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藝婕
(長治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體育是一門依托于人體發(fā)育規(guī)律,并以科學運動方式提升人體機能,推進人向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方向前進的學科。體育教學目的之一在于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水平,改善學生原本存在的不合理運動方式與生活習慣,使其樹立正確的運動理念,最終達到強身健體的目標。但體育教學不同于健身,教學是一項需要長期進行且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面對的學生身體素質各不相同,對于身體素質相對不理想的學生而言,達到體育教學目標更是一項漫長的過程,無法立竿見影,因此教師也需要采取相應教學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學習體育有所收獲。與此同時,體育教學與運動教學也并不等同,而是分為理論教學與運動教學兩部分,教師不僅需要做好運動教學,更應當重視理論教學。但由高校體育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都將運動教學置于首要教學地位,對理論教學則存在一定忽視。在此情況下,學生僅能通過囫圇吞棗的方式大致掌握運動技能,而無法由本質上理解運動,更難以樹立正確的運動理念,此類情況亟待在后續(xù)教學中得到相應改善。
與此同時,素質教育是我國一直以來提倡的教育方式,但由我國實際選拔人才的方式來看,應試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占據了主要教育方式且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在此情況下,高校體育教學受應試教育阻礙而導致自身難以達到理想教學效果,大部分高校體育教學僅處于完成教學任務的狀態(tài),并不能有效提升學生體育運動的興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在于改善此類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體育的過程中養(yǎng)成正確的體育運動理念,同時使其逐步樹立體育運動興趣,養(yǎng)成終身運動意識,將運動融入自身生活[1]。
田徑運動包括田賽、徑賽與全能比賽等內容,主要有跑、競走、投擲、跳躍等各個項目。對其進行細化可知,依照比賽時間判定成績的項目為徑賽,依照運動員比賽中的距離或高度判定成績的則為田賽,而在全能運動項目中則對各方面成績進行綜合考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田徑項目所占比例相對較高,且為廣大學生所喜愛。因此高校應當積極利用體育教學改革的機遇不斷豐富田徑教學內容,使田徑教學不僅發(fā)揮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也能同步促進學生精神層面不斷進步。由此出發(fā),高校體育教師需要進一步挖掘田徑運動的趣味性與競技性,并向其中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引導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建立自身精神文化家園,提升身心發(fā)展水平。
茶文化具備悠久的歷史,同時受釋、道、儒等各類思想影響,我國傳統(tǒng)體育精神也同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體育運動參與者追求仁愛,具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良好品格。茶文化亦在此類思想影響下逐步形成了茶德、茶禮等相關禮儀規(guī)范,同時茶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也形成了以茶會友的理念,倡導以茶禮與茶德等觀念對人們思想與行為進行約束。茶友需以茶載道,在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情況下交流觀點,構建和平相處的良好局面。
相較于茶文化,田徑比賽雖更為激烈,涉及各類競爭與比拼環(huán)節(jié),但其精神內涵始終與茶文化相一致,如“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等理念也是田徑比賽的重要宗旨。因此為使田徑比賽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參賽者需要在比賽過程中時刻注意落實茶文化相關內涵,將團結、友誼、和平、進步等作為田徑比賽核心思想。同時田徑訓練的最重要目的之一是引導人們參與比賽,加強參賽人員與觀眾的溝通力度,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不局限于地區(qū)、宗教、國界、種族的合作精神,共同取得更為理想的比賽成績。由此可見,教師在整合茶文化與田徑比賽精神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引導學生了解二者精神內涵,使其逐步在田徑訓練與比賽中滲透茶文化,最終達到二者合而為一的境界[2]。
