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斌
[摘 要]國際教育的發(fā)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為中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近現(xiàn)代國內外語言教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語文聚合教學理念,并從概念、特點、原則、方法和評價等方面,對這一教學理念進行闡述,以樹立課程系統(tǒng)化意識,進一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語文課程;聚合教學理念;原則;方法;特點;評估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4-0001-04
20世紀80年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教育內容發(fā)展趨勢作了一次高規(guī)格的專題研究,極大地促進了CLIL理念的形成。相對于傳統(tǒng)EFL課堂偏重語言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CLIL理念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全方位地體會語言交流的意義,既為語言學習提供了新視角,又可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也突出強調了語文課程的功能和地位,如“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突出不同學段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體現(xiàn)連貫性和適應性”等。在近現(xiàn)代國內外語言教學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立足民族語言教學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經驗,鮮明地提出語文聚合教學理念,旨在促進廣大語文教師在教改實踐中樹立語文課程系統(tǒng)化意識,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實現(xiàn)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一、語文聚合教學的概念
聚合思維是指從已知信息中產生邏輯結論,從現(xiàn)成資料中尋求正確答案的一種有方向、有條理的思維方式。它強調從整體出發(fā),尋找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共性,以及將這些聯(lián)系和共性整合成一個完整的概念或模型。語文聚合教學是幫助學生學習理解事物是如何建構有意義的聯(lián)系。如有的學生對六年級下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描寫的是什么節(jié)令的夜月判斷不準確,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從物象、民風、習俗、抒情等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和整體思考,找到最合理的答案,形成最科學的研究思路。語文聚合教學的作用與意義,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更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同樣,聚合思維概念本身也是矛盾統(tǒng)一體。與偏重分析的西方思維不同,中國傳統(tǒng)思維強調整體思維,其核心是這個整體不是由部分簡單相加而成,而是矛盾的對立和轉化。聚合思維與發(fā)散性思維作為創(chuàng)新思維的兩翼,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正如近代藏書家和訓詁學家吳曾祺在《涵芬樓文談》中談到的寫作秘奧:“惟其用功之始,使其能收,必先使其能縱?!闭Z文聚合教學就是在“發(fā)散—聚合—再發(fā)散—再聚合”的思維循環(huán)往復中,不斷提升其精神實質。任何偏重某一思維領域或教學功能的意義和作用,對語言教學而言都是有失偏頗,也是極其有害的。
二、語文聚合教學的特點
一事物之所以成為這個事物而區(qū)別于其他事物,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語文聚合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1.同一性
尋求解決問題辦法或答案的相同之處。如在探究《祝福》中“誰是殺死祥林嫂的兇手”時,就可運用歸納、綜合、抽象等方法對發(fā)散思維所形成的邏輯思路進行分析,在眾多概念間建立內在聯(lián)系,實現(xiàn)融會貫通。通過層進式的自我追問,在求同思維的“誘導”甚至是“逼迫”的作用下,先把看起來似乎并不相關的那些人、那些事迅速在腦海中串聯(lián)起來,再進一步結合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先生雜文《我之節(jié)烈觀》和作家丁玲書評等相關信息,聚合起合乎邏輯的,也是最深刻、最根本的結論“封建禮教殺人”。
2.比較性
通過比較的方式,找到最佳的方案和措施。如引導學生觀察“肯動腦筋”中三個帶“月”的字,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位置的變化,“月”的形狀也隨之發(fā)生改變:“月在下面,撇變成豎,就像基石用力托舉;月在左邊,身體變長,像小朋友一樣謙讓;月在左下,個子變矮,相互配合?!?/p>
3.明確性
解決問題應有一個明確的結果。如將二年級上冊《玲玲的畫》中的15個生字教學,歸類指向漢字背后的字理和字源:“哪個字,得到它,一定會眉開眼笑?”“聽了家人的哪種聲音,你就會加快速度?”“哪幾個生字,你一定不愿意和它們交朋友?”在“獎、催、臟、懶、糟”等字的教學中,體現(xiàn)識字的育人功能。
