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雷雪敏
在世界各國之中,中國是最重視教育的國家之一,這些家教智慧結(jié)晶記載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典籍中,博大精深,歷久彌新。2023年,我們邀請劉余莉教授給大家分享中華家教智慧。
中華文化也被稱為“禮樂文化”,“樂教”在治理國家、教育子弟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素質(zhì)教育,很多父母既重視又不太重視。說重視,是他們樂意讓孩子花時間、精力去學音樂、藝術;說不太重視,是他們并不關心音樂教育對孩子來說真正重要在哪里,僅僅當作一門技藝或一種興趣。
《樂記》上說:“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p>
這句話的意思是,音樂是圣人所喜歡的,不是為了尋求感官刺激,而是良好的樂教可以使民心向善、感人至深,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這說明,音樂并不能娛樂至上,而要用以平和好惡、涵養(yǎng)性情,回歸做人所必需的“仁義禮智信”。
用現(xiàn)代話來說,音樂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樂教能讓人美好、善良、正直
在古代的教育中,音樂被用來傳授道德。人們通過欣賞和接觸音樂的美,而成為和諧、美好、善良的人。
人的追求可以通過對感官的反復刺激而形成,也就是說,我們追求什么,通常是因為自己經(jīng)常接觸什么,比如耳朵經(jīng)常聽到什么,眼睛經(jīng)??吹绞裁?,耳濡目染之下習慣成自然。
通過觀看美好的形式、形態(tài),比如欣賞名畫、聆聽美妙的韻律曲調(diào),最終實現(xiàn)對美的追求。
古人很早就通過音樂塑造人的品格??鬃臃浅V匾晿方?,以“六經(jīng)”教育學生,其中就有《樂經(jīng)》。
孔子也最了解音樂的特性,嚴于善惡之辨?!墩撜Z·泰伯》篇中記載,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禮樂對于平衡人的內(nèi)在情感和外在行為、培養(yǎng)人的品格至關重要。
我國古代也有最為完善的素質(zhì)教育。用古人的話來說,素質(zhì)教育就是“明明德”的教育,是對清凈本性的自然回歸,培養(yǎng)人對真善美的自然之愛,即對美好、和諧的人、事、物的自然親近;對丑惡、邪曲的人、事、物的自然遠離。
通過包括以禮樂為主要內(nèi)容的素質(zhì)教育,弟子們能夠達到心地清凈、以身觀身的境界。
為什么我們要特別強調(diào)音樂教育是一種重要的素質(zhì)教育呢?因為音樂教育的力量是最強烈的。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借蘇格拉底的口回答:“因為節(jié)奏與樂調(diào)有著最強烈的力量,能夠浸入心靈的最深處?!?/p>
一個孩童如果從小受到好的音樂教育,那么,節(jié)奏與和諧就在他的心靈深處牢牢生了根,他會變得溫文有禮。
他會非常贊賞優(yōu)美的東西,從中受到鼓舞并汲取營養(yǎng),使自己的心靈成長得既美又善。同時,他也會對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點非常敏感,對丑惡的東西非常反感,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一樣,會不由自主地加以譴責。
一個真正受過音樂教育的人,心靈會有一種獨特的和諧的美,體態(tài)、舉止上也會有與之相應的調(diào)和的美。在社會交往中,他會與同道中人氣味相投,一見如故;而對于渾身不和諧的人,他會敬而遠之。音樂教育能夠培養(yǎng)這種內(nèi)外和諧的秩序。
好的音樂可以培養(yǎng)人和敬的態(tài)度,這才是音樂教育的根本。而這種和敬的態(tài)度一旦養(yǎng)成,人的行為也自然會表現(xiàn)出仁義禮智信。
除了孕育美與善外,音樂教育還能讓人的性格變得直且溫、寬而栗。《尚書·虞書》中記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彼吹勖缰鞴芤魳?,來教導他和卿大夫們的子弟。
