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嬌(通信作者),胡晶晶,李涵
浙江省臺州醫(yī)院 (浙江 臺州 318050)
肺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均居首位[1]。目前,臨床治療肺癌的主要方法是全身麻醉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該術式可有效切除病灶,顯著提高患者的5 年生存率[1]。但有研究顯示,全身麻醉過程中的氣管插管是導致患者發(fā)生嘔吐、躁動、嗆咳等并發(fā)癥進而影響預后的主要原因之一[2]。拔管時機與拔管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但目前臨床關于最佳拔管時機還未達成共識[3-4]。對于全身麻醉手術患者,如何在保證復蘇安全的前提下,科學評估拔管指征并選擇最佳拔管時機,已成為麻醉復蘇室醫(yī)護人員急需解決的問題。我院于2021 年4 月開始在全身麻醉手術患者中實施一定麻醉深度下早期拔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擇期行全身麻醉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20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實施完全清醒后拔管的55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21 年4 月至2022 年3 月實施一定麻醉深度下早期拔管的55 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對照組男34 例,女21 例;年齡25~80 歲,平均(58.91±9.47)歲;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1.59±1.24)kg/m2;平均病程(2.68±0.43)年;美國麻醉醫(yī)學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Ⅰ級29 例,Ⅱ級14 例,Ⅲ級12 例;平均術中出血量(61.36±27.31)ml;平均手術時間(156.97±55.58)min。試驗組男35 例,女20 例;年齡25~79 歲,平均(58.89±9.37)歲;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1.36±1.05)kg/m2;平均病程(2.56±0.39)年;ASA 分級,Ⅰ級26 例,Ⅱ級16 例,Ⅲ級13 例;平均術中出血量(61.29±27.43)ml;平均手術時間(157.45±55.63)min。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K20220903),患者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5]:心功能Ⅰ~Ⅱ級,氣道馬氏分級Ⅰ~Ⅱ級;年齡25~80 歲;術前血漿白蛋白≥25 g/L,血紅蛋白≥90 g/L;無明顯通氣功能障礙和高血壓;吸煙者禁煙時間>2 周。排除標準[6]:氣管插管困難;生理氣道難以維持,存在誤吸風險;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存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病史;術中大量失血。
兩組麻醉用藥、麻醉方式及手術方式均相同,插管方式均為麻醉誘導下經(jīng)口氣管插管。術后送至麻醉復蘇室進行復蘇,并給予監(jiān)測心電圖、測量血壓及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等常規(guī)處理,必要時給予止痛藥止痛。兩組拔管前均需備好呼吸機、氣管插管包等急救物品。
對照組實施完全清醒后拔管,即術后3 h 內,符合以下指征可給予拔管:患者完全清醒(Ramsay鎮(zhèn)靜評分量表評分為2 分,即患者處于安靜、合作狀態(tài));脫氧5 min 后血氧飽和度≥95%;呼吸平穩(wěn)、恢復自主呼吸;血紅蛋白≥60 g/L;肌松藥效消失,可持續(xù)握緊雙手或能持續(xù)抬頭5 s;動脈血氣分析結果顯示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明顯外科出血指征。
試驗組采用一定麻醉深度下早期拔管,即術后1 h 內,符合以下指征可給予拔管:Ramsay 鎮(zhèn)靜評分量表評分為4 分(患者處于睡眠可喚醒狀態(tài));脫氧5 min 后血氧飽和度≥95%;呼吸平穩(wěn)、恢復自主呼吸;嗆咳、吞咽等保護性反射恢復;血紅蛋白≥60 g/L;動脈血氣分析結果顯示無CO2蓄積、低氧血癥,內環(huán)境穩(wěn)定;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明顯外科出血指征。
以上拔管方案由手術室科主任牽頭編寫,并邀請麻醉科、ICU 和胸外科等多科室專家進行修正和補充。
拔管后,立即對患者進行口腔清潔,給予低流量(3 L/min)鼻導管吸氧,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做好相關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處理。兩組拔管后均需在吸氧狀態(tài)下觀察15 min,若期間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可在脫氧狀態(tài)下繼續(xù)觀察15 min,確認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且Steward 蘇醒評分(清醒程度:完全清醒為2 分,對刺激有反應為1 分,對刺激無反應為0 分;呼吸道通暢程度:可按醫(yī)師吩咐咳嗽為2 分,可自行維持呼吸道通暢為1 分,需要呼吸道支持為0 分;肢體活動度:可按醫(yī)師要求做動作為2 分,肢體無意識活動為1 分,肢體無活動為0 分;清醒程度、呼吸道通暢程度、肢體活動度評分總和為Steward 蘇醒評分)不低于4 分,動脈血氣分析結果顯示無CO2蓄積、低氧血癥時,可轉出麻醉復蘇室。
比較兩組全身麻醉蘇醒期復蘇質量和并發(fā)癥(嘔吐、躁動、嗆咳、咽痛、舌根后墜、喉痙攣等)發(fā)生率。復蘇質量指標包括脫機時、拔管前5 min、拔管時、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 的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出麻醉復蘇室時的動脈血氧分壓(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和氧合指數(shù),以及拔管時間(入麻醉復蘇室至拔管的時間)和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入麻醉復蘇室至轉出的時間)。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脫機時、拔管后10 min 的MAP、HR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拔管前5 min、拔管時、拔管后5 min 的MAP、HR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MAP、HR 比較(±s)