茶德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遵守茶德則需要以誠待人,以禮待人,抵制各類勾心斗角,最終以茶為紐帶使彼此間樹立互相信任的良好關系。因此在品茶過程中應當真誠地交流觀點,提升雙方信任、理解與尊重。在田徑訓練與比賽中,運動員也需要承襲茶文化中講求誠信、具備規(guī)則意識等良好觀念。尤其對奧林匹克精神進行深入分析可知,公平性是體育競賽的最基本內涵之一,田徑比賽也應當秉承公平性原則,抵制各類興奮劑。當運動員存在違反公平性的情況時,則需要面臨嚴肅處置。為使公平性等良好觀念進一步得以傳播,教師可利用茶文化對學生進行正向熏陶,使其在接受田徑訓練與參加田徑比賽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體育品質與競技道德,以更為公平的態(tài)度面對各項訓練與比賽。此外,茶文化也能相應提升田徑比賽裁判方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效防止其做出不公正評判等行為,使田徑比賽更具公平性。由此可見,教師應當利用茶文化在田徑教學中滲透公平性原則,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端正自身面對田徑訓練與比賽的態(tài)度。
就現(xiàn)階段體育領域發(fā)展情況來看,西方國家的競技體育普遍對選手或團隊間的競爭過于重視,甚至重視程度已超越了體育精神自身,使得體育精神無法得到全面滲透。在此情況下,田徑運動難以取得理想的發(fā)展效果,甚至與體育運動追求進步、團結、友誼、和平的宗旨背道而馳。田徑運動員需要進一步了解茶文化,探索其中蘊含的真善美,不斷使田徑競技精神內涵更為豐富,為田徑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更為堅實的力量源泉。尤其茶文化中蘊含的釋、道、儒精華,無一不向田徑運動員展示道德規(guī)范與倫理觀念,引導其以正確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競爭。由此可見,高校體育教師也需要充分利用茶文化,使其發(fā)揮豐富田徑精神的作用,促進田徑運動與田徑比賽達到求真、求善、求美的境界,以此消除田徑比賽中的不良風氣,使運動員的精神內涵進一步得以豐富[3]。
我國的茶文化具備悠久的歷史,更是世界茶文化的引導者,茶文化承載著我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在新時期仍能不斷發(fā)揮新作用,為各行各業(yè)發(fā)展都提供了一定指導。高校體育教學是教育領域中不容忽視的內容,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也應當立足于時代發(fā)展潮流,明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目標,深入挖掘茶文化與田徑運動的契合點,以茶文化帶動田徑教學不斷發(fā)展,最終使茶文化能成為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田徑運動自身具備較強的競技性,也是奧運會的重要項目,因此無論日常訓練還是比賽都容易給人一種“功利性”的整體印象。田徑比賽中的任何項目都需要依照成績排名,每項訓練或比賽都指向最終結果。在此趨勢影響下,高校體育教學中的田徑運動項目逐漸喪失了輕松的教學氛圍,師生雙方都迫于學業(yè)壓力等問題使教學氛圍日漸凝重。但由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求來看,此類教學情況并不符合改革要求,為打破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凝重課堂氛圍,教師需要由改善教學氣氛入手,探索更多為課堂注入新活力的措施。茶文化在此環(huán)節(jié)則相應發(fā)揮了自身重要作用,對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極為有利。其主要作用在于兩方面,其一為茶文化能引導師生雙方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田徑運動。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入茶文化,向學生講解茶文化的內涵并介紹茶禮與茶德等相關內容,以此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田徑比賽。同時教師也需要積極從茶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并應用于教學,以此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不過度追求成績,以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為主。其二為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田徑運動教學形式,由茶文化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入手,對田徑運動方式做出系統(tǒng)性優(yōu)化與更新,引導學生在學習田徑運動的過程中發(fā)揮主體地位,為其創(chuàng)設更具趣味性的田徑運動形式。例如教師可由茶禮中講求和諧的理念出發(fā),為學生設計兩人三足賽跑等趣味性田徑訓練或比賽項目,使其在參加訓練與比賽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樹立積極的競爭與合作觀念,為其后續(xù)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茶文化雖吸收了釋、道、儒等各方面理念,但自身仍舊具備鮮明的特色,主要由堅韌不拔、無私奉獻、互敬互讓、勤儉節(jié)約、謙遜有禮等各要素組成。而田徑訓練與比賽也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進步的成果,如跳高、跳遠、馬拉松等各類項目都與茶文化中的要素息息相關,在參加相關訓練與比賽中融入茶文化能使田徑訓練與比賽呈現(xiàn)出更為理想的精神風貌。與此同時,茶文化也蘊含了高潔、真誠、淡雅等美好品質,教師更應當在田徑運動教學過程中以茶為載體,引導學生品茶,帶領學生參加相關茶道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著重鼓勵學生提升自我修養(yǎng)力度,不斷反思自身思想中存在的不足,并在后續(xù)田徑訓練與比賽中進一步解決,使自身在茶文化與田徑運動的雙重影響下不斷進步。