4.定向性
思考問題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如五年級下冊《紅樓春趣》選自《紅樓夢》的第七十回,為了幫助學生建構單元導語中“惜紅樓夢斷”閱讀背景的思路,教學時聯(lián)結該書的第五回和第二十二回,理解風箏背后的寓意,從而拓展整本書的閱讀,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5.程序性
力求思維過程的程序化。2022年版新課標明確將核心素養(yǎng)確立為課程目標,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與呈現(xiàn),具有價值、品格和能力等綜合性特征。這種網(wǎng)狀立體化教學,消除了以往單篇教學線型平面化的弊端,對教材編排和教學程序設置提出了新的課題。
6.深刻性
提升思維活動的邏輯水平和抽象程度。如對美國作家賽珍珠翻譯的《水滸傳》書名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魯迅先生就很不贊同。我們可選擇《林沖遞交投名狀》《武松血洗鴛鴦樓》《李逵江州劫法場》這三個故事,組織學生對“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論斷進行思辨性閱讀和表達,提升其思維的深刻性。
三、語文聚合教學的原則
語文聚合教學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基于教材編寫意圖,對教材和教學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整體設計,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內化語文知識,練就語文技能。在遵循一般課程邏輯的同時,還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
研究表明,聚合思維作為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聚合思維發(fā)展水平存在著不平衡。如少年兒童年齡不同,思維的邏輯性和概括性發(fā)展速率明顯不一致;在圖形概括性、言語概括性、概括性和聚合思維總分這四個維度上,男生明顯高于女生;有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特色的地區(qū)在除時間邏輯性維度外的其他維度上,均明顯高于無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特色的區(qū)域,等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全面關注學生聚合思維發(fā)展的特點,無疑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2.目標統(tǒng)領
語文課程設計要以科學、適切的學習目標為統(tǒng)領,將零散混亂的學習體驗結構化,達到深度理解、遷移運用之目的。因此,教師要始終以目標視角來關照每個具體教學內容與活動的實施,明晰其中的學習價值,圍繞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使三者之間合乎邏輯關系。
3.系統(tǒng)設計
強化系統(tǒng)思維在教學設計中的全局地位,在各要素之間和關系發(fā)展中及時修正目標,調整策略,更新方法。具體表現(xiàn)在,教學目標有明確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教學過程有清晰的關聯(lián)性和層次性,教學績效有明顯的形成性和發(fā)展性。教學系統(tǒng)設計的目的是將抽象的學習方法論和教學理論等基礎理論的原理與方法轉換成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方案,也是具體教學活動的實踐行為。
4.任務驅動
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和基于問題解決的真實任務,能凸顯學習者的中心地位,通過任務驅動實現(xiàn)深度理解,使其成為目標聚合統(tǒng)領下解決問題的行動者。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任務不等同于教學問題、活動和項目,而是生活化外顯形式下目標明確、承載著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任務的語言文字運用。
5.創(chuàng)造性
傳統(tǒng)語文教學常常滿足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導致學生的思維訓練停滯不前,從而影響收集信息和篩選信息的意愿,尤其是扼制了他們想象力的發(fā)展。為此,我們要準確理解2022年版新課標,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多維度聚合教學資源,打破學科壁壘,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有效落實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
6.教學評一致性
始終圍繞表現(xiàn)性任務設計語文聚合學習,提供與學習目標相對應的質量評價標準,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管理與監(jiān)測,促進其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發(fā)展;始終關注教學目標和評測標準,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任務進行診斷,幫助學生反思學習行為,調整學習策略,形成自我評價能力,提升學習品質。
四、語文聚合教學的方法
