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晶,周秀梅,張雪芹
(北京豐臺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北京 100070)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慢性咳嗽常見的病因之一,以反復性或持續(xù)性咳嗽為主要癥狀,夜間還會加重,部分患者的呼吸道還會出現(xiàn)高反應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人宰儺愋韵怯陕詺獾婪翘禺愋匝装Y所引起的,治療原則與典型哮喘基本相同,臨床多采用西藥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主要目的是緩解支氣管痙攣、減輕氣道炎癥、降低氣道的高反應性,雖然西藥緩解作用比較強,但不良反應及耐藥性較大,整體治療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1]。目前中醫(yī)認為咳嗽變異性哮喘與哮喘機制趨同,將其歸屬于“咳嗽”范疇。本研究中杏仁、射干等中藥材具有止咳平喘功效,并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病情好轉[2]。為進一步分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效果優(yōu)勢,開展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21 年1 月至2022年12 月北京豐臺醫(yī)院收治的80 例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分兩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女性患者均為20 例;病程1~2 年,平均(1.50±0.11)年;年齡20~75 歲,平均(47.12±5.42)歲。觀察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22、18例;病程2~4 年,平均(1.53±0.13)年;年齡21~76 歲,平均(47.57±5.48)歲。上述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3]中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相關診斷標準,同時符合中醫(yī)《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醫(yī)治療》[4]中“咳嗽”的診斷標準;②通過肺功能檢查、胸部X 線檢查等確診為咳嗽變異性哮喘,且支氣管激發(fā)試驗(BPT)為陽性;③均伴有明顯夜間刺激性咳嗽。排除標準:①伴有重要器官衰竭;②合并精神疾病及認知功能障礙;③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研究經(jīng)北京豐臺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核,并批準實施,且患者對本研究用藥及相關不良反應均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單一西醫(yī)治療方法,口服孟魯司特鈉片[Organon Pharma(UK)Limited,注冊證號HJ20181187,規(guī)格:10 mg/片]治療,10 mg/次,1 次/d,睡前服用;給予沙美特羅替卡松吸入粉霧劑(Laboratoire GlaxoSmithKline,注冊證號H20150324,規(guī)格:50 μg∶250 μg/泡)吸入治療,1 吸/次,2 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方法,中藥組方為杏仁、射干、蘇葉、葛根、白前、紫菀、灸百部、五味子、蘇子各10 g,灸麻黃、烏梅各6 g,玄參、黃芩、連翹、灸杷葉各15 g,將該所有藥材加水浸泡30~60 min,小火慢熬,待藥液沸騰后,再溫火持續(xù)加熱30 min 后將藥液過濾得到300 mL 藥液,100 mL/次,3 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及哮喘控制情況。顯效:患者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癥狀均消失,病情恢復;有效:患者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有明顯改善,但未消失;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任何緩解,且出現(xiàn)夜間憋醒情況[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采用哮喘控制測試[5]評估患者臨床癥狀,包括日間癥狀、夜間癥狀,緩解藥物應用情況,以及對控制情況的自我評價,滿分為25 分,分值越高則病情恢復越好,20~25 分代表疾病癥狀得到顯著的控制,16~19 分代表疾病癥狀控制效果較差,5~15 分則代表疾病癥狀無任何變化。②肺功能指標。于治療前后采用肺功能儀(偉亞安醫(yī)療器械公司Vyaire Medical GmBH,型號:MasterScreen SeS)檢測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峰值流速占預計值百分比(PEF%)、最大自主通氣量(MVV)。③一氧化氮(FeNO)、嗜酸性粒細胞(EOS)水平及BPT 轉陰率。于治療前后采用納庫侖呼氣分析儀(無錫市尚沃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Sunvou-P100)檢測患者FeNO;采用痰涂片瑞氏-姬姆薩染色后顯微鏡下計數(shù)200 個白細胞,進行詳細分類,統(tǒng)計痰液中EOS;并記錄BPT 轉陰率,BPT 陰性即評估為轉陰。④不良反應。包括咽喉不適、胃腸不適、腹瀉、惡心嘔吐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均經(jīng)K-S 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哮喘控制測試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及哮喘控制測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肺功能指標均升高,且觀察組肺功能指標升高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PEF%:呼氣峰值流速占預計值百分比;MVV:最大自主通氣量。
2.3 兩組患者FeNO、EOS 水平及BPT 轉陰率比較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FeNO、EOS 水平均降低,觀察組FeNO、EOS 降低幅度更大;觀察組患者BPT 轉陰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FeNO、EOS 水平及BPT 轉陰率比較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25.00% vs 7.50%),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咳嗽變異性哮喘屬于哮喘的一種特殊類型,咳嗽癥狀持續(xù)、頑固,以夜間咳嗽加重為主要特征,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且可造成失眠、焦慮、尿失禁等并發(fā)癥,嚴重時易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對患者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西藥治療該疾病能夠直接作用于咳嗽神經(jīng)中樞,對咳嗽反射產(chǎn)生選擇性抑制作用,能夠對變異性咳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雖然西藥治療能夠較快地控制癥狀,但是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很容易產(chǎn)生不良反應和耐藥性,對于患者的病情康復造成不良影響[6]。
近年來,中醫(yī)藥療法在哮喘的治療中已有了廣泛的應用,咳嗽變異性哮喘發(fā)病機制復雜,其病機在于肺失宣降、風邪犯肺,從而造成氣機上逆,導致咳嗽,因此,治療時應以止咳平喘、疏風宣肺為治療原則[7]。本研究中藥組方中杏仁、白前、紫菀、蘇子止咳平喘、宣肺下氣;射干消痰利咽;蘇葉、葛根行氣化痰;灸百部溫潤肺氣;五味子、烏梅斂肺止咳;灸麻黃祛風散寒、宣肺止咳;玄參、黃芩、連翹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灸杷葉具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止咳補虛、潤肺息風、祛痰平喘的功效。相關研究顯示,中醫(yī)藥治療有助于改善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能夠調(diào)節(jié)免疫球蛋白和T 淋巴細胞亞群,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8]。BPT 轉陰率能夠判斷氣道高反應性的程度,反映出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刺激性反應的程度?,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五味子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能夠調(diào)節(jié)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增加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御能力[9];杏仁具有止咳、抗炎等作用,且能夠保護咽喉和氣管黏膜[10],因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夠改善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進而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及哮喘控制測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EV1、PEF%、MVV 水平及BPT 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提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效果更為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
FeNO 指標作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診斷的依據(jù)之一,是檢測氣道高反應性、嗜酸粒細胞性炎癥的有效指標,檢測FeNO 指標有助于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EOS 在哮喘氣道炎癥反應中有著關鍵意義,EOS 能夠作為一個獨立指標來診斷咳嗽變異性哮喘和衡量病情的嚴重程度[11]。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eNO、EOS 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更大,說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效果較好,且能夠抑制機體炎癥反應?,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本研究藥方中黃芩、烏梅等藥材,能夠起到抑制機體炎癥反應的作用,并能夠抑制呼吸中樞起到止咳作用,還能夠松弛支氣管平滑肌,進而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癥狀[12-13]。
另外,本研究中,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25.00% vs 7.50%),觀察組更低,說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安全性較高。其原因在于,單純使用西藥對咳嗽變異性哮喘進行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一系列的不良反應,而中醫(yī)能夠將維持人體機能活動及抵抗、清除各種有害因素,提高機體免疫力,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西藥不良反應,安全性相對較高。
綜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效果更為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抑制炎癥反應,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