什么叫“直而溫”?有的人的確很正直,但總覺得自己有理,因為理直氣壯而顯得過于強勢,失去了溫和的態(tài)度;什么叫“寬而栗”?有的人性格隨和,但往往流于隨意,失去恭敬心。通過禮樂的教化,可以讓人既保持寬和又有威儀,保持莊嚴恭敬。
“剛而無虐”,有剛強、自強不息的品質(zhì),但沒有流于暴虐;“簡而無傲”,簡約但沒有傲慢。這些都是樂教的結(jié)果。
舜帝接著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痹姳憩F(xiàn)的是人的志向、志愿;“歌永言”,“永”字就是延長的意思,用歌把詩延長詠吟出來,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詩歌。
詩用以表達情志,歌是唱出來的語言,五聲與吟詠相配合,用六律來和諧五聲。只要八類樂器的聲音能夠諧調(diào),不互相亂了倫次,神明和人都會因此達到和諧。夔在回答舜帝時說,在他擊石拊石的時候,能夠使百獸跟著他起舞。這些都是音樂教育的目的以及感化人心的效果。
聽雅正之樂,遠離奸邪之聲
既然音樂這么重要,我們應該讓孩子聽什么樣的音樂呢?《禮記》中的一段對話,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一次,魏文侯問子夏:“我正襟危坐,穿著端服、戴著禮帽,來聽古代圣王的正樂,卻唯恐要睡著。但是,當我聽鄭衛(wèi)之音的時候就不知疲倦。”他的困惑是:為什么聽古樂會昏昏欲睡,而聽新樂卻不知疲倦?
這就像有的孩子聽課時,總打不起精神,但刷短視頻卻能連續(xù)刷一下午。
子夏回答說:“古樂節(jié)奏緩慢莊重,中正和平,能夠調(diào)和性情,與人的本性相應,這樣的音樂是德樂。而您現(xiàn)在喜歡的新樂是使人沉溺放縱的靡靡之音,最能刺激人心,會有違逆之氣與它相應,讓人沉迷聲色,忘失本性,聽得久了就會放縱淫逸。被這種樂聲干擾,可以破壞一個人原本自然舒暢的正氣,泯滅平順祥和的善德?!?/p>
所以,君子要“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意思是,君子應遠離奸邪之聲,聽用雅正之樂。和諧雅正的音樂能達到不可思議的教化效果,使人“耳目聰明、血氣和平”。要抑制情緒欲望的泛濫,使奸邪的聲音、淫亂的色相不存留于耳目之中,淫佚的音樂、邪僻的行為不污染自己的內(nèi)心,怠惰、傲慢、邪僻的習氣不沾染自己的身體四肢,最終使耳、目、鼻、口、心智及整個身體,都能遵循正道而實踐合義的行為。
古人認為人性都是平和的。好的音樂一定與本性相符,對于明明德有幫助。
所以,《禮記·樂記》中講,人性原本是平和安靜的,但是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就起了種種的貪欲之心。當這些欲望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人的本心被物質(zhì)世界所擾亂的時候,人就喪失了自我,被欲望所淹沒,滋生了違逆、狡黠、欺騙以及普遍的不道德,因此才出現(xiàn)了以強凌弱、以眾欺寡、弱肉強食等混亂局面。
由于音樂是源于心靈的內(nèi)在運動,因此也能夠滲透到心靈的最深處。好的音樂就是那種能夠引發(fā)人進行心靈內(nèi)在反省的音樂,讓人心平氣和的音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大力提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種類繁多的中國戲曲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對陶冶人的性情、培養(yǎng)人的浩然正氣也特別有幫助。
比如,包括京劇在內(nèi)的傳統(tǒng)劇種,秉持的是“思無邪”的理念,無論內(nèi)容還是表現(xiàn)形式,都不會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更重要的是,這些傳統(tǒng)藝術能夠“以文化人”,幫助變化人的氣質(zhì),使人改惡遷善。因此,閑暇時父母不妨多帶孩子們?nèi)ジ惺苤袊鴳蚯?,在潛移默化中修身養(yǎng)性。