語文教材中的單篇文本是碎片化的知識,只有經過有意義的聚合,才能提高語文教學價值。語文聚合教學,就是將分散的語文知識和基本技能關聯(lián)起來,從而形成概括性的知識、基本原理和思維方法,并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根據(jù)這一教學原理,語文聚合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現(xiàn)擷取部分略窺一斑。
1.素養(yǎng)提煉法
眾所周知,語言理解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一個重點,更是一個教學難點。梳理1~6年級的12冊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語言理解力是以語文要素的形式呈現(xiàn)在單元中。如,一年級“字詞理解,句式模仿,圖畫助讀,角色朗讀”等;二年級“體會表達多樣性,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等;三年級“學習預測,圍繞中心把一段話寫清楚”等;四年級“體會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體會作家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等;五年級“體會場景和細節(jié)中蘊含的情感,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等;六年級“關注小說的‘三要素’”等。教材就是通過眾多語文要素的聚合,逐層深入地幫助學生發(fā)展語文理解力。
就單篇文本教學而言,作家老舍的《母雞》一文編排在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在語言理解力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框架下,我們可再對《母雞》進行不同角度的教學再聚合,以有效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角度一,聚合資料袋。資料袋包含三條信息:老舍姓名和筆名的介紹;老舍作家的身份,是杰出的語言大師,譽為人民藝術家;老舍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和經典著作篇目。其中,第二條信息是關鍵信息,教師教學時可以此為切入點,先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貓》中“明貶實褒”的寫法,再在教學中時時呼應這個關鍵信息。
角度二,聚合課后習題。“說說作者為什么對母雞有這樣的前后變化”“結合課文說說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比較《貓》和《母雞》表達上的異同點”這三道練習題,如同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習階梯,前面兩道習題為第三道習題搭建了學習支架。
角度三,聚合補充資料。老舍先生是杰出的語言大師和人民藝術家,要想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舍先生的語言魅力,僅在這兩篇課文中徘徊和流連是遠遠不夠的。恰在老舍發(fā)表《母雞》一文的這個夏天,他的老母親去世了。一年后才得知噩耗的老舍,含淚寫成《我的母親》,與 《母雞》中刻畫的母親形象彼此疊加、相互映襯,讀來令人感佩不已。
角度四,聚合文本取舍。對比1~3自然段,以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和最能反映其語言特色的第1自然段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叫聲難聽”這一大“罪狀”,其他兩個自然段則讓學生自讀。這樣的教學調整更高效,有利于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
角度五,聚合寫法訓練。三年級以段落為主進行寫作訓練,四年級下學期可逐步提升要求,過渡到篇章的寫作訓練。就本課而言,如果僅僅針對母愛的細節(jié)進行描摹,局限性較大。巧妙設計欲揚先抑的寫法訓練,是學生習作從段的訓練過渡到篇的訓練的絕佳時機。
2.趨同建構法
語文聚合教學可以增強學生思維的聚集性,幫助其克服目標虛無、思維發(fā)散等問題,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特點。如小學寫景類習作是教學難點,我們對全市的五年級語文教學質量監(jiān)測時發(fā)現(xiàn),對“描繪一幅你家鄉(xiāng)靜態(tài)美或動態(tài)美的畫面”的片斷習作,雖然不少學生寫得很多,但絕大多數(shù)抓不住景物的特點。為此,教學時要進一步梳理3~4年級的寫景習作要求,強調寫景習作的具體指標,如“細致觀察”“寫出景物特點”“寫出景物變化”“寫清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為重點來寫”“體會靜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等,在習作指導時逐步滲透和落實。
“千江有水千江月”,美各有各的姿態(tài)。習作指導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善于抓住景物的獨特之處,以文字繪就其純粹的美,表達其間獨有的韻味。那些缺乏特征、凌亂不堪、東拉西扯的景物描寫通病,究其實質,就是缺少在發(fā)散思維的基礎上聚合思維。為此,我們組織學生進行聚合思維的專項訓練,可喜的是,學生的習作更加精準,具有“鏡頭感”的獨特神韻。
如,一學生靜態(tài)描寫《黃山松》的片斷:那些奇特的松樹,就這樣靜靜地挺立在陡峭的石崖上。古老的樹干,如同老人的臉,飽經滄桑,卻又慈祥和氣;翠綠的松針,成熟、剛毅,有著不屈的靈魂。迎客松,天然蘊藏著樸素的徽州農家人的性格,探出身子,伸開雙臂,像在招呼遠方的客人。連理松,挺拔健壯,此時卻猶如一對恩愛的小夫妻,緊緊地依偎在一起,誰都不愿意分開。探海松,矮矮壯壯,露出深棕色的胳膊,彰顯出少年般的自信,卻表現(xiàn)得那樣安靜——靜立,靜立,靜聽那一番云海之語。