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是體育教師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尤其對新時代的高校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都成長于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優(yōu)渥的環(huán)境中,且獨生子女居多,長輩一般都處于有求必應的狀態(tài)。在此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學生往往存在團隊精神相對不足的問題,此類學生普遍以自我為中心,不擅長團隊合作,集體榮譽感也相對缺失,無形中為后續(xù)步入社會增加了一定阻礙。在接受田徑運動教學時,學生缺乏團隊精神的問題也相應有所體現(xiàn),使得學習狀態(tài)相對散漫,各類需要合作的項目無法有效完成等情況屢見不鮮。為改善此類問題,教師需要提升田徑運動教學的群體向度,使每位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都能同步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茶文化達到此教學目標。教師可為學生安排飲茶活動,鼓勵其在飲茶過程中進行深入交流,打破彼此間原有的壁壘,提升團隊合作意識。且在飲茶與交流層層遞進的同時,學生能通過交流確定與自身更具契合度的合作對象,從而在后續(xù)田徑運動訓練中處于更為理想的合作狀態(tài),其團隊配合意識也能相應提升,社交范圍亦隨之拓寬。此外教師也需要時刻關注學生在品茶活動中的交流情況,盡量引導其完成田徑運動技能與戰(zhàn)術交流及生活方面的交流等各項多樣化溝通,并由此鼓勵學生摒棄社交壁壘,建立和諧共處理念;進一步提升交流的針對性,可組織學生分層交流,使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品茶與交流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偠灾谁h(huán)節(jié)旨在利用茶文化與田徑運動共同蘊含的精神,依托于學生交流的途徑滲透茶文化與茶道精神,使其在交流過程中不斷樹立集體觀念,構建更具規(guī)范性的思維模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集體榮譽感,使團隊成員間彼此配合的作用進一步得以發(fā)揮[4]。
構建教學反饋機制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教學反饋機制相對單一,往往僅由教師在期中或期末單方面向學生做出評價。在此評價模式下,學生無法了解自身階段性學習情況,也無法表達自身學習需求,長此以往易打消其學習興趣。為改善此狀態(tài),教師需要不斷完善教學反饋機制,而在完善教學反饋機制的過程中,教師更應當重視茶文化的作用,使其在教學反饋機制構建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在田徑訓練與比賽中滲透茶文化后,教師需要留意觀察學生各方面反應情況,并爭取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存在的相關心理問題,并盡量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完善教學反饋機制時不僅需要對學生發(fā)出教學評價,也需要及時收集學生對教學的評價,并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品茶活動,依托于活動收集學生的教學反饋意見等。在此基礎上,教師也需要依照學生的教學反饋結果不斷改進田徑訓練與比賽策略,使其與茶文化之間更具契合度,從而使茶文化在田徑運動教學中發(fā)揮更大作用,為全面培養(yǎng)學生田徑運動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新時代,教師應當重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理念,養(yǎng)成積極正確的運動習慣。田徑教學作為高校體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更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教學新策略,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在此過程中,茶文化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教師應當對其充分重視,并在田徑運動教學中不斷融入茶文化內涵,使學生在茶文化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與團隊合作理念,以茶禮與茶德等道德觀念約束自身體育運動行為,提升田徑運動的人文性,在更具趣味性的田徑運動中收獲更多知識與能力,為后續(xù)學習與發(fā)展等各環(huán)節(jié)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