表1 兩組MAP、HR 比較(±s)
注:MAP 為平均動脈壓,HR 為心率;1 mmHg=0.133 kPa
MAP(mmHg)脫機時拔管前組別 例數(shù)拔管后10 min試驗組 55 80.39±5.01 83.05±5.18 86.75±5.57 82.26±5.07 79.89±5.36對照組 55 80.42±5.04 86.43±5.21 98.33±5.72 88.89±5.13 80.03±5.42 t 0.0313.41210.7576.8170.136 P 0.9750.001 0.0000.0000.892 5 min拔管時拔管后5 min HR(次/min)脫機時拔管前組別 例數(shù)拔管后10 min試驗組 55 67.03±3.67 66.37±3.23 75.07±4.39 69.37±3.89 66.67±3.26對照組 55 67.01±3.53 69.45±3.28 93.26±5.08 80.26±5.03 67.39±3.37 t 0.0294.96220.09212.7011.139 P 0.9770.0000.000 0.0000.257 5 min拔管時拔管后5 min
出麻醉復蘇室時,兩組PaO2、PaCO2、氧合指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aO2、PaCO2 和氧合指數(shù)比較(mmHg,±s)
表2 兩組PaO2、PaCO2 和氧合指數(shù)比較(mmHg,±s)
注:PaO2 為動脈血氧分壓,PaCO2 為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1 mmHg=0.133 kPa
組別例數(shù)PaO2PaCO2氧合指數(shù)試驗組5587.33±7.8939.95±5.87 368.67±72.41對照組5588.53±7.0539.65±5.65 372.65±73.08 t 0.8410.2730.287 P 0.4020.7850.775
試驗組拔管時間和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拔管時間和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比較(min,±s)
表3 兩組拔管時間和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比較(min,±s)
組別例數(shù)拔管時間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試驗組5520.57±5.43 72.49±10.46對照組5529.86±5.21143.73±43.71 t 9.15511.755 P 0.000 0.000
試驗組拔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拔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研究顯示,氣管插管是導致全身麻醉蘇醒期并發(fā)癥的主要原因,并可增加傷口出血和肺部感染發(fā)生的風險[7-9]。目前,臨床研究多集中于麻醉藥物對蘇醒質量的影響,而對于拔管時機的研究較少[10-12]。臨床常規(guī)拔管時機為全身麻醉術后3 h 內,但拔管時機的延遲會加重呼吸道黏膜的損傷,增加肺部感染風險,且不利于術后康復[13-14]。我院于2021 年4 月開始在全身麻醉手術患者中實施一定麻醉深度下早期拔管,由手術室、麻醉科、ICU和胸外科等多科室專家共同制定早期拔管方案。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拔管前5 min、拔管時、拔管后5 min 的MAP、HR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麻醉復蘇室時,兩組的PaO2、PaCO2、氧合指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拔管時間和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拔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與鄧小娥等[15]的研究結果相似,說明早期拔管不僅安全可行,且可有效縮短患者的麻醉復蘇室滯留時間,促進患者早期恢復的同時可加快麻醉復蘇室周轉率。
雖然早期拔管具有以上優(yōu)勢,但實際應用時需充分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并充分評估其病情,避免意外發(fā)生。早期拔管并非是對拔管時間的過度追求,而是重點探討最佳拔管時機,當患者可自主呼吸,無須呼吸機輔助通氣時,即可給予拔管[16-17]。同時,由于早期拔管在一定麻醉深度下實施,拔管后要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避免因麻醉導致肺換氣不足和肺容積減少[18]。此外,實施早期拔管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術后給予有效鎮(zhèn)痛措施和低流量吸氧,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重點觀察患者的胸廓起伏、呼吸頻率及血氧飽和度[19-20];(2)嚴格執(zhí)行拔管方案,須在患者具備早期拔管指征后進行拔管,拔管前備好搶救藥物和設備[21];(3)若拔管后患者存在舌根后墜情況,要及時予以喚醒,必要時予大流量面罩吸氧。本研究中1 例患者拔管后出現(xiàn)舌根后墜,醫(yī)護人員立即將其喚醒,并協(xié)助取側臥位,加大氧流量,數(shù)分鐘后舌根后墜情況緩解,未出現(xiàn)呼吸抑制現(xiàn)象。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常規(guī)拔管時機選擇全身麻醉術后3 h 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臨床數(shù)據(jù)反復驗證,但早期拔管會加重手術和麻醉對患者肺換氣功能和肺容積的影響,因此拔管后需密切監(jiān)護,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并給予對癥處理;出于倫理學考慮,無法采用隨機對照試驗驗證早期拔管的優(yōu)勢,且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研究時間較短,以上因素均導致本研究結果存在局限性,后續(xù)研究可擴大樣本量,增加觀察指標,進一步討論全身麻醉術后的最佳拔管時機。
綜上所述,肺癌術后早期拔管可幫助患者平穩(wěn)度過麻醉蘇醒期,提高復蘇質量,降低拔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