3.系統(tǒng)還原法
信息時代帶來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也引發(fā)了學習方式的變革,但知識碎片化、信息超載化、呈現(xiàn)非線性等問題,讓學習者迷失了方向,造成知識體系難以系統(tǒng)還原。對此,聚合思維就顯現(xiàn)出超凡的邏輯功能。如,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四篇課文,集中呈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職業(yè)身份的中國人民在家國大義面前的責任擔當。這四篇課文內容都鮮明地指向一個中心詞,那就是“愛國心”。為此,我們設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根據(jù)活動方案,邀請學生參與“追尋愛國星,傳承愛國志”主題長廊展的布置,并結合課文學習制作相關的系列作品,合作完成主題長廊展的作品創(chuàng)作和活動組織,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對知識體系進行系統(tǒng)還原,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基。
活動設計以聚合教學理念為引領,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聚焦文本理解和感悟,并以此為基點,設計發(fā)散性的學科實踐任務。各子任務均以文本內容學習為核心,聚焦單元文本學習以及語文學科方法的獲得,從文本拓展和方法踐行出發(fā),指向跨學科的情境任務實踐,呈現(xiàn)“分總分”的任務實踐架構。每一子任務都設計了相應的綜合實踐任務,文本學習指向單元語文要素,緊扣單元語文要素指導實踐任務,堅守語文本位和工具性原則,體現(xiàn)素養(yǎng)為本、注重思維、聚合訓練的教學理念。
4.篩選淘汰法
在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下,語文教學要充分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收集各類相關信息,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提升語文聚合教學的效能。教學時,首先要激活學生的“前認知”,搭建起文本與生活之間溝通的橋梁;其次,根據(jù)目標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去偽存真;最后,進行抽象、比較、整合和歸納,找出其中的聯(lián)系和共性。如二年級下冊《雷雨》中的第3~6自然段,學生默讀后發(fā)現(xiàn)信息很多,哪些是有價值的呢?這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利用聚合思維比較性、明確性的特點去品讀寫雨的三句話,先篩選象聲詞“嘩,嘩,嘩”與“滴答,滴答”進行差異比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聚焦“越下越大”一詞,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讀出模模糊糊的感覺;然后,仿寫這三句話,實現(xiàn)讀寫結合之目標。
再如,習作指導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廣泛搜集資料,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根據(jù)表現(xiàn)主題篩選材料。否則,往往信筆所至,洋洋灑灑,卻是離題萬里,不知所云;或材料充斥腦海,一團亂麻,不知如何組織材料。這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利用聚合思維同一性、定向性的特點,列出某一問題的相關信息,淘汰關聯(lián)性不大、不能接近題旨的信息,從而形成內容豐富、條理清晰、直指中心的寫作提綱。這一訓練過程,也較好地體現(xiàn)了聚合思維與發(fā)散性思維之間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辯證關系。
五、語文聚合教學的評價
基于評價與學習的關系,語文聚合教學評價可設計以下工具模型:一是導學類工具。設計此類工具模型是將內隱的思維可視化,對思維方法和過程予以具體提示。二是診斷性工具,如評價量表和檢核表等。設計此類工具模型,意在對學生的思維水平作出判斷,清晰地表述出不同層級的思維表現(xiàn)特征。三是反思性工具,包括KWL圖表和問題清單等。設計此類工具模型意在使學生學會評價,體現(xiàn)評價的增值性。這三種工具模型互不排斥,共同發(fā)揮育人導向的評價功能。
總之,語文聚合教學可以突破教學改革整體把握不足的頑疾,從哲學層面上處理好整體與部分、一般和特別之間的關系。重視語文聚合教學理念的研究,將會開啟語文教學的新篇章。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葉奕乾,何存道等.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李衛(wèi)東.大概念:重構語文教學內容的支點[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7):96-101,109.
[4] 陳媛.基于碎片化問題的非線性認知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11):22-29,58.
(責編 杜 華)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語文聚合教學理念與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JK20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