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娜
(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 病理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目前多采取改良根治術治療乳腺癌,可在根治原發(fā)病灶的基礎上保留胸肌,但患者術后存在一定復發(fā)、轉移風險,預后較差[1]。因此,探尋與乳腺癌患者預后有關的指標,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調整,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體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結構域(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是NK細胞和T細胞共有的抑制性受體,可抑制CD4+T細胞啟動和NK細胞殺傷,在腫瘤免疫逃逸中具有重要作用[2]。白細胞分化抗原155(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55,CD155)是TIGIT的高親和力同源配體,與TIGIT結合后,可向樹突細胞傳遞信號,通過上調白介素-10以及下調白介素-12的分泌,減弱樹突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3]。研究指出,TIGIT、CD155通路可在多種實體腫瘤和血液系統(tǒng)腫瘤中發(fā)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腫瘤進展,影響預后[4]。本研究旨在觀察TIGIT、CD155在乳腺癌患者組織中的表達,并探討其與患者預后的關系。
本研究為前瞻性研究,經(jīng)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通過,納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符合第8版《外科學》[5]中乳腺癌診斷標準,并經(jīng)病理確診;擬接受改良根治術;TNM分期為Ⅰ~Ⅲ期。(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如肺癌、食管癌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既往有精神障礙相關疾病史;男性乳腺癌。(3)剔除標準:失訪或主動要求退出研究。依據(jù)納入與排除標準,共計納入63例患者,年齡41~62歲,年齡53.00(46.00,58.00)歲;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別為12、27、24例。
采集患者手術切除的癌組織及距離癌組織>5 cm的癌旁組織,組織切片脫蠟、水化,磷酸緩沖鹽溶液(購自上海尚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浸泡抗原進行相應的修復,加入一抗[抗TIGIT抗體、抗CD155抗體(均購自美國Abcam公司)]室溫下孵育1 h后使用磷酸緩沖鹽溶液清洗,加入二抗,室溫下反應20 min,磷酸緩沖鹽溶液清洗后加入DAB試劑盒顯色(購自上海聯(lián)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評分標準:根據(jù)細胞染色強度評分,0分無染色,1分弱染色,2分中等染色,3分強染色。根據(jù)陽性細胞率評分,0分為陽性細胞率≤5% ,1分為陽性細胞率6%~25%,2分為陽性細胞率26%~50%,3分陽性細胞率≥51%??偡秩∩鲜鰞烧叻e分之積,總分0分為陰性,總分≥1分為陽性。
術后以門診復查的形式隨訪,復查項目包含婦科超聲檢查、乳腺X線攝影、胸部CT以及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等實驗室檢查,每3個月復查1次。復查若發(fā)現(xiàn)患者原發(fā)病側乳房內有乳腺腫塊、邊界不清、皮膚粘連、乳頭凹陷,則需做進一步組織學活檢明確診斷。統(tǒng)計乳腺癌患者術后1 a內乳腺癌復發(fā)、轉移情況,以復發(fā)、轉移為終點事件,將術后隨訪1 a內發(fā)生復發(fā)、轉移的乳腺癌患者視為預后不良,納入預后不良組,其余患者則視為預后良好,納入預后良好組。
研究者根據(jù)研究目的詳細統(tǒng)計入選患者的臨床特征資料,主要包含年齡、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術前新輔助化療(是、否)、術后放化療(是、否)以及TIGIT、CD155陽性表達情況。
截至隨訪結束,63例乳腺癌患者失訪1例,最終納入62例進行本次研究。62例乳腺癌患者術后隨訪1 a內發(fā)生預后不良16例,占比25.81%。
部分患者TIGIT和CD155均陽性。癌組織中TIGIT陽性表達率、CD155陽性表達率均高于癌旁組織(P<0.05)。見表1。
預后不良組患者癌組織中TIGIT、CD155陽性、TNM分期Ⅲ期占比高于預后良好組(P<0.05);組間其他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預后乳腺癌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將乳腺癌患者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預后不良=1,預后良好=0),將TNM分期、TIGIT陽性、CD155陽性作為自變量并賦值說明(TNM分期Ⅲ期=1,Ⅰ期、Ⅱ期=0;TIGIT陽性是=1,否=0;CD155陽性是=1,否=0);經(jīng)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NM分期Ⅲ期、TIGIT陽性、CD155陽性是乳腺癌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子(HR>1,P<0.05)。見表3。
表3 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
改良根治術已成為乳腺癌外科治療的標準術式。馮曉云等[6]對213例乳腺癌患者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有50例存在近期預后不良風險,占比23.47%。本研究中,62例乳腺癌患者術后隨訪1 a內發(fā)生預后不良16例,占比25.81%,這與上述研究數(shù)據(jù)存在一定差異,可能與樣本量大小及患者選擇偏倚有關,但仍提示乳腺癌患者術后預后不良風險高。
TIGIT是近些年發(fā)現(xiàn)的協(xié)同共抑制性分子,主要表達于CD8+T細胞、CD4+T細胞、NK細胞等各種免疫細胞表面,在參與誘導T細胞免疫耐受、腫瘤免疫逃逸中發(fā)揮關鍵作用[7]。CD155是TIGIT的高親和力配體,在抗原遞呈細胞如樹突狀細胞表面、多種腫瘤細胞以及其他腫瘤浸潤性髓系細胞中均有表達[8]。有研究指出,TIGIT與CD155相結合后,可對T細胞的免疫應答反應進行負性調控,二者陽性表達與三陰性乳腺癌預后密切相關[9]。由此推測,乳腺癌患者癌組織中TIGIT、CD155表達與預后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癌組織中TIGIT陽性表達率、CD155陽性表達率均高于癌旁組織,初步提示乳腺癌組織中TIGIT、CD155表達在其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乳腺癌患者組織中TIGIT陽性、CD155陽性表達會增加患者預后不良風險,說明TIGIT、CD155在乳腺癌患者組織中陽性表達率較高,會增加預后不良風險。分析原因在于,TIGIT與CD155結合能力高,結合后通過觸發(fā)樹突狀細胞中的CD155間接抑制T細胞反應,阻止樹突細胞成熟并誘導免疫抑制白細胞介素-10的產(chǎn)生,同時減少白細胞介素-12的分泌,從而抑制T細胞反應,導致腫瘤細胞生長不受免疫系統(tǒng)控制,此時腫瘤細胞發(fā)展不受限制,易發(fā)生復發(fā)轉移,導致預后不良[10]。對此,建議臨床可考慮將TIGIT、CD155作為乳腺癌患者的免疫檢查點,對于二者異常表達的患者可通過采取免疫治療措施阻斷TIGIT與CD155結合,以改善患者預后。
本研究經(jīng)Cox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乳腺癌患者TNM分期為Ⅲ期會增加患者預后不良風險。但因目前乳腺癌患者TNM分期與預后的關系已得到普遍證實,因此本文未做重點分析。
TIGIT、CD155在乳腺癌患者癌組織中陽性表達率較高,會增加患者預后不良風險,有望成為后期深入研究治療乳腺癌的新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