑒定。
通過TLC、GC-MS等對產品純度進行分析,使反應更具可視性,使學生掌握科研探究的基本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技術對產物進行表征(圖3),進一步幫助學生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升學生學習的獲得感。產物二苯甲基乙基醚的核磁共振表征如下:
1H NMR (600 M, CDCl3)δ7.41-7.34 (m, 4H),7.35-7.30 (m, 4H),7.29-7.20 (m, 2H),5.37 (s, 1H),3.54 (q,J= 7.2 Hz, 2H),1.27 (t,J= 7.2 Hz, 3H);13C NMR (150 M, CDCl3)δ142.6,128.5,127.5,127.1,83.6,64.7, 15.5。
本實驗裝置簡單,選用二苯甲醇與乙醇為原料、無水三氯化鐵作為催化劑,可以以約90%的收率得到二苯甲基乙基醚產物。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根據(jù)具體教學條件選用TLC或TLC與GC-MS結合對反應過程進行監(jiān)測,練習了萃取洗滌、干燥、過濾、旋轉蒸發(fā)等基本有機操作,后處理簡單,具有綠色清潔、操作簡單、成本低廉的特點,便于學生加深對碳正離子中間體的性質、有機化學中的路易斯酸堿理論、SN1機理和綠色化學理念的理解。
本實驗所需試劑費用約為2.0元/人次。溶劑乙醇、乙酸乙酯等可回收重復使用,廢棄物少。實驗全部流程約3 h,適合大規(guī)模的本科實驗教學,可以在基礎實驗課中推廣。
(1) 二苯甲基醚是如何生成的?
答:二苯甲醇在形成碳正離子后,二苯甲醇自身也可以作為親核試劑進攻二苯甲基碳正離子,進而生成了二苯甲基醚副產物。
(2) 為什么二苯甲基碳正離子是穩(wěn)定的碳正離子?
答:受p-π共軛效應的影響,碳正離子上的正電荷可以很好地被兩個苯基分散,所以二苯甲基碳正離子是非常穩(wěn)定的碳正離子。
(3) 除去Fe3+離子時,依次用2 mol·L-1鹽酸、EDTA溶液洗滌的目的是什么?
答:2 mol·L-1鹽酸洗滌的目的在于抑制Fe3+離子水解生成大量絮狀氫氧化鐵沉淀,使分層變得更加明顯;EDTA溶液洗滌的目的在于與Fe3+螯合配位,進而去除多余的Fe3+離子。
補充材料:可通過鏈接http://www.dxhx.pku.edu.cn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